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夷

 guseng 2011-05-13

明夷

 

 

 

 

 

明夷者,明白也、明了那无象无形无声之常法、常道也。坤为地在上,离为火在下,地在火上,火入地中。火入于地中,也就是光明入于地中,光明入于地中,也就是形容大地黑暗。这里所说的大地黑暗,并不是真指到了夜晚的黑暗,而是借此太阳、月亮都入于地中的黑暗来形容在殷商王朝的黑暗统治下,人民百姓陷入黑暗之中。陷入黑暗中的人民百姓,是看不清楚目标的,是分辨不了方向的,因此他们是茫然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人民百姓都能明了、明白那无象无形无声之常法、常道,也就是说,要让人民百姓都能明了、明白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如果大家都能明了、明白这个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有目标、有方向地努力奋斗,则能打破这个黑暗的统治,迎来新的光明。

也就是说,“明入于地”是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有光明就必然有黑暗,有黑暗也就必然有光明。商纣王的黑暗统治不会长久的,就象黑暗过去就会有光明一样。

【辞】明夷,利,艰贞。

【注释】夷:《诗·小雅·节南山》:“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诗·大雅·瞻卬》:“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毛传:“夷,常也。”郑玄笺:“天下骚扰……於民如蟊贼之害禾稼然,为之无常,亦无止息。”《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孟子·尽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逸周书·武穆》:“昭天之道,熙帝之载,揆民之任,夷德之用。”孔晁注:“夷,常。”《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德经》作:“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史记·宋微子世家》:“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这里用为形容无状无象无声之“道”之平常、常法、常道之意。

【译文】要明了、明白常法、常道之理,是有利益的;可以在艰难中问蓍。

【说明】火入地下,大地黑暗,火入于地下,也就是说太阳、月亮这些能发出光明的都到大地之下去了,大地上一片黑暗。处在黑暗中的人们,最容易迷失方向,失去目标;因此,要在这个黑暗之中,明了、明白常法、常道之理,在心中不失去目标,不迷失方向,才能走向人生的正确道路。周文王观察到火入于地下,大地上一片黑暗,从而悟出“明夷”之理。实际上,周文王所描述的这个黑暗,乃是形容殷商王朝的黑暗统治。人民百姓处在这个黑暗统治下,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人生的目标,被殷商王朝所谓的“天命论”所蒙蔽,所欺骗,从而不敢起来为自己的生存权利奋斗。因此,周文王通过揭示天象的运行变化规律,打破了“天命论”,让人们认识到“天命靡常”,天地自有天地的变化规律,与人世间事并不相关,从而能和周国所有人民团结一心,推翻殷商王朝的黑暗统治。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注释】翼: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有星二十二颗。《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正字通·羽部》:“翼,南方宿名。”这里用为星名之意。

(háng)《易·豫·辞》:“豫,利建侯,行师。”《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论语·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尔雅·释诂下》:“行,言也。”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服虔注:‘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为言也。”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易·大畜·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王引之述闻:“食言者,言而不行,则为自食其言,食者消灭之意。”《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老子·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古今韵会举要·职韵》:“食,吐而复吞曰食;又,消也。”这里用为背弃之意。

:《易·坤·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玉篇·、部》:“主,典也。”《广韵·廙韵》:“主,掌也。”这里用为掌管、主持之意。

:《易·讼·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易·震·上六》:“婚媾有言。”《易·渐·初六》:“小子厉,有言,无咎。”《诗·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这里用为过失之意。

【译文】明了、明白常法、常道之理于飞鸟(实指为南方朱雀),观其下垂的翼宿。君子于此言说了三日,不背弃,不食言;而有所前往,掌管、主持观测之人有过失。

【说明】本爻为全卦之始,一开始就提出了“明夷于飞”,这是周文王想借南方朱雀的星象变化来说明天道的变化规律。“垂其翼”是说翼宿往下移动了,聚拢了,“翼星徒,天子举兵征伐;其星就聚,天下相伐”(《开元占经》卷六十三《南方七宿·翼宿占六·黄帝占》)。周文王认为这个星象变化就意味着目前还要代天子征伐,但如果连续三日观测星象都是如此言说,而不背弃、不食言,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所前往。但掌管、主持观测天象之人有过失,我们就应该另想办法,是代天子征伐,还是等天下相伐之后我们再有所行动,这个问题要等到星象再变化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注释】股:一般是用指为动物的大腿至腰部之间的部位,这里用指为朱雀的翼宿及轸宿之间。

