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施 苏州

 苏迷 2011-05-23
短篇美文:西施 苏州(ZZ)
(2003-10-31 17:07:11)  (未知论坛:bbs.szhome.com)
 西施,越国的一个美女。与今天的无数令人眩目的美女相比,她无疑更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春雨霏霏中,我来到苎蘿山下的古城诸暨。二千多年前,这里是越国的都城。一幢傍水而建的庭
            院,门楣上镌有“西施故里”四个大字。古屋错落有致,老墙苍颜斑剥,绿树参天蔽日,看来很
            有些年岁了。听当地人称之为“西施殿”,我才发现,主殿中供奉着西施的塑像,香烟缭绕,显
            出三分幽秘莫测的宗教气息。这位春秋时期的綄纱女,原本出生于鬻薪之家,被作为礼物送给吴
            王夫差之前,除了出众的姿色,和村上的女孩子们没什么两样。恐怕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命运
            会让她介入吴越两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真个是倾城倾国。在以后的二千余年中,又因美貌,被人
            们捧若神灵——她的知名度,远在伊丽莎白﹒泰勒和麦当娜之上。
            那么,西施究竟美得怎样?最生动的说法是“沉鱼落雁、闭花羞月”。难以有人与之相比,只能
            用大自然中最美的事物将她形容。可这毕竟还是模糊概念。我在西施殿的石碑上看到明清时代所
            镌的西施像,体态颇为丰满,圆润的脸庞上露出浅浅的笑容。如果按现代人的标准,她怕是要减
            肥的。而当代画家戴敦邦和顾炳兴笔下的西施,则是身姿婀娜,曲线灵珑,明目皓齿,神态嫵
            媚。不必说,美女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的。
            然而不管怎样,自小生活在山野间,终日采葛织布,丝毫也不懂宫廷礼节的西施,经过三年的礼
            乐歌舞培训,更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一下子便获得成功——让吴王夫差丧失了理智。她其实是
            实施了勾践卧薪尝胆以后策划的计谋中最有用的一条。尽管伍子胥苦言相告:“贤臣是国家的宝
            贝,美女是国家的祸害。当年夏桀宠爱妹喜,商纣眷恋妲己,周幽喜爱褒姒,结果都是因为沉湎
            女色,不理朝政,把国家都亡了……”可肉弹的魅力,终究让夫差把国家利益丢在了脑后。他还
            远远不如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浪漫。
            苎萝山女入宫新,
            四壁黄金一笑春。           步辇醉归香泾月,           隔江还有卧薪人。
            宋代的诗人苏舜钦写的这首诗,意味深长。当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夫差却穷兵黩武、沉
            湎酒色,貌似强大的吴国就必然要被弱小的越国击败。人的意志在两国纷争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
            用。负有特殊使命的西施,只要构筑温柔之乡,慢慢消融夫差的意志,就足以颠倒一个世界。难
            怪“三十六计”中,“美人计”是最容易被人们采纳的,也最容易奏效。
            显然,西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女。她其实是充当了间谍的角色。在孔夫子的儒学体系形成之
            前,她毫无礼教的束缚,甘愿离乡背井,作为越王献与敌人的一份礼物。这有冒险的一面。但经
            受了长达三年的专业训练后,她却能巧妙地利用夫差的男性弱点,使他成为精神奴隶,用建造馆
            娃宫、响屐廊,开凿玩月池、吴王井,终日歌舞升平来取悦自己。父王阖闾以后宫女子操练孙子
            兵法,大振吴国军威,夫差却纵情声色,将苦心经营的霸业毁于一旦,他的耻辱无法洗刷。所
            以,夫差在绝望之下伏剑自杀时,请求人们在他的脸上蒙一块遮羞布。西施则和她的情人范蠡一
            起,泛舟太湖,走向自由自在的天地。
            吴国从寿梦开始强大,到夫差亡国,前后不过一百二十年。如果从阖闾祘起,还不到五十年,实
            在是太短了。从此,吴越灵山秀水多亡国之君,多才子佳人……
            谁能告诉我,苏州历史的开端写着西施,是幸运还是不幸?
