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钱币收藏的要诀

 老枪No007 2011-05-07
     
汉代的货币制度是以铜钱为下币,以黄金为上币的。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盛行于上流社会,因此流通中的黄金数量巨大,据《汉书》记载,西汉仅皇帝赐金就多达90万斤,合现在225吨。但是到了东汉以后,社会上流通的黄金数量却骤然减少。也就是说,大量的黄金在短短的时期内突然退出流通,神秘消失了。这个未解之谜一直困惑着后来的人们,也引出了关于这些黄金的去向的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汉代的对外贸易有逆差,许多黄金作为支付手段流到了境外;有的说是王莽篡权后曾将国库的大量黄金吞为己有,新政垮台时又将黄金秘藏,不知去向;有的解释说是汉代盛行厚葬,大量黄金渐渐都随葬入土;还有的说是由于西汉末年的政局动荡,战乱不息,富户豪门为备不测,将黄金财宝囤于地下,而后曲终人亡,藏宝失传。仔细分析这些解释可以发现,除了第一个解释外,其余三个解释都认为黄金被埋入了地下。据此,有人甚至进一步提出,这种神秘消失的黄金主要埋藏在河南的洛阳和南阳一带,因为洛阳和南阳均是当时的大城市,富户豪门的云集之地。不过,以上所说毕竟只是推测,迄今为止还没有听到过关于出土汉代大量黄金的报道,所以,这些推测是否属实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使用过最多种货币形制的国家。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金属货币的形制上讲,我国的古钱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也即从原始社会到商周的贝币时期,春秋战国的刀布币时期,从秦代到清代的方孔圆钱时期和清末民国的机制无孔圆币时期。

贝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从我国已出土的情况看,贝币(指海里的齿贝,也叫货贝)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在夏商代已普遍使用了,安阳殷墟的妇好墓就出土了6000多枚货贝。商代中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原有的货贝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便出现了陶贝、石贝,骨贝、玉贝、铅贝、铜贝等人工仿贝。铜贝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春秋时期铜贝铸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其制做也更加精美,而且还出现了贴金、包金铜贝。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水平较高的纯金银的仿贝铸币。

刀布币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布币是以农具铲为型的铜质货币,也叫铲币,从出土情况看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晋、郑、宋、赵等太行山西麓地区。布币按照形状又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空首布是完全按照农具铲的形状制做,平肩平底,柄部还有安装本把的圆洞,最初的空首布大小与农具相同,后来逐渐缩小。平首布是对平首布形状的进一步货币化改造,首部扁平,种类很多,肩和足均有平、尖、圆三种形状,有的首部带圆孔,或首足部带三孔。刀币是由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圜钱是按照王壁环的形状制做的外为圆形中间有圆孔的铜钱,主要铸行于魏、秦等地。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又铸行了圆形方孔的圆钱,并第一次以金属的重量作为钱的单位。蚁鼻钱是由贝币形状演化而来的铜币,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铸有阴文,观之鬼头鬼脸,故称鬼脸钱,主要铸行于楚国。除了铜币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少量的银布和金版等金银货币,但流通范围都很小。这一时期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币文极其混乱。虽然各种货币身上大都铸有文字,但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更由于这一时期长达500多年,列国间兴亡成败,战事纷纷,货币政策也极不稳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国铸造的同类货币身上,币文的文字以及书写的位置、内容和字数也均不统一,这些混乱造成了后人在货币的年代鉴定上的极大麻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春秋战国以来各地极其混乱的币制也第一次得到了统一。秦代的货币以黄金为上币,以秦国早就使用的铜铸方孔圆钱为下币,铜钱重半两,上铸篆文“半两”二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秦半两”铜币。自秦代开始,中国的货币进入了一个既统一又规范的新纪元,象征天圆地方,被墨客文人称之为“孔方兄”的方孔圆钱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被历史统治者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本世纪初,使用时间长达2000多年,也深刻影响了周边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汉代最有名的铜钱是“五铢钱”,它跟“秦半两”的形状差不多,但钱的正背面均加上了内外廓,使钱文得以保护,重量只有五铢,正面方孔左右是篆文的“五铢”两字,因而得名。从出土的情况看,五铢钱不仅有铜五铢,还有银五铢和金五铢,金五铢钱解放后仅出土二枚,是古钱币中的无价之宝。汉代的“五殊钱”由于铸造精美,标准实用,很受百姓欢迎,所以一直用到了唐初,历经7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的货币种类。汉代除了五铢钱外,王莽新政时还进行过四次货币改革,前后铸行了从“一刀平五千”到“小泉直一”的大小几十种货币。王莽的货币改革虽是场闹剧,屡改屡败,但却给世人留下了一批铸工精美、文字秀雅的古钱币精品,为钱币收藏者所者睐。从三国到隋,虽然也铸行过更大面值的钱币,但都以五铢钱为基本货币。

