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在的从容---上卷碎句

 冬日夏芸 2011-05-03

《内在的从容》---上卷之碎句

推荐人:左弘帆    推荐指数:★★★★    发表时间:2011-03-06 19:03    点击率:290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周国平

 

    周国平,一个虔诚的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的朝圣者,他的文字,寓言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这本《内在的从容》,是他的一本随感集,其中短小的文字无不富含丰富的哲学性,反复品味,会引发很深的思考,更让人觉得宁静,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为上卷碎句和下卷短章,上卷都是作者由感而发随写的一些小句子,下面我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并附上了一些自己的愚见。


    1、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情感与理智这一对兄弟相信困扰了很多人很长时间,它们在人内心中的争斗似乎永无止息。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到底是理智一点好还是感性一点好?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最终的目标,若是深邃的理智终将驾驭磅礴的情感,一切就都明晰透彻了。

    2、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通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某些人某些事(比如同性恋什么的)存在偏见,对自己不熟悉或者不认同的人和事就抱着敌视与偏见的态度。我们要学习的正是具有这样宽容的眼光,世界之大,什么事什么人都有,一个人选择怎样的路怎样的生活方式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一种包容,可以化解很多仇怨。


    3、我们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都看的十分重要。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人生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罢了。
    有些我们现在认为相当重要的事情,若是放在整个人生这个大的舞台上,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此时的忧虑或许只会换来以后的无奈一笑。但是,这句话也有我不认同的地方,若是不把遭遇到的很多事情看得重要,那么怎么能把它们做好呢?有句话叫活在当下,现在的事难道不是重要的事吗?


    4、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坦然。无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
    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这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不懂,我只知道若是人人都这么想,这样所谓的淡定和无所谓,谁去解决问题,谁去推动社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5、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财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真正骄傲的人是低调的。


    6、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生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但不甘于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有了令人吃惊的业绩。
    很多天长很多成功的人其实都有自卑的心态,他们背后可能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自己弱点的勇气。

    7、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程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与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无穷宽阔的。
    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道理,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做感兴趣的事,但是生活的压力和无奈有时候会让实现这一点很难。这种生活是最纯粹快乐的来源,生活并不只这些,所以人更复杂,生活也更扑朔迷离。我想周国平先生是想告诉我们,不管如何,始终抱有这种心态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8、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与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的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掺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
    我很喜欢这段话后面的部分,我相信很多人也真正体会到过这一点,把自己喜欢的事做NICE,使自己喜欢的人高兴,是最纯粹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最快乐。


    9、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很向往这种境界。

    10、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的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是这样想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的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视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美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很多人花很多的时间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者上网聊天,美曰其名广交朋友,其实只是浪费了时间。也许真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但这些时间若是花在学习创造上,必然会有更大的收获。

    11、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一定要打回他吗?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仇相生,怨怨相报,何时了结?那打你的人在打你的时候是狭隘的,被胸中的怒气支配了,你又被他激怒,你们就一齐在狭隘中走不出来了。耶稣要你把左脸也送上去,这也许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要你丝毫不存计较之心,远离狭隘。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已经上升的很高,你真正做了被打的你的肉躯的主人。相反,那计较的人只念着自己被打的右脸,他的心才成了他右脸的奴隶。我开始相信,在右脸被打后把左脸送上去的姿态也可以是充满尊严的。
    就这个话题如果展开一场辩论的话,我想一定会非常精彩。暂时我是这么认为的,周国平先生写这段话,教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生存的道理。人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生存,首先要有底线的尊严,人家都踩到你脸上来了,你还把左脸再送上去,是不是有点犯贱?即使你不在乎,那难道你周围的人也不在乎?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你很高尚吗?不,他们只会认为你很窝囊,没有骨气,是个废物。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有时候面子问题会比任何问题都大。真正做到如此浑然不顾周遭眼光依然自我的人,已经不是普通人了,那是圣人。

    12、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贱,男人不睬。
    我必须马上补充:所谓男人的坏,是指他对女人充满欲望;所谓女人的贱,是指她希望男人对她充满欲望。也就是说,其实是指最正常的男人和女人。
    原来如此。

    13、青春似乎有无数敌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等都是假想敌,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伪。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应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
    简单、纯粹、真实、无暇,是青春带给我们最美丽的宝藏。如今事过境迁,走在青春边上,是否仍然保留了当初的一份纯真?对于我来说,很多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我想我能做的只是保持自己的本心,青春的故事还是埋葬在回忆里吧。

    14、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诗人的主要问题是灵魂的平庸和贫乏。这个批评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从业者,包括小说家、画家、理论家、学者等等。人们都忙于过外在生活,追求外在的目标,试问有多少人是有自己的内在生活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创新不过又是一个外在目标而已,是用标新立异来掩盖内在的空虚,更坏的是,来沽名钓誉。
    这话说的真好,文化学术越来越商业化,文化从业者越来越顾虚名,这真不是一个好现象。

    15、是到全民向教育提问的时候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有什么理由继续忍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改变无疑是艰难的,牵涉到体制、教师、教材各个方面。但是,前提是澄清教育的理念,弄清楚一个问题:教育究竟何为?
    关于中国教育的话题,我已经写过很多了,这里不想多费笔墨。只是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有人回答过了,刘道玉。

    这里摘录了书中的这么些句子,也发表了一下我的观点,但却是失了原味。我们要体会任何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去了解他内心的道德定律和头顶上的星空,都必须去读原著,而不是听别人转述。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所以若是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就去买原著读吧,从原著中思考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哲学的教育目的本就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人去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