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灵格:《心灵活泉》片段

 addccde 2011-05-16

海灵格:《心灵活泉》片段

(2011-05-04 01:21: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

《心灵活泉——海灵格系统排列原理与发展全书》
海灵格 著 霍宝莲 译 周鼎文 审订

第一章求知的途径

真相/辩证/感知和思想/现象学的求知途径/洞见来自舍弃/实证科学和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广阔的领域/整体的境界/活泉/听和看/洞见和行动/感知和疑惑/思想和命运的模式/模式的中断/光明和黑暗/门徒和大师/觉知和悟道/有关神灵/智慧

第二章 感觉

分别感觉/超越感觉/愤怒、疑惑和爱/仇恨

第三章 灵魂

灵魂的广阔程度/灵魂的秩序/病患和灵魂/病患、灵魂和自我/灵魂的多个面向/生命的意义/孪生骨肉/服务/Auschwitz的追忆/有终结和统一作用的回忆/杀人者移向被害者/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和平/良善和邪恶/不需冒险的英雄/尊重灵魂/与灵魂并肩而行/灵魂的健康/清心寡欲/灵魂的丰盛不是从学习得来的(良知和命运/个人良知/集体良知/命运和自由/丰盛的生命/命运和信仰/命运和灵魂)

第四章接受生命

幸福/体验幸福的方式/通往幸福的途径/个人实现和完美/治疗和康复/良知的界限/清白和罪恶/和平/生还者应该好好生活/欣然接受生命/战争和士兵/接受自己的国家民族命运/祝福/获救后的新生命/感激/平衡/灵魂的遗忘/礼物

第五章男女两性

男女两性/伴侣关系中的施与受/爱的交流/美好的未来/男子气概和女子气概/精力充沛/亲吻/差别和统一/怎样成功得到爱/转移爱的焦点/伴侣关系比较父母关系有优先权/再婚家庭中的秩序/孩子认同前任伴侣/孩子受到父母前任伴侣关系的影响/异族通 婚/孪生手足的婚姻/有勇气才能获得大幸福/幸福和不幸/让爱成长/认识伴侣的真正价值/爱的画面/恐惧和迷恋/对爱的恐慌/亲密的关系/男女关系内,伴 侣带着母亲和父亲的角色/伴侣关系中的听和看/见解和感知/胜利和妒嫉/以爱作为报复的方法/一个新开始/解脱/伴侣的分离/谦卑的分离/分离的痛苦/幸福和伟大/伴侣关系和结扎问题/丰盛的生命/现代的爱(爱与秩序/与原生家庭的联系/爱和灵魂/热恋和爱情/解决方法/圆满/爱和尊重/爱和活存)

第六章家庭内的秩序

归属权的权力/谁归属家庭的系统/家庭内的好与坏/完美/接受你的父母/向父母鞠躬/谦卑带来和 平/父亲和孩子/生命本质比父母更伟大/罪恶和摆脱罪恶的无礼要求/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序位/孩子的爱/爱的力量/爱的无助/权力斗争/赐福/对年老父母的担忧/早逝的孩子/活着的人和去世的人/孩子的死亡/以责备代替哀悼/理想化代替哀悼/不合理的哀悼和谦卑的哀悼/逝去孩子的名字/被排除和去世的人 /没有出生的孩子/堕胎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姐妹/被遗弃的孩子/赎罪/家庭秘密/家庭内出现的残疾(残疾的孩子/残疾孩子的兄弟姐妹/母亲吸毒导致残疾的孩 子/残疾的伴侣/残疾的父母/残疾所产生的力量)/原生秩序/受诅咒的孩子/间接的暴力攻击/离婚后父亲什么时候才能照顾孩子/对父母的尊敬/是尊敬还是 顺从屈服/爱和秩序/爱和生命/早逝的父亲或母亲/自力更生/怎样尊敬去世的父母/创伤/不合身份的要求/分离的痛苦/离别/和谐中的秩序

第七章疾病与康复

爱能引起疾病也能带来康复/两类幸福/开创新方向的途径/心理治疗和药物/疾病和秩序/疾病是治 疗灵魂的过程/癌症/厌食症和呕吐症/过量饮食和快速饮食/暴食症/过敏症/哮喘症/忧郁症/影响精神病患的家庭动力(家族排列/心灵的移动/深深的爱 /解决方法)/中断了的联系/什么引发精神官能症/因难产死亡/幻觉的爱和有知识的爱/尊重帮助的局限/连结/严重残疾的孩子/疾病与平衡补偿/乱伦/对后代的解决方法/以尊重取代赎罪/为别人而死/结束关系

第八章家族排列和心灵的移动

家族排列/家族排列的作用/家族排列中要注意的事项/心灵指示方向/家族排列的运作步骤/基本问 题/家族排列是严肃认真的/系统观的运作方式/工作重心集中主要的部分/能量场/信赖能量场的能力/工作是为了引导成长/治疗是一份礼物/解释没有帮助 /勇敢面对真相/好奇心会贬低工作/在心灵中碰触爱/家族排列的局限/活着的人和过世的人/知识是随着参与共通的灵魂而来/在共振中提出帮助/自己和陌生 人的感觉/代表感觉的真实性/代表和我/家庭内重大的事件有优先权/一个真相/解释是有局限的/对没有参与家族排列的家族成员之影响/工作什么时候结束 /得到父母在背后的支持,孩子迈向前方/不许打扰求助者/做最少的介入/行动跟随心灵的指引/不要惦记着家族排列的画面/不行动,也有影响//当下的现象带动一切/解决之道好比是成熟的果实/解决和放弃/不加干预带来的解决方法/解决之道的句子/深层的灵魂/我仍然会多活一段日子/平凡和简朴的生活/家 族灵魂的治疗/放轻松/综览:怎样成功运作家族排列(求知的途径/过程/家族排列的工作/求助者/治疗师/代表者/主要的背景资料/集中精神/工作带来的 讯息/现象学的开放态度/开始工作/运作方式/核心的排列/空间/参与其中/能量场/过世的人/共同的灵魂/家族的爱/家族的平衡/前人的优先权/完整 /解决方法)/家族排列和心灵的移动(集体良知的秩序/个人良知的秩序/两种良知互相对立的移动/心灵的移动/心灵移动的工作经验/例子:以色列人与巴基 斯坦人/例子:患暴食症的女人/过世的人/例子:难产而死的女人/例子:一个妹妹曾发生严重意外的印第安人/祖先/死亡/例子:对死亡的恐惧/未来的前 景)

第九章帮助和解决

不需要有问题,也有解决方法/直觉和解决/解决方法往往是随着爱而来/对问题的描述只会巩固问题 /灵活的解决方法/帮助的局限/望着余生/在和谐中面对死亡/连结和进步/治疗师的基本态度/轮流发言法/两种形式的帮助/尊重/退守的态度/反抗/遗留下来的后果/同情/完整无缺/在和谐中的治疗

第十章 宗教

宗教/伟大的信念/尊敬奥秘/静静的止步守候/上帝的画面/崇拜圣母/对教会的批评/最有价值的东西/心灵的移动

第十一章生存和死亡

凝聚与死亡/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存在和不在/迈向死亡的移动/生命对我们的紧缚和释放/死亡和 终结/尊敬死去的人/早逝的人/堕胎/死亡比生命更伟大/死于暴力/捐赠器官/死亡的事实和死亡的过程(终极的源头/早逝/死亡与和解/对死亡的恐惧/与去世的人建立和平/生存和死亡的画面/生存有优先权/灵魂)/朝向去世的人的步伐/中间的时间/把生命活到终结为止/结语(生命是持续进行的/幸福)

访谈:对家族排列工作进一步的了解——林茨对海灵格的访问

具创造性的发展过程/故事/伟大的信念/客人//圆满/带有意义的格言/言语和思想/以最少量介入的勇气/心灵的移动/去世的人/时间/新的观点角度/前瞻

 

1章:求知的途径

引言:

这一章主要研讨家族排列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以此种态度引导出有深度的认知,尤其是具有可行的解决方法的认知。

这个基本的态度是:不带盲目的性的行动、勇敢,对不认识的事物持开放的心态、退守,以及承认眼前所呈现的一切,尽管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而工作的重点是:籍用现象学的求知途径与处理手法来进行排列工作,也就是认知到,真相是已经存在着的。在工作中只要真相一旦呈现出来,自然会驱使我们去行动。

虽然这是一项深奥的求知理论,属于哲学的范畴。可是这里所提及的均来自实证经验,亦即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验证。

真相

真相是刹那间呈现的事物,它乍然呈现,之后便消失无踪。在这刹那间,真相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却不可以把真相的实在性以偏概全。因为真相只不过是刹那间的过客,一闪即逝。在真相呈现的那一刻,它是绝对真实的,就算异议也是徒劳,因为一旦提出异议,真相早已消逝了。

【问】这是绝对主观的说法。

【答】绝对不是。在家族排列中所呈现的一切是有目共睹的。

【问】但我们在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都在你建构排列之后的现象。

【答】真相不是我建构的,而是呈现在刹那之间,我只是看见它而已。例如,在刚才在家族排列中看见的真相是与堕胎死掉的孩子有关。

【问】你把那孩子排列出来,那就是为当事人所做的建构。

【答】人为的建构总是会出错。建构出来的现象只会打动脑袋,无法触及心灵,这是很重要的分别。当我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某些东西便会呈现出来,当我将真相讲出来之后,我只需观看对方的脸,就可以感觉其心灵是否被感动。从对方的反应我可以马上察觉,真相有没有感动心灵。

从头脑建构出来的念头,是不会引起反应的,因为这种念头根本无法触及心灵。

有关建构的问题是:为什么某些建构可以引发效果,而某些却不可以?那一定是由某些东西超越建构,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个分别。

【问】当排列完毕,家族系统便归回应有的秩序,治疗也已经完成,如果成员再次排列一次,将会如何?

【答】某人希望透过第二次家族排列再度观看消逝的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真相早已消逝。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新的资料,或者像处理原生家庭的关系,再来做一个家族排列才有意义。

辩证

根据辩证法有三个步骤可以获得知识。首先我们有一项假设,接着我们把这个假设改变为反假设,两者连在一起便产生一个新组合。新组合又成为另一项假设,我们又可以把这个假设改为反假设,然后又再度制造一个新组合。但在运作中,反假设不应只是异议而应是由新的见解才可创立新意,达到辩证的最终意义。

可惜很多时候,人们提出异议的目的只是为了抨击假设,他们的论点却不能成为反假设。他们将假设当成是意见,即便这个意见是从观察所得的描述。这种反假设的特征是一句『但是』。而在刹那间得到的洞见(不论其份量)便被这一句『但是』消解了。例如,当我观赏一座山的时候,我却说一句『但是』,说出了『但是』之后,我便无法再清楚山的面貌。我的『但是』带走了山的雄伟和对我的意义。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提出异议,因为我们在提出异议时不需要努力和忍耐,只要凭借认知与经验,所以可以迅速的提出的异议;相反的,认知却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我在多讲一些关于辩证的问题:当人构思或提出异议时,可以随着喜好,不受思想的拘束,所以感觉上拥有高度的自由,而这个思想的高度自由跟随而来的是权力感。一旦人们要根据他的异议采取行动时,这个自由度却会减低。所以一个人凭着认知和经验提出异议后,他还能做什么呢?相反的,当人放弃所有的异议时,他在思想领域中是不自由的,因为他全心全意的随着所感知的真相作出行动反应,可是他在行动中却获得更多机会。

感知和思想

有很多途径可以让我们接触到真相。我是跟随我所熟悉的途径;但除了我所熟悉的途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如同每一个作曲家均有他独特的乐章,每一篇乐章的节奏也有不同,但都有它独特魅力的地方。

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因为到达丰盛圆满的途径不只一个。有些人只是用想的提出异议。这个太过简单,连愚蠢的人也可以做。另外,有一种认知是来自感知,当一份感知引发另一份感知时,它们会产生互补。只有思想而没有感知,只不过是在熟悉的东西中打转,只有思想不会产生新的认知。认知只能来自感知,随后才出现思想运作,所以是先有感知后有思想,最终才产生认知。

现象学的求知途径

我在这里运用的是现象学的心理治疗方法。现象学时一套很古老的哲学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运用这个方法。我谈一下有关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说明其中的意思。

我想研究什么是良知,以及良知是怎么运作。在现象学的方法中,首先要做的是忘掉曾经听过的一切有关良知的见解,在内心中敞开一片虚空的状态。其次是不具任何目的性,也不企图要做出重大的发现。在一片空虚无为的状态下等待,感应即将呈现出来的一切。

我花了多年时间去了解有关良知的种种问题。良知运作究竟如何?当我感受到良知时,我内心有何变化?当其他人感受到良知,他们内心又有何变化?当他们没有感受到良知,却又被一股无名的动力驱使着,那又是怎样的一回事?经过数年后,有如在黑暗中看到一线曙光,我突然了解了什么是良知。我便发现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良知,这些良知跟随某些秩序,基本上那就是爱的秩序。但是,在呈现出来的现象中,我只能了解其中某些部分,其它某些东西是没法理解的,而我并不企图去理解这些现象。这样子,我永远保持着一份虚空的心,灵活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我便得到某些想法,得以处理在实际情况下出现的良知。

现象学是奠基于对真相的理念或对真相的经验。一般来说,人们希望找到真相,然后紧握着它,把它当作不容置疑的永恒真相。他们甚至会想到:我发现了真相,可以掌握真相,控制问题,甚至控制世界。但这个真相通常只是建构出来的,所以会产生很多纷争。因为每一方都在建构自己的真相,以为自己拥有真相。真相因此成为权力斗争的把戏。对于这类有关真相的争论我们都有认识。

