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用法公平无人不服2011年04月28日 03:14

 老-鱼 2011-05-07



法正劝诸葛亮用刑不宜太严。

诸葛亮教导后主刘禅用法要公平公正。

李严曾受刘备和诸葛亮重用。

治蜀期间革除刘焉刘璋弊政大力推行法治

本版文字:钟葵(除署名外)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能呼风唤雨,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的传奇人物。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用兵并没取得很大的成就,六出祈山均无功而返,他的军事才能只在行兵布阵方面受到肯定,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至于奇谋和将略,陈寿称非其所长。

诸葛亮受到充分肯定的是他的治国才能。在掌握蜀汉军政大权期间,诸葛亮推行法治路线,以持法公正、严谨著称。他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使蜀中人士无人不服。习凿齿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三国治国谋略

卧龙自比管仲乐毅

初治蜀下“猛药”整治豪强

被庞德公称为“卧龙”的诸葛亮在寓居襄阳隆中时,“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名相,善治国,他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乐毅是战国名将,善治军,他持燕国相印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仅用半年时间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当时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拿自己和这两个名人相比,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自吹自擂,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等人深信不疑。

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担任丞相职务;刘备死后,诸葛亮又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把他的治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治蜀主要靠推行法治,而且持法以公正、严谨著称。蜀国的核心地带益州沃野千里,自古号称“天府之土”,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已割据益州二十多年,但“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继续奉行东汉末年以来放任豪强兼并、为非作歹的政策,导致蜀土人士无组织无纪律,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刘备赶走刘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他首先革除刘焉、刘璋父子的劣政,他与法正、李严、刘巴等人制定《蜀科》,而且在实施时“颇尚严峻”,已习惯宽松管治环境的蜀中人士一时难以适应,很多人都有怨言。时任蜀郡太守的法正知道这些情况后,劝诸葛亮用刑不要太严。

法正对诸葛亮说:“昔高祖(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抚惠;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诸葛亮不同意法正的看法,他回答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竟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诸葛亮的观点是:用法要懂得宽猛相济之道,要因地制宜,掌握好分寸。秦朝苛政猛于虎,用严刑峻法钳制人民,导致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汉高祖革除秦朝苛政,约法三章,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是“猛则济之以宽”。而刘焉、刘璋父子治蜀“威刑不肃”,导致蜀中豪强“专权自恣”,因此要下“猛药”才能纠正蜀土的不正之风。

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诸葛亮坚持“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的理念,使豪强敛手,人民悦服,社会安定,秩序井然。

诸葛亮常对人说: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公正、公平是诸葛亮推行法治的最重要原则,诸葛亮常对人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刘备在临死前,把辅佐幼主刘禅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为振兴蜀汉鞠躬尽瘁。为使刘禅懂得治国之道,他曾特地手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给刘禅,并劝导他持法要公平。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对刘禅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挥泪斩马谡”一事最能体现诸葛亮持法的公平、公正。马谡是马良之弟,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不以为然。他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和他谈论军事都从早上谈到晚上。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军祈山伐魏,他不用有经验的将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举措失宜,舍水上山,被张郃打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撤回汉中。当时赵云、邓芝也兵败箕谷,诸葛亮斩马谡以谢众,贬赵云为镇军将军,并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蒋琬后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流涕答道:“孙吴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在自贬疏中,诸葛亮对自己用人错误进行自我批评:“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在诸葛亮的强烈要求下,后主刘禅只好贬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后来诸葛亮斩魏将王双,攻拔武都、阴平二郡,逼退魏雍州刺史郭淮,刘禅以此为由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

彭羕入狱表示无怨

马谡称“虽死无恨于黄壤”

