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机制币概述

 惠训书院 2018-06-26

爱拍北京

机制币,指的就是机器打制的钱币,俗称“硬币”,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铅币等。

机制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而我们在收藏中更关注的是钱币现在的存世量及其价值,以及它们的文化历史背景等。

本文主要论述清代(主要是清末)的机制币。之于民国和当代的机制币,小编还会有后续文章发布,敬请关注!

一、中国早期银元

明末清初,西方银元不断流入中国,并在中国民间参与市场流通,道光十六年(1836)清政府正式承认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事实,同时又限定其必须依照成色按两为凭,不能按个数计数,仍是把外国银元当作银两使用的。

1.西藏的薄片银币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西藏早年曾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久松西阿”,面值规格仿尼泊尔银币,正反面分别制有汉文和藏文“乾隆宝藏”字样,周边记年。乾隆五十八年又新制银币,分别重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后来嘉庆、道光,以及宣统年间,也都制造过宝藏银币。此外,西藏地方政府还制造过“甘丹颇章”、“格桑章噶”等银币。

2.闽台等地发行的银饼军饷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约1837-1866年之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银饼军饷银币,即:道光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这六种银币的重量分别有七钱二分、六钱八分等,不尽一致,“谨慎”军饷银饼还分有大小两等;币面除文字外,图案分别有寿星像、如意、聚宝盆、双笔和花押等。

3.吉林厂平银元

此外,吉林机器局开制的吉林厂平银元,是中国机制币中最早出现的龙纹,但发行量很小,并未取得成功。

4.早期银元特点及价值

早期的银元,既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规范的标准,制造技术落后,设备原始,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所以发行数量不多,存世量就更为稀少了。但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极大,近年来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价值也得以水涨船高。

二、清代银元的正式发行

1.中国近代机制币正式发行的标志——广东龙洋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试制机制银元成功。试制币正面中间刻“光绪元宝”四字,周围环列英文省名和记重文字,背面中间为蟠龙图案, 周围环列汉文省名和记重文字。试制币主币有七钱二分、七钱三分两种,后清政府批准制七钱二分银元系列,并将英文移至背面,主币为一元,辅币分别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正式制造发行。因此,钱币界称英文在正面的试制币分别为“七三反版”“七二反版”。又统称广东发行的这套系列币为“广东龙洋”。

2.各地方龙洋及天津造币总厂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于1894年又在武汉发行湖北龙洋。从此各省相继仿效,先后发行了江南、北洋、浙江、安徽、奉天、吉林、湖南、福建、四川、云南等各地的龙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北洋机器局首先采用银元的面值以“元”“角”来表示,壹元以下辅币有五角、二角、一角、半角四等。银辅币又称“银角”“小洋”或“银毫”。

因为各地制度不一,所制的龙洋成色、重量各有不同,省际之间无法通用。1899年,清政府下令各省银元归并广东和湖北两省制造。但政令不通,不久有些省局又重新恢复制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天津造币总厂建成,同其他厂局并存。清政府规定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

3.两元之争及《币制则例》的实施

在制造龙洋的同时,对于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没有结束。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即以两为单位;有人则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曾试制几套银币,制作上均极精美,有标准币之意,但都未正式发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币一套,币面分别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但实际上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中央政府唯一正式发行的一套银元。

宣统二年度支部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国币单位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三等。造币总厂根据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有长须、短须等多种不同的版式。这一套币也分有四等面值,只是把二角五分的改为二角。宣统二年制造的五角和三年制造的二角、一角币曾投入过流通。

清代银元基本是由各省各地自主制造和发行,一直到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才有统一币制的行动,但为时已晚,实际上币制没有统一,清政府己经覆灭。

4.四川卢比等其他形式的银币

除龙洋外,部分地区还制造发行过一些其他形式的银币。如四川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曾仿效印度卢比式样,制造人像(俗传为光绪像)银元,行使于西藏、西康等地区,俗称“藏元”或“四川卢比”。

三、清代的金元

十九世纪中叶后,全球各主要国家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导致金贵银贬,使银两本位的中国在国际汇兑上亏损巨大,逐渐兴起改革币制之声,再加上甲午战败和庚子之变后,因赔款以黄金为计算标准,金银兑价不利造成偿还时所谓的"镑亏"倍增,清政府才开始彷效欲欧美实施金本位。

1906年,造币总厂曾试制了少量的丙午年造大清金币,重库平一两,有光边与齿边两种;次年又试制丁未年造库平一两大清金币。这两种金币制造精美,但分量过重,并不适宜流通。

此外,光绪三十三年,新疆迪化机器局制造过饷金二钱、饷金一钱,有短时期行用。西藏在罗堆金币厂也制造过金币“色章果木”,合藏银20两。

大清金币由于背面图案为一蟠龙,故俗称"龙洋"。因铸行量较小,又属贵金属币,愈显珍罕,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并仍具升值潜力,是收藏者难觅佳品。1998年该枚金币拍卖估价在2,280,000~3,280,000元人民币之间。

