分享

例说格律诗谱

 杏坛归客 2017-03-15

例说格律诗谱

李海涛

当今诗坛倡导中华诗词要“传承、创新、发展”;提倡“旧诗现代化,新诗民族化”;格律诗词要“求真出新,求正容变”,即在内容上“求真出新”,形式上“求正容变”。所谓形式上“求正”,即欲写格律诗词,就须符合诗词格律;所谓“容变”,即容许符合规则的变格,容许并提倡使用新声韵,当然也容许你出格去写“新古体”、“自由词”、“新咏”等创新体裁的诗作。但想写“新古体”,必须首先了解“古体”。格律诗词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诗词格律是我国的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借助汉字单音、四声、独体、方块、象形等独特优势,创造出的美妙绝伦的情感表达形式。其“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的固定格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符合“五定”要求者属于“正”,属于“五美”兼备,堪称“大美”。目前世界流行“汉语热”,不少外国的汉语专家也在研究我国的格律诗词。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理应了解格律诗词。那么钻研诗词格律当从何入手?格律诗词谱。

大家对于词谱和散曲曲谱或许并不陌生,但说到“诗谱”,可能会产生质疑——格律诗还有诗谱?有,只是由于格律诗的谱牒不像词和散曲的那样繁多、复杂,所以通常人们惯用文字或语言形式加以表述,较少开列成诗谱;即便开列了,在叫法上也多称其为“格律诗的体式”。其实,根据格律诗的特定规律和固有模式开列出诗谱,供初学者像填词那样照谱作诗,或对照诗谱检查诗作是否符合格律,继而熟练掌握近体诗的格律,颇有裨益。

在开列和解读诗谱之前需要先说明两点:第一,大家知道,格律诗(除词外)分绝句、律诗、长律(又称排律)三种,每种又都有五言、七言之分。在此只将绝句和律诗的正格谱和常用的变格谱开列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二,为便于大家识别格律诗谱,先将汉字的平仄和格律诗词谱的常用标识符号简要介绍于下:

汉字有四声,四声分平仄。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阴平、阳平统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仄声。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仄声。

为简单明了起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标识符号代表平、仄、韵脚等。常用的标识符号如下:

“︱”,代表仄声,可读“仄”;

“—”,代表平声,可读“平”;

”,表示应仄可平;

”,表示应平可仄;

“○”,表示可平可仄,可用其取代

“△”,表示押平声韵,狭义上的格律诗(不含词和散曲)全押平声韵;

“▲”,表示押仄声韵(在词谱和曲谱中常见)。

鉴于格律诗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一般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务必分明”,为便于观察平仄规律,在下面开列的公式与举例中,有意将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用红色符号(其余用黑色符号)表示。现遵照上述规则,将绝句和律诗的基本体式以谱牒形式分列并举例说明如下:

一、绝体诗谱

绝句分古绝、律绝两种,古绝不讲平仄,律绝讲究平仄。这里所说的绝体专指律绝。

(一)绝体正格谱

绝句正格谱共有八种,现将七绝谱与五绝谱合并开列,算上括号中的内容是七绝谱,不算括号中的内容是五绝谱。

1、首句不用韵式(七绝五绝各两体)

1)七绝平起仄收式和五绝仄起仄收式:

首联:︱,(△。

尾联:︱,(△。

说明:①所谓“平起仄收”、“仄起仄收” 以及下面讲到的“仄起平收”、“平起平收”,是指首句的第二字与尾字的平仄而言,因为第一字可平可仄,故从第二字算起。②此谱第二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所谓“孤平”,是指押韵句中后五个字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且被仄声字分隔孤立开的现象。押韵句中出现“孤平”和“三平尾”(句尾三字都是平声),不押韵句中出现“三仄脚”(句尾三字都是仄声)和“拗句”(读起来拗口的句子),是格律诗的大忌。此谱第一、三、四句倒数第三字之所以规定其不能“可平可仄”,分别是为了防止出现拗句、三仄脚、三平尾。下面开列的其它诗谱均有类似情况,不再重复说明。

例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七绝平起仄收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注:第二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始”位、“桃”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诗“桃”是平声。

从例一中可看出,首句平起仄收的七绝,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规律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一二句、三四句,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相对);中间的二三两句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一、三句(奇数句)不用韵,仄收;二、四句(偶数句)用韵,用平声韵。

例二:〔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五绝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①第二句为防“孤平”,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黄”位、“入”位,须有一字是平声。此诗中“黄”是平声。②此例诗首句中的“白”字和尾句中的“一”字在现代汉语中均读平声,而在古汉语中诗词上用是入声(仄声)。

