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科研工作分析

 平平网 2011-05-17

教育科研工作分析报告

编者按:“十五”期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开展,在为教育行政献言献策、建设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实施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期,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本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进行了调查,其现状及所呈现的特点对地方教科研(院)所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有所启示。本期将调研报告刊发出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分析报告2007-4-10

一、调查情况

海淀区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全区的中学、小学和职业高中。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学校概况、教科研组织机构情况、教科研工作队伍建设情况、教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影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因素。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开放题四种。调查采取网上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全区共发放问卷210份,其中中学90份,小学120份。收回问卷147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94.6%。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中学(含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职业高中)问卷53份,占38.1%;小学问卷86份,占61.9%。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区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完成了海淀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分析报告。

二、现状分析

(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档案和经费保障等情况

1、中学大多独立设置教科室,小学则主要由教导处等部门兼管。教科室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和执行部门。调查显示,中小学在设置教科室的情况上存在明显差距:小学独立设置的不足两成(18.6%),中学近七成(69.2%)。绝大部分学校管理教科研的部门归属明确,教科研工作在中小学的地位基本得到确认。

2、中小学建立教科室的年限不等。至少有60.9%的学校在“八五”和“九五”期间设置了教科室,其中有一半学校设置时间为10年以上;小学3年以内和46年这两个时间段设置教科室的为72.4%,可见,“十五”期间是小学教科室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

3、大部分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专项经费,为学校开展常规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调查显示,分别有79.1%87.7%的中小学在“十五”期间设有教育科研专项经费,经费数额多集中在110万元之间;支出在10万元以上的学校,中学有30%,小学有12.2%。仅看五年累计支出的教科研经费数额,中小学之间略有差距,且总体数额平均每年保持在25万元之间。

4、学校普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激励评价制度。管理和激励评价制度是教科研工作稳步开展的根本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教科研成为学校常规工作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形成的教科研规章制度主要有奖惩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和论文成果评选交流制度。从全区中小学总体情况来看,有74.8%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教科研工作制度,有23%处于建立制度的过程中,还有5.7%没有建立相关制度,这反映了中学教科研制度建立方面校际间存在差距。

5、绝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教科研工作档案,但还不够系统、完整。档案的建立是教科研工作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调查表明,中学全部建立了教科研档案,小学只有2.4%的学校没有建立档案。但从档案的质量情况看,仅有36.5%的中学和23.5%的小学做到较系统和完整,还有63.5%的中学和74.1%的小学只建立了比较零散的教科研工作档案,缺乏过程管理和开展主要活动及其成果的详细档案记录。从档案建立时间看,中学整体上早于小学。从年限分布看,85.7%的中学和90.4%的小学教科研档案都是在近十年之内开始的,半数左右的中小学是在“十五”期间建立的教科研档案。

(二)教科研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1、中学的教科研工作管理人员以专职居多,小学多为兼职。中学设置教科研专职人员的百分比远远高于小学,中学为76%,小学仅为24%。中学单设教科室主任的学校占61.5%,小学仅为11.6%。小学教科研负责人多由教导主任或副主任等兼任,所占比例为61.6%,也有11.6%的小学由校长兼任。学校教科研管理人员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的水平和成效。

2、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职称。中小学教科研负责人均以高级教师居多。中学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占67.3%,小学特级教师和中教高级之和为15.2%,其余均为小学高级教师。

3、教科研负责人队伍中存在着工作年限短、管理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中学47.1%、小学39.7%的教科研负责人工作年限在一至三年,比率均居于各段年限之首;超过6年的比例不高,中学有21.6%,小学有25.2%。说明,教科研负责人队伍不稳定,更换比较频繁,这对于教科研负责人经验的积累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  

4、教科研负责人待遇问题没有统一规定,情况不容乐观。30%的中小学科研负责人享受不到相应的工作津贴;约51%的负责人享受主任待遇,但包括教导主任等兼任科研负责人的情况,而且享受教导主任等职务津贴,并非专门津贴;只有5%的兼职教科研负责人能够享受到兼职津贴。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动教科研负责人员工作积的极性。