四、清代的铜元

铜元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对银元作价的。

1.铜元的初制阶段——光绪元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制铜元。广东造的铜元,正面书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没有方孔而为满文“宝广”,上环书“广东省造”,下环书“每元当制钱十文”;背面是飞龙图案,书英文“广东、十文”;每枚重二钱。这样把铜元改为对制钱作价,就形成了光绪元宝铜元的基本格式。

铜元的初制阶段,成色稳定,外形美观,制作整齐、精巧,又弥补了制钱的不足,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受到人民的欢迎。广东开制光绪元宝铜元成功之后,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造。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已有十七省开制,设局多至二十处,几乎遍及全国。

2.清代铜元的发展与尾声——大清铜币

由于光绪元宝铜元大量制行,严重的供过于求,铜元泛滥贬值。清政府为了维护信誉,于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开机试制“大清铜币”,面值分为当制钱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四等。同时,又颁布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停止制造光绪元宝铜元。並对铜元的成色、重量;流通数量及禁止倾销牟利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户部大清铜币十文铜元,币面珠圈内书“大清铜币”四字,上为满文“光绪年造”,满文的两旁是干支纪年,左右两侧书“户部”,下书“当制钱十文”;背面中间珠圈内为大清龙图案,上横书“光绪年造”,下环以英文“大清帝国铜元”。宣统年间继续制造,只是把“光绪年造”改为“宣统年造”。

各省所制铜元,由户部统一颁发祖模,只在币面中央加一个或两个小字代表省或地区之名,计有湖南(湘)、江西(赣)、湖北(鄂)、河南(汴)、直隶(直)、江苏(苏)、安徽(皖)、福建(闽)、广东(粤)、四川(川)、云南(云、滇、川滇)、浙江(浙)、奉天(奉)、江南(宁)、吉林(吉)、山东(东)、清江(淮)等。

“大清铜币”也以当十铜元流通最广,二十文的次之,五文、二文铜元的制造极少,而一文铜元,只有广东、湖北、直隶等省制造过。所以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造币总厂统一制造了一文铜元,然后发模交由各省自行制造。但仅有江南(宁)、直隶(直)等省,湖北(鄂)、河南(汴)、四川(川)、福建(闽)等省只做了试样。

3.新疆、西藏的机制铜元

此外,新疆制行的铜元,正面中央珠圈内书“宣统元宝”,上横书“新疆通用”,下横书“当红钱十文”;背面为维吾尔文及龙纹。新疆铜元版式很多,并对红钱作价。西藏的机制铜元,图案为狮子等,币面文字多为藏文,品种也很复杂,如有一正面书“宣统宝藏”,背面制有龙纹的。

五、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

外国银币,俗称“洋钿” 或“银洋”,自1757年起到1930年代,前后在中国流通了近400年。据传到1911年为止,流通于中国的外国银币有近百种,金额达11亿之多!

1.最早流入中国并成为部分地区主要流通货币的鹰洋与双柱

明代万历年间,随着我国民间海上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的增多,外贸日益繁荣,海禁渐开,墨西哥所铸银元大量流入,同时因为交易初期我国茶叶瓷器受到国外狂热追捧,贸易顺差极大,国外流入的墨西哥银元也日渐增多,并慢慢渗入内陆。

此后,西班牙银元也逐渐进入福建,江苏,安徽,直隶等省份。

由于传统银两交易不便,导致了外国银元泛滥。1856年以前,西班牙本洋(俗称“双柱”)成了上海及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甚至当时的银行都将本洋作为计算单位!

随着造币科技的进步,墨西哥又开铸了新的机制银币—墨西哥银币,由于币面上有一老鹰图案,所以俗称鹰洋,并逐渐取代了西班牙本洋(双柱)。

2.坐洋站洋等其他贸易银元

坐洋的主币“壹圆”的铸造时间从1885年开始,在巴黎铸造,至1928年共计43年。该主币1885年至1895年及1905年等年号的铸币均为27.125克重,称之为“加重版”;1895年至1928年的24个年号的铸币重量均为27克重,称为“普通版”。

“坐洋”的币面是一位坐着的女神,手里还持着硕大的法棒,头上戴着一顶带角的冠,银币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法文有“贸易银元”和“法属印度支那”等。坐洋形象虽然与其后英国铸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头的形象大相径庭,但却丝毫无法掩盖殖民主义者大规模进行经济侵略的野心!

在中国流通的其他的外国银元还有荷兰马剑银元(俗称“马钱”)、法国的“大力神”、日本“龙洋”、美国的女神像银币等。

结语

清末就是这样,各种银币并行,各个地区又货币各异,杂乱无章,混乱不堪,而且外国列强利用银元对我们进行经济掠夺,更疯狂却也更具有隐蔽性了!清政府因无力禁止外国银币的使用和流通,于是铸龙洋以遏制其肆虐,结果又形成了中国、外国银币混杂的货币流通局面,真成了这时期的一大“特色”!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呢?请继续关注姊妹篇《民国机制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