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舊樓主2011年5月3日整理自《乐途旅游论坛》★★★
一、安州奇观姊妹桥
姊妹桥座落于四川绵阳安县晓坝镇五福村季家茶园的山谷之中,处千佛山生态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因两座木质结构的古桥,高矮一样,宽窄相同,长短相等,样式无异,故称“姊妹”。
该桥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桥身高3.5米,宽4米、长18米,由40厘米粗的原木并集为梁,上面铺设桥板,十分结实,经久耐用。人字户架的桥身,全系穿榫而成,上盖小青瓦,桥的两端建有两叠水的牌楼,牌楼正面中间雕有“双凤朝阳”的浮雕图案。两边桃坊上刻有卷草药纹。桥上金瓜柱有玉纹雕花。造型优美,十分浑厚古朴。 姊妹桥横跨河面,矗立在苍桦翠竹间,相映成趣,风格独特,造型别致,是名工巧匠因地制宜,以势架桥的智慧结晶,为研究元、明、清民间艺术和古桥建筑,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史料。成为千佛山生态自然旅游风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 ![]() ![]() 二、绵阳三台县郪江古镇
郪江古镇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城南47千米处,南临郪江,东滨锦水,建于两江汇合处,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城遗址,也是自古兵家必争的重镇。
镇上东有古楼山,西有天台山,北有金钟山,南有狮子山,小镇就坐落在其中的平坝上。镇上有明代的一宫、二馆、三门、五庙、七楼,建筑和雕刻工艺精美,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风貌,特别是广东会馆和川主庙保存尤为完好。古镇的祠庙会馆都建有戏楼,戏台周围雕刻精美,人物姿态生动,形象优美。每年赶会时集市同开,帝王庙、关帝庙、王爷庙和广东会馆、黄河会馆五台戏楼同时演出古戏,热闹非凡。 郪江古镇上的廊檐式古街区十分独特,“一”字形长街、长檐井然有序,每30米左右的便设有封火墙,其建筑古朴典雅,造型别致。镇街上有许多大榕树,亭亭如盖,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清爽洁净。 距古镇2千米处的天台山云台观是四川最早最大的真武祖师道场,也是巴蜀最负盛名的道教胜地之一。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后来宫观不断扩大,雄伟壮观的殿宇楼阁蜿蜒分布于山峦之上,长达1.25千米。云台观现存主体建筑由坐南向北的三进四合院组成,是川西庙宇式建筑的典范,而且这组建筑全在同一中轴线上。 郪江古镇附近还有千佛寺摩崖造像和郪江崖墓群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古迹。 ![]() ![]() ![]() ![]() 三、李庄,走过抗战硝烟的千年古镇
从四川阿坝高原奔流而下的岷江,与从云南石鼓万重大山中转弯北上的金沙江合二为一,形成了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在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畔一个叫李家坝的地方,坐落着一座有着146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镇——李庄。 历史中的李庄 穿越时空的古建筑群 梁思成、林徽因与李庄 在岁月中沉寂的李庄 ![]() ![]() ![]() ![]() 四、罗城:中国唯一的船形古镇
罗城古镇,坐落在四川乐山东北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从高处俯视,又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起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这座船形古镇全长2000多米,宽约650米。主街道为南北走向,两端较窄,中间宽敞。街道两侧各有一排长约200米,宽约6米的荫廊,仿佛船篷一般,又称“船形街”。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四川的人文风貌。
历史中的罗城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成形于清代。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驻扎着军队,目的是控制“少数民族”,因为那个年代,当地土著还被视为“西南夷”。罗城便是当时的R20;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关于罗城建镇乃至得名,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明末时,当地一棵大榕树下有两间茅屋,房主姓欧,为附近农民出售或交换耕牛提供场所,称为“调市”。后来,交易不断发展,交换的货物品种扩大到盐、铁、布、米、油等。于是欧姓人又修了几间房子开办客栈和餐饮店,形成了一个“幺店子”。此后不久,离此地不远的杨家湾的杨姓人认为该地是杨家的地盘,想加入这个市场,但欧姓人不答应,双方争执不下。此后,欧姓人觉得应给这个市场取名,有别于杨家湾。他们根据这些生意人来自东南西北方向,而东南西北古称“四维”,“四维”合而为“罗”。以招揽四方来客,达到兴旺集市的目的和愿望。而“城”字呢?因明代称农民为“土人”(土著人),集市又是靠他们的辛勤劳动修建而成。综合上述两层意思,故取名“罗城”。 走出国门的“诺亚方舟” 罗城镇曾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与县内“水码头”清溪镇齐名。远离江河,十年九旱。每遇大旱之年,众人簇拥灵官,祷念经文,祈求上天恩赐甘露,佑护一方生灵。 由于罗城镇周边地下资源丰富,盛产煤、盐、铁等矿物,而农副产品也产量不菲,吸引了北至成都、乐山,西至沐川、马边、雷波,南至宜宾、泸州的客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客商络绎不绝,使罗城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1982年秋,一架直升机在川南岷江流域的深丘浅壑上空盘旋。附近的山民看着这个转来转去的庞然大物不觉纳闷:难道飞机也会没事干到处闲逛?他们没有想到,就是这架飞机,将打破他们祖祖辈辈困守乡野不为人知的宿命。不仅山民没有想到,那些开飞机的也没想到,他们只是在为西南建筑设计院的某项任务进行实地考察的一次空中作业。当飞机绕过一座兀然隆起的高岗时,机上人员眼前一亮,他们惊讶地发现,就在这座山冈顶部,居然停泊着一艘巨大的船。这就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旱码头”——罗城古镇,那巨大无比的船,就是古镇的主体,也就是它的标志性建筑——船行街,本地谓之凉亭街。 