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钱首相小泉 2019-05-23

铜元又叫铜板、铜毫(云南民间称呼)、铜角子(华中及北方部分地区称呼),尺寸大小不等,随面值而变化,质地通常为紫铜(也称红铜)或黄铜,作为银元的辅币在社会上行用。铜元与方孔圆钱不同之处在于中间无孔,完全用现代机器冲压生产,外形主要仿照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发行的香港一仙铜元。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钱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母钱翻砂进入先进的机器冲压生产的新阶段。

铜元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经济、金融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其形制虽然模仿外国铜币,但实质上却沿用了当十制钱的体系,是一种替代制钱的新型币种。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一、大清铜元的诞生

清未,因为政府的无能,农民起义的爆发,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社会经济急剧衰退。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货币制度向近代货币制度的过渡时期,随着中国传统制钱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新型货币形式,铜元作为辅币开始取代制钱参与流通。

1、外国经济势力的渗入

19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加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侵略。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不但继续进行商品倾销,而且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列强们在中国掀起了疯狂的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

一些国家纷纷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大都市设立银行、发行货币。这些银行成为控制中国金融的中枢。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有8家16个分支机构;而在清光绪二十ー年(1895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外国在华设立了13家银行85个分支机构,帝国主义在华银行成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重要指挥、执行机构。他们对华借款、投资、储、贸易等经济活动大都通过银行来进行,凭借各种特权及雄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财政金融,给中国原有的以制钱和银两为主的币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以掠夺为目的对中国的投资,客观上促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成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巨额赔款,使得中国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外国银元更普遍地进入中国流通,严重打击了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银贵钱贱”的中国货币流通体系。这种情况打断了中国货币制度正常发展的道路,清政府的财政举步维艰,民生艰难。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2、不合时宜的制钱与银两制度

在1900年以前,中国一直是方孔圆形铜钱和银两的混合本位制,清朝更是典型的制钱银两本位。由于私铸一直无法杜绝,制钱减重贬值,劣钱充斥市场,导致制钱纷繁杂乱。而且由于制钱是各省分别铸造,导致制钱流通有很大的局限性。

道光年间开始,外国贸易银元大量进入中国流通,在银两与银元换算上造成许多出入和变化,交易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币制素乱。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造成清政府军费开支加大,朝廷为筹措军费而下令全国各地大量铸造大钱的举动,等于瓦解了清廷延续两百多年的制钱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通货膨胀与外币入侵的局面。各省开铸的银币缓解了流通主币的压力,但辅币市场依然严峻,很多地方已经到了市面无钱可找、纠纷选起、商业阻滞的地步。这一事实证明,中国旧有的制钱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寻找一种全新的币种代替制钱。

3、铸造新技术的涌现

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主持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机器造币厂,全套购进英国伯明翰喜敦厂的设备,并聘请英国技师主持建设、管理。该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器造币厂,于189年开始机器生产光绪通宝机制币,不久开始生产机制银元。由于成效显著,很快流通全国,成为机制银币的范本,此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纷纷上马开办造币厂制造银元。银元的成功为铜元的产生准备了经验,培养了人オ,莫定了基础。

二、大清铜元的铸造乱象

清末铜元首先在广东开铸,后各省竟相仿铸。铜元由于脱胎于制钱体系,故计算单位称为“文”、“枚”。面值上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等几种,其中以十文和二十文居多。

1、光绪元宝铜币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向朝廷奏请“计唯仿照外洋,添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他在这个奏章里列举了铜元的种种优点及铸造铜元的益处,建议把铸铜元的余利酌提几成以助铁路岁修经费,认为如此办理,“于库储、兵饷、民用、商务、铁路均有裨益”。但因多种原因,陈其璋的提议未获得朝廷批准,没能实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因停铸制钱引起市面辅币流通骤然短缺,社会上出现钱荒,致使钱价大涨、银价日落,物价上涨,百姓生计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救济钱荒,解决全省的财政经费,广东省决定仿照香港铜币铸造本省铜元。广东钱局会同善后局共同禀呈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广东巡抚德寿,陈述仿造香港铜币的理由,“以粤省地临港、澳,外洋当十铜仙,内陆商民间亦搭用”,上书朝廷“伤局试铸,以资周转”。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同年六月,铜元首次在广州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二钱(7.45克),含铜95%、白铅4%、锡1%,直径2.8厘米。