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感知到的真相是完全不同的。真相有如一瞬闪光呈现在刹那间,人们便会看到这份闪光。可是一旦人们企图要抓紧这个真相,不让它离去;或是害怕真相有可能带出的问题,他便被执着的意图控制着。如果我们仅是本着现象学的态度,我们便可以让真相自由往来,我观望它,向它鞠躬,然后让它离去。让真相呈现便已足够,这比长篇的议论更加有效。

因此真相每次都是以不同的姿态呈现。真相来临时,治疗师会感到喜悦,真相离去时,治疗师就让它离去。如同幸福一样,也是来去自如。我们也不会有争执的情形,真相呈现时,大家是有目共睹,至于真相怎样影响心灵,我却无法知道。当我向个案多说:现在我们还要多做一点事,这样子,呈现出来的真相都会退隐,因为我们没有严肃对待真相。这项治疗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本着现象学持有的态度,一种对真相的虔诚敬畏。本着这种态度,我们便不会妄想控制真相。我是本着敬畏之心看待真相的来临,这个体验过后,我又继续其他的工作。

洞见来自舍弃

现象学的运用方法是源于哲学方法,其运作方式是没有任何目的性与畏惧之心,只是投身一项事情之中,并忘记一切相关的资料。有如置身在黑暗当中,静观其变,在刹那间便能洞悉事情中最重要之处。

在家庭工作中,我带着一片澄明的心投身于家族系统当中,我甚至连要帮助的动机都没有,我从不担心所做的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因为我本着退守、不干预的态度,刹那间我便知道应该怎么做。现象学的工作就是不跟随理论或先前经验,只是处理目前现象。这的确是非常困难,因为每一次的治疗就是一项新的冒险。

现象学的运作方式是没有要求、没有知识、没有畏惧,以这种态度让真相从虚空中逐渐呈现出来。现象学的工作方式实际就是将终极的东西带出来,并且把每一个人与这终极相连结,治疗才算完成。

实证科学和现象学的心理治疗

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实证科学的心理治疗相对立。实证科学透过实验模式找寻重复的规律,以求确定的结果。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方法的确可以控制结果,但在心灵的范畴中却是不可能的。

如果采取实证科学方法进行心理治疗,便得把个人元素排除。但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的原素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考虑人的元素,根本不可能找到有效的结果。

实证科学的心理治疗师以直线方式进行的,意即,某一个固定的原因会产生某一个固定的效果。现象学的心理治疗正好相反,我身为治疗师会放弃一切目的,甚至放弃治疗的成果,绝不畏惧,只是感知世界的一切,同意世上所有的一切,没有改变世界的企图。治疗师要完全抱着退守的态度,同意个案的疾病,并且也不带任何干涉的欲求。这个工作方式与工作态度是有别于医生,因为医生主要是以实证科学方法工作。

当我进行个案工作时,我开放自己在一个广大的组合当中,我不单只看见他一个人,他的整个家族系统也包含在我的视野之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即使他们不在场。当我持着退守的态度,我可以感知到他们,我的目光可以触及他们,他们在我心中马上得到应得的序位。因此,与求助者相较,我更能与他们的系统达到融合和境地,因此我对系统有更大的慈悲心。

当我这样退守,并投身在一片广阔的领域中,我便能在现象的背后感知到最重要的元素,这也是寻求解决方法的关键所在。执行家族排列并不复杂,但若要找到解决方法则必须与系统达到和谐;解决方法在刹那间闪现,这就是现象学的感知。解决的方法是与广阔虚无融合一体,同时也是爱的体现,这在工作中具有决定性。学习这种工作绝不是学习一些规则而已,重要的是让自己活在这种感知当中,让感知在自己身上运作,联系这份感知,跟随感知活动。

如果我在求助者的境况中看不到有解决的机会,我会诚心的接受这个结果,虽然我会感到难过,但绝不会加以干涉。当我在和谐当中,我便不可能感到难过。在全然的和谐境界当中,我是活在感知当中,不会受到任何的异议影响而分心。

在进行工作期间我也会出错,这时我便需要个案的反应,在他们的感知范围内,他们会察觉我所疏忽的。在治疗进行中,如果有人感到恐慌,他会企图影响我的工作,劝告我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我绝对不会让他的恐慌打扰我的工作,否则我会被削弱。

进行家族排列工作时,治疗师如同一位战士;战士在极度危急时不会恐慌的。在极度危急中他有可能大获全胜也有可能遭受挫败,这两者均有可能。但我的经验是,如果治疗师走进极度危急中,其结果都是好的。在危急面前退缩的人不能从事这项工作。有关生与死这类重要的事情,人们通常都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在治疗方法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同时也是行动的指导,虽然有时是不容易理解,但却值得我们信赖。因此真相的启示及其所引导的方向,我们只有在结束时才可以见到,而不是在开始的时候。

广阔的领域

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执着于周围狭窄的事物,执着于我们所能看见的范畴,却与整体疏离。只有将环境绕在我们周围的东西与超越这个狭隘空间的伟大整体连结,才能得到意义和力量。解决方法大都来自广阔的领域,我们应将视野投向父母、家庭----一个较大的系统上,不应埋首在个人的愿望、问题、创伤和梦想中;刹那间我们便能与其他更多的东西连结上,在这个广阔深远的领域中,我们所体验到得所谓不幸于痛苦也能得到一个位置。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放在家庭上,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会变得狭窄。如果我们可以把眼光放远,或许能为乍看无解的家庭找到一条出路。

在心理治疗方面,我们看到有些人已将目光投向广阔深远来发展,但在某些心理治疗却是把注意力局限于个人,将每一环节加以分割,这种方法无法让个人得到超越。

某些家族治疗方法已将关注的层面扩大,这样可以替个人治疗,为家族问题找到答案;但家族治疗仍有限制。我们可以运用家族治疗的方法,朝向广阔深远的超越境地。当我们带着开放的心怀,便可以通过『心灵的移动』(注)朝向广阔深远的境地。

(注:心灵的移动:海宁格从家族排列中,进一步发展能深入了解人类心灵的治疗方法。)

整体的境界

当我们凝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个别不同的面貌,每个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常常会有相反的特性。个体与整体间会互相对抗,甚至斗争。但这些不同的个体在深层地下,都是来自同一个源头。从这源头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发展出它的特色,这个源头孕育万物整体的泉源。假如我们的感知只是朝向一个方向,我们便会跟其他的个体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排除和否定其他个体,如此我们便会与孕育整体的泉源疏离。

我们将目光投向多方面,但却不是用注意力集中的方式,而是在同一时间感知这个整体的存在,将自己融化在这感知的中央,在中央里感知自身存在的中心。如果我们得到这个联系,不论是尊敬、仰慕或勇气等等关系,都能收纳在我们的感知当中,流向我们内在的中心。

以这种态度处理事物是不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种处事态度用在人际关系上,看到种种的不同要求、不同的意向、正面与负面,我们常会感受到被威胁、不安全、甚至无名的痛苦。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被表面的好与坏、善与恶所引导。但这些通常都是非常表面化,绝对不能与深层内在所呈现出来的相比较。好与坏及善与恶的分别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产生作用,这个区分主要用于维持我们自己家庭的联系,同时也使我们与其他家庭或群体拉开距离。好与坏、善与恶的分别反映在好与坏的良知上。当我们感觉归属于自己的家庭时,便会有好的良知;如果我们玩弄对自己家庭的归属权时,便会有坏的良知,例如当我们承认其他家庭、群体、宗教、文化都是与我们的有着同样的价值时,坏的良知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我们要在深层中与生命的本质连结上,我们必须舍弃良知的好与坏、善与恶的分别。当我们成功放下这份执着,甚至只是放下部分执着,回归到内在的中;从深层中心会流出一股心灵的移动,这个移动式超越好坏与善恶,能使矛盾和对抗得到和解。当我们观察心灵的移动,并且以它作为工作的指标,便可以体会到心灵的移动比家族排列更能带出深层的生命奥秘。

活泉

我把自己完全置在黑暗当中,根本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我只是让某些东西引领着。我感到好像流水贯穿一样,水从远处来,贯穿了我,又流向远方去。我把自己看成一片通透的物体,所以我不需要有什么参与。泉水也只在流动,没有什么聚集在水中。

我们需要做什么才得到这个态度?我们只要本着一颗没有目的的心。从泉源流出来的水是没有企图、没有目标,但它流遍田园、源于果实,最终回归大海。没有目的的便是这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当放弃好与坏、善与恶的想法时,我们才可以产生没有目的的之心。如此,我们就不会为好与坏、审阅争斗,无论生与死、幸福与苦痛、战争与和平,一切都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如此透彻,所以不需要做出太大的行动也能带来美好的事情。

这种处世态度早有被描述,老子与孔子都有曾指出这种态度,很多哲学家也有提及。奇怪的是,鼓吹各种教义的宗教分子却没有提到这一点,宗教反而引起无数战争。

那颗没有目的的之心可以与世界的律则深层的秩序达到和谐。它也信任心灵的移动----为和平与爱服务的伟大心灵。

听和看

现在讲讲有关听与看的分别。我们对良知的看法,大都是受到听说而来的东西所影响。例如,很多价值观念,规则或关于宗教的言论都是从听说而来的。我们在内心中会为从听说得来的东西创造一副画面,这幅画面便如同良知一样影响着我们。

我有一个例子。一个心理分析医生向朋友说:你明白『着魔』是什么?

明白。”“你有什么问题?

我曾经与太太去见一个占卜师,他说我太太着魔了,我该怎样做?

谁去见占卜师,便会遇到这个情况,现在你真的着魔了,那是来自你内心的画像,短期内你不会摆脱这个画面的。

从听说中,一个观念便会在我们的脑袋出现,这个观念完全脱离感知在真实领域所接受到得现象。但十分神奇的是,我竟然会对这个观念产生责任感,如果我放弃这个观念,我更会感到背板和堕落。有趣的是,只要我们打开眼睛真正去看,完全回归专注在自己所感知到的现象,便不会受到任何制造出来的观念所影响,这样是再简单不过的,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份谦卑感。

某些治疗师是依照这种态度来工作,他完全信赖他聆听到的资料,没有真正去看眼前的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这个治疗师也会做点治疗工作,但他所处理的真实只是一个观念和对观念的演绎,并不是存在现象本身。

把自己局限在感知和感知的现象中是一项很大的牺牲。因为,我同时也要放弃自主性创造世界的自由。奇怪的是在这个局限中,我才能有自主做出行动,真正正确的行动。依赖道听途说是没有用的,在理论当中我只有制造画面的自由,而作为实践的自由便被限制了。

洞见和行动

某人即使得知问题合适的解决方法,也不能马上行动,因为有利行动的环境尚未成熟,否则会带来危险。例如家族排列清楚显示,父母离婚后孩子应该跟所父亲或母亲,但他并不能马上行动,否则会变成与自我疏离。因为求助者有参与排列,因此对过程中所显示的画面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家族排列带出一副画面,但他首先要将画面放在心中,使画面产生作用,这可能要花上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但一段日子之后,他会突然间清楚什么才是适当的行为。画面被心灵接受,在那里成长发展,知道正确和最终的方法出现;人在刹那间会明白,行动的时候到了。在得到这份感觉之前绝对不能行动,虽然知道什么是正确,但仍然要等待及集中行动的力量。

感知和疑惑

【问】身为一位治疗师,你对排列的人是否有暗示性的影响?程度如何?我有一种感觉,你对他们以及他们在某些环境的感受有所影响,或许你把概念传讯给他们,使他们不知不觉中作出迎合你所想的行动。身为治疗师的责任很大。对我所讲的你有什么看法?

【答】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是犹豫、怀疑的,我仍同样会把这份感觉传讯出去。问题是传讯什么好呢?因此,在工作中我必须仰赖其他人。此外,治疗师不能否定他的感知,当下的感知提供很重要的经验;当某人感知到某项事物,却被疑惑责难,即使他只在内心提出,感知亦会因此消失。

另外当我在团体中作治疗工作,我是于其他人一起工作。如果我在团体当中以爱心和尊重替求助者工作,同时也以爱心寻找解决方法,我相信在大家互相合作中会带出完美的结果。即使我对他们会有暗示性的影响,但这里很多的成员,他们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如果我有错误,成员会察觉并会指出错误。所以在工作时,我同时依靠自己和他们的感知,我们大家都是看着相同的现象。

思想和命运的模式

鲁伯特·谢德瑞克对形态生成场的特性和影响都有描写,描述那些确定某种固定结构的能量场。他曾告诉我,在家族排列中可以马上清楚看见形态生成场怎样运作。

我曾考虑谢德瑞克的观察是否能应用在其他方面,例如,一个有固定思想模式的群体,导致这个群体不能接纳新的想法。家庭的行为模式也同样从这个形态生成场引发出来,例如,在家庭一代中有自杀的成员,下一代也会有家庭成员自杀。原因并不是他想模仿前一代,而是在家族中有这个杀人的思想行为模式。

谢德瑞克看见,在一个新的结晶形成的时候,它仍然没有预先的结构。但当第一个结晶完成之后,后面跟随而来的结晶,便根据上一个结晶的结构组合而成。由于对上一个结晶的结构已有记忆能力,所以跟着形成的结晶很有可能与上一个十分相似,如此这般重复下去,便得出一个固定的模式。根据这个原理,在家族中也有一个命运模式,而这个模式也会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

模式的中断

要察觉与终端这个模式的运行,我们必须要有极大的勇气去接受新的事物,如果能够有一个成功的中断,确实是一项极大的成就。要中断这个模式的运行,我们不能让事情自然的演进,我们不可以再顺势为走,首先应该回头,爬上源头,看看流水的走向趋势,将旧有的结构模式观察清楚,再加上新的认知,才能作出行动的决定。