(三)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1、教师普遍参与教科研活动,教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的工作方式。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学,有七成小学80%以上的教师都参加了课题研究,远远高于中学的40.4%。较高的参与度说明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觉到教科研互动的重要性,参与热情较高涨,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令人欣喜。此外,中小学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情况都比参加课题研究更为普遍,虽然“人人有课题”的目标实现起来暂时尚有一定的困难,但“人人搞科研”的局面似乎已经到来。目前,小学的整体情况好于中学,76.8%的小学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都在80%以上,明显高于中学的59.6%

2、专题研讨与观课评议成为学校最常用、最喜欢和最有效方式的科研方式。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学开展科研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都是观课评议、专题研讨和科研讲座,且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观课评议小学为82.1%,中学为78.8%。但小学更常采用科研讲座这种方式,为65.5%;中学相对更多采用教科研工作会议,为32.7%。专题研讨成为中学最喜欢的科研方式,而小学最喜欢观课评议。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小学均不喜欢学校教科研工作会议,中学关于这项的认可比例也是最低的,为2.2%。中小学同时认为专题研讨是最有效的科研方式,比例分别是42.7%62.2%。学校教科研工作会议的效果被中小学认可的程度最低,仅有为2.7%2.2%

3、小学开展科研活动的频率高于中学,部分学校科研活动存在随意性。小学科研活动频率最集中的是“每月一次”,高达40%;中学的频率最集中的是“每学期两次”,比例为34%,其次是“不定期”和“每月一次”,比例均为15.1%。从整体来看,小学开展科研活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中学,例如,小学“每月一次”的比例高于中学近25%。但还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校(约15%)是不定期的开展科研活动,反映了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另外,有近10%的中学每学期开展一次科研活动,这是不适应科研工作的持续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

此外,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新兴方式之一,小学活动频率略高于中学,每月一次以上的中小学校分别有56.6%75.6%。参与广度方面,小学教师的比例要高于中学:81%的小学“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人数占全校专任教师的80%以上”,而中学只有62.3%

4、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手段的校本培训开始引起学校的普遍重视,但在校本培训开展的制度、频率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从总体情况看,小学和中学开展培训的频率大致一样,区别较明显的是:28.3%的中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远高于小学的16.3%8.1%的小学“每月开展两次”,高于中学的1.9%。但两者共同的问题是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分别有13.2%15.1%的学校不定期开展活动,这一偏高的比例需要加强计划性和完善制度。此外,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范围相当广,有半数以上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中小学校接近或超过95%的比例。其中,80%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学校,小学达到85.6%,中学为75.5%

5、“十五”期间中小学承担并完成的课题数量远远大于“九五”时期,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德育与心理”两个领域。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中小学全国规划立项的课题为5项,市级规划课题为29项,而“九五”期间仅为9项;区级规划立项305项,高于“九五”期间的186项。校级规划课题1386项,比“九五”期间多319项。这反映了海淀区中小学校教科研在“十五”期间得以蓬勃开展,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也在逐年提高。此外,关注课程教学、德育、心理健康,是“十五”时期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这也成为研究比较集中的领域。在所提供的科技教育、教育管理等七个研究领域中,小学没有低于10%的比例,相对比较全面;而中学则在美育领域出现了3.8%的超低比例,说明关注和研究出现较大空白。

6、教师论文获奖数量与发表数量逐年上升,表明我区教师的研究水平在逐渐提高。中小学获奖论文数量在近三年间呈上升趋势:中学教师获各级奖项的论文总数为11625篇,是2004年总数的3倍多;小学教师获各级奖项的论文总数为10509篇,比2004年多7410篇。其中,中学国家级获奖论文增长幅度最大,分别是275篇、358篇和672篇。此外,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7、大部分学校有校级科研刊物或信息资料,成为校内交流科研信息、分享科研成果的平台。统计显示,71.1%的小学和82.7%的中学专门编印的科研刊物或科研资料,中学在编印科研刊物和科研资料方面比小学更为规范。中小学在编印的频率方面存在差异:在有科研刊物或资料的学校中,中学能做到定期编印的接近80%,常见做法是一学期四次及四次以上,比例为31.9%,其次是不定期编印(21.3%);近半数小学(49.2%)的学校是不定期编印,其次为一学期一次(24.6%)。