1983年,在广州国际贸易交流会上,四川省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空中俯拍到的罗城“船形街”图形,引起参会各国的极大兴趣,被誉为“东方的诺亚方舟”。结果该图形在投标中被澳大利亚参会方选中。不久,由日本、泰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组成的澳大利亚“中国城股份有限公司”,在距澳大利亚墨尔本市24公里处的洛克斯市,开始投资建设以罗城“船形街”为母本的“中国城”,该城占地9公顷,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罗城古镇,就这样以它那世上独一无二的船行街,在一次不经意中被发现,从深山僻壤中走出去,让世界为之震惊! 奇特的“船形街” “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100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原木。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卖狗皮膏药,享尽了人间的清福。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缘由。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张秀才当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3年的时间,大“船”便修成了。毗邻四州八县的人,听说这山顶上修了一只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更热闹兴旺了。“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故而有祈雨求水的象征,是祈祷上苍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人丁兴旺,国泰民安。这些传说寓意美好,体现了罗城人的渴求和愿望。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只R20;大船”,布局的巧妙,构思的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船形街”的中央有一座典雅的戏楼(万年台),与灵官庙遥遥相望。古戏楼四角飞檐高翘,精巧别致,古色古香。戏楼正中的匾额上题写着四个大字:“神听和平”,楼台两侧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想当年檀板敲响,锣鼓铿锵,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如痴如醉,该是何等热闹的场面!戏楼的上半截像一座小庙,但从整体呈现的阴柔之美来看,更像是一位红粉佳人的绣楼。两旁大木柱上“曲绕画栋”的对联让人遥想起当初戏楼的风华,它曾经是三个川戏班子的演出场所。戏楼前的广场也是镇上居民进行宗教、帮会活动的场所,每逢传统节日和庙会,广场上就要开展耍龙灯、狮灯、麒麟灯、牛灯、花灯、车灯、秧歌等表演活动。家家张灯结彩,凉厅内摆着各色商品,人们穿红着绿,摩肩接踵,热闹异常,成为远近闻名的“罗城夜市”,沿袭至今。戏楼背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有一副口气很大的对联:“罗众志而成城倚铁峰枕峨秀跨八百里巫云长驱五海,灵古今而做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昭乐胞与万方”。文字激扬、气势雄伟,彰显着辉煌的过去。 “船形街”上的茶客 “船形街”上的茶馆是罗城古镇的一大风景,百十来米的半条街上,茶馆的数量非常之多,并且家家生意兴隆。若非店家的招牌不同,这些茶馆大可让人疑为一家所开:同样的矮方木桌竹靠椅,同样的青花陶瓷缸,甚至连茶客也是同样的打扮。不少人三个一桌在玩着乐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字牌”,当地人叫做“二七十”,它的玩法类似麻将。旁边往往还有四五个人,老少皆有,或男或女,或坐或站,盯着桌上的牌对玩家指指点点,俗称“抱膀子”。四川的休闲方式在这条古老的长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杯热茶,一张木桌,一副棋牌,一段龙门阵,往往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徜徉在罗城古镇上,看到的是满街喝茶的乡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而在如今的四川古镇中,能够有如此热闹场景的实在不多。短短的一条街上,你来我往的乡民们基本上把茶馆当成了自己的半个家,每天如果不坐上喝杯茶,绝对不能舒服地过上一天。在外人看来,着实弄不懂茶客们每天到此喝茶的缘由,而其间所有的乐趣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明白。 ![]() ![]() ![]() ![]() 五、四川古镇——黄龙溪
出成都,经南延线,过华阳,一个小时不到,便到了黄龙溪。
进入黄龙溪的牌坊,沿街的平房的侧墙也有些颓唐,倒是一米多高的基石,带了湿湿的混浊土红色,显得十分厚重,上方的白灰墙给木柱子齐整地划分成一个个格子,凑成许多个规则的几何图案。几棵大树的枝条,粘着开始枯黄的叶子,似乎在极力触摸凹凸不平的房顶,为古老的平房平添了几分沧桑。…… ![]() ![]() 六、 千里嘉陵第一城---古城阆中
阆中,座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文化淳厚,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我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 ![]() ![]() ![]() 七、丽江古镇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主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 ![]() ![]() ![]() ![]() 八、龚滩,即将消失的千年古镇
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位于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山洪暴发,垮塌的岩石填塞乌江而成滩,上下过往船只不能通行,逐渐形成古镇,因当年这里的居民龚姓众多,故名龚滩。 且不说那几百年沧桑的吊角楼,也不论那湍急的乌江水,单是走在那青石板路上,看着那一扇扇或开或掩着的门,都能感受到它不凡历史和传奇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