光明和黑暗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份记忆,能从记忆中揭晓出来的便是一份恩赐。可是那些呈现出来的东西背后,仍然隐藏着某些神秘的本质。例如『究竟这是从那里来?』和『究竟要往那里去?』。这些问题不是隐秘的,也阻止我们接触到这个神秘的领域。我们只能利用显现出来的现象做一点事,但在那个神秘的面前却必须止步。

呈现出来的现象不会将隐蔽、埋藏的核心本质全数透露,总是带着点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们的见解常常远离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当我们建立了某些见解,并坚持主观态度,就会阻碍我们获取知识。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回归专注,我们就可以从呈现出来的现象中,接受到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我们即可看见到表面可见的想象,也可以触及被埋藏在深层的本质。若我们的本质得到益处。我们的工作室让重要的本质呈现出来,而不仅局限于表面,例如,若要治疗疾病,有那些需要的动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质上就和心理治理有所差异。

门徒和大师

【海宁格】大师未曾做过门徒,而门徒也永远不会成为大师。你知道为什么?大师能够观看,所以不需要学习。门徒就只会学习,所以他不观看。

【学员】这是一个笑话。

【海宁格】是一个笨蛋说的。

【学员】你的说法违反了很多灵修学派。

【海宁格】这个我不感兴趣。

【学员】我不是说你要对我所讲的感兴趣,我只是说你所讲的违反很多灵修界的学说。

【海宁格】我非常清楚这一点。但只有你看着这些门徒,当中有很多却令他们的大师蒙羞。

觉知和悟道

到达觉知没有捷径,也不能简化途径。内在的净化也一样,不能简化也没有捷径。

有关神灵

我想讲一讲有关神灵的事。先进流行所趋,很多人在复活节过后才朝拜,希望寻找到智慧与领悟。在东方文化中有伟大的圣人,但在西方文化中有什么不为人知伟大的精神传统,人们早已远离了这个传统。

西方伟大的神秘主义中有三个方向:对一个是追求净化的途径;第二个追求悟道的途径;第三个追求合一的途径。但基本上来说,所追求的都是迈向合一的途径。

追求净化的途径在灵魂黑夜达到高峰。这是圣十字约翰的概念或画面,意思是我放弃一切知识,放弃事情的背景;放弃了解宇宙的奥秘或经验神。这个精神领域是要求我完全的放弃,我甚至是放弃最彻底的净化。人就在一片虚无之中。

道家对『空』的境界有一个画面,那里是完全的宁静。奇怪的是,当人置身在这片虚空之中,静静地,他想要知道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他思想和阅读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在他全神贯注之中,不需要任何行动,刹那间某些东西会自己呈现出来。人就在这一片精致与更伟大的领域中达到和谐。

然后深层的洞见就会展开,它是从灵魂黑夜中浮出,而且会要我们拥有灵性的忘记、放下,忘记自己的出身放下个人的生命的故事。

我常提出这份简单朴实。人若能回归中心,虽然只获得少许资料,也能马上看到终点,这份能力就是来自单纯的回归中心。

智慧

没有恐惧,没有目的,智者承认一切如是。

没有勉强追求会因死亡而失去之事,智者与一切即逝的事实达成和解。

智者处于和谐中,所以他能眺望全景。除非是生命洪流对他有所要求,否则他绝不干预。

智者并不带有摸底,所以他可以抉择取舍。

智慧是经过长期自律和训练的成果,但拥有智慧的,却不是透过努力。

智者常在途中,但他总会到达终点,这并不是因为他寻找,而是因为他成长。

 

第二章:感觉

引言:

有些感觉可以帮助我觉知某些东西,但有些感觉却阻碍我们觉知。有些感觉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方法,例如爱;但有些感觉却阻止我们找到解决方法,比如憎恨。因此,对于感觉与寻找解决方法,分辨感觉是极为重要的。

分辨感觉

我将感觉非为四项:

第一类是原始感觉。这种感觉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出现,合乎当时特有的情况。母亲去世,孩子悲痛大哭,这是一种原始感觉。这种感觉通常非常激烈,但不会维持很长时间。只要不压抑这种情感,很快会消失。原始感觉是清醒的,焦点是倾向外界。例如在哀伤中,孩子是张开眼睛哭的,他望着已死的母亲,睁大眼睛放声大哭。

某人如果闭上眼睛,他通常是在另一种感觉当中,这种感觉便是次要感觉(或称替代感觉)。次感觉取代原始感觉的激烈。次感觉也是一种享受,人们会尽量保持这种感觉,因为在这种感觉中,他就有籍口逃避行动,治疗师不能被次要感觉影响,如果他被求助者的次要感觉影响,他就是向求助者表示,呀没有能力提供帮助。只有当求助者从次要感觉释放出来,回到原始感觉中,我才能替他治疗。

原始感觉是被内心支配的。某人如果是处在这种感觉中,是不应受到责难。原始感觉能感动别人,我们也会因为感受别人的原始感觉而使自己坚强,即使我们是代替别人的原始感觉,我们也不会失去属于自己的感觉。

第二类是次要感觉。面对次要感觉,我们会感到无助、气氛、被利用;人们利用次要感觉去博取他人的注意,而别人的原始感觉并不会令我分心。应付次要感觉的方法是不直接干涉,识别次要感觉的方法主要是留意对方是否闭上眼睛。

次要感觉不是真诚的反应真相,而是随着内心的画面反应。因为他的力量是来自这幅画面,所以他需要闭上眼睛。命令求助者睁开眼睛,帮助求着着离开他的次要感觉。例如,向他说一句:看看我吧。刹那间他会清醒过来,然后再度恢复原始感觉。当它回到他的原始感觉时,他的面貌会变得完全不同。他不会哭,通常他会笑,先前它是愤怒,现在他却只会伤心。

第三类的感觉是承接来的感觉,这是一种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从认同而来。在家族排列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如果当事人清楚知道他所承接的感觉是来自那一个人,为那个人所做,他便会得到自由。那份承接而来的感觉背后多数是存在原始感觉,只有当事人解除认同后,他才可以触及那份原始感觉。

在认同中我无法看到认同的对象,因为我与他是一样。只有他站在我面前,我猜可以真正看到他,爱他和尊重他,如此,认同才得以瓦解。

第四种感觉我成为超越的感觉。这是属于高层次的感觉,其实是一种不含情绪的感觉,纯粹是作为行动的力量。当人受着激动的情况挑战时,所领会的是超越的感觉。在某方面来说他好像全无感觉,但却是完全聚集。在这份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扣人心弦的命运,是充满人性、谦卑与善良。在这种情况下,治疗需要保持退守,把自己放在更超越的层次,在广阔深远中放开自己,小心继续的发展会是好的。他要聚精会神,不能放纵自己的感觉,他要把自己置于超越感觉之上。在这情况之下,即使她流泪,也是正常的。

『超越』是更高的意思,表示提升到一个高层次。我用一个画面比喻:当人攀上高山,便不再挤身繁忙的的交通中;在高山上可以观望全景,但同时也是孤独,没有亲密的联系。我们就是以这幅画面工作。米尔顿·艾瑞克森工作时常想象自己是置身在屋顶之上,观察线面的求助者,这就是超越的工作坊手法。

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手法,治疗师退守至互控之中,在哪里他能寂静回身,有能力与能量连结,即使不行动也能发挥作用。可是我们却不能茧绸那副画面,因为人们只会感受对他有帮助的结果。

【学员】我想多知道一些有关超越的感觉,,因为它与你的工作很有关系。

【海宁格】当人用正常的声调说话,他就能显现出强烈的感觉。有知识的治疗师不会受情感爆裂的影响,逐渐引导求助者回复简单正常的声调说话。当求助者有强烈的感觉,我会要他不要发出声音,只管深呼吸,这比大声叫喊,能到达更深的层面。

超越的感觉

我们可以完全信赖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带着某些特色,这种感觉是没有情绪的,我称为『超越的感觉』。勇气、前辈和智慧都可归类为这种感觉。智慧是一种抉择能力,判断某些行动的可行性。当我们与广阔深远的领域达成和谐,好比与宁静的河水共流,我们才能做出这个分别。因为,即使是细微的漩涡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又如当风范在高涨的时候,少许微风也会被我们察觉。超越的感觉就是完全和谐的感觉,治疗师就是利用这份感觉工作。

我们的感知能力受到很多障碍所影响,例如有些人渴求一些与他们和谐不一致的东西;有如某些人因为承受一些不属于他们的陌生的感觉,所以他们失去清楚的感觉能力,那些承受而来的感觉大都是来自家庭。

超越的感觉带有一份轻松的特色,既不承重也不戏剧化,却极为简单。当人们从家族的牵连纠葛中释放出来,他就会有这种超越的感觉。在家族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牵连纠葛的解脱方法。

很多感觉都是来自良知。良知就是我对家庭归属权所产生的感觉。好的良知就是我与家庭达成一致,所以在那里我有归属权。坏的良知就是我害怕失掉归属权,当人处于这份恐惧当中,便不能感知超越的感觉。

愤怒、疑惑和爱

强烈的感觉,例如愤怒,往往来自早期被中断的爱的联系。孩子的爱被中断了,孩子的爱便无法延续下去,愤怒的感觉是孩子用来保护自己,使自己无法感觉到中断了爱所带来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愤怒其实是在的另一面。

如果我在治疗中,让愤怒的感觉再一次发洩出来,我只不过是在重复当日发生过的体验,而被中断的爱的联系仍然存在,仍未找到解决方法。透过愤怒的感觉,人们会有一种幻想,感觉到自己超越父母。在这种情感当中,有些人正反应出他们对父母说出的一句话:我杀死你。首先,他以为自己杀掉了父母;其次,他以为自己因此也实现了某些目的。其实他一点也没有达到什么,他得到的通常只是惩罚。

在治疗过程中,某人如果非常愤怒,我会制止他,因为这一种愤怒的感觉只是一种抵抗性的感觉。如果他不再发洩愤怒,便能够与背后的感觉连结上----那种爱和痛苦的感觉,两种互相联系的感觉。这种爱的感觉比愤怒的感觉更为痛苦,可以称得上市一种最为痛苦的感觉,因为体验这份爱的同时,人们也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如果人们支援吧愤怒发洩出来,他便可以否认自己的无助,因为他已经没有办法惩处到这种感觉。

这个时刻决定的话语是:求求你!,你可以留意一下其中的力量与愤怒带来的力量有多大的分别:爸爸,我求求你!妈妈,我求求你!,在当中有多少力量,有多少痛苦。

孩子有时会在某些情况中感受到被遗弃的感觉,可能是他成长的某个阶段被亲人忽视。因此,当孩子感到疑惑,在治疗过程中让他将这种感觉表现出来,这会产生好的效果,因为表达出来的感觉,正合乎求求助者的感受。

仇恨

加害者是被仇恨的感觉束缚着。如果被害者能把自己从被害经历的人事中跳脱,把侵害一事交还给加害者的心灵和他的命运,他就可以得到自由,这也是一项尊重。脱离被害的经历与加害者,回归中央的虚空中,会让人得到力量,如此被害者便会转变成一个主动的人。但有一群被害者----例如那些振振有词的愤怒者、被迫害者、道貌岸然的道德家、以及一些清白无辜的人----正是严重摧残灵魂的加害者,他们暴力幻想币加害者的侵略行为更可怕。

 

第三章:灵魂

个人是属于灵魂的,是灵魂的一部分。
对灵魂来说,健康并不是最重要的财富,甚至生命也不是。
人的身体一开始就带着灵魂,而不是因为灵魂才使他有生命。
灵魂的运作远远超出身体之外,与周围产生交流,否则也不会新陈代谢与繁殖。
家族排列显示,我们参与了伟大的灵魂,我们不是拥有灵魂,而是在伟大的灵魂之中。
灵魂就是永远在活动当中,迈向超越我们更伟大的领域。
一切都是被伟大的灵魂引导,我们只是在其中被它引导。这种态度使我们能以另一种方式处理死亡、意外以及艰辛的命运。如果关乎自己的命运,我们会融入其中;如果我们是治疗师,便会站在不幸者的旁边。
我深信每一个人都是为某事服务,不论怎样的服务,无人能逃脱那些服务。
活着的人需要退出加害者和被害者间发生的事件,如此才会带来和平。

命运是人在不知道原因之下跟随的路。p55
克服艰难沉重命运的努力,是人类伟大创造的泉源。p59
生命的意义决定于单独的个人怎样应付早已被安排的际遇。p60
当人能够感到自己是与真相达到和谐一致,我就称这个为丰盛的生命。
灵性的生活是同意生活,是一种完全平实的生活,生活中仍有职责、乐趣、困难。p61
若要与伟大的无界限分别的真相得到和谐,便要克服良知的界限,对我来说这才是宗教。
灵魂在拉丁文是Anima,指的是可以产生生命的元素。灵魂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个人能够拥有的东西。个人参与灵魂之中,伟大的灵魂为我们带来进化。进化也被灵魂引领着。谁能把自己交给灵魂的移动,便会有进展。

 

4章:接受生命

引言:

这一章讨论当人拒绝或者无法接受生命与幸福时,在他们内心中究竟感受到什么。同时,这一章也讨论如何能让他们接受生命。

良知妨碍我们接受生命和幸福,因为当我们为别人受苦,就算是毫无帮助,也会使我们为别人受苦,就算是毫无帮助,也会使我们有一份清白的感觉。相反的,如果我们接受生命、获得幸福,我们常会有罪恶感。因此,得到一个丰盛和幸福的生命是灵魂的一大成就。

幸福

有些人在幸福的后面追赶,因为他以为应该紧捉着幸福。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其实幸福在他们的后面,一直渴望追上他们。

【海宁格】(对刚做完化学治疗,较为好转的病人)放开幸福吧,不要抓紧它。当幸福来临,便将门打开,你可以让门开着,幸福可以随它喜好自由进出,或许在你那里,幸福会感到舒适。

(对另一个病人)现在你很好,但病情可能有可能转坏。现在好转,更应该前辈地向幸福鞠躬,对它说:非常 谢谢你的来到。当幸福来时给它一个归宿;当它离去,便前辈地向它告别。这样灵魂便得到和平,这是想和的幸福。想和的幸福让你在家庭中发光和热。我们可以在别人的容貌上,看到他是否幸福祥和。

体验幸福的方式

当某人把工作作好,在某方面有成就、有作为,他会感到幸福。这是一份圆满的感觉,有别于一班所谓的幸福感,是一种实在的、丰富的感觉。有这份感觉,人就算处身困境也会得到幸福。

其次,有一种喜悦的感觉也是幸福;我能够与别人在一起,也能够独立。当我不管父母是怎样,完全接受他们让他们活在我耳朵生命中,我便有喜悦的感觉。加入一个人能以如是的态度接受父母,就能体验美好的一切,从父母处回到自己的生命;父母令他感到恐惧或拒绝的事情,也不再困扰他。谁能成功做到,就会感觉到他的幸福感已经渐在提升!