由于诸葛亮用法公正,被贬者心服口服,被处死者死而无怨。马谡在被关押时写信给诸葛亮,信中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广汉人彭羕颇有才华,被刘璋摈弃不用。刘备入蜀后,提拔彭羕为益州治中从事。彭羕被重用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被贬为江阳太守。彭羕心中不悦,跑到马超那里喝酒诉怨,酒后胡言乱语,说刘备已经老了。马超上表告了他一状。诸葛亮于是“收羕付有司”。彭羕承认自己酒后失言。他在狱中也写了封信给诸葛亮,信中说:“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公主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

从马谡和彭羕写给诸葛亮的这两封信可以看出,他们不但不怨恨诸葛亮惩罚自己,还对诸葛亮用法公正表示佩服甚至赞赏,马谡请诸葛亮仿效舜殛鲧于羽山的故事,按军法处置自己,认为这样做才“不亏平生之交”。彭羕称诸葛亮为当世的伊尹和吕望,可助刘备成就大业,劝他继续努力和保重自爱。

诸葛亮死后

廖立垂泣 李严致死

武陵临沅人廖立在刘备称帝时曾任侍中,后主刘禅继位后任长水校尉。廖立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才能仅在诸葛亮之下,任长水校尉是浪费自己的才能,因此郁郁不得志;在蒋琬等人面前口出怨言,谤讪朝廷。蒋琬转告诸葛亮,诸葛亮于是上表弹劾廖立,表中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于是将廖立削职为民,并把他流放到汶山。诸葛亮死后,廖立竟痛哭流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丞相一死,我就再没机会复出了,只能一辈子待在落后地区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李严身上。李严,南阳人,后改名李平。在蜀国曾担任尚书令、中都护、前将军等职务。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兵攻祈山,把李严留在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物资。当时恰逢霖雨天气,李严恐怕运粮不继,便派督军成藩等叫诸葛亮返回。诸葛亮只好撤军。李严听说军退,故作惊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想杀督运官岑述“以解己不办之罪”,还上表后主刘禅,说什么“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这种小把戏怎能瞒得过诸葛亮,诸葛亮把他的前后手笔书疏都拿出来做证据,指出其互相矛盾之处。在大量证据面前,李严理屈词穷,只好认罪。于是诸葛亮免其官,削其爵土,把他贬到梓潼郡。

李严犯罪被贬,其子李丰仍忠心耿耿,勤于职守。诸葛亮对李丰很欣赏,他以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他教导李丰说:“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关东,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若都护思负一意,吾与公琰(蒋琬字公琰)推心从事,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诸葛亮的意思是叫李丰转告其父,只要他肯面壁思过,知错能改,就有机会复出。

李丰把诸葛亮的话传达给李严,李严对诸葛亮感激涕零,并满怀希望地等待复出之日。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李严听到消息后万念俱灰,认为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没多久就发病身亡。

历史评价

习凿齿认为:

秦汉以来孔明最善用刑

诸葛亮在三国时代已是公认的治国良才,后人对他的评价更是赞誉有加。历史学家习凿齿对诸葛亮用法公平十分赞赏,他说:“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评论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匹亚矣。”

在《进诸葛亮集表》中,陈寿又说:“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仇(为了使百姓安逸而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累也不会怨恨;为了使百姓生存而杀人,被杀的人虽然死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信矣!”

不过,陈寿认为诸葛亮也有短处,他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行兵布阵方面,古代学者袁准称:“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视察诸葛亮的营垒处所,叹道:“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用兵持重,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找机会战胜敌人,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会冒险出奇兵,所以陈寿说奇谋和将略非其所长。袁准也认为:“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

唐代宰相裴度不同意陈寿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他说:“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与!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黩武以争寻常。及出斜谷、据武功,分兵屯田,谋久驻之计,与敌对垒,待可胜之期,杂乎居人,如适虚邑,彼则丧气,我方养威,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矣。且权倾一国,声震八纮,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智,曷以臻于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曰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嗟称曰天下奇才。”裴度认为诸葛亮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既有治国之才,又有用兵谋略,如果他能长寿,必可战胜强敌,平定四海。

国学版逢周三、周四见报,欢迎读者发表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