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复习总结专题教案 形象 1.概说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 *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类比抒情等。 *意象,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诗的形象与意境的关系: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 【示例】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 意境特点:清新、宁静、纯洁、美好。 思想感情:追求安静纯朴生活,反衬对污浊官 场的厌恶。 2、抓意境特点。 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意境特征: 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示例】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 ③以折柳表惜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人元稹《菊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⑧松——坚贞高洁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⑨莲——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⑩梧桐 1、高洁品格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大雅•卷阿》) 2、忠贞爱情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唐孟郊《烈女操》) 3、孤独忧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4、离情别绪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人贺铸《忆秦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等等。 【示例】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解析】 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析】 李商隐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恨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暗表自己的身世遭际。 六、理解诗歌形象的途径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三、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四、串连意象,发挥联想想象,整体感知,重视对抒情主体自身形象的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