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使用例证专题教案 一.导入: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的常用技法;运用好此法可起到“铁证如山”、“事实胜于雄辩” 的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先了解例证法的常见方式,才可能运用自如。 二.要点阐释: 常见的例证方式有: l、概括性叙述。此种方式仅概括地叙述了某一方面的事例,没有提到具体事例,但因概括性强,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语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先叙述后分析。此种方式便于列举出较多的典型事例,如果再采用相近句式,构成排比,还可增强气势。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典型的例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融事例于分析中。在分析过程中,简要地叙述出二三事例,并在分析过程中,揭示出事例的实质,是这种方式的特点。如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曾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们的经历部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4,假设性分析。事例论证有正反之分,当手头有充分的正面材料而缺少反面材料时,不妨作出反面假设,化正为反。下面语段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美的背后,有一群美的创造者,他们是平凡的劳动者,质朴的匠人。假如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不过是佛罗伦萨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美丽会随岁月消逝;假如没有秦王的臣民,万里长城充其量不过是散落各地的秦砖古瓦。正是达·芬奇和不知名的百姓用辛勤的劳作创造了如此灿烂、如此辉煌的美丽。 此段为证明论点-----平凡的劳动者才是美的创造者。作者没有从正面去说,而是从反面作出了假设,将难论证的观点化简了,同时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5、引申性分析。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分析说理引申出观点。请看下面的语句:齐宣王让三百人同时吹竽的做法,使得没有吹竽本领的南郭先生混进了里面。我们也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场合,其他乐师虽会吹竽,其积极性也不会高到哪里。在这里,个 人的才能体现不出来,声音大点可以,小点也行,累了歇会儿也未尝不可。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大锅饭吃不得。 上段中画线部分并不是滥竽充数中的内容,而是作者进行的合理想象。这样的引申是令人信服的,也自然能得出结论:大锅饭吃不得。 总之,事例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采用何种方式应视事例而定,看手头材料多少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应做到叙述的简明、有针对性,并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就是不能少了对事例的分析,否则,便易造成罗列事例或游离中心的毛病。 三.使用要领 一、举例要典型 典型是类的代表。要想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提高例子的说服力量,举例就要典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往往众所周知,个中道理不言而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服力,都可引为例证。吴晗先生《谈骨气》一文就从古往今来众多有骨气的人当中,选取三个典型作论据:一是文天样拒降被杀,二是某穷人不吃嗟来之食,三是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特务的手枪。他们分别代表古代的文臣武将,普通百姓和现代仁人志士,所以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但当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认为作文选例要避开“大路货”,不要选取典型事例,而要选用人所不用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需要,甚至可以编“故事”。这种看法,我们以为较为简单幼稚。论征选例固然要避开千篇一例的局面,但舍弃典型,选用冷僻不为人知的例子,甚至编造“故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典型的力量就在于它具有共性,为人所熟知和接受, 因而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而“凡夫俗子”的放事,本身或许只是一种偶然,其论证力度自然远逊于典型。比如“逆境出人才”这个论点,我们若选用爱迪生、司马迁、保尔等典型,说服力自然强大,而“男子汉能屈能伸”的典范则可举韩信,既能忍胯下之辱,又能十面埋伏,让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陷入灭顶之灾。再如“身残志不残”的典型,张海迪便是一个:她是我们时代的楷模,身残志坚的典范,她的形象和精神感召着人们,其典型意义,无人不知。若在举了张海迪的例子之后,再加上一段:“其实,在我们身边,在街头巷尾,在集贸市场,在图书馆,甚至在大学讲坛上,我们都可看到许多不屈的身影”,这样点面结合,由典型到一般,自然让人信服。这样选例就比我村王小二身残志不残......”有力得多。 二、举例要准确 准确是论据的根本。胡适曾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谓求证就是用材科证明观点,所谓小心也即力求材料的准确。的确,准确的论据能充分有力地论证观点,比如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绩,任何华丽的词藻也比不上枯燥却准确的数字来得具体有力。假如援引的材料不准确,“大概如此”、“可能这样”就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即使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不可疏忽,否则,也会削弱论证力量,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论证环节的崩溃。 准确性不仅强调材料本身的可靠,而且还要求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也就是说,材料要与论点相一致,要恰到好处地沦证论点,绝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南辕北辙”。 三、举例要简练 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应该是简短精炼的。而一般同学分析说理能力较差。于是乎,字数不够,例子来凑,举例成了讲故事,用大量篇幅叙述例子,喧宾夺主。这样,议论文被写成了观点加例子再加总结。文体严重走形——议论文的框架,记叙文的内容,不伦不类。为此,应在加强说理训练的同时。强化举例简练精当的训练。用语概括,就会行文紧凑。如在论述“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时,有人写道:“如果目光短浅,只顾跟前利益,考虑不够长远,不够周密,而草率作出决断,那么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产生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够沉重够深刻的。”