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满文“宝广”二字,外环珠圈,上缘纪地“广东省造”字样,下缘为纪值文字“每百枚换一圆”,左右边饰小花星;背面中央铸有象征清朝皇帝的飞龙图案,龙图外环珠圈,上缘为英文纪地“ KWANG-TUNG”(广东),下缘英文纪值“ ONE CENT'(一仙),左右边饰小花星。“仙”(CENT)是英语“分”的音译,即一元银币的百分之一,原是英国在香港发行的铜辅币计值单位,这也正说明了中国铜元最早是仿造香港铜辅币铸造的(香港铜元又叫铜仙,始铸于1863年)。

广东省造的光绪元宝最初是作为银元的辅币,即对银元作价。与此同时,广东还试铸了面值半分的光绪元宝铜元,但没有发行。广东机制铜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铜元发行后,百姓不太习惯“每百枚换一圆”的换算方式,使用时仍然按制钱方式进行计算,而其面值则是与银元换算,所以铜元在不少地方流通受阻。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东钱局变革机制铜元的换算体系,更改铜元上的文字,将“每百枚换一圆”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背面英文面值改为“ TEN CASH'(十文),即把铜元改为对制钱作价。这一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光绪元宝铜元的兑换与流通,也形成了以后各省所铸光绪元宝的制式。

光绪二十六年,广东开铸铜元后不久,同年十月,闽浙总督许应骙奏准在福建官银局开始铸造福建省铜元。正面纪值文字亦采用了与制钱挂钩的“每枚当钱十文”。第二年四月,江苏巡抚主持在江南铸造总局西厂开铸“江苏省”字样的铜元,铸造精美,很快流通全国各地。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铜元最初成色稳定,外形美观,制作整齐,又弥补了制钱的不足,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受到百姓的欢迎。铜元本质上也是一种贬值的大额货币,是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采取的一种货币手段,但铜元以其前所未有的形制、精良的外观赢得了百姓的信赖,解决了市面钱荒之急,也为造币厂及政府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清政府充分肯定了广东、福建、江苏三省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ニ月ニ十四日下令,“近来各省制钱缺少,不敷周转,前经福建、广东两省铸造铜元,轮廓精良,通行市肆,民间称便,近日江苏仿照办理,亦极便利,并可杜绝私铸私销之弊,著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筹款仿办,即就各该省搭铸通行”。

由于铜元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鼓铸之风日盛,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全国已有十七省鼓铸,设局多至二十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安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成立铜元局。六月,试铸多种光绪元宝铜元样币,有方孔十文、飞龙十文、宝皖五文等品种,数量稀少,属于试验性质。八九月间改版铸造坐龙类型五文、十文、二十文铜元。湖北铸造光绪元宝铜元时间比安徽早,光绪二十七年即在湖北银元局试铸十文铜元一百万枚,其正式铸造铜元则要到光绪二十八年八月。湖南亦于同年六月开铸铜元。此后浙江、奉天、直隶(北洋)、四川、江西、吉林、山东、江苏、河南、广西、新疆等省地也陆续开始铸造。铜元因为制造数量巨大,总数上百亿枚,至今存世极多。

铜元在当时是取代制钱充当银元的辅币而发行的。铜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铜元的生产效率比翻砂铸钱高得多,造价相对较低。其次,铜元在实际上与银元相挂钩,形态与银元相一致,进位比较便捷。最后,防伪性能大大高于传统制钱。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2、大清铜币