从例二中可看出,首句仄起仄收的五绝,其每句二、四字的平仄规律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其余规律均与例一相同。

2)七绝仄起仄收式和五绝平起仄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三:〔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七绝仄起仄收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注: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万”位和“东”位)须有一字是平声。

从例三可见,首句仄起仄收的七绝,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规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例三第一句和第二句对仗,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整首诗由两副对联构成。绝句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可以用一组对仗(一二句或三四句),也可用两组对仗。

例四:〔唐〕李端《听筝》(五绝平起仄收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注:第四句为防孤平,第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时”位和“误”位须有一字是平声。此诗中“时”是平声。

2、首句用韵式(七绝五绝各两体)

1)七绝平起平收式和五绝仄起平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二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五:〔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七绝平起平收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注:第二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一”位和“江”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中“江”是平声。

从例五可以看出,首句用韵的七绝,一、二、四句用韵,唯第三句不用韵。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规律依然是:一二句平仄相反(相对),二三句平仄相同(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反(相对)。

例六:〔唐〕卢纶《塞下曲》之二(五绝仄起平收式):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注:第二句为防“孤平”,第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中“将”是平声。

2)七绝仄起平收式和五绝平起平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一句、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七:〔唐〕贺知章《咏柳》(七绝仄起平收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注:第一、四两句为防“孤平”,其倒数第三、五字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第一句中的“妆”字是平声,第四句中的“春”字是平声。

例八:〔唐〕卢纶《塞下曲》之一(五绝平起平收式):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

注:第一、四两句为防“孤平”,其倒数第三、五字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第一句中的“鹫”、“金”都是平声;第四句中的“千”字是平声,“共”字是仄声。

(二)绝体常用变格谱

最常见、常用的绝句变格体是“折腰体”,因为它是由〔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推演而来,该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因而又称“阳关体”。其特点是第二、三两句二、四、六字的平仄不是相同而是相反,是联间用“对”不用“粘”。这种体式虽属变格,但应用甚广,是公认合律的,连古代应试诗也允许。折腰体的正统谱为: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二句和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九:〔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七绝折腰体):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注:“出”字现代汉语读平声(阴平),古汉语诗词上用是入声(仄声)。

前面说到,此体第二句、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在此例诗中,第二句倒数第三字“柳”是仄声,倒数第五字“青”是平声;第四句倒数第三字“无”是平声,倒数第五字“阳”也是平声。

分析这首原创折腰体七绝可见,其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规律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一、二两句平仄相对,三、四两句平仄相对,这与前面所说的正格谱无异;但中间的二、三两句二、四、六字的平仄也相对,而不是相粘(相同),这就是这一变格与正格的区别所在。

如把上式“折腰体”推而延之,使其既适用于七绝,也适用于五绝;既适用于首句不用韵式(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又适用于首句用韵式(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会变成八式。现将七绝与五绝合并开列成如下四式(去掉括号中内容即为五绝):

①折腰体七绝平起仄收式和五绝仄起仄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二句和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②折腰体七绝仄起仄收式和五绝平起仄收式:

首联:︱,(△。

尾联:︱,(△。

③折腰体七绝平起平收式和五绝仄起平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二句和第四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④折腰体七绝仄起平收式和五绝平起平收式:

首联:△,(△。

尾联:(︱,(△。

注:此谱第一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二、律体诗谱

律体分五律、七律、长律(又称排律)三种。长律是五律或七律中间对仗部分的延长。在此只开列五律和七律的诗谱。律诗正格谱共有八种,为节省篇幅,现将七律谱与五律谱合并开列,算上括号中的内容是七律谱,不算括号中的内容是五律谱。

1、首句不用韵式(五律七律各两体)

1)七律平起仄收式和五律仄起仄收式: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注:此谱第二、第六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从以上律诗的诗谱中可以看出,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除句数增加了一倍外,中间的两联(颔联和颈联)须用对仗。所谓“对仗”,即同一联中前后两句是一副对联。对仗规则主要有三点:一是词类相对(词性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或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二是词意相对(内容相反或相关)。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三是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同一联中前后两句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对。

例一:〔唐〕刘锡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平起仄收式):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对仗)

      ︱,△。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

    ︱,△。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注:为防孤平,第二句倒数第三字(“弃”位)、倒数第五字(“三”位)须有一字是平声,“三”是平声;第六句倒数第三字(“万”位)、倒数第五字(“前”位)须有一字是平声,“前”是平声。