(四)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自我评价情况

1、多数学校认为自己的学校具有较理想的科研工作氛围。科研氛围是能否激发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根本保障,直接关系着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程度与效果。从调查数据看,中小学在“对开展教育科研的环境氛围自我评价方面”差异不大,认为“十分理想”和“比较理想”的比例之和是中学为53.8%,小学为60.8%,这说明多数中小学对学校科研氛围的自我评价较高。认为目前科研环境氛围“十分理想”的学校所占比例很低,中学有3.8%,小学有6.0%,说明许多学校认为教科研仍存在不利于工作推进的因素,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发展空间。

2、多数学校认为与同类学校相比,本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较好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调查数据显示,63.1%的小学、63.4%中学认为,“十五”期间本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好或较好,认为开展不好的比例均为零。对教科研水平的自我评价,中学高于小学,中、小学差异比较明显,并且小学之间的差异较大:54.9%的中学认为与同类学校相比本校的教科研水平较高,仅有9.8%的中学认为教科研水平比较落后;而在小学有47.7%认为本校教科研水平较高,但也有44.2%的小学认为本校水平比较落后,这与小学在教科研工作上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有关。由于小学整体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很高,所以也涌现出了一批科研水平高的学校。

3、学校普遍对教科研在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持认可态度,比较注重问题解决的务实性研究。半数左右的中小学都认为“十五”期间科研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很大,比例分别为49.1%56.5%;认为教科研“是一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的比例均为零。这说明“十五”期间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普遍认可。学校对科研成效的认识也不再基于纯粹的功利性价值,开始追求实效性。例如,中小学都把“增强科研意识,学会科研方法,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通过科研,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排在前两位,且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其他选项;都把“成果获奖,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在教育督导评估中,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等级”排在最后两位。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对教科研工作有正确的态度,希望通过教科研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

4、绝大多数学校关心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而非学术价值。在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衡定方面,中小学都把“是否有针对性,能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的整体素养是否得到提升”排在前两位,高达90%左右,且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后面选项;都把“是否对教育科研学术发展作出贡献”排在最后一位,仅为6%左右。数据显示,中小学开展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素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实用”,而并不太关心科研的学术价值。许多学校在开放题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中小学的科研应该为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务实”才是学校科研的方向,是教师最需要、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最有效的做法。

5、约三分之一的学校认为科研和教研存在矛盾。27.9%的小学、35.8%的中学认为“科研务虚,不如教研实际”。开放题中,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校提出科研和教研、研究与教学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多数学校主要用教学成绩来衡量教师业绩,由于教研效果能够在短期显现,显得“实”,容易被认可;而科研主要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其效果的显现不是立竿见影而需要过程,相对显得较“虚”。科研和教研之间矛盾,并不是本质的、固有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认识方面的人为矛盾,如何协调好科研和教研的关系,使两者协调一致、紧密结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6、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成为影响学校教科研发展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都把“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排在前两位,占七成以上。“经费”问题排在了最后,教师认为目前它已经不是制约教科研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十五”期间大多数学校都能保证教科研经费的投入。今后,学校应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理顺教师参与科研的机制、如何培养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如何借助专家力量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等方面。此外,小学对专家指导的需求比中学更强,这与小学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高但基础相对薄弱有关。

7、教师负担重、压力大、缺少科研方法,成为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对“影响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素”的调查显示,中小学都把“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科研”排在首位,所占比例分别为90.6%86.0%,其次是“缺少科研方法”,分别为41.5%73.3%。可见减轻教师负担、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机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缺少科研方法”是另一主要影响因素,且在小学更为突出,占73.3%,这也制约了小学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十五”期间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开展的高峰期,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学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推进,小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总体而言,海淀区的学校教育科研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从科研价值认识来看,学校普遍认为教科研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真切感受到教科研在实践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和魅力,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把教科研看作是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各学校纷纷以教育科研课题的形式,把干部、教师以及各部门凝聚起来,共同关注学校的发展,以此来提升员工的思想理念水平,使学校确立的办学观、教育观等能够得到广泛认同。教师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经验、寻找规律,从而使教学实践充满激情和理性。总之,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它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已成为共识。