:(zheng整)《易·涣·初六》:“用拯马壮,吉。”《孟子·梁惠王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赵岐注:“拯,救也。”《论衡·感虚》:“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饥。”《广韵·拯韵》:“拯,救也,助也。”这里用为救助之意。

:《易·坤·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易·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易·睽·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王红旗《神秘的星宿文化和游戏》第三章第六节〈二十八星宿巡礼>〉:“古人认为二十八星宿各自代表着一种动物,即角宿代表蚊……柳为獐、星为马、张为鹿……”即称“马”为“星宿”。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也称七星。

【译文】明了、明白常法、常道之理,这个常法、常道就在于朱雀七宿之左股部,因其暗淡下垂,故用救助马星壮健的方法,是吉祥的。

【说明】本爻紧接初九爻,周文王继续描写朱雀七宿,掌管、主持观测星象之人的建议是,常法、常道就在于朱雀的左股,即翼宿与轸宿之间。翼宿下垂而轸宿明大,就表示会有战争;另外,第四宿星宿(马星)亦是不明不亮,乃不壮之象,这就意味着天下要大乱,人心要涣散。因此,周文王提出要用救助马星壮健的方法,使马星明亮,明亮则主王道大昌也。也就是说,殷商之天下大乱,人心涣散,乃是周国王道大昌的好机会。至于怎样用“拯”,我们现在无法考究,但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定八卦,乃是确切不移的。周文王演《易》,也对天象作了大量的描述,并与人间之事做了有机的结合。虽然《开元占经》成书于唐朝,但是作者瞿昙在书中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恒星观测记录,也就是《石氏星表》观测到的121颗星宿的坐标。此书还保存了中国古代石氏、甘氏和巫咸三家星官的本来面目。因此,周文王在本卦初九爻即用观测翼星、六二爻用马星(星宿)来预测天下大势,乃是可信的。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注释】首:《易·离·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竃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王引之述闻:“引之谨案,首,当读为道。疏,通也,谓通陈列队伍之道也。”《荀子·宥坐》:“伊稽首,不其有来乎?”《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讼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司马贞索隐:“今检《会稽石刻》文,首字作道。”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易·复·辞》:“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荀子·大略》:“生而有疾恶焉。”《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译文】明了、明白常法、常道之理,于南方狩猎(征伐),可以得到大道;但在这种情形下,不可以憎恶贞问。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二爻,在弄明白南方朱雀七宿的星象变化之后,周文王决定向南方狩猎(实际上是征伐),首先扩展周国以南的地域,即微、濮、氐、蜀等地,即是后来的汉中之地。周国的东方是殷商王朝的所辖地,周文王很明白,在目前形势下,是不能向东方前进的。因此,向南征伐,可以得到大道。“周原甲骨文还有记文王时‘伐蜀’一事,蜀在岐周西南,约在宝鸡以南迤至汉中以西一带范围内。这均可补文献缺载。另外,《诗谱·周南召南谱》郑玄云:‘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恐亦属文王自为。总之,此后西北陇东泾水流域及西南汉水流域广大地区成为周人势力范围,后构成周人伐商的大后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下编》李学勤主编)。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注释】获:《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毛传:“获,得时也。”《诗·大雅·皇矣》:“维此二国,其政不获。”《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杜预注:“不获,不得自安。”《礼记·中庸》:“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里用为适宜之意。

【译文】深入于南方朱雀之腹,即南方朱雀所代表的区域的大地上的地区,是适宜于明了、明白常法与常道的;要将这个道理宣扬出门庭以外。

【说明】本爻亦紧接九三爻,既于“南狩”,便很快地实现了,也就是说很快地就征服了南方(汉中地区)。这些所作所为都是我们观测南方朱雀星宿而知道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适宜于明了、明白常法、常道的。因此这个道理不仅我们要清楚,还要将它宣扬出门庭以外,让广大人民百姓都知道天命不可信,天是有自己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大地也是有自己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因而,人类也有自己的运行变化规律的。某个人是不可能影响天地变化规律的,他只能顺从天命,顺从天的变化规律,而自我俭德辟难,才能生存在这个大地上。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注释】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的第七宿,有星四颗。《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尔雅·释天》:“箕斗之间,汉津也。”这里用为星名之意。箕子:箕宿下面的一颗小星。