通往幸福的途径

【学员】我想,我们不应叫醒着的狗,同时也不一定要将它挖掘出来。

【海宁格】可是被埋藏着的东西有可能是宝物,你如果不挖掘,便无法知道被埋藏的是狗还是宝物。

我们必须知道,每个人在他的问题中感到幸福,这是一份极深的幸福。因为在不幸当中,他感到与其他人相联系,与他们归属在一起,幸福的感觉却令人感到寂寞。

要踏上追寻幸福的旅途,一定要放弃某些东西,这是人感到恐惧,但却能迈向更高的层次,即使要脱离某些亲密的东西,却能与更大的领域相联系。

个人实现和完美

完美是一个极具分量的感念,灵性中的完美也是一个具有分量的概念,在修道院中最高的理想便是追求完美。人们企图用心理治疗,如利用深入的彻底分析来最求完美。个人实现也属于追求完美的一种,可是当我们看清楚那些所谓个人实现,其实也只是生活在别人的负担上而已。

我找出有关真正的完美是什么:首先,人要与自己和和谐。很多人的内心是分裂的,对自己不满。当我们追问下去,会发现性和谐人在内心排斥他们的父亲和母亲,甚至是父母两个人。因此,他们跟生命的来源分离,他们只能得到部分的生命力,于是变得忧郁。忧郁与哀伤不同,忧郁是一种没有能量的生存感觉,意即他们带着一种没有父母的遗憾感觉,内心是空虚的。当一个人能与自己和谐,爱与尊重自己的父母,忧郁就随之消失。可是我得承认,这是非常苦难的;所以,如果能成功达成,就会经验到一份恩赐,那是迈向完美和喜乐的感觉,忧郁会随之消失,这是完美的第一个阶段。

当所有属于我系统的人在心中都有一个序位,就达到完美的第二阶段。他们是祖父母、叔伯姑婶、曾有悲惨命运、被排除的人、被鄙视或任何其他归属于系统的人。即使仅有一个人被系统排除,我仍然会感到不完美。整整的完美有一份几秒的功能,当我达到那个境界时,自然会感到满足于自由。

治疗和康复

【学员】刚才我做代表时,我感到那个排列好像不是直接处理问题,而是着重当事人所带的感觉。排列是帮助他从命运解放出来,究竟其中步骤如何才是正确?

【海宁格】每一个步骤都是朝向解决方向走的。不论过程中有所烧错误或正确,都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朝解决的方向走,过程中即使有不少绕道,仍会到达目的地。

【学员】或许治疗是一回事,这与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所相信的治疗是有所区别的。我有一种感觉,对这里呈现出来的法则,我们只能够了解某部分,有些部分是无法理解,甚至是不懂得某些治疗个案。

【海宁格】对我来说,我们无法将治疗弄懂的。其中重要的分别是:我是否只关注身体上的治疗,还是关注系统是否得到它的秩序。系统如何得到它的秩序,个案就会得到满足和幸福,这种感觉对身体对少也有影响,这其实也是我的工作目标。

个案因为对家庭的爱而生命或有自杀的念头,如果能得到释放,他在家庭中会有新的归属,他对疾病会有另一种态度。如果他早就抱着必死的态度,与死亡仅仅联系,他会接受疾病带来的死亡,对它而言健康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宝藏了。

很多医生和个案都抱着一种态度,以为将抗是最重要的宝藏。其实不然,灵魂有另外的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允许除了健康之外,疾病也同样有意义与伟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去世,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与伟大。对待健康与疾病,我们便可以泰然自若了。

西方有句古老哲学的谚语:食物有它产生的原因,当不再需要时,便回归原处。对不公正的,他要忏悔,带来公正,一切要根据时间的法则。海德格对这句有很长且深层的解说,简单来说就是:谁抓紧生命不放,就是违反存在的本质。我们随着生命与死亡的洪流而流,这是伟大的和谐。在这个洪流当中出现安康与幸福,也出现疾病与死亡。我们由此了解。对生命个死亡便会有另一种态度。

良知的界限

我们一般描述的良知如同一个平衡器官,帮助我们在团体中感知应该做出的行为,以确保我们的归属权。我们所做的如果能够保障古树全,我们就有好的良知;行动如果是危害归属权,我们就有坏的良知。

因为团体的不同,归属权所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例如,小偷的家庭与牧师的家庭是由不同的行为守则,对道德与不道德有不同的诠释。在哪里成长的孩子就会透过完全不同的行为感受到好于坏的良知,这完全依赖孩子生活的系统。

奇怪的是,我们依照自己好的良知会上好于我们不同的另一群人。大多数的情形是,当某人企图伤害另一方,便会呼唤良知最为理由。奇怪的是,当我行善事时,根本不要呼唤良知。

真正美好善良的事,其实是超越良知的,所以也要我们拥有很大的勇气。整正美好善良的事,是能够服务大众,同时承认不同德团体、系统或宗教。

有一个超越一般秩序的指标,是远远超越一般良知,只有当我们与更伟大的领域和谐相处时,这个指标才能运作。当所有成员在家族排列中融化在和平中,得到深层的和谐时,我们才会体验这个指标的运作。

或者,当某人察觉被一份使命感召时这个指标的运作。或许某人做出表面上看来正确的事,其心灵仍会受到破坏。这些运作属高层次的良知,非常接近存在的本质。

我想用刚才家族排列的例子带出良知的影响。这排列呈现出一股危险的移动,代表移动到去世的父亲身边,这行动出于爱,是良知的移动。在行动的背后有种想法:当我这样做,我便属于家族这个系统当中。因此,向死亡移动式与一份深层的清白干相联系着。不管这份清白感在良知的影响下有何好的感觉,仍然仇视生命。因此,个人应要看清楚,如何对抗这份清白感,提升到令一个层次,才能让去世的人得到安息。当然,这种行动会令人又罪恶感。但我们可以尊敬活的人是一样清白的,甚至比起那些跟随去世的人更清白的。

接着我们要谈我们无法感觉的集体良知。家族排列显示集体良知是跟随那些法则运作,集体良知包括着某一大群人,良知不容许任何人被团体遗弃。在各人良知运作下,会产生出美好良善与丑陋邪恶的分别,某人因此被排出家庭、被遗忘、被鄙视;在集体良知的影响下,某些家庭成员便要代表被排除的人,一座弥补。

另一项法则就是:早进入这个家的人有优先权。例如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有优先权,长子长女有优先权。如果某人替父母承担他们的责任,例如代替他们偿还债务或感受悲伤,都是违反集体良知的。

集体良知是非常残酷的,它会以沉沦失败来惩罚一切违反集体良知的无理要求。即使孩子本着爱,在个人良知下带着一份清白的感觉作出那些『无理要求』,他仍会受集体良知的惩罚。一切家庭悲剧或其他悲剧都源自这两种良知的冲突,悲剧英雄本着个人的良知行事,却违反集体良知,因而遭遇失败。只有我们与伟大的心灵联系一切,我们才能够从个人与集体的良知中保持距离,退守在心灵深层当中,抛掉一切分别,从而得到解决行动所需的力量。

清白和罪恶

罪恶出现在多种相关的相关的情况中,却有不同的感觉。当我们做出危害我们在原生家庭归属感的行为时,我们会体验到最严重的罪恶感,也就是对被排除的恐惧,因为这种恐惧与我们最早的连结有关。那种害怕被排除的罪恶感非常强烈,所以我们会尽力挽回以维护归感。这种罪恶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使人与人间保持关系和连结。

另一种罪恶感,和施与受的平衡有关。当我从某人身上得到好处,就会对他有罪恶感。当我一日没有回报,就一日感到不安,罪恶感就会被经验称一种责任感。我们常说:我亏欠你某些东西。如果我不做出补偿,对方对我会有要求,而要求总带有优越的成分。因为很多主人者都带有这份优越感,所以有时求助者不愿接受帮助。这种相连关系中罪恶被经验成责任,而清白无辜也是一种不受责任舒服的自由感觉,或者可以向别人提出要求。

人类的共同生活中,是有妥协和原则的,谁能遵守这些原则生活,就感觉自己是有良知清白的。如果生活违反这些原则,人们就有罪恶感。可是,这种罪恶感是非常表面的,远远不及透过连结或施与受平衡关系所产生的无诶干。这些都是有意识的罪恶感与有意识的清白感。

无意识的罪恶是来自一份无理的要求,例如孩子企图承担父母的责任,他们表现出比父母还要成熟。从治疗的经验中,我们看到很多求助者都带着这种态度,以为自已要为父母承担责任。奇怪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是出于爱,所以也被看成无辜清白。

但是孩子的这种行为违反了隐藏的序位;孩子提高了自己的位阶,使自己高于父母。孩子的无理要求正视他的罪恶,如果孩子的无理要求非常严重,他便遭受沉沦失败以做为惩罚。当事人绝对不会对他的行为感到罪恶,但其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所作所为好像是犯了严重罪行,这种罪行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治疗师必须评估到个案有关的罪恶问题。

如果要帮助求助者,治疗师千万不可把自己当成高于求助者的父母,或对他照顾无微不至的伴侣;否则治疗师会因为自己的高傲而失败。

和平

罪恶感应该可以随着时间消逝,执着于罪恶感有时也是一种高傲。一段日子后,大家应得到和平。

生还者应该好好生活

我观察到很多因为快速移民而得以侥幸的犹太人,后来所过的生活如同活在集中营般。由于他们对被害者仍保有忠诚,所以极度约束自己的生活。很多侥幸者根本无法再度接受生命,因为他们以为面对死难者,他们是不值得生存的。有时他们更会否认犹太教与它保持距离,内心却与犹太教保持一致。

我还观察到,某些犹太侥幸者仍带着加害者的感觉。他们利用过分的嫉妒教行为态度,否定自己的祖籍与宗教信仰。他们的父亲或祖父让他们受洗,要他们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基督徒,完全否认自己命运来源的团体,这样做会带来非常不幸的后果。

欣然接受生命

所有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来自一股特别的动力。这和我们一般人际关系所得到的经验有关,人与人的关系存在一个要求。当我从别人那里获得某些东需,我要做出回报;相反的,当我付出某些东西,别人也会向我回报。人际关系的基本交流,是来自两个人互相的施与受。对这种施与受的平衡要求,却不能投射到另一种关系上,例如我们与命运或神的关系。

当某人在灾难中幸运得救,但他没有将生命视为一份礼物接受它,反而生活在必须补偿的压力下。听起来这个行为显然是荒谬的,但是对被拯救做出补偿比接受不劳而获的幸福容易得多。

要接受不劳而获的礼物是困难的。只有带着一份谦卑感才能承受它。严格来说,连『谢谢』也不应该说,因为『谢谢』已经是一个无理要求,简简单单的接受这份礼物就是最正确的。从补偿的要求改为谦卑的接受,无疑是放弃个人的控制权。因为人以为若能即时回报命运的赐福,他便有能力控制事情的运作。只是接受而不需付出,会比受苦来得有挑战,这同时也是对人的一大要求。对于苦痛和幸福两种经验,有一句极为贴切的句子: 受苦不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战争和士兵

【学员】我想,参加战争的男人,所有的都是杀人犯。

【海宁格】你错了,这是两回事。

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成员的归属权,在那里生命被视为神圣的应受到保护,这是家庭中运行的动力,

在大团体中;例如国家,生命就没有受到如同在家庭中的重视。当有战争爆发,人们便会保卫自己的团体,攻击另一个团体。战场中的战士丧失他们的自主权,他们无法说出愿意与否,他们是被困在团体之中。

在战争中个人生命是不重要的,但战争中若有其他犯罪行为,又是另一回事。士兵所做的不算是犯罪行为,那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其他人为他们而死,没有人可以用这句简单的话语回避这个复杂的讨论。

接受自己的国家民族命运

我们与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这是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回避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政府决定收容难民的政策可作两方面的讨论,一方面是的确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无数难民也因此受到损害。难民付出很大的代价,例如,他们会有恐惧和严重疾病,他们愿意与自己的民族分担悲苦的命运,虽然这些都非常困难,但他们却能在心灵中得到平静和力量。

常常有人逃往别的国家,他们的目的是逃避自己民族的命运。在这排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做的后果会损害心灵,有时排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后果会损害心灵,有时甚至损害身体。人不仅要接受父母,更要接受他的国家民族,人类的伟大在此表现,当需要时愿意承担国家民族的命运。

从前人类因为饥荒逃往他乡,这是理所当然。可是移民成了生命的切割,难民拒绝承担自己国家的责任,因此也被其他民族排斥,这是可理解的。没有负担自己国家的责任,又怎能负担这里的责任?我们常观察到,当我们返回家乡时,他们也会被看成仇人,这也是可理解的。

当我与有这样历史背景的求助者做治疗工作时,不单只有他们得到我的爱心,甚至留在家乡的人也一样得到我的爱心。我视个人为团体的一份子;因此,在他的家乡承担着命运的人更得到我的同情。可是我们必须留意,我刚才所讲的也是有所限制。

祝福

从错误中学习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的错误对于他人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犯了很大的错误,但后来会发现这个错误其实是一个祝福。

获救后的新生命

当某人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被拯救,他会开启新生命。从前的种种对他来说已经过去,在意外发生时,如果有很多人因此死亡,不少侥幸者更会表现出从前的他已经死去。

治疗师应该做的是,戴求助者回到当时的情景,引领求求助者带着谦卑心接纳他被拯救并活下来的事实,把它当成一份礼物,以尊重死难者的态度活下去。处理战争的经历时,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介入手法,有意义的画面是可以帮助治疗师工作的。

当我们观察当事人的反应时常常见到,对于当事人而言,死亡要比生存来得容易。问题是治疗师是否有理由带他们回归生命、紧握生命,如此做是否违反了求助者心灵的动向。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这得留待读者自己思考。或许把去世的人排列出来会更有版主规划i,从他们的反应,我们可以清楚什么才是恰当。

【学员】你对有关拯救一事所讲的,让我有很大感触。有时,被拯救者以为自己的生命是属于拯救他的人,究竟应该有什么秩序,使被拯救者在感谢被救之余,也知道生命是否属于他自己?

