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文学经典,学作文结尾技巧

 紫雨剑 2011-05-04

读文学经典,学作文结尾技巧

 

    中国传统审美十分注重文章的意境。而意境能否格高意远,文章的收尾尤其重要,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弄得虎头蛇尾,不伦不类。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曾提到:好的结尾应该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如能巧妙借用文学经典来装饰文章的结尾,便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
  一、以景语收尾,含蓄蕴藉
 以美的景语收尾,能产生含蓄蕴藉的艺术感染力。
  例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中国古典诗歌里,以景语胜出而成佳作者,可谓不胜枚举。这一结尾以淡笔白描,所塑造的“卧听夜雨滴桐”这一意象,把一位思妇秋夜无眠、凄苦不堪言说的内心世界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令人顿生愁肠寸断之感。这种用景语渲染形象的写法,含蓄蕴藉,充满艺术魅力。
  例2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支一支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受戒》这篇小说在展现乡土风物人情的大背景下,着重描述了一对少男少女——明子与英子的一段阳春白雪般的初恋情感历程。小说收尾部分写明子受戒,英子摇船接明子回来。清纯率真的英子要求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陀”,要娶她做老婆。纯真的明子腼腆而痛快地答应了。于是,英子飞快地划起船来。小说以这样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语结尾,让人如饮清泉,生出淡淡的甜蜜、淡淡的感伤。
   二、以疑问收尾,引人遐想
   文学作品,无论是短小精练的诗歌,还是鸿篇巨制的小说,都只是个体或群体某时段生命历程的语言再现,未知时空存在于语言之外。因此,优秀作品的结尾似收非收,常引发人们对未来的遐想。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3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边城》)
  例4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去。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米切尔《飘》)
  沈从文的《边城》与米切尔的《飘》,体现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两部小说收尾的关键词居然都是未知的“明天”。这一“相似”背后却隐藏着两位作家对文化、对人生的不同哲思。沈从文塑造的女子“翠翠”一直清苦地坚守,不管“明天”怎样,不管内心深处怎样挣扎,她始终会像白塔守着渡河一样,守护着她的渡船。而米切尔塑造的女子“斯佳丽”则具有家族那种永不言败,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两个女子都把希冀投给了“明天”,但“翠翠”是被动的,“斯佳丽”则是主动的。耐人寻味的是,“明天”又会怎样呢?这是谁也无法确定的,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大概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言的伟大作品所具有的“未知结构”吧。

      三、以悬念收尾,催发想象
   以悬念收尾的好处同以疑问收尾一样,最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索。
  例5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嗜酒如命,即使受尽“短衣帮”的尖刻取笑,依旧要来咸亨酒店喝那一碗酒;即使被同样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痛打致残,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那一碗酒,最终他从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一步步沦落为失落者、小偷、另类酒徒,最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因为一直“没有见”孔乙己,结尾便加了个“大约”。然而,孔乙己用手爬走——死去,这段时空却变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学悬念。
    四、以彰显主题收尾,露拔高格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读之皆如沐月光,心底澄澈,又思绪幽远。究其因,在于作品主题之鲜明,意境之深邃。
  例6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冰心《笑》)
  《笑》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冰心选取身边3次“微笑”的情景,表达自己对美、对爱的执著追求。收尾一句“融化在爱的调和里”,使主旨毕现,让人读后也如作家所言,“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例7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古典散文名篇,范仲淹借洞庭湖之大景象,借古仁人之口,展示了自己的博大胸襟,抒发了自己的伟大抱负。结尾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作家的一颗赤诚之心展示于天地之间,令人热血沸腾。虽为古文,但对现代文章写作所起的借鉴作用仍可圈可点。
  凡此种种,多读多品多借鉴,久而久之则必下笔如有神助。泰戈尔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文章就是一枚美丽的鹅卵石,只讲技巧就犹如“锤的打击”,读书与领悟则如“水的载歌载舞”。谁是谁非,不用辩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