唐代废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划时代大事,它标志着以重量记名的货币制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形制而在钱文上,“开元通宝”中的“开元”昭示着新纪元的开始,“通宝”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的钱文就改成了由两字的年号或国号加“通宝”(后还有“元宝”或“重宝”等)共四字组成。这种钱文模式成为后来历朝历代钱币铸造的标准,从唐至民国一直使用了1300年。开元通金钱除了在形状、尺寸上有严格规定外,在重量、成色和字体上也都有统一的标准,重量上规定每个铜钱重十分之一两,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从此开始实施,原来的计量单位“铢”废止;成色上规定铜含量83.32%,从而保证了钱币的自身价值;字体上舍弃小篆,改用隶书和楷书。这些都为通宝钱的长久流通提供了保证。

自宋至清的近千年间,虽也出现过纸币、银锭等其他货币形式,但总的说均以通宝钱为基本货币。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跨行钱币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时期。宋代实行铜铁钱币并行制度,在宋代的50多个年号中几乎每个年号都铸有年号钱,钱名除元宝、通宝外还有几十种,再加上币值大小,官铸私铸等,估计版本有上千种。在铸币的数量上仅元丰年间就铸铜钱502万贯,铁钱113万贯,可见数量之巨大。辽、西夏、金时期的货币制度与宋代基本相同,大都是按年号铸行铜币和铁币。元代实行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但也按年号发行了少量的铜钱。明代前期以纸币流通为主,但中期以后废止纸币,改为以银两为主,以铜币为辅的货币制度,改称铜币为“制钱”,钱名也因避讳朱元璋的“元”字而不再称“元宝”,只叫“通宝”。明代是继宋代之后又一个大量发生铜币的朝代。虽然铜币作为辅币,发行量不如宋代,但版本之多也是成百上千。清代前期的货币政策基本上也是以银为主,铜币为辅,由于清朝所辖疆土广袤,铸局数量多,所铸行的制钱不管是数量之巨还是版本之杂均为历史之最。例如咸丰一朝有铸局28个,所铸之钱按材料分为金、银、铜、铁、铅五类,按钱名分通宝、重宝、元宝三样,按面值大小从小平、折四、折五,一直到当五百、当千共15种,所以仅咸丰一朝就有版本上千。其币制之混乱可见一斑。清代制钱在文字上有一定的规律,如平钱称“通宝”,背面用满文纪局,折四到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称“元宝”,均是背穿左右满文纪局,上下汉文纪值。清代还发行了许多大钱,其中用于流通的最大钱币直径有7公分,重199克,是方孔圆钱之最。从元到清除了朝廷铸行钱币外,许多农民义军如徐寿辉、李自成、太平天国,各地藩镇如吴三桂等也均发行了数量不等的钱币,其中以太平天国发行种类最多。中国发行的最后几种方孔圆钱是民国初年云南、四川铸行的“民国通宝”,福建铸行的“福建通宝”等,但发行量都不甚大。