例二:〔唐〕杜甫《春望》(五律仄起仄收式):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

︱,△。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注:①为防孤平,第二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城”位、“草”位,须有一字是平声,“城”是平声;第六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家”位、“抵”位,须有一字是平声,“家”是平声。②此诗前三联均用了对仗,其实律诗只要求中间的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尾联用不用对仗均可。③此例诗第四句中的“别”字、第七句中的“白”字,在现代汉语中均是平声(阳平),古汉语诗词上用都是入声(仄声)。

2)七律仄起仄收和五律平起仄收式: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注:此谱第四句、第八句,为防孤平,句中倒数第三、第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三:〔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七律仄起仄收式):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

       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对仗)

    ︱,△。

       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对仗)

      ︱,△。

尾联: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注:①为防孤平,第四句倒数第三字(“未”位)、倒数第五字(“犹”位)须有一字是平声,“犹”是平声;第八句倒数第三字(“百”位)、倒数第五字(“夫”位)须有一字是平声,“夫”是平声。②此例诗第一句中的“昔”字,现代汉语读平声(阴平),古汉语诗词上用是入声(仄声)。第三句中的“施”字,读yì,仄声,“给”的意思;“看”字,读kān,作平声。

例四:〔唐〕王维《山居秋暝》(五律平起仄收式):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

     ︱,△。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注:①为防孤平,第四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清”位、“石”位,须有一字是平声,“清”是平声;第八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王”位、“自”位,须有一字是平声,“王”是平声。②此例诗第四句中的“石”字、第五句中的“竹”字,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平声(阳平),古汉语诗词上用都是入声(仄声)。

2、首句用韵式(五律七律各两体)

1)七律平起平收和五律仄起平收式: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注:此谱第二句、第六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五:〔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律平起平收式):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仗)

︱,△。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对仗)

︱,△。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

注:为防孤平,第二句倒数第三字(“云”位)、倒数第五字(“初”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云”和“初”都是平声;第六句倒数第三字(“没”位)、倒数第五字(“才”位)须有一字是平声,“才”是平声。

例六:〔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律仄起平收式):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对仗)

 ︱,△。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对仗)

 ︱,△。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注:①为防孤平,此谱第二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偏”位、“物”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中“偏”是平声;第六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晴”位、“转”位,须有一字是平声,此例诗中“晴”是平声。②此例诗首句中的“独”字、第三句中的“出”字、第七句中的“忽”字,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平声,古汉语诗词上用都是入声(仄声);尾句中的“思”字作名词用读去声,为仄声。③第三句“出”位本应是平声,而“出”是入声(仄声),这里出现了“三仄脚”,照常规说来属违忌现象。不过这也说明,有了好的诗句,有时可以不计较平仄。也有把这种情况作为变格对待的。

2)七律仄起平收和五律平起平收式: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注:此谱第一句、第四句、第八句,为防孤平,倒数第三、五字须有一字是平声。

例七:〔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七律仄起平收式):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对仗)

︱,△。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

   ︱,△。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注:①为防孤平,第四句倒数第三字(“接”位)、倒数第五字(“风”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风”为平声;第八句倒数第三字(“急”位)、倒数第五字(“城”位)须有一字是平声,“城”是平声。②此例诗第四句中的“接”字、第八句中的“急”字,现代汉语均读平声,古汉语诗词上用都是入声(仄声)。

例八:〔唐〕李商隐《晚晴》(五律平起平收式):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对仗)

︱,△。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对仗)

  ︱,△。

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注:为防孤平,第四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人”位、“重”位,起码须有一字是平声,例诗“人”是平声;第八句一、三字(亦即倒数第三、五字)“归”位、“体”位,须有一字是平声,例诗“归”是平声。

通过以上格律诗谱的分列与举例,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其一:就韵律而言,格律诗的偶数句,尾字必须用韵,而且必须用平声韵;首句的尾字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首句以外的其余奇数句,一律不能用韵,尾字必须是仄声。

其二:就声律而言,格律诗同一联前后两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反(相对)的,俗称“联内相对”;两联之间前后两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相同的,俗称“联间相粘”。绝句中的“折腰体”是“联间用对不用粘”,它是一种“变格”,是一种特殊情况。

其三:就对仗而言,律诗的中间两联(頷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的中间各联必须对仗)。绝句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可以用一组对仗(用在首联或尾联均可),也可用两组对仗。

其四:就忌讳而言,仄收句(不押韵句)忌讳句尾出现“三仄脚”(| | |)和“拗句”(句尾四字为| ||);平收句(押韵句)忌讳出现“三平尾”(— —△)和“孤平”(句中后五个字除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且被仄声字分隔孤立开的现象,如:|| |△)。另外,新旧声韵不能混用,同一首诗,要么以“平水韵”为准,要么以“中华新韵”为准;特别是对古入声字,不能在同一首诗中,将有的入声字当仄声用,有的又当平声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