【海宁格】大多数的拯救者是来自本能的行为,例如,当小孩跌落河里,有人会本能的跳入河中救他。在这里本能是为较高层次的力量而服务。

感谢

某人如果曾在生命的危难关头获救,他常常会把命运或命运背后的我视为一个对立者。

施与受的平衡,通常在一段关系中,例如夫妻之间,他们会因维持平衡的要求,不停地进行施与受的交流,但现在却出现维持平衡要求的对象被投射到命运或上帝,可是想在命运或上帝处找平衡不只不恰当,甚至根本不可能。有很多时候,从危难中被拯救的人会有异常骄傲的表现,以为自己是被命运或上帝挑选出来,或者他更骄傲的说:我是被挑选的!有这种表现便有危险。

另外,还有某些人表现出要补偿命运,他尽量约束节制自己的生命。

接纳拯救的唯一解决之道,是相信这是一件不劳而获的礼物。虽然他仍感到补偿的压力,但这压力会给他更大的力量,创造善良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节制生命或作某种牺牲。

平衡

系统对它内部的平衡有深切的要求,这个要求会超越法律的界限。对平衡的要求是为要维持关系,例如在家庭内,丈夫对太太做了某些美好的事情,太太会感受需要回报的压力,所以太太也会对丈夫做些美好的事情,但由于她也深爱丈夫,她会向丈夫做更大的回报;现在丈夫也感受到需要回报的压力,要对太太做些美好的事情,如此夫妻之间便通过对平衡和爱要求带出更大的交流。夫妻之间的施与受是维系幸福的因素。

在某些范围内对平衡的要求是有意义的,要求若是超越一定范畴,便会带来不幸,例如某人被拯救,一般而言他有补偿的要求,便会带来不幸。例如某人被拯救,一般而言他有补偿的要求,例如以某种疾病的方式补偿,有时甚至自杀也是一种补偿方式。他把命运当成一个人,认为可以从它那里得到利益,也可以向它补偿。

甚至是对上帝他们也采取同样态度,所有宗教都是建立在这种补偿的思想上。一日没做补偿就觉得不妥。为了要求上帝为我们做一点事,我们需要付出补偿,这是一套怎样的上帝理念?实在荒谬至极。

同样地,补偿的情况出现在多代之间,例如即使父母曾犯的罪过于自己无关,孩子也尝试作出补偿。或者另外其他人要求孩子为父母赎罪,好像他们有这份能耐。因此,我们一定要找出一个界限,过一段日子后,补偿应有了解的一天。

无数战争的发生,这是因为人们不能包托补偿的要求,即使已是千百年的事,也是永无止境的争斗下去。只有告别过去才能得到和平。

这也是运用家族排列工作时需要注意之处,我们回到过去的情景,目的在于解决。当问题得到澄清,便不再提及,有人忍在得到解决之后,却仍然想着问题,解决方法就会受到破坏。

灵性的遗忘

人被征求之后,应该忘掉一切。遗忘是一项高层次的艺术,是高度灵性修炼下的成果。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应要忘却旧时,把精神放在眼前,不要老是想念去世的人,应回归日常的生活。

我曾通过,一位女士染上不治之症的病人建立个宗教团体,很奇怪的是,这个宗教团体是喜气洋洋,原来那里有一项固定:有关疾病的话题一律不准谈论。

礼物

每一天都是一份礼物、纵使是面对死亡,也应该把每一天看成是一份礼物。这是谦卑,同时也会带来力量。带着感谢的心接受一份恩赐的礼物,能提升你的灵性力量。

 

第五章:男女两性

伴侣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男女之间的差异。
男女双方要承认两性的不同,但却有相同的价值,大家处在平等地位,伴侣关系才会成功。
不论分手有什么原因,解决的方法总是要求尊重前任伴侣。p92
认同前任伴侣的孩子有患皮肤病与气喘病的倾向,孩子需要前任伴侣的祝福,若这个前任伴侣能获得尊重,便会带来祝福。
孩子一定会认同父母中被排除的一方。
只有承认第一段关系,第二段关系才能成功。

人必须要有勇气才可以获得幸福。人如果找到在生活中单纯和明显的任务,不再回首只向前望,这就是一项成就。
爱是让对方的心灵有空间找寻方向,任何解释或疑惑都是有害的。p99
爱必然带有恐惧和迷恋两个元素。不在爱当中的人,对爱才会有恐惧。在爱当中的人,会忘记恐惧。
只有逃避去看人,人才会对爱有恐惧。在凝视中,恐惧便会消失。
在伴侣关系的冲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冲突的导火线出来自不同的见解。p102
报复是必要的,但却要有适当的份量。以爱作为报复的手段是一门高层次的艺术。

一切在伴侣关系中发生的危机,都是死亡的一部分。
当我看到一对伴侣分手,我会抱着一份处之泰然的态度,看待这段感情的结束,我不企图掩饰,伴侣才能保留他们的尊严。p107
承担问题的人,期间或许需要一点支持,但却不需别人的干扰,尤其不需要同情,同情是对他的侮辱。
在爱中运作着某些超越爱本身的东西。

 

第六章:家庭内的秩序

被排除或被遗忘的人,若能得到家庭的接纳,系统便达到完整,活着的人也会感到完整和自由。p124
当家庭在所有的人都被承认,且在我心中有一个位置,我便能够感到完整和丰盛,能够从系统中的牵连纠葛释放出来,不再被不幸缠绕着;而其他家庭成员带给我好的力量,使我得以正直地做人。p125

接受生命是一项宗教实践。在生命面前鞠躬,这一刻化解了一切对父母的责备。p129
一般人总以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爱,其实不然,他们最主要的需要是向父母展示他们爱。p132
关于爱还有一个秘密,孩子以为,他们的爱有无比的威力。这一份带有魔力的态度,是孩子自以为可以掌管别人的快乐。

父母对孩子往往也持着同样的态度。他们以为,只要他们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孩子便会好好的。
我们往往有一种相反,以为去世的人已经离去。其实他们仍然存在,而且是支持着我们。p136
死亡本身并非严重的事,严重的是被排除于系统之外。p140

 

第七章:疾病与康复

引言:

家族排列工作带出一些引起疾病以及康复的认知,我们因此能从中了解很多疾病和家庭问题,以及与家庭成员命运牵连纠葛之间的相连关系。这一章中我会讲述有关的重要指引和例子。

爱能引起疾病也能带来康复

某些严重疾病,例如癌症,往往与家庭中各种牵连纠葛有关,意即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命运与前人命运的动力连结。例如:母亲很早去世,孩子会有动机追随母亲寻死,做出种种危害生命的行为。这是一份极深厚的爱,这份爱连结着孩子与母亲的命运。

这份要追随母亲的渴望,通常不会实践出来,只是一份感受而已。但这孩子往往就会有很多病痛,就算他长大了,也未必好转,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常常与这份爱有关,那是表达爱的一种极端手法,而严重的意外、自杀、或瘾癖也常与这份爱有关。

早年丧母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有自己的家庭,他(她)的孩子会察觉到父亲或母亲有追随父母离去的意,孩子心灵内便有这个反应:让我替你做吧!这是一份带着深厚的爱的命运连结,这份连结有时甚至以严重的疾病,例如癌症、意外或自杀表现出来。

另一项导致疾病的动力是当事人感到有罪恶,例如:堕胎或抛弃孩子的父母。由于这一份罪恶感,他们会产生药追随、分担这孩子命运的动机。严重的疾病,意外或自杀便会在爱与罪恶双重动力下发生。

这类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漠视其他人,他们表现出来的爱是盲目的。孩子失去母亲,他要以自己的死亡追随母亲时,根本没看见母亲,他的爱是盲目的。但如果孩子真正看着母亲,心理说:我以死追随你,他会发现他是无法说出这句话的,因为他会马上清楚看到母亲同样爱着他。而疾病或任何伤害自己的行为,都是无法满足对母亲的爱。孩子必须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他的爱,例如他对母亲说:因为失去你,我差点也失去生存的能力。但我现在也看到你,我接受你给我的生命,用这个生命好好做一些事情。当你看着我时,你也会感到欣慰愉快。母亲的不幸便转为孩子生命的力量,他也放弃寻死的想法,用另一种方式敬重母亲。

我已经用例子之粗,我们可以用什么途径,削弱导致疾病的命运连结,使得命运有好的转变,带出好的结果,家族系统排列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我们千万不可以把排列工作看成灵药,一位昨晚家族排列后,疾病便消失,这想法太天真了。若身体已被细菌侵害,在这情况下是需要医学上治疗的。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对抗疾病,人就是带着一个异常古怪的想法,一位生命和健康两者是最高的价值,千方百计要保存它。这种想法是在奇怪,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最高价值,因为生命只不过是从无明浮现出来,然后再次消沉下去,这无明比生命庞大的多,与它相比,生命只不过是短暂的过眼云烟而已。在这股浮出与消沉的宇宙大活动中得到和谐,生命才有它的力量与方向,而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也因此得到同等价值,每件事情都有自身的意义。

我曾经用一片间断的格言说明一位健康是无价宝的谬误。

两类幸福

被我们寻找到得幸福

在我们身边轻轻离去

幸福里去了,我们却成长。

但灵魂带来的幸福

来临之后会逗留下来

与我们一同成长。

看过无数个案之后,我发现导致严重疾病、意外与自杀有三个最为主要的动力。

第一个是我最随你走的动力。例如:父母一方早去世,孩子便有动机以死追随他(她)的命运。

最近我在报章都到一则报道:曾有一名快车高手在意外中受伤死亡,死后他的女儿开始开快车,在一次意外中她得以生还。有人问她,在意外的刹那间她想什么?她说:我唯一念头是,爸爸,我来了。这事件清楚表现出我追随你这股动力。

父母一方或双方早去世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孩子后,他们的孩子便能够察觉到父亲或母亲会想以死亡的方式追随死去的祖父母,孩子便会有一个企图:我替你死吧,这是第二个导致严重疾病、意外与自杀的动力。

第三个动力是为自己或其他人(例如父母)的罪恶赎罪。赎罪的行为时受到一个想法影响,一位只要付出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死亡,就可以承担或弥补别人的苦痛。这想法带着一份幻想,令人有赎罪的企图。例如:女人的孩子夭折了或她抛弃了孩子,她内心会有死亡或自杀的欲望,这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孩子。假如她望着孩子的眼睛,或想象这望着孩子的眼睛,然后说:我以自杀来赎罪这句话,她一定无法说出来。只有闭上眼睛,放弃与对方联系,人才可以作出赎罪的行为,而平衡和弥补应在较高层次实践。

要达到这个较高层次有一个条件,必须要承认,自己有罪,或从别人得到不当利益;然后再罪恶中得到力量,建立能和别人分享的美好事情,这样的行为,使我们与曾为我们付出代价的人得到和解。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我的注意力不是针对疾病,或是某人会不会痊愈;我是与系统工作、我观察在系统中是否有导致疾病的力量,或者我讲得比较教戏剧化一点,我观察是否有人的得不到尊敬,因而导致疾病。当各种动力显现出来,便会带来治疗性的影响。至于对于疾病有关的直接结果,对我而言不大重要,我只是在系统方面工作。

我想多将些有关严重疾病、意外或自杀的基本动力。一股动力是:我追随你,这个动力与爱和链接有密切关系。家是一切罪原初的团体,家庭成员会感到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这个整体,如果有一个人离去了,其他人也会想离开。假使父母或兄弟姊妹中有人离去,孩子也想离去,这种行为是受着一种原始的爱的影响,因为当事人无法真正看着离去的人,因此要随他离去的动力便会出现。如果能够真正看到对方的眼睛,他就无法说出:我最随你这句话。 望着对方的眼睛,刹那间,他会觉察到对方是同样的爱着他,不愿意他离去。

以前我做过一个家族排列,当事人的父亲在战争中严重受伤,我安排父亲躺在地上,让当事人我在父亲旁边,要求他望着父亲的眼睛,对他说:我躺在你旁边,替你 承担苦痛。对当事人来说。随后父亲对她:这是我的命运,我独自承担它,你应有自己的自由。这就是我追随你去这个动力的解决方法。

孩子如果感到父母其中一人意图跟随这个死亡动力,便会有死亡的危机,孩子会在心里说:宁愿是我,我替你死好了。这是第二股动力。当孩子望着母亲的眼睛说这句话时,母亲当下会变得伟大,并拒绝接受孩子这句话。

