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

 gaoshan2010 2011-05-11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法国)
 
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当时,22岁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布勒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勒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勒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勒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勒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勒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时间。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1973年以来,布勒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

“决定性瞬间”的美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那些热爱巴黎、与巴黎溶为一体,并忠实地记录了巴黎悲欢离合的摄影家中,应特别提到布列松、卡帕、多阿侬。
    卡帕在随联合国军进入巴黎时,曾泪流满面地高声叫喊着:“巴黎就是我!”多阿侬经常到贫民街去,喝着廉价的葡萄酒,与艺妓、工人、贫民们闲聊人世间的生活。多阿侬是真正的巴黎贫民后代。与此相反,布列松则是法国名门迦勒底人的后代,属于上流社会的聪明人。
    巴黎摄影界当时对这三人的评价顺序是:布列松、卡帕、多阿侬。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多阿侬、布列松、卡帕。如果说对巴黎充满陶醉感情的摄影家,还应加入布拉萨。但是布拉萨已经是过去了的人。当然卡帕也是三人中最先离开人世的。多阿侬只是拍摄贫民街人民的生活,而布列松却不仅拍贫民街,还把镜头对准贵族生活内幕;如今能够拍到这一世界场景的,布列松恐怕是最后一个了。
    无论如何,布列松不是贫民。他居住在距巴黎170英里远的一个古老的小镇上,小镇的生活奠定了他的人生之路和以后的成就。小镇里,有他的爱妻拉特娜。曾拜访过这里的日本摄影家川原舜说,由于拉特娜不喜欢烟味,所以布列松在妻子面前从不吸烟。在这里,布列松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艺术---摄影。这种奇妙的、神秘的、罗曼谛克式的生活代表了布列松的艺术风格。

    与莱卡相会

    迦勒底家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豪族,在法国任何地方,迦勒底比布列松更被人熟知。他出生于1908年。纽霍尔在《摄影巨匠们》一书中列出的法国当今摄影家,只有他一人。
    布列松少年时期梦想当一名画家,他原先的学习都是按照这一理想进行的。他一出生,就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此,常常产生的一种奔放的思绪,使他感到难以控制。他曾到过非洲旅行,驱使他行动的正是那种奔放的思绪。然而,非洲等待他的,却只有热病。回法国途中,他在马赛发现了一个小型而又奇妙的黑色机械,那就是35毫米相机。之后,相机几乎就成了他旅途中唯一的伴侣,布列松着了迷。几年后,布列松回忆说。作为“视觉的延长”的小型相机,创造了我的“决定性瞬间”。
    从1931年起,布列松离开绘画,转向摄影。可以说,持有莱卡相机是他从事绘画创作或摄影创作的决定性选择、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是他通过菜卡相机逐渐明白的道理。

    受挫的个人影展

    布列松完全成为莱卡的俘虏。从1932年到1934年,他肩背相机,走遍了地中海沿岸、墨西哥、美国。收集在作品集《决定性瞬间》的许多早期杰作,全部是在这一时期里拍摄的。其风格是,巧妙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非现实感。废墟中玩耍的孩子们、站在西班牙土墙边的孩子,这些作品给人以沉醉在幻想中的感受。
    在他去纽约时,举办了个人影展。但是,当时被沙龙派统治的摄影界,虽然有些人高度评价了他的个性,但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被打上“反造型式摄影”的烙印,被严厉责之为“暖味、矛盾、反造型式的、偶然的照片”。
    年轻的布列松依然勇进。他反击道:“你们是否理解我的照片?”如果他的照片被当时摄影界所接受的话,可以肯定地说,那决不会发展为现在这种新的风格。正是由于摄影界没有接受,布列松的自信心就越发增强,并受到极大激励。
    同期,他还担任电影副导演,作为鲁尔那鲁的助手,到各地旅游,并下苦功夫攻读摄影。
    电影,无法修版,所有构图都是在取景框中决定。照相与电影一样,也是无法改变原构图的。布列松把他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马格那姆”的结合

