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谐趣诗

 诗书之华 2011-05-12

 

(一)郑板桥吟诗退窃贼

  清代学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能诗能书能画,人称“诗书画三绝”。他为官清廉正直,十分关心老百姓疾苦。据说,他在潍县任县令时,天大旱,灾情严重。他看见老百姓吃穿无着,日子十分难过,为此上书皇上,请求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因而获罪,被迫免职还乡,回到江苏兴化老家。
  郑板桥怀有满腹才学而不得施展救民之志,带着“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回归故里。从此,他与一条黄犬、一盆兰花为伴,过着十分清贫俭朴的生活。他借诗书为慰籍,贫寒茹苦,清闲自在。但也有人认为他既当过县令,定然财物不少。因此,有小偷来打他的主意。
  郑板桥回到家乡后的一个夜晚,天冷难禁,月黑风高,细雨敲窗,庭树在微风细雨中瑟瑟有声。郑板桥在这难耐的寂寞凄凉中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就在他快要进入梦乡之时,忽听屋内有异样声响,他知道有窃贼“光临”了。郑板桥耳目俱明,哪有不觉察之理?怎么办呢?如果高声呼喊“有贼”,窃贼可能悄然遁去,但万一此窃贼狗急跳墙使用暴力,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如何应付得了?如果佯装熟睡,任由窃贼翻箱倒柜、为所欲为,谁人甘心?他心想,此等人若是为生计所迫,当良言劝退;若天性如此,也不可强逐而酿成大祸。他静卧床上,略一思索,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窃贼已靠近床铺,闻诗暗惊,知道自己已被发现,顿感进退两难。正踌躇间,忽然听到床上人又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窃贼心想:他称我为“梁上君子”,且出口成诗,看来是位心地善良的穷儒;再环顾四周,四壁空空,确实没啥可偷的东西。于是,他便返身出门,悄悄来到庭院之中。
  郑板桥见贼人已去,知道自己的想法不错,看来,这小偷也不是一个恶徒。于是,他又朗声提醒道:“出门休惊黄尾犬……”
  窃贼闻诗点头,心想:屋主人分明是叮嘱自己出门提防恶犬,何不翻墙而出?他唯恐狗吠声惊动了左邻右舍,于己不利,便小心奕奕地摸到墙边。正欲上墙,屋内又传来一句“警告”:“越墙莫损兰花盆。”
  那窃贼抬头一看,墙头果有幽兰一盆。既然主人如此心爱,就细心避开吧。他刚跳落墙外,屋内又传出郑板桥的两句吟诗声:“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赶豪门。”

(二)

  古代有位书生叫詹义的,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才考中秀才。他诙谐地吟诗:“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逢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五代时的粱灏,青年时便立下誓言,不中状元,誓不为人。他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经过后汉、后周几个朝代,一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如愿以偿,大器晚成的粱灏写了一首诙谐诗自嘲:“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足下青云生。观旁更无朋齐辈,到家唯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唐伯虎),一生潦倒,一年除夕,赋有感怀诗《除夕口占》:“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诗句道出了穷愁境遇,而又自甘淡泊的豁达情态。
  据传明代某知县好吃枇杷,某下属迎合,奉送上等枇杷一筐,并附帖子一纸。知县打开帖子一看,见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原来此下属写错了字,知县回诗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清代,无锡有位邹光大者,每逢生女必宴客。因连年生女,其友翟永龄作诗云:“去岁相招(招待)因弄瓦(指生女孩),今年弄瓦又相招。寄诗上复邹光大,令正原来是瓦窑。”
  还有一位叫得心的和尚,在佛门中颇有名气。有人故意送他十只鸡蛋,看他如何对付。谁知他毫不牙软,马上煮熟,一饱口福,—边吃还一边吟诗助兴:“混沌乾坤一壳包,也无皮骨也无毛。老僧带尔到西去,免得人间受一刀。”
  “文革”期间,窃踞《人民日报》要职的某“草包编辑”,有次参加座谈会.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误称作“夏鼎”。此事传出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 “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同我打交道 ”
  著名作家荒芜在全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过一首画"○“诗:“三天两次画○○,怎奈○○画不圆。我亦咻咻如阿Q,他‘妈妈的’忒心烦。”会议原定了候选人,但在画"○”时,有的变化较大不得不重画一次,所以在三天时间里,画了两次"○”。虽然这是个比譬的笑话,但也充分反映了选举人对画框框、定名单等做法的意见。后有人同荒芜开玩笑,说他是烧饼家。
  民间过年请人在牛栏、猪圈旁写“槽头兴旺”之类的吉言,有人写成“潮头兴旺”。旁人嘲以诗云:“别字先生太可怜,粗心大意写吉言。不幸百姓遭大难,潮水发到屋檐边。”还是这位先生,将春联横额写成“欢渡春节”。同一人题诗说:“别字先生有来头,弄潮摆渡是高手。难怪发水他不怕,渡船已到家门口。”

