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 2011-05-09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前预习演练(5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河(                        碗(              

                  押(        荆棘       忸怩      

                          骂(        头(        

答案:yàn  fěi  tái  jiànɡ  shù  wǔ  bó  diǎn  jīnɡ jí  niǔ ní  bō  jī  xiè  chì  yán  

2.改正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  

1)她是童养息  

2)你的门前的长了青笞的石椅  

3)用手掏着猪吃的麦槽  

4)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  

答案:1)“童养息”应为“童养媳”  2)“青笞”应为“青苔”  3)“麦槽”应为“麦糟”  4)“钮扣”应为“纽扣”  

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____________人。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答案:金华  《大堰河》  《北方》  《向太阳》  

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解析:本题让我们正确诵读诗歌,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答案: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课堂同步强化(10分钟)  

1.填空。  

    她含着笑,(    )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    )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    )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    )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    )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    )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答案: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中的第46910等节,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B.诗歌的第7节,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大堰河艰苦的佣人生活,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  

C.诗歌第10节,作者排列大堰河殡葬的凄惨,其主要目的只在于突出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境况。  

D.诗歌的第46两节,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未加评论,但却激起了人们对旧世界的愤恨与诅咒。  

解析:10节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控诉了社会的不公道。  

答案:C  

3.课文注释说,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这样做的原因是(      

A.偶然的,没有内在的含义。  

B.觉得“大叶荷”不好听,所以利用谐音改为“大堰河”。  

C.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D.因为家乡有一条河叫“大堰河”,正好和“大叶荷”是谐音。  

解析:作者对养育自己的保姆——大堰河非常热爱,所以作者在这里把她当作母亲,C项就表达了作者的这一层意思。  

答案:C  

4.对“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这几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她内心盼着乳儿成长、成才、成家,幸福美满。  

B.之所以不能对别人说,是因为大堰河知道自己的梦永远也不能实现。那种世俗的血缘关系,无形的鸿沟,使她只能把殷切的愿望埋在心里。  

C.乳儿的幸福就是她的心愿,她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乳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D.写大堰河做着美丽的梦——不能对人说的梦,其主要目的是突出她对乳儿的爱,与下面的几节诗没有关系。  

解析:全诗不押韵,各段的句数也不尽相同,但每段首尾呼应,各段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故D项是错的。  

答案:D  

5.6节诗中极力铺陈地主家庭豪华富裕生活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富丽豪华的一切对“我”来说是新奇陌生的,反衬大堰河家庭虽贫穷而充满欢乐,进一步抒发对大堰河一家深挚的爱、深沉的留恋。  

   

课后巩固训练(30分钟)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拿归案    轻畸重  

B.            途同归    自出机  

C.            短叹    卖官  

D.            骜不训    残碑断  

解析:D项均读“jié”。A项中,“稽”读“qǐ”,其余读“jī”;B项中,“杼”读“zhù”,其余读“shū”;C项中,“吁”读“xū”,其余读“yù”。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绵亘    饮鸩止渴    山青水秀    竹篮打水一场空  

B.通牒    矫揉造作    奴颜卑膝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C.璀璨    越俎代庖    虚与委蛇    有眼不识泰山  

D.累赘    杀一敬百    殒身不恤    小巫见大巫  

解析:A项中“青”应为“清”;B项中“卑”应为“婢”;D项中“敬”应为“儆”。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___________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2)中央财政部称,中国政府每年必须花费几十亿来___________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  

(3)许多国家的电视台在会议期间辟有专门的频道对其进行现场转播。___________个别议案由于涉及国家重大机密而不得不进行秘密讨论,___________不能由议会单方面决定。  

A.与其    遏制    如果/              B.宁可    遏制    即使/  

C.与其    遏止    如果/              D.宁可    遏止    即使/  

解析:“与其”是连词,多用于表示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于放弃的一面,后面常跟“毋宁”“不如”等呼应;“宁可”也是连词,它表示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往往跟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决不”相呼应。“遏制”意为制止、控制;而“遏止”则是用力阻止。“如果……就……”表假设关系,而“即使……也……”则表示让步性假设关系。  

答案:B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4.作者选取了哪些景象?诗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试着边读边想象,让每处景象变成画面,出现在自己面前,合起来看这一组镜头组成的画面,你觉得应是什么样的色彩、基调、氛围?  

解析:抓住了重点意象,抓住了要重读的词语,那么意象所承载的感情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也是诗歌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答案:选取的景象有“坟墓”“故居”“瓦菲”“园地”“石椅”,应重读的词语有“雪压”“草盖”“关闭”“枯死”“典押”“一丈平方”“长了青苔”等。写出了大堰河卑微的身世、悲苦的一生。  

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如“雪花飘飘,落在一小块土地的坡头上,坟上干枯的荒草盖着白雪,直立的草茎在寒风中颤栗……”,由孤寂荒凉的坟头、破败的旧屋、易主的园地、冷落寂寞的石椅,组成一幅阴冷惨淡的画面,写出了大堰河身后的凄凉。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悼念哀伤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5.《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三段歌词组成,三段歌词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句子,这种反复咏唱的复沓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复咏唱的手法,这是歌词的特点。  

参考答案:不仅起着便于记忆和传唱的作用,而且还在艺术上起着充分抒情的作用。  

6.歌词一般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比起诗歌来语言浅显一些罢了。押韵是其共同点,你能指出这三段歌词的韵脚吗?  

解析:押韵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一般是每句的末尾一字。  

参考答案:这三段歌词采取了一韵到底的押韵形式(都押ɑnɡ韵),韵脚为:乡、上、荡、淌、粱、香、旺、想、上、长、网、场、妆、上、样、唱、光。  

7.《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写作上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首歌词主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每段歌词都在相同的位置上对偶,以第一段为例,“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与“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对偶,“一片冬麦”与“一片高粱”对偶,“十里荷塘”与“十里果香”对偶。  

思维深化  

8.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语段,说说起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也是揭示诗歌的社会内涵的,把大堰河的死和社会黑暗连在一起,从而揭露了黑暗社会的不公正和吃人本质,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语段是第十、十一节。作用是:诗人从大堰河的悲惨一生又进而写到她一家人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作者在这一段的首尾反复强调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更深化了全诗的悲剧气氛,激发了读者对大堰河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  

经典回放  

9.(2004湖北卷,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个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一个更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第三联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已经春意盎然。  

参考答案:①“失”字更好,因它生动地摹绘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现象。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似乎也更为响亮。  

第三段联看似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  

10.(2010福建卷,17)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解析:此题考查续写的技巧与能力。续写时,一要做到和上文衔接照应,水到渠成;二要体现构思巧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答案: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或: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