历史发展到清末,使用机器制造的圆形无孔的铜元进入钱币行列,进而取代制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方孔圆钱到铜元,是我国铸币工艺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我国的铸币形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清代铜元有两大类,一是“光绪元宝”,一是“大清铜币”。光绪元宝最早铸行于1900年,由于新颖美观而很受欢迎,导致各省钱局一拥而上,群起仿效,因此流行的版本非常多,图案各一。大清铜币是为统一各省的杂乱版本而专门铸造的标准样板,所以形式变化少,常见的只有水龙和旱龙两大类。在清末流通的铜元中,数量最多的是当十的铜元,占总数的97%,其他面额的铜元均很少。民国早年各省均造铜元,版式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双旗嘉禾铜元以及属于纪念性质的各类铜元,流通量最大的也是十文铜元,面值最大的是河南所铸的五百文铜元。比铜元的铸行稍早一点的时候,我国还正式发行了银元。实际上,早在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外国的银元流入我国,且与我国的银两形成极不平等的兑换价,加剧了白银的外流,清朝政府就开始设法制造银元了。我国最早制造的银元是1792年在西藏开铸的“乾隆宝藏”,后台湾发行了“寿星银饼”,但数量少,流通也不畅。我国最早的机制银元是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经朝廷批准在广东制造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龙洋的分量足,成色好,民商乐用,各省纷纷仿铸,使我国流通中的银元数量急剧增大。后清政府又宣布银元为本位币,统一铸造了面值一元的“大清银币”,以及五角、二角、一角的银辅币。民国最有名的银元是俗称“袁大头”,上有袁世凯头像的成套银币,和印有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帆船的银元。另外,四川、云南、直隶等省也发行了成套银币,天津和南京还铸造过孙中山、黎元洪、袁世凯、曹锟、段祺瑞和张作霖等人的纪念银币。总之,我国自铸的银元数量巨大,种类版式很多,其中有的品种仅为试铸币,未经流通,传世极少。

中国的古钱币有着长达3000年的悠久历史,各式各样的古钱币中包含着极高的考古学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是那起源于生产工具的布币、刀币,那代表天圆地方而行用两千多年的各式方孔圆钱,那出自于历代书法家之手的篆、隶、真、行等汉文和少数民族的文字书体,无不映衬着我们祖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堪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古钱币自明清以来就成为金石学家们收集收藏的对象,并自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考证古钱币历史的专门学科——古钱币学。现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民间性质的古钱币学会,一个机制健全、有一定规模的古钱币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古钱币鉴定人才已脱颖而出,这一切都为古钱币的投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但是,古钱币投资的风险也是非同一般的。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一,古钱币的形制、种类繁多,一般人很难全面掌握。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形制成百上千,如果按版本算更是上万,对于这么多的形制和版本,任何人也很难做到一览无余,更不可能完全掌屋。所以,投资者涉足这一收藏领域,除了要下大功夫学习之外,最好先从某一时期的钱币开始着手,这样涉及的钱币种类少,好把握一点。等自己对基本情况熟悉以后,再逐渐扩大收藏范围。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全面出击,以免捉襟见肘,难以应付。

二,古钱币市场的价格体系复杂,文物价值与市场价格的背离严重,难以把握。在古钱币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年代,而是这一类(甚至这一版本)钱币的存世数量。例如,战国时期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布币,因其布首和两足上各有一个圆孔,故名“三孔布”,是古钱币里的珍品,虽史载有30多种,但由于铸行数量少,流通区域小,故极难见到实物,解放后也仅出上三枚,因此在钱币市场上的价格高达八万元,而战国时期的另一种布币——平首方足布的市场价格仅80元,原因是这类布币的发行量大、流通范围广,所以世存量甚为丰富,博物馆和古钱币商店都有保存。再如,同是本世纪发行的银元,袁大头因发行量大,存世多,目前价格仅80—100元,而陕西省造的光绪元宝和广东“寿”字一两光绪元宝因发行量极小,举世罕见,价格都在20万左右。因此,投资者必须要在确定投资的具体方向后,详细了解有关币种的价格情况,尤其是要了解相同或相似种类的价格差别,以免因混淆不清而遭受损失。

