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人如花

 wgs9007 2011-05-22

美人如花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有点老套,人人熟悉的一个话题,似乎有点平淡,但细细的又一寻思,要真正玩味其中的意蕴,还是颇有些历史的文化的趣味的。

     将美人喻作花,始于何时,我没做过详细的研究,不过在读《诗经》的一些篇章时,有些发现,《郑风·有女同车》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后面又说“颜如舜英”,不管“舜华、舜英”,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木槿花,另外还有一个名,叫朝开暮落花。大家知道,《诗经》是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的作品,由此可知,将美人喻作花,其历史至少亦有2500年之久。

    而后,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将美人喻为花,已成俗成,什么“如花似玉”、“美貌如花”,“花颜”、“花翘”“花靥”,已了无新意。唐朝时,大诗人李白作清平调三首,虽亦以花喻人,则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其词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三首曲词,每首都以花喻杨贵妃之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见云之缤纷想其衣裳之华丽,见花之鲜艳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牡丹花还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显得愈加娇艳动人。

   “一枝红艳露凝香”,妃子您像一枝红艳艳的牡丹花沾着露珠,还凝结着醉人的芳香。“名花倾国两相欢”,“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两者合起来,花容人面,牡丹花即是美人,美人即是牡丹花,将杨妃的美艳动人映衬的神韵皆出。这三首诗篇篇以花喻人,却不落俗套,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当时即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亦在情理之中。

    人美到极致,而喻为花,似止此而已,但美到超过花之鲜艳,该如何作譬。据《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元龙辅《女红馀志》卷上记载了淑妃被称为“花羞见”的缘故:明宗同王淑妃看花,一花无风摇动,众叶翻然覆之。明宗笑曰:“此淑妃明秀,花见亦为之羞也。”自后宫中呼为花见羞,此为“闭月羞花”中“羞花”之典出。

    文学作品中,多是将美人比作花,相比将花比作美人而言,后者更觉新鲜。明朝文学家宋濂在《苏堤看桃花》时,就将桃花比作美人,且晨昏月夕各有韵致,读来饶有趣味:

    其一、晓烟初破,霞彩影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若美人初起,娇怯新妆;
    其二、明月浮花,影笼香雾,色态嫣然,夜容芳润,若美人步月,丰致幽闲;
    其三、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酣春力倦,妩媚不胜,若美人微醉,风度羞涩;
    其四、细雨湿花,粉容细腻,鲜洁华滋,色更烟润,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
    其五、高烧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红绡,争妍弄色,若美人晚妆,容冶波俏;
    其六、花事将阑,残红零落,辞条未脱,半落半望,兼之封家姨无情,高下陡作,使万点残红,或扑面撩人,或浮樽沾席,意恍萧骚,若美人病怯,铅华消减。

    宋濂不愧为散文大家,我们一般人看桃花,就是觉得桃花美,桃花鲜艳,但美在何处,艳在何处,怕是说不出,人家宋濂看桃花,却能别出心裁,言别人所不能言,将桃花的美和韵说给世人,如美人新妆、美人步月、美人微醉、美人浴罢、美人晚妆、美人残妆,想想也美的可以,可谓对花如对美人。

    无论美人如花还是花如美人,二者间的不解之缘由此可见,自来美人借花增色,花借美人添韵,于此明未清初文学家卫泳言道:“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可谓美人与花关系的绝妙之语。美人如花

    而对这句妙语的诠释,在我有限的见识里,以《红楼梦》印象最得其灵犀。在曹雪芹的笔下,以女儿喻花,以花喻女儿,写花即写人,写人即写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读者从《葬花吟》中可领略其神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看似写花,实则写人,“红消香断”暗示着黛玉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

     黛玉见落花而伤心,不只是怜花,而是由花儿短暂的灿烂后凋零,想得自己亦不过如花一样,韶华易逝,生命不永,更兼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倚的景况,越发悲痛不已。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美人如花

     这些诗句,句句双关,在曹雪芹的心中,花即美人小影,美人是花真身。正如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关于葬花事的批注:“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这就是明白地告诉人们,诗中花之双关意,兼指大观园众女儿。

    再比如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为宝玉祝寿,玩抽花名签的游戏。宝钗掣出的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的字是“艳冠群芳”。探春的签上是一枝杏花,题的是“瑶池仙品”。李纨签上画着一枝老梅,题的字是“霜晓寒姿”。湘云掣的签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的是“香梦沉酣”。麝月掣出的签画的是荼縻花,题的字是“韶华盛极”。香菱签上是并蒂花,题的字是“联春绕瑞”。黛玉的签上画着是一枝芙蓉花,签名是“风露清愁”。袭人的花名签是“武陵别景”,上面画着是一枝桃花。这些签上的不同花,千百年来国人赋予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小说中,亦大致和每位参与夜宴者的性格特点相合,联系签名及签上镌诗句的寓意,以及诗句的出处,对全诗的把握理解,即可对一些人物的命运结局有一个猜测。如根据花名签,读者知道芙蓉花代表林黛玉,签名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这很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签上镌着的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通过《红楼梦》文本对林黛玉性格的了解,联系她的处境,以及这首诗的暗示,可知黛玉的悲剧命运。此外,读者亦可从宝玉写给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亦可知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作芙蓉花的,因为“晴为美人如花黛影,袭为钗副”。晴雯遭谗被逐含冤而死,晚上托梦予宝玉,说自己要做芙蓉花神去了,宝玉于是撰《芙蓉女儿诔》,以祭晴雯。这也正预示着林黛玉同样悲惨的命运结局,这也正是宝玉斟酌词句,对黛玉吟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忡然失色之故。缘此,芙蓉花是既是比拟晴雯,更是比拟林黛玉,因为在雪芹的心中,芙蓉花好比阆苑仙葩,如其诔中所云“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细细读来,曹雪芹花名签这一妙构,意趣横生,而意不只在表面,其蕴含的深意味之不尽,可谓匠心独运。

 

    在《红楼梦》中,将人喻花,或将花拟人,花人合一的艺术手法达到了完美的体现,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对此是不会陌生的,我想这对读者品味“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无疑有着很大的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