这便是我在家族排列展示出的解决方法,不论是母亲这句我追随你或是孩子这句宁愿是我吧,多以带着的动力都会被瓦解。

这便是在严重背后,运作的两股重要动力,如果能够展示出来,得到解决,治疗力量也能够得以运行,对疾病往往又好的影响。

第三个动力是赎罪的动力,这个动力出现在多方面的,一种是对个人罪行的赎罪。例如,大声在曾经堕胎的女人或是孩子父亲的身上,他们不是使自己的生命受限便是生病。

我替一位患奥证的男人排列他的家庭,他曾经与另一个女人有一段关系,那女人怀孕了,但她把孩子拿掉。当我排列这个女人与那个孩子,女人十分激动、男人却无动于衷,他的其中一个女儿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她表现出父亲根本应有的悲痛。我就让父亲对女儿说:这是我的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它,你只是我的孩子。,讲完这句话之后,一切哀伤与悲痛都涌现出来,因为这一刻开始他要独自承担自己的责任,而女儿同时得到自由。

在严重疾病、意外或自杀的行为中,赎罪这念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赎罪源于一份掩藏的爱。灵魂不会受思想影响,即使我们队很多不良的行为都有籍口。例如在堕胎事件中通常都有堂而皇之的籍口,但灵魂绝不会受它们影响,只有感动灵魂的话语才能产生作用。

如有堕胎的事情出现,有帮助的方法是父母两人或其中一人望着孩子,并对他说:我是你的父亲,我是你的母亲。这是一项无法更改的真相,当人清楚认知到这一点时,整件事情便达到另一个重要的层次,伴侣大都感受到深层悲痛,带着这份感情,它们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接受你作为我的孩子,你也可以接受我为你的父亲或母亲,这好比是一份礼物,你在我心中有一个位置。孩子因此得到尊重。这是能够感动灵魂的句子,也能带来疗愈作用。

赎罪正如其他两种动力运作,人只能够在没有正视对方时才可以赎罪,若他望着对方的眼睛说:因为我伤害了你,现在我要自杀。,对另一方而言,是极为不幸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例如某人因为草率驾车导致交通意外没意外中他得以生还,但却有其他人死亡。当他对死者说:你因为我肇事而死,为了这件事,我现在要自 杀。如果望着死者,他是无法说出这句话的;因为他会觉察到,如果真的自杀,反而会增加对方的负担,使对方为其自杀负上责任。相反的,他可以说:我承担这份无法洗脱的罪恶,以赎罪带来的力量,作一些美好的事纪念你。这句话是能感动灵魂,罪恶没有因此消失,但美好的事却开始运行,这是针对个人罪恶的解决方法。

有关赎罪,我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在这个书最终,我们不是没有看见便是否认它。某人如果鄙视他的父母,有时他会因此患病或死亡。在癌症的个案中我们常会察觉倒个案在内心说:我宁愿无,都不会尊敬你。这些求助者非常固执,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绝对无法向父亲或母亲鞠躬,并对他们说我尊重你们这一句话。疾病是对他们这种抗拒的赎罪,是要让他们心软,带着尊敬向父母鞠躬。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同意,赎罪在这个情况下挺适合的。

肥胖症也运行同样的动力,有些人宁愿不断进食,也不肯再灵魂中给予被拒绝或被忽略的人一个位置,而是将他们放入自己的脂肪内,使自己肥胖并且生病。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家庭的运作,总会见到大部分极为严重的疾病,都是存在着爱的动力,是一种企图通过爱拯救对方、或与对方连结在一起的动力。疾病或者死亡只不过是表发爱的途径而已。那个认知这一点,我们对疾病和多种困都会有全然不同的看法,更会带着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这种现象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问题多是环绕着不知世情的孩子的爱。因此,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让他知道有更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不需要在依赖不幸或生病,这样其他人也会更好过。

 

第八章:家族排列和心灵的移动

对癌症个案做家族排列,通常是排列有关情况的严重性,意思是知道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疾病,而人应该正视死亡.可是个案通常有一个愿望要克服癌症,却不了解这只是一个幻想.
我们往往视疾病为可怕的东西,认为我们必须清除疾病,殊不知疾病同样也是一个治疗过程,尤其对灵魂而言.所以,我们不应这样不假思索的想驱走它.然而,我们也有很多时候会看到,当人承认疾病,知道它是为藉此更高层次的东西服务时,疾病或许因此消失。

 

9章:帮助和解决

引言:

助人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这一章我所讨论的事,我们如何能在与真相和谐的状态下提供帮助,我们必须要在哪里退守,使自己在帮下中不至于过度承担。

不需要有问题,也有解决方法

【海宁格】某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会把问题当成是带出解决方法的原因。若只有一个解决方法,我们不需要问题;如果容许自己介入别人的问题,那么我们俩人都会失去行动所需要的精力。为了这些原因,我们不应只把视野投射在解决方法上,同时也要忘记那个问题。

(对求助者)我告诉你有关解决方法的秘密。

【求助者】好极了。

【海宁格】想要得到解决方法,是不需要有问题的。但是,你却要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与解决方法联系起来。

【求助者】你可不可以多讲一次。

【海宁格】你要把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与解决方法联系起来。非常明显地,问题是解决方法的一个障碍,如果我现在来研究调查问题,毫无疑问地我也在寻找解决方法上造成障碍。

【求助者】我明白了。

直觉和解决

关于这个题目,我要讲一个秘密,只有当我的目光朝向解决方法,我的直觉才会产生效用。如果把目光完全集中在问题上,目光会变得狭隘,只你鞥观察到细节,缺乏整体性,也可以从这个广大相连关系中找到一条出路,这条出路会从不知名的远方,想问我们闪耀着,只要接触这个闪耀的东西,便马上获得指示。

解决方法往往是随着爱而来的

问题产生的地方,也是有爱的地方。因此,只要找到呈现爱的地方,我才可以了解求助者和他的问题。

所以,寻找解决方法必须与制造问题的那个力量共同运作。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的出现,都是因为爱,只是方向不同罢了。简单地说,我向求助者指出,他如何能够好好地爱;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爱更灿烂地展现出来,这比执着于问题的爱好得多。

这也是心理治疗的秘密: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爱与解决方法,绝不能幻想出来。所以,你们必须要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困惑。可是,如果目光焦点能投射在目标上,带着爱,困惑是不成问题的。

对问题的描述只会强固问题

人们面临问题或是疾病,会对此作某些描述,过了一段日子后,这个问题或疾病的描述会变成千篇一律,使问题再也没有解决空间。重复冗长的描述只会强固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离开对问题的习惯性描述。

灵活的解决方法

我不是一朝固定的概念与构想工作,因为这样绝非顺应生命的洪流。毫无疑问地,我们可以观察某些秩序,但同时却总有分歧。如果执著于某个概念和构想。例如,以为原生秩序应该是某个样子,工作便可能出错。所以,我绝对不会执著一个固定的概念。我只尝试了解环境,然后带出某些移动。可是,我并不确定求助者如何真是的移动。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事情在开端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画面。

帮助的局限

与一个极困难的求助者工作,有效的方法是,想象他只有四岁,再想想这个四岁的孩子,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成长,而现在已是一个成人站在你的面前。这样子你会马上对这个人产生同情和了解,明白他为何有这种行为,这时一个很好的工作入门。

其次,信任自己的心灵,相信这个心灵能够追寻,并且找到解决方法的途径。然后跟随心灵,在心中

 

第十章:宗教

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都是建立在对好与坏的分别上,好的人可以进天堂,坏的落到地狱去。有了这种思想,人们会带着一份幸灾乐祸的心,看着坏人落入地狱,这实在是极大的不幸。

一切宗教的战争都是来自于良知对好坏作出了分别。

崇拜圣母真正来说是崇拜母亲,却带有乱伦的色彩,因为这里的母亲是处女。

 

第十一章:生存和死亡

敬重死亡的人,死亡便能引领他;逃避死亡的人,死亡一定会抓住他。活着人是仍未得到完整的,死去的人才达到完整阶段。我们对完整的渴望,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渴望。因此,当我们活着时,我们必须敬重这份不完整。

海德格尔用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描述这个生与死的现象:某些东西从一个隐密的领域呈现出来,然后又再次沉寂,但是那些东西并未离去消失,它始终存在于两者之间。

朝向去世的人的步伐

如果你们愿意,我与你们做一个简单的练习。现状你们舒服地坐着,双手不要拿任何东西,因为这样会妨碍心灵的移动。你们可以闭上研究,集中精神。

你们现在沉入到深层中的源头……接着再超越这个深层,让你们一直降落到去世的人的领域。

你们抵达那个领域后,就躺在对你重要的人旁边,或是那些被遗忘的人、被轻视的人、被杀害的人、那些有沉重命运的人、夭折的婴儿。你们就静静的躺在那里,在和平中,全然认同他们的命运,直到完全与他们融合为一体。

你在宁静中感受到,去世的人怎样流向你的心中,流向你灵魂的深处。打开你的心灵,让去世的人流向你,不论那是什么,你都全然接受它。
当你们从去世的人那,得到所有的一切之后,便向他们鞠躬,然后再次回到那个源头,回到自己的中心,感觉一下自己,然后张开眼睛。

我帮她做一个练习,如果你们愿意,你们也可以一起做。

闭上眼睛,嘴巴微微张开,安静地深呼吸,就是这样。现在就让你沉入某个深层的领域,接触一股虽然不了解但是承载着你的力量,靠着这份力量走入死者的领域。望着他们:那些被害者、那些杀人犯、被害者的父母、加害者的父母。跟着,向被害者和他们的父母鞠躬,向加害者和他们的父母鞠躬,然后望向超越死者更远更远的地方,那是一个虚空的境界。你自己真正的力量,会从那里渐渐提升。那些天使,祂用各种方式带领者我们,带领着那些去世的人,带领着你和你的孩子。你要向死者鞠躬,更要说:请祝福我和我的孩子,接着你和你的孩子便要慢慢离开,直到死者的领域消失。然后,把孩子放进心中,对他们说:我祝福你。你现在望向孩子的父亲,那两个父亲,然后说一声:谢谢
现在,我想与你们做一个小小的静坐练习。

现在你们可以闭上眼睛,安静的集中精神到达自己的中心,一个空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广阔深层的,因为中心是空,所以也有所有的空间。现在所有人也来到这个中心。所有民族,不论他们的家乡在哪里;所有死者;所有被害者。你们现在可以承认他们的归属权,同时可以躺卧在他们旁边,对他们说:我也是你们当中的一员,你与去世的人处于平等的位置。此外,也到被害者那里,那些所谓敌人,那些被杀害或被忘记的人,那些被杀害的残废孩子,那些所谓没有价值的生命,躺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达到平等。我们的心灵若是开放,直到我们大家站立在同等的位置,大家变得平等,我们才可以得到安宁。
然后,我们把视线投向加害者、杀人犯、领袖,对他们说:我与你们是平等的,你们与我也是平等的。

那一群去世的人,被害者与加害者都是同样地受到那些更伟大的东西操纵着,在这个伟大的东西面前,我们是同样平等的。当所有种种的东西都得到承认,也继续能够发展下去,到达最终所有东西和解的地方,一些看上去可怕的东西最后也同样得到和平。
(一会儿之后),你们现在慢慢的回到现实。

 

 

《在爱中升华》目录

目录

导言与概要:灵性的观点、自由、担忧与关怀、未来与当下、爱、关于这本书

第一章:序幕

第二章:灵性良知

第三章:家族疾病的成因及疗愈之道

第四章:健康及疗愈的灵性观点

第五章:迈向和谐与整体共振的助人方法

第六章:灵性家族排列

第七章:男人与女人

第八章:需要帮助的孩子

第九章:剧烈的冲突

第十章:灵性宗教

第十一章:反思

 

导言与概要

 

海宁格科学(The Hellinger sciencia,在此特别选择sciencia这个字,是因为它意味着哲学传统的共同起源,此一共同起源是关于序位order),甚至可说是人类所有重要的连结和互动行为的法则。首先,序位法则可运用在家庭关系里,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这样的法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与组织和机构的工作领域,更可进一步延伸到譬如像是族群与文化这样更大的领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同时也是一门探讨人类关系的共通性科学,包括冲突的起因、导致人们疏离、无法亲密的失序等。

 

这些序位和失序的状况常透过身体反应出来,因此,此一科学在疾病以及身体、心灵和心智的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的学问被称作海灵格科学呢?这是因为此一学问是来自我所发掘并加以阐述的洞见,是我在公开场合透过真实生命情境的验证而来的学问。因此人们也可以透过他们自己的关系和行为来验证这些洞见的影响是否真实存在,这样以实际经验取向为根据的学问,可说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以科学的角度而言,海宁格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学问,意味着它不断地透过许多投入这门学问的人累积经验和体会而继续开展。海宁格科学是一门活着的学问,它并非来自于学术,也不能以一种系统性的完整定义和结论来灌输给学生。因此,它无法以订定标准化的效标或是结果来验证,我们只能透过这个工作的效果来证明它的影响,从任何观点来看,它都是一门开放性的科学。

ps: sciencia即是古希腊字的科学

 

灵性的观点

 

除了透过关系中的序位法则来了解海宁格科学外,另一个方式是透过灵性的观点来看待这门科学。唯有透过灵性观点我们才能了解这些洞见的深度,也只有透过灵性观点,我们才能领略这门科学一体适用的意义,并在不同场域去经验这些法则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是灵性的洞见?它又包含了哪些层面呢?这样的洞见来自于对宇宙法则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的观察:所有的移动都不是来自于个体本身,个体的每一个移动都是受到外在力量的牵动。以所有的生物为例:即使某个移动看起来好像来自于个体本身,但这个移动的起源都是来自外界,而非这个个体。因此,所有生物移动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外界。只要生命继续存在,所有移动的起源及过程都是来自于外在力量。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部分是,在每一个移动,特别是生物的移动,都包含着意识性和目的性。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移动都来自于一股有意识的力量;换句话说:每一个移动都是意识作用的结果,移动是起源于这股意识力量作用的结果,移动同时也是这股意识力量作用的具体表现方式。

 

移动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一个思维是,每个个体都以原来的样貌存在。再延伸下去是:没有一个个体不接受自己原来的样貌,也没有一个移动能够违背个体的意愿而发生。因此,每一个移动都来自于的移动。因此,对来说,万事万物都是永无止息的。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以同样的方式作用着。

 

道同时思考过去和未来,而过去的发生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经验将影响未来的发生并借此达到完整。

 

未来是过去的一种延伸、完成的状态,移动是由过去导向未来。对我们而言,移动万物的力量是超越我们理解的。所有思考的动力也是来自于这股无可比拟的力量;所以,有谁能够再宣称自己是站在制高点,不受这股力量影响地评论一切移动的发生?