 2、从科研发展的阶段来看,海淀区的教育科研走过起步期,进入发展期,教科研活动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迈向“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一科学之路。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步突破了对教科研的“神秘感”和“疏远感”,认识到教育科研不仅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利。数量众多的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促进教师主动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其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关注现实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机械重复、避免盲目无序,使教师能够快乐地工作和学习并共享研究经验。

3、从教科研追求的目标来看,教师普遍重视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内容应主要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当前中小学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注的内容各有侧重,教研多关注课堂教学和具体学科教学,科研的范围较广,涉及德育、班级建设等各方面;科研对理论深度和研究规范性的要求较高,较之教研活动更具系统性、计划性和规范性;教研是科研的基础和条件,而科研是教研的提炼和升华。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反对浮华,追求“实用和实效”是教师教科研的根本特点。

4、从科研管理方面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校两级科研网络和学校教研制度,学校成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范围最广阔、成果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最活跃的场所。“十五”期间,海淀区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教科研机构,表明区级科研网络初步形成。区级教科所先后制定和颁发了12项教科研管理文件和实施细则,全方位加强了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学校普遍重视教科研并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专设或兼设教科室,让年富力强的骨干和优秀教师作为负责人。教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日益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各级各类课题基本涵盖了中小学教育的所有领域,教改实验研究极为活跃,如德育实效性、自主学习和创新教育等三大课题覆盖了全区60%以上的学校。区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也迅速壮大,不少中小学已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兴旺局面。

5、从教育科研成果方面来看,仅就获奖和发表论文的状况而言,形势喜人、成果丰厚但缺乏精品。海淀区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尽管显著,但是从总体而言,没有形成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精品,为“繁荣”的教育科研局面图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这与该时期强化教育科研的过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了忽视成果提炼与总结有关。当然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激励和推广机制也是重要原因。

尽管海淀区教育科研发展态势良好、形势喜人、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科研在一些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很多学校教育科研完全流于一种形式;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看待、认为搞科研会影响教学等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搞研究是出于功利目的;课题管理存在着立项多、结题少的问题,研究成果实践指导性不强;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存在“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少”。

(二)几点建议

1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调查显示,学校对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和指导的需求非常强烈,说明他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很高,希望通过科研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引领和指导。教科所要统筹各类专家资源,建立区级专家资源库;教科所专业研究人员要坚持做好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与教师的合作,定期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分层具体指导,开展适合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2、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保障学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完善机制、建立制度,营造出以科研为先导的气氛,让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教师常规化、习惯化、普及化的行为,令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海淀区教科所旨在打造成为集科研管理、课题研究、政策咨询、问题调研、信息服务和心理辅导为一体的现代化研究、管理和指导中心,推进全区的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发挥教科室对学校教科研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鼓励学校建立校或中心学区教科室工作制度,坚持教科研年会制度,建立教科室工作验收、评估制度,提高教科室管理和指导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开展先进教科室评选,建立教育科研档案。充分发挥海淀区教育学会的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

3、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均衡发展。针对目前校际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教科研工作积极性高、规模较小或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应多给予帮助和扶持,使其尽快进入正轨,缩小与优类学校的差距。建立强弱校间的互帮互助,发挥科研先进校的引领作用。组织校际间的教育科研交流活动,搭设交流研究的平台,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使不同水平的学校教师间能够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打破中小学科研活动的界限和教师间的壁垒,创设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相互吸取先进经验,提高海淀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

4大力开展群体科研,形成优秀研究成果。积极组织中小学干部教师申请全国、北京市和区级课题,做好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组织、研究和管理工作,形成海淀区教育科研课题网络。保持海淀区教育科研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群体科研课题的优势。组建学校效能发展评价、网络德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片断研究等14个重点群体课题组,建立科研网络平台,深入开展行动研究。逐步引进生态德育、友善用脑、生命教育、科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新的研究领域。推进校本教研,大力提倡反思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新的研究方法,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供稿)责编:刘晓楠      审校:陈如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