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椒江区实验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宇宙巫师图书馆 2011-05-13

椒江区实验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是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呼唤。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更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要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发展境界,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破解“上学难”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探索出推进教育公平的“名校集团化战略”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名校集团化战略”是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则是全面推进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建立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新模式。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厅、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教科院等单位的8位专家组成鉴定组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进行鉴定,认为这是一项综合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经济成本低的创新举措,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到目前止,全市已有557所城乡学校加入“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的64%(其中,城区学校跨区域结对率达75%,小学为79%,初中67%),城乡结对互助受益面达70%,提升了农村学校软实力,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1977名教师在2006年新学期一开学就完成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改革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目标只有一个:通过3年至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另外,深圳市建立了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学校间教师资源共享。成都市除推出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外,还专门拨款支持薄弱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实现合理配置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基本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大班额现象……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教育是经济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均衡发展,协同提高,积极构建和谐教育,努力推动我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基础性贡献?我们认为,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由城区名校扶持农村的相对薄弱学校未尝不是一种模式。

2.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学校提供了条件。

示范学校、名校的创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的体现。时代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均衡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以发展为前提,以相对均衡为目的,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公正的理念。统筹示范学校创建和薄弱学校改造,就是改变过去集中优质资源给少数学校“锦上添花”的做法,把精力、财力和人力倾注到薄弱学校。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按标准规范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例,逐步构筑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高起点平台,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强大的拉力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所有的学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和谐教育的构建和均衡化发展,是近年来针对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提出的新要求,其目的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各类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以符合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因此,在教育的发展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一方面积极打造名校,一方面大力扶持弱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新的质量观、效益观和教育观,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我区为了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投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等。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下乡支教往往停留在形式上,面窄、时短、效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师资长期效力农村学校。城区教师下乡支教,用个别教师参与农村学校管理,介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办法,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管理策略、教学方法影响、传授给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虽然这种做法在促进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个别人的行为、思路、能力与经验总是有限的,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比较全面、复杂、开放的系统,如果只运用个体的力量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出去支教的时间比较短,蹲点时间不长,总觉得“远水解不了近渴”,对农村学校的影响从面上来看不太铺得开来,不利于工作的全面开展,也不利于两校教师的共同成长。况且每一个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其一些可圈可点的校本管理优势。如果通过校际间一个团体的互动,那么结对的成效可能会更趋明显。

我校跟三甲街道中心小学是结对互助学校,两校在新教师培养、教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为两校顺利高效开展联盟发展打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机制,开展结对帮扶,城乡互动活动已经达成共识:建立一个以椒江实验小学为龙头的“1+1”共同体,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创特色,均衡发展之路,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 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建立,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提供了条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建立城乡学校‘教育发展联盟’,促进农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课题研究,拟通过我校跟三甲街道中心小学联盟发展的实践探索,来提升三甲街道中心小学的软实力,为我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探索出一种高效长久的运作机制和典型经验的个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探索一种高效长久的城乡校际联盟发展的运作机制。

2、通过城乡校际结对捆绑,包括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培训、学生学籍管理等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形成城乡校际联盟发展的典型经验的个案。

3、通过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建设,使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得到长足的进步,最大限度地提升三甲街道中心小学的办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中提出的“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是基于优质学校引领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是指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农村相对薄弱学校“1+1” 结对捆绑,形成联盟,龙头学校输出先进的理念、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帮助联盟学校规划、设计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管理并提供学校发展平台,以实现联盟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及管理的全面快速提升。

椒江区实验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将椒江区实验小学和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所有完小结成发展共同体,实践探索高效长久的城乡校际联盟发展的运作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进行“城乡教育发展联盟”运行机制的研究

2、建立高效的城乡教育联盟发展模式,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唯一法人资格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内部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合法性,“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唯一法人资格,下辖学校(校区)作为教育分支机构,类似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以保证“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内部人权、物权、财权、事权的统一,真正让农村学校处于城区优质学校的管理下,而不仅仅只是挂一块牌子。

唯一法人,才能构建统一管理体系。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所有完小执行椒江实验小学同一套管理制度,教师统一调度,学生学籍统一管理,“三表”统一安排,校本培训统一组织,教育经费统一收支,教学质量统一评估,各校的日常运作、活动的组织等步调一致。通过以上管理,表面上,学校的日常工作分散在各学校展开,但实际上,各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均在椒江实验小学的统一掌控之下,从而形成形散神聚的管理效果。

2、“紧密型”机制运作

在区教育局授权下,把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所有完小纳入椒江实验小学的管理范畴,组建椒江区实验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整合后的椒江区实验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借鉴现代企业集团连锁管理的模式,按“多个校区、一套班子、六个统一、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椒江实验小学派出强有力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对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所有完小实行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进驻”。把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所有完小更名为“椒江实验小学附属学校”或“椒江实验小学三甲校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联盟学校教师形成价值认同,以保证双方能够真心实意地合作,迅速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位,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半径。

3、建立目标考核奖励机制

椒江实验小学与区教育局签订联盟办学目标协议,享有相应办学自主权,同时,接受区教育局对实践研究相关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区教育局把三甲街道中心小学及辖下的完小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新生招生情况等维度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联盟办学目标考核范畴,从考核机制上提高实践研究的有效性。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根据实践研究深入情况和取得的成绩,结合办学目标考核结果,区教育局按照协议支付相应奖励,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成员及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创新教师调控机制

校际间的均衡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均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已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但目前的现状是优质师资向强校单向流动,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名优教师队伍不稳定。前几年,我区的不少优质学校就像“教师联合收割机”,每年都要从弱势学校吸收为数众多的骨干教师,使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教育的“马太效应”,使本来就不公平的教育资源更加倾斜、失衡。如何解决教师流动所带来的问题?完全依靠行政手段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遵循“相对稳定、统筹兼顾、合理流动、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借鉴三甲街道中心小学的教师“全流通”机制,实行联盟内教师一体化管理。通过教师统一调配,整合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行相对专任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任课制度,带动农村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统一的师资调配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严格执行部颁的开课计划,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有利于落实课程计划,有利于改变过去农村学校管理不够规范的局面,使办学行为进一步走向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促进学校联盟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联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着眼于统一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均衡发展为本,注重学校发展的系统性,以共同达到教育教学的整体优质水平。

4、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寻求先进地区援助和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管理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为五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2月至4月)

各学校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是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我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制定方案阶段20105月至8月)

1、召开座谈会,进行相关调研。

2、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交教育局专家指导组审核通过。

(三)全面启动阶段20109月至20118月):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城乡校际之间定期商议,制定阶段性的研究计划。

(四)细化深入阶段20119月至20138月):

在上阶段实施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细化完善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联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总结阶段20139月至12月)

1、召开总结会议,要求研究组成员按照分工做好材料的整理、归类、汇总、分析工作,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

2、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保障

1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课题顾问:

 

课题组长:

课题组员:

 

2、落实研究经费。区教育局要根据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和本课题研究的进程,将分年拨出补助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启动和细化深入研究。

3、成立专家指导组。为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在区教育局协调下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指导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城乡教育发展联盟”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研究论文、案例。

3、其它实验成果与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