这就是成功的一例。秦皇焚书坑儒,妇孺皆知。此举固然有利于巩固其统治,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思想大浩劫,结束了百家争鸣,禁锢了人们思想,以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局面从此杳无踪迹。我们知道,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们思想观点的不断更新,而一个思想被禁馏了的民族。又怎么能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确实够沉重、够深刻的。这里,作者虽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但论证却很有力度。 四、例子要略加阐释 用作例证的材料,往往有多重隐含意思,即材料的内涵丰富,外延较大,常常一个材料可以为多个论点作佐证。比如“莎士比亚原是戏院门口的马车夫,他有机会就从门缝和小洞里窥看戏台上的演出,进行学习,终成戏剧大师”,这个材料可以为“逆境出人才”、“勤奋好学出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论点作例证,材料内涵丰富,而要论证的观点是单一的,就应根据需要适当阐释,让论据与论点接轨吻合。为论点服务,自圆其说。比如在论述“管理与效益”时,举“滥竽充数”作例证。乍一看.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和“管理与效益“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一经分析,豁然开朗,“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厮混下去,就是因为齐宣王管理体制不合理。大锅饭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混吃口粮。而齐缗王一改其父作风,让每个乐手单独展示自己的才能,凭实力去挣得一份报酬。优胜劣汰,南郭先生只能逃之夭夭。齐泯王的管理体制的更新,取得良好的效益。”至此,论据与论点对接成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其二,对所举例子的阐释是议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同学常感分析说理无话可说,其实,对例子的阐释就是培养分析说理能力,还能适当增加篇幅,满足文字数的要求。 尽管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要求或都要阐释,但不少的例子略加阐释后,其论证效果会更加明显。 四.使用误区 误区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选自高考三类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 误区揭示: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选自高考三类文《读历史》) 误区揭示: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如上面一例,将发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说成张学良一人,实际上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发动的,而且对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这些错误会使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从而无法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误区三: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选自高考二类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误区揭示:这个例子是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失误的典型,这种运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剖析。在上面文段,作者给出了史铁生这个素材,然后直接给出结果“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没有”。至于史铁生究竟是怎样“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的,这种雕琢的过程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并没有深入剖析。解决这种病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剖析”意识,二是学会“剖析”方法,比如假设剖析、因果剖析等。 误区四: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选自高考二类文《面对挫折》) 误区揭示: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是不是把几个论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显然不是的,上面文段举出两个人物事例,却不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任何剖析,只是简单地排放在一起,这样用材料有什么论证效果呢?像这种运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议论”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最后还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 五.使用技巧 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 运用指南: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但要注意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苏武、 技巧三: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 轻松起跑》) 运用指南: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技巧四: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真好呢?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机遇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选自高考满分文《创造源于执著的追求》) 运用指南: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证结合起来。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因、本质与发展入手,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问”与“分析”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如上例,针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事件,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蕴含的内容。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