    1936年春,布列松结束了流浪般的摄影生活,参加了巴黎新闻社招聘考试。但是,这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失败。布列松一头扎进了咖啡馆。
    在那里,他遇到了考场落榜的一些人。其中一个身材不高的男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匈牙利的卡帕”,“我嘛,叫西摩,我讨厌考试”,另一个男人津津有味地喝着葡萄酒,接上去说。
    他们一下子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对视着,直觉告诉他们,对方都非普通人。他们相约,十年后再会。
    “马格那姆”就这样,在偶然的时间里诞生了,“马格那姆”真正登上舞台,引人注目,是在大战之后。可以说,直到他们约定的十年后的那一天。之前,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拼搏着。
    卡帕在死亡线上战斗着,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使他一举成名。
    布列松毕竟是布列松。他奔走在西班牙内乱之中,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与其说是去参加,不如说他是去把照相机对准那些社会名流。二次大战开始之际,他随电影班从军,之后又成为德军的俘虏。
    三年中,他两次试图逃走,均告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他返回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这一时期,他拍下了许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鲁欧、撒尔托尔等人的肖像作为杰作,收集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中。
    1944年,巴黎解放。但是,有关解放的照片,布列松竟然一张未拍。他参加抵抗运动,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他还是拍了一些反映巴黎市民审判德国帮凶的情景。他还以前线遣返回国的战俘为主人公,导演了电影《归途》。这是1945年的事情。
    巴黎的解放,对于布列松是莫大的喜悦。然而,更使他兴奋的是,与从前消息杳无的卡帕、西摩等人的相会。1947年,他们横渡美国,中途又有乔治、罗杰和艾丽亚·爱斯娜加入,马格那姆终于走上了正轨。
    同年,布列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有161幅作品,长达两个月的个人影展。这个展览是布列松向世界巨匠迈出的一大步。

    《决定性瞬间》

    1954年,布列松早期几十幅名作被重新整理,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经过安利·马蒂斯的设计,它成为一本非常高级的作品集。另一本由米罗设计,撒农特尔写说明的《欧-洲人》是一本充分表现欧人性格特征的优秀作品集。这期间,他还到过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采访。1955年,出版了《两个中国》,还出版了《巴黎岛》等作品集。
    1955年,布列松在巴黎卢浮宫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影展,这在巴黎是空前的举动。可见,布列松作为摄影家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但是,战后13年过去,布列松的周围开始变化:卡帕战死在印度支那,西摩也倒在埃及战场上。从前的两位挚友,都先后离开了人世。
    然而,摄影家是不能顾及个人情感的波动的,既然还活着,就要作为世界事件的目击者和揭发者而履行职责,这是布列松的生活观。当然,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死去战友的怀念之情,他把任何名誉、地位都看成是虚荣。
    1957年,由日本(每日新闻)社主办的布列松个人影展在日本开幕。那时,人们传闻布列松会亲自参加,然而未能如愿。因为世界局势不稳定,埃及动乱、匈牙利事件等此起彼伏,作为新闻摄影家,他的责任感是不允许他离开战场的。
    日本方面的影展,完全由布列松本人设计,展厅也是依据他的要求而布置的。个人影展如果不能反映出他本人的风格,那就缺乏意义。展览会应该使人感觉到艺术家的气质。当时,众多的布列松崇拜者都期待着,把眼睛都瞪圆了。然而,布列松还是未能离开巴黎。或许,对于一名摄影家,过去的成就都是过眼烟云。布列松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安放在未来的天平上。这恐怕就是摄影艺术家们的使命。

印度行
 
晒布
克什米尔
晒布
屋顶上的人们
读报
儿童
壁画与女孩
人与狗
 
 

 

