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习太极拳四要素_

 戈壁的红柳 2011-05-20

教习太极拳四要素

 

 培养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员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因。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管教动作,忽视了培养学员兴趣,今天课教完,学员明天就全部“还”给你了,费了很大气力,收效甚微。因此,在太极拳教学初期,应先从基本知识入手,讲解太极拳特点及注意事项,技术要领,防病治病等功能的理论教育;以拳师潇洒自如,行云流水的示范,引导学员的兴趣,激发学的员学习欲望,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先下后上--上下相随,周身协调,重心稳定,虚实分明,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太极拳教学应遵循先教下肢动作,再教上肢动作,最后进行上下肢协调配合练习的原则。在套路教学前,先要求学员上体正直安舒,两手背后,腿屈到所要求的程度,按开步----弓腿----倒重撇脚尖---收腿上步----开步的顺序练习下肢“进”步;按退步----移重心----并步----并步----退步的顺序进行下肢“退”步的练习,以及侧行步,虚步练习等等。体会腿的虚实转换和下肢肌肉的本体感觉。然后进行“拳”“勾”“掌”等手型和“抱”“分”“搂”“推”等上肢练习,体会手臂圆活自然的运行路线。在各单势教学中,只要先把下肢动作抓好,把转移重心,步法变换弄懂,再把上肢动作分解教会学员,最后完成上下肢完整动作的协调配合,再强调以腰的旋转带动腿的运动。这样由脚而腿而腰再上肢,完成一个单势动作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粗讲精练--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教学初期,教师如果过分地追求动作规范,过分地强调动作细节,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得越细,学员越不容易接受,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渐渐地畏难泄气,对练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初学者,开始的教学易粗不易细,先让学员粗略地掌握动作概貌,熟练后再细抠动作。也就是说,学员从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运行方向等动作、外形上大体规范,能把动作比划下来。待动作熟练后,再进一步要求呼吸、意念、连贯、协调等。如教授“左云手”时,只要学员能比划出侧行步的重心交替,掌握翻掌开步时机和云手的路线即可,而对以腰带臂,眼随手动,呼吸配合等细节暂不做过高要求。同时也应注意,在这种先粗后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员大致上会比划动作时,及时细抠动作,以免学员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而难以改正。 
    形神合一-- “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是练拳人的口禅。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先把外形教好,再进行精气神的练习,最后形神合一;先把单势动作教好,再要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只有把整个动作学会练熟,才能使精气神贯注到每个细小动作中,用意识引导动作,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达到圆活自然,协调完整之目的。如“搂膝拗步”一势的教学,先让学员看示范,用心记,再随教师做模仿练习。待动作熟练后,就要求学员用想象引导动作。想象先行的手搂掉对方踢来的腿脚,另一手则用力推对方一掌,以拳架促进内神,再配以搂吸推呼的呼吸配合,使做出的动作刚柔相济,内外兼修。 
    总而言之,对太极拳的初学者,只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员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手段,突出上述四点教法,注重引导,才能使太极拳教学由繁到简,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转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