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子从苏北农村考到省城的重点中学,由于家境贫寒,经常三餐就是玉米饼或者是米饭沾盐巴,总会受到一些优越感很强的城市同学的歧视。可是小山子不在于自己生活上的寒酸,埋头读书,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立志要考上大学,二年后,小三子成为全村四十年来第一个考取的名牌大学生。后来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同学也都成为他的好朋友。古代哲学家塞内卡说:“你对自己的看法比别人对你的看法重要很多。”积极心理学指出自尊不是天生的,自尊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无论你的起点有多低,自尊是一个可以改善的习得性的特征。 小兔子在长跑训练队里总是获得冠军,文化课成绩却不好,期末考试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小兔子爸爸忍不住会训斥小兔子:“你这个小笨蛋。”“你怎么总是做错题?”“你这个没脑袋的东西。”自卑的暗示使小兔子的雄心受挫,认为自己很无能,甚至在长跑比赛中成绩也受到影响,小兔子感到很苦恼。 当一个人在不断的重复接受着消极暗示的输入时,即使这个人事实上未必这么笨拙,也不是那样的无能,可是头脑里不断接受着消极暗示和批评指责,很容易使这个人相信自己真的就是很无,真的就是很失败,这如同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是一样的。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是让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使他感到自己没有任何的可能去取得任何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尊,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在自尊的程度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就是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区分。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继续努力,生活的满意度相对也比较高。自尊和身心健康关系是正的相关,自尊心越高,身心也健康,自尊心越低身心也不健康,这是正相关。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主讲人本.沙哈尔.泰勒教授在对人的自尊研究中发现,人的自尊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阶段。 第一种是依赖型自尊。这类人表现为个人的自尊和价值依赖于他人的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映,这种现象一般是出现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成人一般也有这样的表现。依赖型自尊的人,表现为你的价值是由他人决定的,喜欢在能力上与他人作比较。 第二种是独立型自尊。这类人一般会表现为我自己做我自己的事,别人对我的评价和反应也很重要,我会根据他的评价和反应对自我做出调整,别人若是成功我不会妒嫉,我有可能为他高兴,也有可能为自己增加压力,并参照对方来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调整。独立型自尊的人,表现在价值是自我决定的,能力是自我的比较。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这类人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表现为:我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已不再依赖于外在,而是全面接纳自己,坚定而又舒适的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但是不固执,对外界和所有的一切保持开放,不封闭、不狭隘,对别人的成功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知道他们的成功是为我们共同在走的道路做出的贡献,也是为我的事业领域做出了贡献。无条件自尊的人,表现在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事物和他人,能力是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的。 根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无条件自尊的出现,一般是发生在50岁左右,或50岁以上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