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

 庐陵新燕 2011-05-15

昨天看了张大春先生的两段视频:《小说的类聚》和《子午书简》的访谈,都提到了“每况愈下”这个成语的“误用”。感觉有点意思,自己整理了一下。

 

“每况愈下”最初是用作“每下愈况”,典出《庄子·知北游》: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之所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到。东郭子让庄子准确说明“道”所在的具体地方。庄子就说:在蝼蚁。东郭子说:怎么在这么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又说“在稗草”、 在瓦砾在屎溺,越说越卑下得厉害。东郭子就不吱声了。于是庄子就说了上面“每下愈况”那句话:

夫子你的提问,没有触及到“道”的本质。正好比市场管理员判断猪肥瘦的方法,用脚去踩猪腿,越往下踩就越知道这猪肥不肥。

庄子在这里是用“踩猪”打比方。猪腿越往下踩越能摸清肥瘦,“道”也是这样,越接近卑微的事物,就接近“道”的本质。“况”的用法比较多,这里应是做动词用,意为“摸清情况”。

 

“每下愈况”变成“每况愈下”,有书可查的第一次是在胡仔(安徽绩溪人,“绩溪胡”啊)的《苕溪渔隐丛话》里:

 

苕溪渔隐曰:“《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

胡仔说这段话,是针对陈师道的一句话。陈师道在其《后山诗话》里,批评韩愈是“以文为诗”,苏轼是“以诗为词”。两人的诗词就好比雷大使的舞蹈一样,虽极尽工巧,却不是诗词本色。雷大使,是宋代教坊司舞者雷宗庆,因为他舞技极工,被世人呼为“雷大使”(“教坊最高一级的官职称为使”)。虽然如今无法知道雷大使的舞蹈风格和技巧到底如何,但从陈师道的话来看,雷大使的舞蹈应该与前人迥异,在风格上有很大改革。陈师道用雷大使作比喻,批评韩愈和苏轼的诗词,超越常规,不是诗词正宗,是一种“变格”。

胡仔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认为他拿雷大使之舞来比喻苏轼之词,打比方越来越卑下,说得太过分了。在胡仔这段话里,不仅“每下愈况”的词序倒了过来,变成“每况愈下”,意义也变化了。“况”在这里是动词,“比喻、打比方”的意思(相同用法的例子,比如王充论衡》一句:“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入不能复为鬼,明矣。”)。

总之。在胡仔那里,“每况愈下”是“越比越糟”的意思。清赵翼的《陔馀丛考》在提到“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时也是这个看法:本言“每下愈况”,言设喻益卑也。

虽然无法知道胡仔对“每下愈况”的“误用”,是从俗从众的结果,还是他自己刻意为之,但是“每况愈下”这个“误用”确实误用得很妙。词序调换后,“设喻益卑”的意思不仅和庄子对东郭子说的那一系列譬喻应和,同时也能从“每况愈下”的字面意思进行合理解释。

 

“每况愈下”的用法第二次出现,大概是在比胡仔稍晚的洪迈的《容斋续笔》里:

 

今之揲蓍者,率多流入于影象,所谓龟策,惟市井细人始习此艺。其得不过数钱,士大夫未尝过而问也。伎术标榜,所在如织,五星、六壬、衍禽、三命、轨析、太一、洞微、紫微、太素、遁甲,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由是藉手于达官要人,舟车交错于道路,毁誉纷纭,而术益隐矣。

 

洪迈说这段话是要批评那些占卜算卦的市井细民,个个自以为是严君平和司马季主(二人均是术数名家,载入《史记·日者列传》),把占卜术糟蹋得毁誉纷纭、逐渐衰微。在洪迈这里,“每况愈下”似乎不应是接着“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的意思解释,如果那样就成了“开始还自比为君平和季主,后来就越比越卑下”,和胡仔的用法是一样的;如果按着后面的话看,就可以解释为现在通行的意思“情况越来越糟糕”。似当以后者为是。也就是说,“每况愈下”到洪迈这里,已经完成意义上的转换。至此往后,“每况愈下”的涵意就开始固定,与《庄子》原始出处无关了。

也就是说,“每况愈下”到洪迈这里,已经完成意义上的转换。至此往后,“每况愈下”的涵意就开始固定,与《庄子》原始出处无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