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成语撷拾

 澄怀观道 2016-09-18

《庄子》善于用故事说明道理,其中有许多故事演变为成语。这些成语经常被后人引用,使诗文生辉,论证有力。但是,许多人未必知道,这些成语的意义和《庄子》中的本义已经相去甚远,甚至完全不同。我们看看以下几个成语。

1.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期:必,一定)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稊稗:读音tì bài,指草木)。’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甓:读音pì,砖)。’曰:‘何其逾甚邪?’曰:‘在屎溺(溺:小便)。’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获:人名)之问于监市(监市:负责市场管理的官)履(履:践踏)豨(豨:读音xī,猪)也,每下愈况。’”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道无所不在,即使举下贱的东西亦可见道。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每下愈况”的意思有所转变,表示情况越来越坏。又作“每况愈下”“道在屎溺”。

2.呆若木鸡

《庄子·达生》:“纪渻(渻:读音shěng)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景:通“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里描写的是一种“全德”的境界,庄子借这个故事说明养生必须先做到养气凝神,必须忘利、忘我、忘人。今天,人们用“呆若木鸡”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可以说,这和庄子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

3.得鱼忘筌

《庄子·外物》:“筌(筌:捕鱼的工具)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蹄:捕兔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妄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从以上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是肯定“得鱼忘筌”的做法的。他的意思是说不要为某些手段、过程所拖累、迷惑。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词语到了今天成了“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同义语。

4.沉鱼落雁

《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决骤:急速奔跑),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嫱、丽姬的美貌是人们公认的,然而鱼见到后深藏水底,鸟见到后飞向高空,麋鹿见到后急速奔跑,它们只是求生的自然躲避。庄子借这个故事说明美丑的标准是主观的。后来人们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了,明显不符合庄子的本意。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