 

一旦面对了这样的想法,许多我们长久以来深信不疑的假设就完全受到推翻。例如,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的概念,以及在我们文化中所重视的许多价值、评断和区别,都将会被丢弃。

 

如此,我主要讨论的是,我们文化中区别好坏、对错、亲疏、上下、高低、善恶以及生死的标准。

 

我们不断地制造区分,并且将之视为真实经验。然而,也是如此看待生命中的发生吗?

 

如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能在未来复制过去的经验?

 

过去将延伸出未来,因此,在我们的经验中有过去未来的对照,以及会有更多更少的情况。

 

是什么?又代表什么?在此,它所代表的是觉知的程度。我们发现我们的移动是从较少的觉知朝向较多的觉知;我们的移动式从较少觉知、于较疏离,朝向较多觉知,最终与合而为一的过程。所以,对我们而言,一个存在的移动是从少到多的过程。但是的想法并非如此,因此对而言,多于少的超别并不存在,而就没有所谓的从少朝向多的移动过程。对而言,所有的发生都会为我们带来移动。相信,所有的经验都能够为我们带来更的觉知。

 

古往今来,有谁成功地得到更大的觉知?有谁成功地与道合而为一?这是我们个人能够达成的吗?这是我们此生能够完成的吗?或者人类在此道途上,从过去、现在、未来以一个整体的方式达到更大的觉知?或者这是我们与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从过去到现在,生生世世必须同样经验并穿透的过程?只有与他人一起才能到达呢?

 

自由

 

当然,在各个不同层面上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自由,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感到有责任。然而在此同时,我们了解:我们的自由、责任和罪恶,以及其所有后果,都是被一股更大的力量,一股移动万物的灵性力量所推动的。我们从中思考、行动并促成所有经验的发生。

 

我们能有不同的回应方式吗?我们办得吗?我们要从何处得到不同的行动和反应的力量?

 

那么,还有什么留给我们做呢?只有继续以从前的方式,以我们所经验到的去同意我们的自由、责任、罪恶、过去以及所有后果。

 

但在此同时,我们也经验到道以及与那促成一切移动的合而为一的更大的意识。我们与那些为我们承担自由与责任的后果的人,以及受到我们行为与罪行所波及的人们,都同样的经历到更大的意识。

 

如此一来,许多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经验同一个事件,他们因为同一个发生而有不同的收获。当他们同时出于自由意志或身不由己地去察觉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觉知,也许与促成一切发生的更融合而为一,也将与他人一样得到更多的体认,然后朝向全然觉知的道途上再向前迈向一步。

 

担忧与关怀

 

在这样的灵性层面上,担心将不再存在,包括对海灵格科学未来发展的担心。它的存在同样是的产物,无论人们接受与否,海灵格科学都是以道思考和移动的结果。当然它也同样处于变动之中。作为一个与宇宙共通的科学,道在它的影响下展现它的真理。

 

我的担心是什么?对未来的担心、对我们的未来、对他人的未来、对世界的未来;我们的担心不已经被证明是愚蠢的吗?原来以为我们担心可以改变或预防一些事情。如果真是如此,那些担心就可以构成一股对抗的力量,就好像他们可以独立于之外而存在。

 

 担忧和与合一的关怀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关怀是在的影响下所产生对世界的关怀,是为世界服务的。这样的关怀与所关心、所在乎的一致,这样的关怀与生命的秩序一致,与生命的起源于结束一致。

 

未来与当下

 

而言,当下是威力之点。是在当下思考,所有对未来的担忧都不存在。活在当下就是与和谐的状态。因为当下就包含了下一个发生,当下就包含了未来,未来就在此时此刻发生。

 

 

最终来说,海灵格科学是爱的科学。爱涵容万物,海宁格科学亦是如此。爱只有在与促使万事万物发生的和谐一致时,才能够成功。与的思考和谐一致 就是爱。爱清楚地了解的移动。这样的爱了解运作的方式,以及它是如何被允许发生的。因为这样的爱带着清楚的觉知,并与和谐一致。这样的觉知是种智慧的洞见,这样的爱是纯净的,因为它的发生是受到另一股更大力量的影响。这样的爱是纯净而觉知的爱。

 

因此,它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爱,它的创造性与道和谐一致。因此,这样的爱也是一种科学,它是一种与宇宙共同运行的科学,它运行在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而它能够如此运行乃是因为它是真理。

 

关于这本书

 

 这本海宁格科学,可能使人怀疑它可涵盖的范围有多少?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是在经过漫长的旅程后,才逐渐发展出涵盖整个人类关系及爱的序位的洞见。经过这些过程,我了解到这些洞见经过整理后,能够发展成一门理解关系的科学,如今已是以科学的方式向人们及世界公开这些洞见的时机了。

我以自己的名字为这个科学命名,是为了确保这门科学能够以它原始的面貌清楚地呈现,而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人类关系的序位和失序的洞见,是透过我对于人类良知运作方式,以及对于人类关系各层面影响的了解而来。在欧美国家,良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特别是在基督教文明中更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即使是著名的哲学家,像是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和其他几位启蒙时代有名的思想家,也因为文化中良知的神圣地位的影响而受到蒙蔽,使得这些哲学家们无法清楚地观察和思考所谓的良知是如何在人类的各种关系上运作,以及它的目的和所带来的影响。然而阻碍我们去检视良知的更大的障碍乃是那些所谓权威的宣告,他们宣称良知是神的讯息,这是我们必须要小心检视的。

 

这样的宣称所带来的是破坏性的后果以及毁灭性的冲突,这样的情况常造成对立双方都出于所谓好的良知,而采取不顾人道关怀及相互尊敬的消灭异己之攻击行为。

这本书对海宁格科学做了整体的描述,它可以应用于以下的领域,包括:

1. 男人与女人

2. 父母与孩子

3. 健康与疾病

4. 工作与成功

5. 组织

6. 和解与平静

同时,这本书也是理解这些洞察的一本实用手册,主要注重在家族系统排列与其未来的发展:灵性家族排列。

本书涵盖以下的主题:

1. 序幕

2. 灵性的良知

3. 家庭疾病的成因和疗愈之道

4. 灵性观点下的健康与疗愈

5. 与道合一的助人方式

6. 灵性家族排列

7. 男人与女人

8. 需要帮助的孩子

9. 剧烈的冲突

10. 灵性信仰

透过以下各层面的洞见,海宁格科学得以广泛地运用,包含:良知的运作,特别是对系统中被排除成员的影响;施与受、得与失的法则;序位的优先法则以及违反法则后对系统的影响。

透过本书,我将传递来自于真实的丰富讯息,并协助读者了解海灵格科学的领域,让您在个人和工作等不同领域里可实际运用,透过这项帮助,在关系的各个层面上都将较容易成功,这也将使更多人得到幸福。


 

健康及疗愈的灵性观点——灵性之爱

当我们偏离了灵性之爱时,便会产生疾病。而当我们与灵性之爱和谐共处,或寻回失去的和谐时,便能维持或恢复健康。

至今我所提到的,导致家庭发生疾病的原因,皆源自于悖离了灵性之爱。这股来自心灵深处的爱,对于一切都以其本来面貌来给予爱与支持,因为它接受一切如是。

而至今提到的,任何关于减轻或治疗家庭中疾病的方式,其实都是回归灵性之爱与之和谐共处的方法。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悖离了灵性之爱?

首先,疾病是拒绝接纳父母亲的结果。(这里所指的是,对父母各种的指责与排斥,包括拒绝任何源自他们的负担、困难与疾病。)拒绝的方式可能是控诉,尤其是公开地控诉,或控告父母,或者是当父母需要被帮助或照顾时,拒绝给予照顾,拒绝支持并保护她们的名誉。

我们有时会从癌症病患或其他重症患者身上,看到这样的背后因素。很多人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敬爱他们的父母。

肥胖,尤其是在女性身上看到的,则多与拒绝母亲有关,而无法在工作上有优异的表现,或无法拥有成功的亲密关系,也与此有关。

无论我们拒绝父母的原因为何,灵性之爱不会允许我们如此。它不会容忍任何自大妄为的行为。

任何因为指责、控诉或拒绝父母所造成的后果,无论合理与否,都会被呈现出来。这是因为在灵性层面所维护的秩序,与我们一般所认知的好坏或正当与否并不相同。任何阻扰孩子及父母拥有健康或成功的行为,都会在灵性层面被回归正常。

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回归父母之爱呢?当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超越善恶好坏之分的层次看他们,便能成功。而这样的层次便是由灵性之爱所主宰的灵性层面。

我将透过以下被送养的孩子的例子来说明解决之道。它也会让我们经验到,如何从灵性的角度接受我们的父母,如何学会敬爱我们的父母,找到回到父母身边的方式。无论是何种情况之下,就算是我们已与他们分离,或曾与他们分离,甚或仍等待着从他们哪里得到那些无法或不被允许给予我们的,我们都能办到。

 

观察、感知、洞见、直觉、共振共鸣

观察是敏锐、精确、指向细节的。它的准确性同时也是它的限制性。透过观察,看不见整体与更大的景象。因为它是如此地精确,所以同时也是狭窄、抓取、具侵略性的;某种程度上它算是无情而具有攻击性,它是精密科学和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要素。
感知必须是保持距离地看,它允许多种事物同时进行,然后获得一个笼统的印象;它看见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所属位置,对细节则不甚精确。
洞见立基于观察和感知,没有观察和感知就没有洞见。反之亦然:没有洞见,观察和感知就无法结合。观察、感知、洞见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唯有当它们同时运作时,我们才可能感知到如何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最重要的是,我们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助人。
直觉。采取行动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第四种认知模式:直觉。直觉和洞见有关,两者有些相似,却不完全相同。直觉是突然的洞见,了解怎么做才好,或是了解下一步要怎么做才恰当。
洞见通常是笼统的,可以融会贯通了解整体中各要素彼此的连结关系,和来龙去脉。直觉则是精确的,它突然明白下一步要怎么走。直觉、洞见直觉的关系和观察、感知之间的关系相当类似。
振共鸣就是完整地和内在感知融合一致。融合和直觉相同,同样能导致行动。融合就是与对方感受合一,进而产生共振,了解对方。为了确切地理解对方,我必须和 他的背景、他的父母、他的命运、他的可能性、限制性、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他的罪恶感,最后还有他的死亡,皆要产生共鸣。
采用共鸣的方式并非将自己交付出去,而是保持距离,如此一来我便能以助人者的身份,确实地感知到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与心灵共鸣的协助

许多助人者认为他们必须将事情导回正轨,手法就像修理某个坏掉的东西一样。这种态度在个案和治疗师之间相当常见,就好像这种干涉是行得通似的。
当我们遇到某个有问题的人时,可以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揭露之前曾被隐藏的真相。突然间,他会对自己的状况有不同以往的看法。在此,当我们助人者并不助人,只是揭露某些真相。
运用这个方法时,真正进行工作的并非是助人者,而是那不同于以往的画面。
在这里助人者所用的助人方式,只是启动某个程序,让对方的心灵接受到全新的资讯。而这全新的资讯并非从外在而来,而是发自于内在。家族系统排列早期的形式就是让个案,自行排列出内在的画面,而不是让助人者代劳。因为个案亲自看见自己的心象,所以能与自己的内在保持连结。
现在的助人者超越传统家族系统排列,跟随着心灵移动与道的带领而工作,或许只排列出个案本身和一位代表,内在的移动就会自行发生。在此不需要得知关于个案的任何资讯,内在的移动自然就会揭露某些曾被隐藏的真相。
当我们试着解释这幅画面时,就会丧失了力量。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去谈论它。
工作完成后,我从心灵深处送走这些个案。在我的内心里,我将个案交给他们的父母、或祖先,或是过去曾被排斥的某个重要家庭成员。而个案同样会转身离我而 去,我们彼此之间自由独立,他们不用担心我会怎么看待他们。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将力量保留在自己的心灵。我对每个人的心灵以及掌管一切的伟大整体,怀有最 崇高的尊敬。
在排列里出现某种超越语言所能形容的奇迹,在某些核心本质浮现,带着自身的力量和温暖散发出光芒。对此,我们不该插手干预。任何对家族系统排列的效果所保持的问题、诠释或是猜测,都会把这伟大的礼物给摧毁。
我为某人工作时,我试图和对方的心灵融合一致。我并不仔细地聆听个案说的话,有时我甚至连问都不问,不过我等待个案浮现某些东西,在我心中造成共鸣,然后 我让它在我心里运作,突然间就发现核心就在那里,然后我就从核心开始下手。这样一来,就能运用最少的治疗介入手法来进行。

 

