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望子成龙” 相信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都寄托在儿女身上了,与其说是,希望儿女出人头地、鹤立鸡群,倒不如承认自己已经丧失斗志,自认失败。
“望子成龙”,本义是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也就是希望子女在学业上和事业上有所成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没有错,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善意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但是,很多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儿女不但没有成才,相反,很多子女在成长为一个公民后,都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过着非常平淡的、且有些艰难的生活,甚至到了二、三十岁还不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成为了“啃老”一族。
2011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这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并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主要的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子女发展期望,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今,在中国人生活形态中,成为了最强的生活动力,这不免让人诧异,也更让孩子们畏惧和恐怖。望子成龙,尽管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遗传需求,所体现的也是父辈对子嗣的殷切期望和深厚关爱,但是,这种生活形态扩张至整个社会的的一种生活形态,则不免令人生忧担心。
孩子承担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孩子寄予厚望,这没有什么不可以。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希望通过对子女的培养来改变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和社会地位,不惜花费整个家庭的积蓄甚至借贷来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并力争将孩子送上高端,这种做法尽管有着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心态焦虑反应。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人们往上流社会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窄,过去孩子通过上大学进而获得改变家庭的命运这条道路也几乎被堵死,通过参考公务员获得稳定的地位来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众多家庭和孩子的唯一选择,这也就是每年“考公务员热”背后的因素之一。正是基于家庭在社会地位的薄弱,父辈自己生活的艰难,人生理想未能实现,于是,父辈们自然而然将自己失意的情绪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在无形中,望子成龙,由对孩子的期望变成了孩子的压力,重重叠加的希望让孩子苦不堪言。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耳闻祥熟的话语让一个又一个的家长变成了行动,在望子成龙的动力下,父辈们竭尽全力、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只要对孩子学习有用的,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他们就想法设法强加给孩子,也是在望子成龙的理想下,一个又一个“特长班”、“补习班”应运而生,生意红火,只可怜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童年都消耗在枯燥无味特长学习和文化补习中。药家鑫的悲剧不正是在这种“望子成龙”教育下的结果吗? 望子成龙,大家都去“望子”了,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自己却不禅于奋斗和拼搏,一代寄托一代,如此下去,家庭或者家族振兴的理想岂不遥遥无期,与其“望子”,不如自己振作起来,努力奋斗,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加优势的平台。 望子成龙,由于心切,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断采取诱逼的方式,让孩子学这学那,恨不得将孩子培养成全才、通才,当孩子不愿意学习时,就对孩子采取暴力,痛殴孩子,一些家长只要孩子爱学习,就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过分溺爱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当孩子一旦遇到生活上困难,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正是因为家长以及学校的种种教育弊端,造成了多起孩子自杀事件的发生。 家长望子成龙,其实,孩子也望父成龙。我们在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时,是不是更应该自己努力呢?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引导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即使孩子没有成龙、没有成凤,只要他(她)对社会无害,能够遵纪守法,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即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孩子有其自己的梦和理想,也有其自己的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和帮助他实现,而不是要强迫。如果你硬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话,孩子也可以望父成龙、望母成凤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