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议论文如何例证

 liubaoliang 2012-12-29

浅析议论文如何例证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690期)

 

许正保

例证是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要写好议论文,就要学会例证。例证主要分为叙例和议例。

一、正确叙例

要做到正确叙例,就要合理剪裁,围绕论点选择典型事例,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和数据,正确选取事例的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使事例准确有力地为论点服务。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例如:

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了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和日月争光的鸿篇巨著。(《选择,别无选择》)

启示:在简述事实论据时,将介绍的着眼点放在最能论证中心论点的方面。

  叙例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简列式(排比式)。毕加索选择了创作,饿着肚子写成了《烫衣妇》;鲁迅选择了文学,便把刀和枪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在心田上放牧》)

作用:简明扼要,气势如虹,运用排比雄辩地证明中心论点。

(二)正反式(对比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合抱之木”,不可谓不 “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 “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 “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可见一切伟大由平凡累积而成。

例证法要注意的问题:叙例应简洁;叙例要注意排列顺序(古今中外);论据要多层面;叙例可用典型事例一正一反两两组合,构成鲜明的对比论证。

二、恰当议例

叙述完事例后,要扣住论点,对事例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论述,揭示出事例的意义、内涵,使论点和事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紧密地融为一体,事例的证明作用也就突出有力了。列举事例后分析论述,针对性强,利于扣住论点。

议例的形式主要有:

(一)先例后议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充满荆棘的。司马迁被处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着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本身也是一种美。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边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谁能说挫折不美呢?

这段文字,在列举事例后再总结性地评析,指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人生道路的曲折”的道理。后两句继续扣住论点,进行深层分析论述,通过比喻论证鲜明地强调了论点的正确性。论点和事例水乳交融,事例的论证效果明显增强。

(二) 边举例边议论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祖逖又怎么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走笔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而被尊为书圣呢!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明珠而享誉世界呢!

这段文字在列举事例的同时对其进行评析,所选论据对论点进行了有力地支持。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69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