(三)解缙智改凉州词

  解缙,是明代洪武年间进士,少年博学,且工于诗词。曾经草书万言指斥时政,皇上堪称奇才,授予御史之职。后来明太祖死后,成祖入京,改为侍读,与黄淮、杨士齐等入文渊阁,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因为赞立太子一事,为汉王高新熙所恶,结怨很深。高熙数构谗言,多次陷害解缙,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一次,外国进贡给永乐皇帝一把折扇,其扇精致异常,扇面上绘有雄齐壮阔的大漠风光,堪为皇上所爱,美中不足的是扇面上有画无诗,如能在扇面上题诗,诗情画意相映生辉,那真是锦上添花,更见佳妙了。永乐皇帝便召解缙题诗。
  解缙一见此扇,便觉得题王之涣的著名七言绝句《凉州词》最好不过了,谁知他一时恃才大意,竟将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漏,下面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句又紧紧接上,洋洋洒洒,直贯而下。
  翌日早朝,皇上在群臣面前赞此扇精致,称誉解缙书法之工,并遍示群臣以示嘉许。汉王高熙颇不以为然。他久持此扇,一心想搜觅到构陷解缙的谗言,于是发现了“间”字漏写的疵病。他便恶念陡生,乘机奏道:“陛下为人所欺,尚不知道吗?”皇上一听,正色道:“朕如何为人所欺?”高熙道:“解缙恃才,故意漏写‘间’字,以戏主上。请陛下细看他的题诗,便知臣所奏不虚。”皇帝接过折扇仔细端详,果然如高熙所奏,不禁勃然大怒,掷扇于地,急宣解缙上殿领罪。
  解缙听宣,并不慌张,上得金阶三呼毕,问道:“万岁,不知臣何罪之有?”皇帝怒道:“汉王奏你故意漏书‘间’字,恃才戏主欺君。你自己拿去看罢,方知汉王并不冤枉于你!”解缙忙拾起扇子,仔细一看,心中不免一惊,确因自己一时疏忽漏书了“间”字。然而,解缙不愧是旷世奇才,尽管内心惊惧,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同时脑子里在盘算着如何击败高熙老贼,从而脱掉戏主欺君的大罪。只见他上前三步,呵呵大笑道:“蒙陛下垂爱,臣焉能不知?此扇上的题诗,是我的新作《凉州词》呀。如若不信,请陛下圣听。”说完,便朗声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皇帝听罢,转怒为喜,赞道:“爱卿果然奇才,卿之词与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解缙一听皇上赞赏,忙谢恩道:“臣才德浅薄,如何敢领陛下夸奖。”皇帝道:“卿不必过谦,刚才是汉王误会了。”解缙一听,心里寻思道:“汉王高熙贼子,落井下石,居心叵测,我怎能轻易放过他?”便顺着皇帝的话滚过来,道:“汉王才高八斗,岂不知词者诗之余也。如此的误会,会断送一个人的性命,臣可担待不起呀!”
  解缙的一番话,说得高熙脸红脖子粗,尴尬异常。他又气又恼,但也只能徒唤奈何,白受一场窝囊气。
  解缙凭借自己非凡的聪明和过人的才学,逢凶化吉,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回击了政敌的攻击,真是令人称绝。