灵性的观点

除了透过关系中的【序位法则】来了解海灵格科学外,另一个方式是透过【灵性的观点】来看待这门科学。唯有透过【灵性的观点】我们才能了解这些洞见的深度,也只有透过【灵性的观点】,我们才能领略这门科学一体适用的意义,并在不同场域去经验这些法则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是【灵性的洞见】?它有包含了哪些层面呢?这样的洞见来自于对【宇宙法则】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的观察:
所有的移动都不是来自于个体本身,个体的每一个移动都是受到外在力量的牵动。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部分是,在每一个移动,特别是生物的移动,都包含着意识性和目的性。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移动都来自于一股有意识的力量;换句话说:每一个移动都是意识作用的结果,移动是起源于这股意识力量作用的结果,移动同时也是这股意识力量作用的具体表现方式。
【道】同时思考过去和未来,而过去的发生对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经验将影响未来的发生并藉此达到完整。
未来是过去的一种延伸、完成的状态,移动是由过去导向未来。对我们而言,移动万物的力量是超越我们理解的,所有思考的动力也是来自于这股无可比拟的力量;所以,有谁能够再宣称自己是站在制高点,不受这股力量影响,评论一切移动的发生?
一旦面对了这样的想法,许多我们长久以来深信不疑的假设就完全受到推翻。例如,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的概念,以及在我们文化中所重视的许多价值、评断和区别,都将会被丢弃。


 

治疗态度

心灵并不是一个可供个人支配的东西,反而是每个人皆参与了某个伟大的心灵,任其引领着我们。这个伟大的心灵是全知的,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自己所知道的,才能碰触到这伟大的心灵。每当我们不再保持好奇心,而是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保持敞开,突然间就会进入这个全知。
行家族系统排列时,代表者和指导排列的助人者突然间就会进入这个全知。助人者必须将过往习得的知识全部放下,不去依赖先前的经验或理论,他该做的反而是全 然投入到心灵的移动当中。因此,这种工作方法无法透过理论学习。如果把它当作理论学习,就与心灵断了连结。某些步骤可学,但本质则不行。
只要对真相敞开,我们就能感知到本质,就好像对着感人的音乐或是美丽的景色敞开自己一样:敞开让它深深地进入,一段时间之后,虽然不晓得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们确实改变了。跟随着心灵和道的带领与之融合一致,我们就改变了。
每当我探讨这种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我就失去了与道的连结。好奇心切断了连结。
每当我接触他人的心灵时,提出的问题就必须保持精简。我经由共鸣和他们的心灵取得联系,然后立即感知出重要的核心为何。如果助人者花上半小时的时间询问个案家族的往事,那么他们两个人与心灵的移动几乎是断了连结的。

 

爱与力量

爱从哪里开始呢?答案是,从我们的母亲开始。
大的爱蕴含力量,坚定而严酷;廉价的爱则相当软弱,它无法承受伤痛。我们从排列工作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当排列里有人深受感动,触动团体成员们有人开始哭 泣,然后某些无法承受这个伤痛之人,会走到哭泣的人身旁给予安慰。而事实上并非是哭泣的人需要安慰,而是给予安慰的人自己需要安慰。这种爱相当软弱,干涉 他人的心灵,不在乎对别人的心灵而言什么才是罪恰当的做法。我们必须要学习如何以不干涉他人的方式,承受他人的伤痛。
当我从他人身上看到某些事情,虽然很想告诉他,但我却决定禁声不说。要将想说的隐忍下来,需要花点力气才能办到,然而这个隐忍的力量却会转变成为对方的力量。这种自我克制是尊重的基础,同时也是爱的基础。
爱从哪里开始呢?答案是,从我们的母亲开始。
大的爱蕴含力量,坚定而严酷;廉价的爱则相当软弱,它无法承受伤痛。我们从排列工作中便可以看出端倪:当排列里有人深受感动,触动团体成员们有人开始哭 泣,然后某些无法承受这个伤痛之人,会走到哭泣的人身旁给予安慰。而事实上并非是哭泣的人需要安慰,而是给予安慰的人自己需要安慰。这种爱相当软弱,干涉 他人的心灵,不在乎对别人的心灵而言什么才是罪恰当的做法。我们必须要学习如何以不干涉他人的方式,承受他人的伤痛。
当我从他人身上看到某些事情,虽然很想告诉他,但我却决定禁声不说。要将想说的隐忍下来,需要花点力气才能办到,然而这个隐忍的力量却会转变成为对方的力量。这种自我克制是尊重的基础,同时也是爱的基础。

助人者之爱

与他人产生连结所发生的爱,能满足我们最深层的需要。
但是常有助人者和个案之间发展出某种连结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父母对小孩的连结或小孩对父母的连结,有时甚至像恋爱中情侣之间的连结。
种助人无法真正有效,它只是一个替代品。助人者和个案之间发展出的爱,代替了双方于他处应该确实发展的爱。于是,这种关系阻碍了真实关系的发展,尤其是阻 碍了亲子关系,有时候也妨碍了伴侣间的连结,因为助人者替代了伴侣的位置。结果,治疗性关系变成一种三角关系,危害到真实关系。
远离这种动力并拒 绝进入这种关系,不仅是个艺术更是特别的成就。助人者若能这样做,就能避免发展出以亲密连结为基调的爱,而能够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去爱。助人者是为个案与他 人之间的连结而服务,自己却不陷入这种连结里。他保持独立,因此能保存力量,这样的助人便是真实而有效。

 

灵性家族排列的崭新涵义

1、内在态度

排列带领者臣服于道所带领的方向及步伐。道的带领之下,能清楚了解可以对谁工作,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何时应该停下。

2、一切如是

带着爱和尊重,没有批判地以事物原本的样子,同意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3、没有担心、没有顾虑

不管命运为何、罪恶感有多深重,认出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心灵移动的带领下进行着。

4、没有成见

对助人者或个案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类先入为主的成见通通摒除。这样一来助人者才能敞开自己,福至心灵获得暗示。精确的观察加上与心灵的移动融合一致,就会浮现暗示,照亮洞见,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与道同行

什么是与道同行?是指跟着我们的想法或意念、或者我们的灵性成就同行吗?是不是这样,我们的灵性就可以主宰一切万物运作的大道连结呢?

如果我们的心灵允许自己被道所引导,并随它和谐一致运行,那它们就能够彼此连结。因为就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心灵就是道心灵;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创造,因为它是道的心灵。

但常常我们的心灵会卡住这个创造性的运作,彷佛我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成为造物主似的。就某个程度而言它可以,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的心灵抱持着这种想法时将会带领到哪?会带我们到达内在的中心吗?会带我们到达内在的平静,如实地与万物和谐一致吗?还是我们的心灵会和伟大的道失去连结,而最终弊多于利?又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的心灵到底是要成就生命,还是戕害生命?

我们的心灵常常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学习与道同行,有时要经历痛苦的歧路,才能穿越界限到达觉知。但这同时也显示了,即使在困境之中,我们的心灵仍然与道的运作保持着连结。

内在之旅就是学习,学习与道同行。这并非单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成行,而是我们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接受道的引导。

怎么知道自己受到道的引导呢?我们将会凝聚下来,某个无法抗拒的力量会把我们拉向内在的中心。放下自已,去感受那样的引导,尽管我们被带领而去,却完全地与自身同在。我们同时体验到两者,全然与自身同在,却又置身他方;而且两者交互相融,无法分别。

内在的旅途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道的运作,它如是地关照一切,此外没有别的了。如果说运作中的万物都受到道的推动,那还有什么能置身这股力量之外呢?

当我们受到这股力量的掌握,它将带领我们去全然接纳如是的一切。

要是我们因而抗拒某些事物,或者想把别人或自身排除在爱之外,我们将失掉与道的连结,失去这股爱的力量。这会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会变得焦躁不安,失去生活的能力。

该怎么办呢?我们得回到爱里,为了那些不论什么理由被我们排拒在这爱之外的人事物,重回到爱的运作里。

与道同行,就是与它的爱同行。

道之爱

我们在身、心、灵之中体会不同层面的爱。我们无法只单独体验某一种爱,这三个层面共同在作用。但是,身之爱、心之爱与灵之爱却有着不同的质与量。

身之爱主要发生在男女间的亲密关系。而心之爱则超越了这层亲密,展现了譬如对他人的善意、助人之心、同理心、喜悦和悲伤。这种爱需要一个对象,彼此间是互相的;这会为男女之间的爱增添内涵,把情感带向深处。

而灵性之爱则超越了身和心之爱,它与道同行。这种灵性之爱,如是地看待一切,即使是那些离我遥远的陌生事物。灵性之爱就只是在那里,对外无所求,不给予也不接受,它是灵性的。

同样地,灵性之爱也为身和心之爱增添内涵,譬如:对他人毫无所求的尊重与关注。它帮助身和心之爱穿越重重障碍,却不会夺走它们的质与量;它让这些爱更加丰富。

灵性之爱与道之爱同行,它在万事万物中照见道之爱的运作。于是只要我能够让自己的行动与道和谐一致,我竟可以在这样的爱之中,如实地看待一切。当灵性之爱受到道的引导,并与其合而为一时,它就可以变成带有行动力量的爱。

灵性之爱不带任何个人的企图,它只是为了服务道与道的爱。所以,它从不会出错,总是令人感到舒服。

和这样的灵性之爱同行,我们的内在之旅才能成功。这样的爱超越了分离,克服了我们与他人别离的意象。它使我们凝聚,带我们进人道之爱的辽阔境界,如是地欣见一切。

这样的灵性之爱是否和我们的道德认知相距太远?这也为什么灵性之爱是灵性的关键,它已经超越了善与恶的是非判断,如同道如实地爱着一切,成就一切,一如事物本来的样子,就如同道在我们身上所展现的。

此时此刻,我们的爱就是灵性之爱。只有这样的爱让我们全都平等如一;我们因它而平等,它也因我们而平等。

灵性之爱会不断地成长,而当道愈全面地把我们带进它爱的运作时,我们也愈朝向它成长。

 

敲动灵性时,灵性之爱才得以发挥。怎么做?透过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善意。这份善意保持在爱的范畴里,一个我们可以期望的界线里。

透过灵性,我们的心从期望中适度地退回,而灵性之爱则透过心获得温暖,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行动的决心。

内在之旅也就是心的追寻,因为我们的心在寻找灵,渴望和它连结。如果没有灵,心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失去了善意与敬重他人所需保持的适当距离。

我们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心,因为其中的爱仍然需要经过净化来启发灵性。于是,心总是在寻找灵;一日当它敲响了灵,也就找到了它的核心和它的本质。

而我们则是由内在之旅和心与灵合一,并发现真爱的宁静与力量。真爱如实地包容并关爱一切,它是心与灵魂之爱。然后,这份爱才向外展现它的力量。

 

回归

当我们的思绪纷乱散漫时,往往需要一些时间让自己重新回到当下,尤其我们常随着感受摇摆不定,譬如想起某个人,或者掉回那些紧抓着不放的过去,一边幻想着是不是还可以改变什么。


我们的确是可以改变些什么,只是我们能改变的并非过去,而是当下。怎么做呢?就是如实地接纳过去,并接受它带给我们的力量;前提是,我们要愿意去接纳,就可以放下过去回到当下。


不断地练习放下并回来,让自己回到当下、活在当下。


内在之旅也是如此,当我们失去凝聚时,我们试着放下并回来。直到有一天,我们涤除了过往和将来,看到永恒只在此时此刻,无尽的当下。


【回来】也是回家。经过了长久的追寻与丰富的历练,我们终于回到家,回到永恒的家。


内在之旅也就是回家的路。当然那指的另一个家,不同于儿时居住的家,而是在凝聚中照见的灵性故乡;在那里我们真的回来了——回到灵性最初与最终的居所。

 

与当下同行

进入我们人生的旅程,穿越每一个片刻,一步一步走在每个当下;只有【当下】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自己的内在。请相信,我们当下所处的状态,就是我们在这个片刻里最适当的位置,从这里,我们才能展开内在之旅。


在这个当下,我接纳我身处的环境和周遭的人们,一如他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我也接纳自己,一如我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因为我如实地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和整个外在世界,于是所有无谓的期盼在这个当下都消散了;我不必担忧,也再没有遗憾,一切与外界的抗争,都平静下来。

就这样,我待在这份宁静里,把自己全然交付给这份宁静,让它带领着我,深入内在,不急不徐,该到哪就到哪。就这样,我已经走在寻找自我内在的旅途上。

在寻找内在的旅途中,有时我会从旅途上获得启示,突然间领悟到生命下一步的样子,也知道此时的我该不该立刻采取行动。

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不会马上行动,我会再等一下;让自己保持在那个【当下】,让每个当下引导我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全然如实地接纳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凝聚这样的精神,可以让内在的核心带领我,更加平静且安详地通往外在世界。

接下来呢?不需要刻意做些什么,外在似乎就会自动自发地发生改变。

如果仍然必须做些什么,从内在旅途中归来的我,一切行动也将有着截然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因为此刻的我,携带着另一种品质的爱。

 

自由

当我们的自由找到它所追寻的目标时,就会安定下来,别无所求。


但是还有一种自由是漫无目的的;它四处摆荡,没有方向。这种自由无法达成任何目标,也没有安歇下来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自由是有目标的,它将充满力量,并且能够成就自己。相对地,那些漫无目的、四处摆荡的自由,只不过是一片空虚罢了;因为缺少指引与关注,这自由也显得软弱而贫瘠。


我们的内在之旅有一种美妙的自由,它是有方向的自由,即使前方的目标——一个终极的目标——看起来隐而不显。但是这个终极的奥妙并不会因为它隐而不显,而让我们感到空虚,它依然带给我们丰富与充实的感受。


我们不需要抵达什么地方,仅仅是这趟内在旅程的方向,就足以带给我们充实。而那无比的丰富也足以让自由之心安定下来。因为没有什么会比走在这条道路上更加美妙!我们走到哪算到哪。


这样的自由会在哪里安歇呢?在当下,就在我们全然处在当下的时候。只要时时处在当下,我们的自由就能安住在那儿。因为只有当下,自由才能摆脱空虚,成就它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