【译文】通过观测箕宿之星也是能明了、明白这个常法、常道的,这时利于贞问。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四爻,周文王在南方地区的征伐取得胜利后,目光又转向了东方。箕宿是东方青龙七宿的最后一宿,俗称“龙尾”。《开元占经》:“箕星离徙,天下大不安,民移徙其处;星不明,天下五谷伤。”又:“箕主蛮夷。”周文王这时想越过殷商王朝的辖地,进入到东方沿海地区,以代纣王征伐之令,将自己的势力扩大,最后对殷商王朝形成包围态势。“平定后方后,文王得以全力东顾,首先在岐周往东约二百里外今咸阳附近建军事指挥中心程邑,倾注于打通北路,占据河东”(《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下编》李学勤主编)。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注释】晦:《易·随·象》:“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左传·成公十六年》:“陈不违晦。”杜预注:“晦,月终,阴之尽。”《说文·日部》:“晦,月尽也。”这里用为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之意。

【译文】不显出光明之晦尽,是因为月亮开初是升上天空的,然后又入于地下的。

【说明】本爻亦紧接六五爻,从东方青龙七宿转而描述到月亮,周文王在此实是借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变化规律来说明天之变化规律。月亮有晦有望,有亏有圆,每年十二次或是十三次,它亏了又圆,圆了又亏,它“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就这样反复运行变化,这是任何人都制止不了的。这就是“天命”,这就是人世间的常法、常道。只要真正领悟到这个道理,就不会相信什么“天命论”了。那么,人世间亦是如此,盛极一时,就必然会衰败。目前是亏的、晦的,最终会圆起来,会强盛壮大起来。这才是“天命”!本爻作为全卦的总结,用很简单的道理,就说明了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就破除了殷商王朝几百年一以贯之的“天命论”。这是周文王用唯物辨证思维的成果,也是周文王对后世哲学的最伟大的贡献。

 

【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注释】莅:(lì厉)《老子·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韩非子·十过》:“刁莅事三年。”《广韵·至韵》:“莅,临也。”这里用为监视、治理之意。

【译文】光明入于地下,大地黑暗,因此要明了、明白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的常法、常道;君子在此时应该监视、治理民众,用月尽之黑暗来说明月亮还是会圆而明亮的。

【说明】明夷,历来都被释为一种“鸣鴺鸟”,又称鸣叫着的鹈鹕鸟,其实完全误解了周文王的意思,但本象传却是读懂了《周易》的。据《淮南子·道应训》所云:“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以及《诗·大雅·灵台》所叙,文王这种佯装沉缅女色,高筑崇台,耽于享乐,无所他求的行为,只是用来麻痹商纣王,松弛商王对他的戒备心,这都属于文王的韬晦之举。而“用晦”的目的就在于“明”。

 

【彖】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译文】光明入于地下,大地黑暗,因此要明了、明白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的常法、常道,内心要含文明晓理之道,外表要呈现柔顺情态,以此经受很大的灾难。文王就是用这个方法渡过危难,因此是有利益的,是可以在艰难中贞问的。月尽而明入于地,虽然内部艰难但能纠正人民大众的意志,用箕宿这个星象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说明】彖传亦是读懂了《周易》才如此说,在大邦殷力量还强过小邦周时,文王只能用韬光养晦之举以及“用晦而明”的方法才能度过危难。

 

【全卦总要】

本卦紧接晋卦,在描述了太阳的升进、落下、又升进的运动过程后,周文王通过“明入于地”之“明夷”,阐述了他对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的正确认识,月亮有晦有望,有亏有圆,每年十二次或是十三次,它亏了又圆,圆了又亏,它“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就这样反复运行变化,这是任何人都制止不了的。这就是“天命”,这就是人世间的常法、常道。只要真正领悟和明白到这个道理,就不会相信什么“天命论”了。那么,人世间亦是如此,盛极一时,就必然会衰败。目前是亏的、晦的,最终会圆起来,会强盛壮大起来。这才是“天命”!

全卦六爻,以观测南方朱雀七宿星象为主,以星象喻人事。初九爻描述了南方朱雀七宿之第六宿翼宿下垂,以翼宿的下垂联系到君子的不食言,不背弃。六二爻则从翼宿转而观测第四宿星宿。九三爻则是转而叙述了人世间之事,周文王主张向南方巡狩扩展,可以得大道。六四爻则是分析了小邦周目前所处的形势,要大力宣扬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要让人民百姓都能明了、明白这个道理。六五爻则转回到天象上,周文王观测到东方青龙之箕宿,并认为这个星宿是可以让人明了、明白天地运行变化之规律的。上六爻则是总结,周文王认为之所以大地上有黑暗,是因为不论是太阳,或是月亮,都是“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实际上他这就是打破了殷商王朝几百年来的“天命观”。他这种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对殷商王朝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同时也开拓了人民百姓的视野、思路,不再盲目相信“天命”之“天子”,从而敢于为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而起来斗争。这个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也为人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