(四)纪昀巧吟一字诗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清代著名才子,乾隆年间进士。他贯彻儒籍,旁通百家,为《四库全书》总编,一向为世所崇,官至协力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据《清婢类抄》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命纪昀随行。过江时,适值仲秋。乾隆乘御舟,凌烟波,纵目远眺,但见碧空如洗,烟波浩淼。一江秋色之中,忽见一渔舟荡桨而来。乾隆眼见秋江万里,耳闻渔歌悠扬,不禁心旷神怡,龙颜大悦,便乘兴召纪昀来,道:“卿看那碧波之上,一渔舟荡桨而来,此情此景,不可无诗。卿能以十个‘一’字入诗,口占一绝吗?”纪昀道:“蒙圣上恩准,臣放肆了。”说完,远眺大江,于片刻间吟出一首《七绝》:

“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乾隆听了,赞不绝口,道:“好诗,好诗!爱卿果然才思敏捷,不愧为当今才子啊!”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十个“一”字,把众多景物和人物动作构思而成诗句,的确独具匠心,也颇见情趣。乾隆的嘉许并非溢美之词。
  嘉庆年间,进士陈沆亦工诗,其诗风雅近韦柳。据说,他也曾作过一首“一”字诗,我们不妨抄录于后: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此诗与纪昀的诗大同小异,看来纯系仿作。我们如果称纪昀的诗为“天才之作”的话,那么陈沆的诗只能是“不才之作”了。

(五)词谜

  我国古代有一首词谜,有奇趣,也有奇名,相传是乾隆皇帝制作的。这首词谜是这样的:

“下株连焚香去卜卦,
问苍天,依的人儿落在谁家?
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
欲罢不能罢,
吾把口来压!
论文字交情不差,
染成皂难讲一句青白话。
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
抛得奴力尽手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

  词谜作者是以女子的口吻写成的一首绝情之作。史称乾隆皇帝是位风流天子,这首词谜是为佐证。你看,他把闺阁女子的心理揣摩得多么深透,那爱、那怨、那恨、那愁无不毕现于词谜中,若不是在脂粉堆里混久了的,很难有此感受体会。
  更妙的是,这十句词又隐含着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
  句一:“下”“去卜”为“一”;
  句二:“天”“去人”为“二”;
  句三:“王”“无一(丨)”为“三”;
  句四:“罢”(繁体为“罷”)去“能”为“四”;
  句五:“吾”去“口”为“五”;
  句六:“交”不要“×”为“六”;
  句七:“皂”去“白”为“七”;
  句八:“分”去了下部为“八”;
  句九:“抛”去了“力”与“手”为“九”;
  句十:“思”去了“口”与“心”为“十”。
  能把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隐在一首词里,确实不简单。因此说,乾隆皇帝是位颇有才气的“风流天子”。

(六)不打诗

  从前,某山庄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富造,是个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女的叫高翠莲,长得如花似玉,平行端正,且能吟诗作对,是当地有名的才女。他们虽然家境贫寒,小日子也还过得顺心,远近数十里,提起富造夫妇没有不羡慕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山庄里有个外号叫“陈臭虫”的人,早就对翠莲垂涎三尺。他为了把高氏占为己有,竟诬告富造“偷牛”。富造被带到了县衙,正要动刑,翠莲高喊“冤枉”闯进了大堂。县令见是一美貌女子,便问道:“你是哪家女子,竟敢闯老爷大堂,快快从实招来!”
  高翠莲见问,慌忙跪下答道:“民女乃高八斗之女,富造之妻高翠莲。我夫实属冤枉,请老爷免打。”
  县令听说翠莲是高八斗之女,顿起怜才之意,说:“听人说你能吟诗善赋,今日要你夫免打不难,只要你能一连吟出十句‘不打’的诗来,这‘打’就免了。”高翠莲一听,真是喜出望外,忙问:“此话当真?”县令说:“绝无戏言。不过,这诗里每句都藏有不打的意思,但字里行间却不能出现‘打’字。”
翠莲点点头,不慌不忙地吟道:

“日出谯楼鼓罢,
渔翁晒网归家,
猎户沿山收犬,
油坊卖尽芝麻,
行人收起雨伞,
稻场雨洒泥沙,
美人下了秋千架,
铁匠改行作生涯。”

  高氏吟到此句停了一下,正在推敲下两句,县令把惊堂木一拍,喊道:“给我打!”两旁皂隶一齐举起板子。但没等板子落下来,高氏又大声吟道:

“请皂隶板子放下,
望大人饶恕奴家。”

