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巢的反诗

 海坛山人 2011-05-18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对现实都多有揭露和针贬,但要从中找到反诗一类的东西,却是徒劳的。《诗经》是经孔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这个人讲“仁”讲“礼”,主张“忠恕”和“孝悌”,一生身体力行“克己复礼”,最反对反感犯上作乱,经他整编的《诗经》,又怎么会有“反诗”呢?《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一些骚体诗歌,最著名的就是《离骚》。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名鼎鼎的爱国者,忧国忧民,最终投江而死,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造反、不会写“反诗”的。

《诗经》和《楚辞》反映的是东周末年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里面虽然找不到“反诗”,却并不是说当时就没有人造反,实际上当时的“乱臣贼子”是很多的,比方各诸侯国反东周,各诸侯国内部的篡位争权,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不过,由于并没有实质性的造反(主要指的是起义之类)和鲜明的造反言论,加上被各国争霸争雄的烽烟所淹没,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反诗”甚至“反话”了。

到了秦朝末年,真正意义上的“反话”才再次见诸史书。说“反话”的是谁呢?他就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大有名的悲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年轻的时候,跟叔叔项梁到浙江一带避难。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钱塘江,好不威风。项羽见了,就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说,他是可以取代的。由谁取代?话中之意,自然是我项羽啰。

项梁听到项羽的话,赶紧用手堵住他的嘴巴,说:“不要乱讲,会诛灭九族的。”一句话要惹下诛灭九族的大祸,足见这句话的大逆不道了。由此可见,当时造反的人里面,项羽的造反精神是第一流的。同样是造反,同样说“反话”,当时的陈胜和刘邦就都不敢这样大胆和直白。陈胜虽有“鸿鹄之志”,造反的时候也不过说了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却是非常艳羡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我认为,陈胜和刘邦,都不是彻底的造反派,他们讲的话,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反话”。

整个汉朝,从公元前202年的西汉起直到东汉末年,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动乱,更没有什么大的农民起义,没有造反的人或者说没有造反造出名来的人,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反诗”“反话”了。但到了东汉末年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皇帝荒淫无道,宦官(相当于后世的太监)当权,官场腐败,灾荒连年,瘟疫流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爆发了。

发动黄巾军起义的是张角三兄弟。张角读过书,懂医术,给人治病不要钱,并创立了太平道,自号太平真人。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当时天下十四州,就有八州有太平道教徒,达几十万之众。张角等时机成熟,就暗中发动教徒造反,并用四句话作为暗号,叫做:“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四句话虽然比较含蓄,没有直接说出造反这两个字,但造反之意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反诗”。诗中的“苍天”,指的就是当时的东汉王朝;“黄天”指的是太平道,也即黄巾军。他们约定“甲子”年即公元184年发动起义,推翻东汉王朝,那么就“天下大吉”了。只是这虽然算得上是一首反诗,却只是起义军的一个暗号,而且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它的作者,因此也就点到为止了。

但自此以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朝和唐朝,跨越达六百年之久,而且这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乱连连,虽也出现过一些造反英雄,却没有几个敢于大胆地打出造反的旗号,也不敢大胆地说出造反的话、写出造反的诗,“反话”“反诗”似乎灭绝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见识少,没有发现。有知道的,敬请不吝赐教。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呱呱叫的王朝。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现在都还没有消失。它的名字,恐怕外星人都会知道吧。它强盛的时候,比方贞观之治,比方开元盛世,是怎样的强大、何等的气概啊,有谁会相信一个这样的大国会衰落、会灭亡呢?然而,呱呱叫的大唐帝国,也不过维持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就被一些乱七八糟的王朝取而代之了。

促使这个强大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

齐鲁自古多豪杰。山东好汉是出了名的。黄巢就是一位山东好汉。他是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人,死于唐朝末年的公元884年,生于哪一年,现在不得而知。年轻的时候,他读的是圣贤之书,想走科举取士这条路,谋个一官半职,报效国家。结果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取。当官无望,他就转行贩卖起私盐来,居然很快就聚敛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还学会了一身本领,善于击剑骑马射箭。在整个封建社会,贩卖私盐都是被禁止的,是违法的。这就跟现在的走私差不多,很冒险,一旦被抓,不死也得脱身皮。不是艺高胆大的人,是不会干这勾当的。走私都敢,造反也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了。据我所知,私盐贩子造反,除了黄巢,有名的还有隋唐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元末的大汉皇帝陈友谅。到唐懿宗咸通(公元860873年)末至僖宗乾符(公元874年—879年)初,全国连年遭灾,黄河以南尤其严重,农民起义纷纷爆发。公元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发动起义。五月,黄巢募众响应,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由贩卖私盐到招兵造反,对黄巢来说,这决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他少有大志。屡试不第,科场失意,断绝了他通过当官一展抱负的梦想。志向远大的人,正如锥处中,总是会脱颖而出的。此路不通,他就一定会另辟路径。如果又身处末世、乱世,不造反才怪。黄巢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他的两首咏菊花的诗:《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根据分析,可以肯定这两首诗是黄巢在他的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写的,第一首在前,第二首在后。他的人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读书考试;第二个阶段是贩卖私盐;第三个阶段是造反。他的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从诗中看是很失意的,但他失意不失志,相反,他豪情万丈,豪气勃发。《题菊花》诗中的菊花,既是自然界的菊花,也是人格化的菊花,后者显然指的就是黄巢自己菊花生在秋天, “飒飒西风”,“蕊寒香冷”,连蝴蝶也不睬。诗人对此充满同情,于是当即郑重许诺:如果将来我作青帝,主管春天,我就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在这里,他的不满的矛头直指当时主管春天之神——青帝。这青帝不就是当时的皇上么?不就是不满皇上不让他这样的人才进入仕途施展才华么?如果说第一首诗他表达的还只是一种不满和希望,对皇上还心存幻想的话,第二首就全然不同了。在这一首诗里,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十分清楚要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开在春天里是不现实的,菊花只能开在秋天。那好吧,开在秋天就开在秋天吧,我就开出最灿烂的一片,要香透长安,让满城金黄。这种表达,赤裸裸的宣告了他要造反、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两首咏菊诗,其志不在小,而且充满大气和杀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均绝高的反诗。诗中的反意,破诗而出,没有谁看不出来。奇怪的是,黄巢并没有因此获罪;而且后来还贩私盐大发其财,为造反积聚了第一桶金。从正面来看,唐王朝确实是个很大气的王朝,居然不搞文字狱,连反诗也能够包容下来;从反面来看,唐王朝到此真是气数已尽,统治是漏洞百出,对黄巢这样的人,不但弃而不用,而且养虎为患,这样的王朝,不亡还有天理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黄巢,死了;唐朝,亡了;菊花诗,还在。黄巢的这两首诗,将与菊花同在,与造反同在。这世上只要还有菊花,有爱菊花的人,这两首菊花诗就会有人记起。这世上只要还有压迫,还有反抗,还有人造反,这两首反诗也就会被人吟诵,被人发扬。四百多年后,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乞丐出身的英雄就仿照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也写了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因此,古代反诗中,黄巢的菊花诗在时间上纵使不能算最早,在影响上也当推为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