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期素质教育再解读》读后感

 法兰西 2011-05-03

《新时期素质教育再解读》读后感

(2011-04-25 21:48:16)
标签:

杂谈

    新学期开始后,为打造学习型学校,锻造知识型教师,我们学校重安排阅览室,新的阅览室空间更大了,图书种类更全了,所有图书分类上架陈列,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最佳的阅读学习空间。

    现将学习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钟祖荣写的《新时期素质教育再解读》感想整理如下:

    素质教育走过这么多年,在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首先要摆脱对素质教育的理想化理解,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脱离时代与社会的特点,单纯从个体素质的角度,或“个体本位”的角度理解素质教育。一些人习惯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解释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然后把素质加以逻辑上的分解注入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这样素质教育就成了一个很虚的概念,是一个超时代与社会的泛概念。第二种倾向是突出了全面性,忽略了重点和核心。很多教师在被问到培养的学生应是什么样时,大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答案: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时都知道重点、难点的选择与重要性,可是对于整个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却恰恰忽略了,这个能不能影响到育人的最终效果。其结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重点素质上没有得到重点培养,没有突出的表现。

    从社会与时代的视角,把我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问题。只有准确的把握社会和时代的特点,才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清晰未来人才所需要的须知。

    (一)以长时间跨度为参照,培养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三种素质:第一种素质,是具有类意识、群意识,公正心、有爱心、有责任感。第二种素质是节制的品质。第三种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经把素质教育比喻为马拉松赛跑,他说:我们的学生能做出别人做不出的难题,能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分数,这表明他们在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得位置上遥遥领先,但是举目远望,在2万米、3万米和接近终点的那些题队中,有多少是我们培养的运动员呢?各位同行,请让我们反思一下吧,在过去和今天,我们为这些运动员提供足够的营养、过人的勇气和持久的力量吗?我们认为,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把眼光投到2万米、3万米以外的地方,我们就会做成大教育。”这段话,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美国学者乔治泛论从上世纪40年代起,跟踪美国400多名男孩,并从他们25岁、31岁、47岁时进行采访、评分。他发现:儿时干活多、经历过磨练的人,比一般人与人相处的融洽程度高2倍,工资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反之,干活少、没经过磨练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比另一组多10倍。

    (二)以大空间尺度为参照,培养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才。理解素质教育,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就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让勤奋努力、注重人伦、综合思考这些趋向融入学生的血脉,又能够把西方优秀恩华的精髓,诸如个性独立、民主合作、讲究规则、尊重科学等变成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鲜明的民族性于突出的世界性的统一。这种中西文化特点兼具的人,是最具创造性的,最为均衡的。

    (三)以时代需要为坐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国度,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的中国,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