三,古钱币的出土情况对市场行情的影响很大,难以预测。古钱币由于不是工艺品,没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购买者大都是专门的钱币收藏者。对纯粹的收藏者来说,同一种类的货币有一两枚就够了。所以市场上对某一类货币的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不同的古钱币之所以差价巨大,主要是它们在社会上的存有量差别很大,这一点跟邮票市场的情况是一样的。但邮票的社会存有量都是在明处,珍稀邮票永远是珍稀邮票,只可能越来越少,不可能越来越多,而钱币的社会存有量却会增多,因为它背*一个巨大的供应仓库——地下埋藏。古钱币的出土情况报纸上常有报道,如果是墓葬出土或考古遗址的零星出土,一般数量较小,如果是古人的藏宝之处,则往往出土的数量较大,币种也比较集中。而如果一下子挖出许多同一币种的钱币,又由于管理不当而流入了市场,则市场上的供需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价格就会下降。例如“平首方足布”在解放后有过数次大量出土,其中仅1963年在山西高县就一次出土了13000枚,所以目前此类布币在所有的布币中价格最低。总之,做稀缺币种的投资一定要密切注意最新的出土情况,一旦发现有可能影响市场价格的考古出土方面的报道,就要马上采取措施,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四,古钱币的造假情况严重,假币假钱充斥市场,难以分辨。古钱币因形制简单,铸造容易,从近代开始就有人从事造假。古钱币造假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翻砂铸造法和旧线改制法。前者是以真钱做模型,然后翻砂铸造,此类假币与真币相比除直径略小外,形制和文字都基本相同,外观上较难分辨。后者是对价格便宜但钱体厚重的古钱币采取挖补、刻凿的方法拼合粘贴成珍稀古钱币品种,这类假币因是古钱币伪造的,故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古钱币的收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古钱币的识别一般是从材质、加工特征、锈色和文字等方面着手。从材质上讲,古代的冶炼技术不如现代,不同时期的铜材质量(主要是其他金属成分的含量)就不同,因此,不管造假者是用现代铜材,还是将古钱币回炉重铸,所用的材质与真币均有区别。民间的鉴别办法一是看颜色,即看是青钱、黄钱、红钱还是由钱,一般讲隋代为白钱,明代中期以前是青钱,明代后期以后是黄钱;二是听声音,就是将钱币从离桌面一尺高度丢下,然后听落到桌面的声音,如果声音沉闷浑厚则是古币,如果声音轻脆则是现代铜材制造。从加工特征上讲,古代钱币的铸造原始古朴,而现代假币则有质新形近的感觉。真品古币经长期流通,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表面光滑温润,而现代假币则有明显的加工铸模痕迹。从锈色上讲,古币的铜锈特征是铜与锈结合紧密,不易剥落,锈层厚且分布自然,而假币因为年代近,其锈松散,锈层薄,也过于平滑。从钱币的文字上讲,先秦用大篆,秦至隋用小篆,唐代多隶书,五代十国用楷书,宋用行书和草书,如果不符合这些规律,一般都是假币。

由于古钱币的种类复杂,假造严重,所以投资者在购买高价古币时一定要慎重,不要随便相信一些表面现象,因为质量高的假币有时比真币看着还顺眼,也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记忆力,因为真假常在毫厘之间。有经验的鉴定师往往通过同真币的对照来鉴别真伪。对于手里没有真币的投资者,最好买一本《古钱币图谱大全》之类的工具书,这些书中收集了中国历史上曾发行流通过的货币的拓片,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形制上的参考,以备你随时查阅对照。

另外,挑选古钱币时还要注意钱币的品相。钱币的品相是指钱币各部分的完好程度,包括字迹和花纹是否清晰可辨,有无残缺,以及生锈的程度等。不同形制的钱币的部位叫法不同,布币分为首、肩、足、裆(两足间的凹处)四部分,刀币分为身、首(刀尖处)、柄和环四部分,方孔钱分为外廓、内廓、肉(刻字的部位)和好(也即孔)四部分。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币应该是带锈色但无锈蚀,表面光滑发亮,各部分均完整无缺,厚薄均匀,孔位端正,字迹和花纹清晰可辨。品相不好的古钱币价格常常低于正常价格10—20%,甚至更多。

最后,如果投资者尚未选定第一步介入的具体种类,不妨试试先从银元作起。银元是现代货币,发行流通的时间短,磨损少,保存完好,目前在民间尚有不少持有量。银元发行的种类有近50种,容易全面掌握,其中除袁大头和孙元等少数版本的发行量较大外,还有许多珍稀版本,极具投资价值。目前民间的银元收购价一般为50—60元不等,有很多较难见的银元甚至可以通过收购获得。银元虽有假造,但识别也不难,可以通过听声、观图、辨色、比重等方法辨别。银元本身又是贵金属,自身的价值有保证,多少年来一直随国际市场的金银价格而缓慢爬升。所以,投资于银元既稳妥可*,又有一定的获利机会,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