  说也奇怪,没等老爷发话,两边皂隶便一齐放下了板子。
  这天下午,县令在后花园与老朋友王飞鹤下棋。两人一边下棋,一边谈论高氏的“不打”诗,王飞鹤不相信那样的好诗是一个女子即兴吟出的。两人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不料高氏喊冤冲了进来。县令非常生气,要把高氏赶出去。王飞鹤说:“老爷息怒,我要借此机会试试她,是否真有才学。”县令就依了王飞鹤。
  王飞鹤对高氏说:“大堂上你作了‘不打’诗,现在我要你作押‘牛’诗。我们每问一件事,你都要以诗作答,且在诗的末尾,必须押一个‘牛’字。懂吗?”
  县令问:“你为何闯我后院,你夫如何偷牛,从实说来。”
  高氏跪在地上以诗答道:

“妾本深闺妇,
因夫拜邑候。
无题难索句,
有罪易忘羞。
欲雪心中恨,
偏逢意外忧。
此身非‘织女’,
郎岂是‘牵牛’?”

  县令赞道:“内容切题,语句精炼,尤其这‘牛’字押得妙!”
  王飞鹤却觉得县令直接问“牛”,是给高氏占了便宜。他有意再难为她,便指着棋盘道:“高氏,你就以这棋盘为题再作一首吧。”翠莲站起来看看棋的摆布,便又跪下吟了一首诗:

“楚汉相争未曾休,
纷纷车马下河洲;
两家士卒皆齐备,
只少田单一火牛。”

  王飞鹤拍案叫绝:“‘只少田单一火牛’,想得巧,吟得妙!”
  县令吩咐:“请起来吧,坐下说话。”县令想了想又问:“翠莲,听说你夫妇皆为书香子弟,这盗牛之事……”高氏连忙站了起来,喊了声:“老爷呀--

十载寒窗志未酬,
只身无策拙如鸠;
读书反致罹灾祸,
堪愧先圣挂角牛。”

  县令说:“罗织的罪名不可怕,只是大官司要花钱,不知你家境如何?”高氏长叹一声,吟道:

“家贫不自由,
二八漫风流;
洗脸盆为镜,
梳头水作油;
荆钗斜插鬓,
蒲扇半遮羞;
愿作‘缇萦’女,
冤雪郎盗牛。”

  县令和王飞鹤听后很受感动,决定为高氏伸冤。经三堂六审,陈臭虫供出事情原委,被判充军之罪,并罚银五十两,偿还富造损失,又奖励高氏作诗救夫白银一百两。
  富造回家继续勤攻细读,大比之年考上状元,官拜巡抚之职。高翠莲有才有德,有胆有识,被封为一品夫人。后来,王飞鹤为他们题了一首很风趣的诗:

“昔日‘偷牛’者,
如今着紫衣;
若言酬谢事,
功归后堂妻。”

(七)孙姑妹的嵌十字巧

  越剧传统戏《赖婚记》中有个聪明美丽、忠于爱情的好姑娘孙姑妹,她同品貌端正的贫家子弟倾心相爱。可是,孙姑妹的晚娘陈氏,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她软硬兼施,一心要逼迫孙姑妹改嫁有财有势的富家郎。孙姑妹坚贞不二,死不屈从,而狠心的晚娘则步步紧逼。聪明的孙姑妹万般无奈,只好装起病来,不吃不喝,急得晚娘陈氏像热锅上的蚂蚁。她想,孙姑妹是自己的摇钱树、聚宝盆,万一死了,不就一切都落空了吗?陈氏为了笼络孙姑妹的心,马上换一幅普萨面孔,假惺惺地劝孙姑妹去求医治病。孙姑妹看出后娘没安好心,在回答陈氏的问话时,一口气唱出十样无法办到的“药名”,以抗拒陈氏对自己的威逼,致使无情无义的陈氏张口结舌,不知所措。孙姑妹的唱词是:

“一要嫦娥青丝发,
二要王母八宝汤,
三要九天河中鱼,
四要雷公脑髓浆,
五要东海龙王筋,
六要西天凤凰肠,
七要河中千年雪,
八要瓦上万年霜,
九要麒麟心头血,
十要金鸡肝四两。
若是一样办不到,
医好我病是梦想。”