由于各省都把铸造铜元当作筹款的一种手段,大力鼓铸铜元,导致铜元数量猛增。各局所铸铜元的式样与成色逐渐出现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不少劣质铜元和民间私铸,导致铜元流通受阻、相互倾销,这种混乱局面既破坏了铜元的信用,同时也导致社会交易不便。针对这种状况,为挽救颓势,清政府陆续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决定停止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设立户部造币总厂,统一铸造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给各省颁发祖模。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在天津择地建设,清廷特派王大臣整理财政,始请于天津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九月购大经路民地兴建,于三十ー年竣工。其房舍之设备较北洋银元局更为完美。遂于是年五月初八日开机,先行试铸铜币。是为户部造币总厂”。这种先行试铸的是“乙已”纪年、名称为“大清铜币”的铜元。

大清铜币共有四等,据光绪三十ー年七月二十ニ日《财政处庆王奕助等折》奏称,大清铜币铜元“计分四种,大者重四钱,值制钱二十文;次重二钱,值制钱十文;又次重一钱,值制钱五文;最小者重四分,值制钱二文”。

新铜元名为“大清铜币”,是与政府同时拟制的“大清金币”、“大清银币”相配套。为维护铸币权的统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对地方各省提出几条要求:

第一,已设局铸钱的省“不得再行增设子厂,此外未铸铜元各处,盖不得援照设局”;

第二,各省现有之厂,不得沿用旧名,应统名为户部造币分厂,冠以某省字样,以示区别;

第三,各局“所有现用各种旧模,应一律即行停废,拟令各省局于未经颁到祖模之先,一律暂行停铸”,待领到新祖模后,再行开铸;

第四,各省清理历年所造铜元账目,限三个月报户部备查。

为统一币制标准,同时期制定了《整顿圜法章程》,其中主要规定有:“铜币成色用九五紫铅,五厘白铅,愿用点铜锡一厘者听”;“分量定准当二十者重库平四钱,当十者重库平二钱,当五者重库平一钱,当二者重库平四分”;“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惟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

每次铸出,均须呈送财政处户部化验,并由财政处户部随时遴派妥员前往稽査”;“各省所铸铜币,应令该省所设官钱公估等局,酌量市面情形定价,随发随收,持之以信”;“各省所铸铜币,应令先尽本省制钱短少之处发行,不得大宗贩运出省,致令他省有充斥之患,若各省需用铜币,可备价至总厂领取”等等。此外还有诸如限制各省铸造数目;购买铸币用铜必先上报。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以上措施虽然限定了各省铜元的铸造额度,但此后的两三年里,各省越铸越多,粗制滥造,再加上所铸铜元成色不ー,各地铜元市面流通量十分巨大,以致银价日贵,铜元价值降低,加之私铸、盗铸猖獗,更使十文铜元的市场价值严重暴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度支部下令各省于十文铜元定额外加铸三成一文铜元,由度支部造币总厂先行开铸“戊申”纪年、面值一文的黄铜币,他省祖模仍由总厂颁发,以维护当十铜元的信用。此币面中间珠圈内书一“总”字,代表造币总厂上书“光绪”,下书“一文”,右左“戊申”纪年;背面为蟠龙图案。以后分发给各省的祖模,中间无“总”字,而由各省加刻省名。然而正式制造一文铜元的省份,仅有江南、直隶等省,湖北、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只做了试样。

光绪一朝,铸造铜元数量巨大。据梁启超《各省滥铸铜元小史》考证,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年)五年中,用铜175344担,铸造铜元1242367.1万枚,其中:三十年,1741167万枚;三十ー年,469392万枚;三+ニ年,1709384万枚;三十三年,285120万枚;三十四年,142800万枚。

末代皇帝宣统登基后,鉴于之前的经验教训,重新厘定币制,废除旧铜元,制造新铜元。

与圆形方孔制钱的“决裂”——史话大清铜元

宣统二年(1910年)4月,度支部颁布《币制则例》,重申:铜元的铸造大权统由中央掌管,同时确立了银本位制,以银币为主币,铜币为辅币。新铜元面值采用以“分”、“厘”为单位,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共计四等,这是清政府第一套国定铜币。

5月,出台《造币厂章程》,规定:造币总厂设于天津,另有武昌、成都、云南、广州四分厂,且暂设奉天分厂。造币厂归属度支部,负责铸造国家货币。然而这次币制改革尚未完全实施,清政权就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土崩瓦解,旋即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