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建共享,办好每一所学校

 乐乡树人 2020-07-22

导读: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在《湖北教育》批示:“松滋教学资源联盟全力探索城乡均衡发展新路,让城市更有魅力,让农村更有活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师,都那么安心从教且有成就感。松滋市教育体育局的探索极有成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期待更多此类城市农村师生健康快乐发展的典型,让城乡教师都能受益,让所有学生都能快乐成长。现在的教师怎样,说明我们的未来就是什么样,松滋探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对松滋教育资源联盟共建机制上的实践与创新进行例析,试图总结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办好乡村教育的几点规律。

共建共享,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于松滋城乡教育联盟共建的报告

文/山栀子

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词,也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势”。松滋教育顺势而为,2009年跻身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2013年9月通过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2014年2月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短短四年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松滋市统筹协调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在乡镇校际之间大胆尝试“资源联盟、合作共建”模式,有力提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追本溯源,变革思路

松滋现有义务教育学校72所,其中小学51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中城区小学4所,乡镇中心小学16所,农村完小26所,偏远初小5所;初级中学中城区初中3所,乡镇初中16所。松滋义务教育的“谷底”在5所农村偏远初小,薄弱点在农村完小和偏远乡镇初中。松滋义务教育的“峰”在城区学校和乡镇镇直中小学。薄弱学校“弱”在哪里,追本溯源,弱在四个关键:办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乏力、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落后。我们在思考,除了采取行政推动的方式来“直接输液”,达到“填谷”的目标之外,能否在“峰”、“谷”之间开辟一条道路或者搭建一个平台,使校际间教育资源公用共享,达到盘活优化存量资源,激活生成新生资源,有效促进教育均衡的目标呢?经过广泛调研,多方论证,我们变革思路,确立了建立乡镇校际之间办学资源联盟,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

锁定目标,科学定位

在联盟共建的制度设计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目标。

我们对联盟共建的内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联盟共建不是目的,促进均衡发展才是目的;学校个体优质不是目的,教育整体优质才是目的;同质化管理不是目的,个性化发展才是目的;办学短期效应不是目的,全面提高质量才是目的。联盟共建是指由不同层次的学校组成共同体或协作区,通过在办学理念、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快速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一是政府统筹。即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政府统筹。在推进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党委发力,政府给力,为教育均衡发展扫清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教育投入,均衡配置资源,健全管理机制。

二是整体联动。即市教育局、乡镇中心学校、联盟共建主体学校“三位一体、系统整合、同步管理”。整合原有城乡支教、结对交流和乡镇学校联片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整合后的系统整体功能,优化联盟内各项工作的联动性,提高联盟效能。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大小搭配、强弱联盟、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策略。

三是共建共享。强化校际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合作、交流和互动,逐步建立“资源共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工作机制。发挥城区优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经验,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共同体内学校间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

四是全面发展。即每个联盟就是一个办学资源共享互动的团队,既充分发挥优势学校的资源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更注重深度发掘团队中各成员校之间交流互动、经验分享的作用,特别注重扶持学校个性化发展。

破解难题,创新模式

为了破解教育均衡难题,我们坚持“刚柔相济、公民联姻、片区协作、两极延伸”的策略,探索联盟共建的三种关系:母子关系、帮扶关系、伙伴关系,共设30个办学资源联盟,力求全面全程覆盖。

基于“母子关系”下的“一校两区”模式。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农村偏远初小结成紧密型的资源联盟,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一个法人、一本帐簿、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两个校区。三年来,我们完成了2所城区初中、5个农村偏远初小与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的刚性联盟,建立6个“一校两区”模式。联盟共建首先带来规模效应:原已濒临关闭的5所村小和1所不足400人的城区初中,人数分别增至150——600人,不仅起死回生,而且焕发勃勃生机,走进校园,校园环境精巧靓丽,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办学行为日臻规范,社会评价日趋满意。

基于“帮扶关系”下的“1+X”模式。所谓“1”指相对优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X”指一个乡镇的一所和几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内干部跟岗、教师互动、学生结伴、资源互补成为常态,将“1”这个优质资源的“蛋糕”尽量放大。三年来,建立了以市实验初中共建卸甲坪乡镇泰民族学校、市实验小学共建王家桥镇麻水小学为代表的6个“1+X”模式下的弹性联盟。薄弱学校受益最大的是办学视野更宽、管理标准更高、校本研修更活。

基于“伙伴关系”下的“协作学区”模式。“协作学区”立足于质量工作的两大支撑“教研”与“德育”建设,建立了教研协作区及德育协作区。全市共划分东片、西片、南片、中片4个学区,学区内定期开展管理互动、教研联动和专题研讨等活动。前者在市教科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包括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经验交流、主题报告等活动。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际间、教师间的教学交流,达到了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教学研究的深度、密度和效度。后者在基教科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讲座、论坛、研讨、观摩活动,每轮一个主题,德育活动有声有色,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基于“扩大外延”下的“主动联姻、自主创新”模式。公民办联姻,南海中学与民办奥林学校初中部结对共建。向两极延伸,学前教育科指导下,形成“学前教育片区管理”,市机关幼儿园主动作为、带头引领与5所乡镇公民办幼儿园结对,陈店镇中心幼儿园积极响应,与4所小学附属幼儿园共建。高中教育龙头示范,市一中与农村高中贺炳炎中学合作办学,在炳炎中学设立“松滋一中飞翔班”与本部在招生、管理、教学、考核上实施“四统一”。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联合办学必须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我们坚持在经费保障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上精细管理、精微创新。