  孙姑妹这段唱词,把从“一”到“十”的十个数目字,依次嵌入句首,使十个数字有机地融在唱词之中,这就是俗称“十口令体民歌”的“嵌十字巧”。这段唱词可堪称为“嵌字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八)“三句半”戏嘲张太守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太守名叫张西坡。此人不学无术,却偏要附庸风雅。他常与别人奢谈自己如何如何喜欢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诗品和人品。虽然此人言论悖谬,令人笑掉大牙,但他总还是大言不惭地说:“苏大学士号东坡,敝人号西坡,这真是仰慕大学士的道德文章啊!”这位张太守高谈阔论起来,总是摇头晃脑,自鸣得意,酸味十足,令人作呕。
  某书生为人放荡不羁,才思敏捷,且善吟诗。听说张太守常以苏东坡自喻,他很不以为然,便作诗戏道: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
差多!”

  此诗一出,便很快流传于市井之间,这种事哪有不传到太守耳朵里去的可能呢?这位张太守平时见的是唯唯诺诺,听的也是恭维话儿,象这样不甜不酸、直言不讳的嘲弄,他如何受得了!于是,他火速差人去把这位书生抓来。太守拍案怒斥道:“大胆狂徒,竟敢随便戏弄本官,重责十八大板!”
  太守话音未落,未等衙役们响应,书生又重重吟道:

“作诗十七字,
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
打杀!”

  书生接着太守的话,触题即吟,诗句来得如此之快。特别是他那吟诗时的风趣滑稽味儿,早把太守和衙役们逗乐了,“十八大板”的惩罚也忘到爪哇国去了。
  这位书生所吟之诗,民间称为“三句半”。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个字,末句为两个字,共十七字,故称“十七字诗”,也称“吊脚诗”。这种诗幽默诙谐的特点很象“打油诗”。

(九)枇杷不是此琵琶

  传说,从前有一个知县,很爱吃枇杷。有人为了奉承他,就特地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先派人把帖子呈上。知县一看,帖子上写的是:“奉送琵琶一筐,请笑纳。”知县很是纳闷:“他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随后实物送到,知县一看,却是一筐光鲜的枇杷。知县笑了笑,知道是这位朋友写了别字。
  知县回信说:“承蒙惠赠‘琵琶’,打开匣子一看,听着没有声音,吃起来却颇有味道,我这才知道江州司马白居易为什么会泪湿青衫,王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写下那么多感伤,原来都是想吃东西的缘故。”大家知道,白居易是因为听了歌女演奏琵琶而引起感伤才流泪的,王昭君因远嫁匈奴,思念时,用琵琶弹奏出感伤的曲调。而那位朋友居然把“枇杷”写成“琵琶”,那岂不是等于白居易成了为此枇杷而流泪,王昭君为吃不到枇杷而感伤了吗?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以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
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是一则笑话,告诉我们书写文字不要写错别字。

(十)翁仲的来历

  翁仲,原来指秦代猛将翁仲,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非同一般常人。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到江南一带巡游,随从的人很多。有一天,他来到一座规模很大的坟墓前,那里不但有不少石碑,而且有石人、石马。乾隆皇帝指着一个石人问身边的一个翰林:“它叫什么名字?”这位翰林一时记错,回答道:“仲翁。”
  乾隆回到北京之后,就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了。降职的“命令”是四句诗:

“翁仲为何作仲翁,
只因窗下少夫工。
从今不许为林翰,
贬入朝房作判通。”

  诗中的“工夫”、“翰林”、“通判”等词,乾隆都故意颠倒了,实在是对这位翰林的辛辣嘲讽。

(十一)已而已而
  有一考生,平常不仅喜欢 “之乎者也”,更喜欢用“而” 字作文,在答卷时,处处不离“而”字。主考官见试卷上“而”字林立,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挥笔批道:

“应而而不而,
不该而而而,
而今而后,
已而已而。”

  十八个字的批语,竟用了十一个“而”字,真是绝妙!

(十二)“今后不要用了了”

  有一个学生写文章时特别爱用“了”字,几乎每句话的最后都带着一个“了”字。老师不胜其烦,也为了教育他,就故意用了很多“了”字,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

“了了了,了了了,
你用的了太多了,
了要被你用了了!
为了不把了用了,
今后不要用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