细节的感动——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多年来,我们不得不总是提及那些大师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以至于成为了习惯性的范例,但却往往忽视了重新审视和分析这些图片细节所传达的信息。他们的作品之所以经典,是由于让大师们触动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动的情绪。
    面前摆着若干幅布列松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照片是我们平时在提起这位大师时不常看到的。选择这样的照片也是出于本文的主题———布列松镜头中的情与爱。在仔细读解眼前的照片后发现,这些图片体现出的情感力量,总是有力地跃然而出,摄影技术与艺术元素被巧妙而机智地融入到为主体的效力中。大师对于细节的把握炉火纯青,而且把他眼中的世界表现得如此意味深长。
    这是一些真实的人类爱的状态。
    我个人最钟情那张《罗马尼亚火车上的情侣》。是呀,人们为什么如此追求爱情的感受,不就是简单的相互依偎吗?旅途的疲惫使得他们在形体做出了最舒适的姿态,甚至有些不雅。这是极易被我们忽略的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我们的大师捕捉到了。真实的状态才是我们的生活,那“纽约街头的热吻”固然来得热烈,但在我们身边每一分每一秒发生的亲密,那些司空见惯的细腻瞬间,需要重新得到我们的重视。平实是真———母亲抚摸我们的头发,爱人拥抱我们的身体,孩子满怀依赖的目光……
    说到目光,我们来看看那张《卡森·麦卡勒斯与乔治·戴维斯》。这是一幅再“平静”不过的照片。美国女作家卡森与她的爱人、著名编辑乔治·戴维斯一起俯卧在湖边草地上任凭大师拍摄。《心灵是孤独的猎手》———知道卡森的人都了解她的这部代表作。孤独似乎一直是卡森创作的主题。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作家一生病魔缠身,婚姻不幸。我们从这张照片上依稀可见作家作为一个女人的情感表露。我猜想,这个场景布列松一定拍了很多幅,每一幅都会有不同的表情和姿态,但大师却将他们定格在这样一个瞬间:戴维斯直视镜头等待拍摄,卡森忽然抬头向他看去。大师没有选择他们相望或直视镜头的瞬间,而是展示了一个细节:卡森的眼神似乎是一种极其依恋和恐惧失去的情绪表露。
    同样是表现名人生活,《画家马克思·厄思斯特和他的妻子》却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近景的半身像,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面部细节。被摄者如同在乡村小路上散步时无意间闯入了镜头还浑然不知,两人低垂双眼,好似在低声轻语,清晨的雾气弥漫在他们身旁,平静而安详,时光就这样地静静流淌着……整个画面传达出一个动人的词汇———相濡以沫。
    幸运与不幸,爱在两极间摆动。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结合。巴黎街头花团锦簇的新人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正在大街上简易的布景前拍下与家人的合影。画面中,快乐似乎洋溢在每一个人脸上,气氛平静,构图简洁均衡,人物位置错落有致,堪称人类活动的标志性场面。他们的目光直视大师的镜头,显然是在准备拍照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大师的出现,这样的一个瞬间使得画面活跃,凸现了被摄者与摄影师的交流,使得大师也成为这欢乐时光的参与者。
    确实,上帝赋予人类爱情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合,以达到繁衍的可能。《亚美尼亚赛凡湖边》,父亲以杂技似的方式将自己刚刚学会站立的孩子高高举起,表情中充满自豪与怜爱,手中的孩子灿烂地向着大师的方向欢笑着。高高在上的孩子与父亲的笑容组成了人类幸福的最高点。尽管四周是阴霾,但这样的反差却也增添了画面的情趣。也许,这就是爱中的最大幸福,全部的希望与企盼都寄托于手中的这个宝贝———自己的血脉上。
    女性,通常是艺术家们赞美的对象,我们的大师也不例外。《意大利湖边》画面中的女子的面部被隐到取景框之外,双臂也伸展向画外,留下柔美的裸体静静地躺在水中。清澈的流水波光闪动,似乎正抚摸着女子的每一寸肌肤,含情脉脉。
    情感表达,是艺术的根基,那么爱,又往往是永恒的主题。大师布列松的这些以情爱为主题的作品具有强列的个人风格,引人入胜,从细腻平静的细节中体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情感———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