坚持增量补短板,建立优先保障、经费分担机制。“硬件更新”,从资源配置最差的学校开始,“强壮”小学校。市实验初中城北校区成立前的暑假,总计投资125万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开学。八宝小学中洲校区组建后,市教育局拨付50万、镇政府和中洲村筹资12万、八宝小学自筹20万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街河市小学茶市校区组建后,学校首先解决家长“满意难”问题,三年内争取市、镇、村三级投入总资金近200万元。如今的茶市校区成为全市均衡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教育的“样板”,真正办成了一所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王家桥小学每年补贴砖桥校区10多万元。同时,近三年补充的新机制教师全部进入乡镇初中和农村小学任教,补编治跛,极大提升了“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师资差异逐步缩小。

坚持存量再分配,建立队伍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软件升级”,对口支持提升师资力量。市一中在贺炳炎中学设立“一中名师工作室”,每年选派2-3名具有骨干教师到贺炳炎中学任教并主持学科教研与高考备考。市实验初中将原校区26名教师调往本部,选派20名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担任校区领导和教学工作。八宝小学将原中洲校区15名教师仅留3名在校区,其余调往本部。本部选派3名干部及11名优秀教师到校区任教。街河市镇出台《茶市校区干部教师配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通过五条硬措施激励、引导干部教师参与“交流”。纸厂河小学则通过“要素嫁接”的方式,抓住乡村小学德育、教科研的“薄弱点”,与水府小学实施“德育一体化”和“教科研一体化”共建工程。而“支教、送教、走教、研教”成为市实验小学共建麻水小学、市实验初中共建镇泰民族学校的主要方式,带动联盟校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

坚持管理同理心,建立差异补偿、特别激励机制。市教育局对于卸甲坪乡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贴。各乡镇和学校对于“主动支教、扎根校区”的教师均出台了相应的奖补措施:一是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二是适当提高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三是在干部提拔、晋级评优上给予奖励加分和优先政策。如我市八宝小学中洲校区的孙翠平老师荣获2014年“全国优秀农村教师”。宋巍老师支教卸甲坪乡三年,成绩显著,提拔到斯家场小学校长岗位。通过上述措施,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稳定一支队伍。

坚持信息化支撑,建立网络互动、成长同步机制。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正在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镇域差距、校际差距。市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和松滋一中三个录播教室、八宝小学及中洲校区的接收终端已经建成。各联盟学校、教研协作区、德育协作区的“网上研修”平台有效克服时间、空间的困难,正日益成为更新、更便捷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各校行政管理制度、方案、计划、安排做到了网络互动、同步跟进;各校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与学科教研员、名师工作室的适时、及时对接。

坚持联盟常态化,建立管理互通、创新评价机制。市实验初中共建镇泰学校的三项常态化举措比较典型。一是领导跟岗交流制度,每学期一周。确立研究课题,有计划的开展座谈,讲座与研讨活动,填写好《行政人员联盟学校跟岗日志》,形成周工作书面总结,在学校行政会上作专题报告,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创新管理方面的反思与提高,提高联盟学校的管理水平。二是教师接对帮扶制度,盯准新岗教师实施三年培养计划,对现有16名新岗教师安排相应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每学期上示范课、汇报课不得少于2节,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不得少于2次,让两校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建立深厚友谊、共同成长与进步。三是学生结伴联谊制度,每年开展一次联盟学校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暨文化艺术节交流联谊活动,形成学校肩并肩,班级手牵手,学生心连心的育人氛围。全市推行“联盟共建”的学校联席例会制、联盟轮值制、联合招生制等“刚性三制”。认真落实一月一次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各学校轮流当好联盟活动主持人,共同制定每年度新生招生方案。刘家场小学正在积极探索两个校区间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统一性与差异性”课题研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建“联盟共建”专项督导小组,制定“联盟共建专项督导考核细则”,对办学资源联盟实行团队捆绑式发展性评价,同步建立奖补机制,设置专项资金,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联盟学校实行专项奖励。

城乡共建、镇村联盟开启了全新的办学模式。校际之间的关系由以前的“走亲戚”变成了“话家常”。闲置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优质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真正扭转了“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畸形矛盾。农村学校实现了由“自然美”到“内在美”的蜕变,联盟共建的各中小学实现了“各美其美”的新局面。学生就近入学,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家长喜上眉梢,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随着全市乡镇校际之间资源联盟的深入推进,校际合作办学将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松滋义务教育更高水平均衡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