            二
            有史以来第一部用改良后的昆山腔编写的传奇,是梁辰鱼的《浣纱记》。这位词家老手,很巧妙
            地以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来析射吴越争战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而且非常擅长于细节描写。
            范蠡与西施在苎萝西村的溪水边邂逅,两人一见锺情。浣纱女将一缕溪纱赠与范蠡,作为定情之
            物。后来越国为吴国所败,西施被勾践选中,生死未卜。范蠡以国事为重,劝西施去往吴国。临
            别时,含泪将溪纱分开,两人各持一半珍藏。灭吴以后,两人悄然去往太湖,泛舟湖上,双双取
            出溪纱,合而为一,爱情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从《浣纱记》开始,昆山腔演变成了昆曲——这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百戏之
            祖”昆曲脱颖而出,引导传奇创作风起云涌,梁辰鱼功不可没。不是吗,“吴阊白面冶游儿,争
            唱梁郎雪艳词”的说法,至今还在流传。
            梁辰鱼的传奇,罗织富丽,辞藻华赡,确实与西施的美女形象十分贴切。因了西施,充满刀光剑
            影的故事,竟也能演绎得缠绵悱恻。也许正是这样,昆曲始终以迂徐委婉的“水磨腔”为特征?
            元末,昆曲的创始人之一,文学家顾瑛在阳澄湖边修筑玉山草堂,还养了一个戏班子,声伎之
            盛,在当时远近闻名。座上客杨维祯是一个善于吹奏曲笛的诗人,常常与他一起诗酒唱和。他们
            意气相投地将民间流传的戏曲腔调加工完善,使之逐步完善。说来也是巧合,这位才气横溢却又
            自我放纵的杨维祯,也是诸暨人(他出生的枫桥镇,还出了大画家陈老莲和王冕),和西施是同
            乡。他不愿出仕,宁可和一批文人墨客“笔墨纵横,铅粉狼籍”。          西施不仅仅为梁辰
            鱼提供了精彩的素材,让昆曲在昆山、苏州一带崛起,统领风骚数百年,她还与范蠡一起,在水
            资源丰富的太湖中办起了实业。据传,范蠡——陶朱公潜心钻研养鱼技术,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他知道各色鱼种如何繁殖,如何在湖中分层放养,又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利益,
            终于成为豪富。原来,文人下海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范蠡是第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所写的《鱼
            经》,让太湖一带的渔民捧若经典,世世代代都在沿用。
            由从政至经商,必然会经历艰难的角色转化过程。但范蠡成功了。无疑,他的成功离不开西施这
            位贤内助。
            可西施给苏州带来的最深的影响,还是生活方式。
            不是吗,当年夫差专门在灵岩山设置琴台,让西施为他奏琴解闷。又开辟采香泾,沿岸种植香
            草,陪美人在溪间荡舟采香。吴宫周围,则开掘锦帆泾,用华丽的锦缎做成船帆,在宫女的簇拥
            下,泛舟河上饮酒作乐。吴宫中的香水溪,由于宫女们常常在此洗涤,成为胭脂塘。而滥用民
            力,大兴土木之风尤盛。姑苏台修了三年,夫差仍不称心。勾践知道他欲壑难填,叫人到山里采
            伐了两根非常巨大的木材——文梓、楩楠,足足有二十围粗,五十寻长。又叫匠师把它刨光,抹
            上油漆,画上美丽的图案,镶上黄金白银,送给夫差。于是,夫差又用五年时间,建造更大的姑
            苏台。豪华轩敞的宫殿,周围三百里都能看到。甚至连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也为姑苏台的名声而
            心动。在自充满阳刚粗犷之气的黄土地东巡会稽时,特意抽空登上姑苏台基,很是为它的富丽精
            美感慨了一番。
            及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见到被越兵烧毁后的姑苏台残址,也忍不住凝眉低吟。只是在历史的深
            重教训面前,诗人难以豪放。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高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不管是夫差为讨美人的欢心,营构了奢靡的生活环境,还是西施故意以美色诱惑吴王,使他在散
            发着阴柔之美的天地里松弛斗志,这种不顾一切地追求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方式,不能不给后
            世的人们带来影响。
            但西施毕竟也用她与范蠡的爱情故事告诉后人,要大胆地追求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
            太湖万顷碧波的围拥中,觅得身心的自由,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
            这就是西施,一个来自苎萝山下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浣纱女。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是她改变了吴国
            的历史走向,是她统领这片鱼米之乡的时尚之先。梦里花落知多少?当年的姑苏台已了无痕迹,
            馆娃宫只剩下残池枯井,可西施并没有因为时光流逝而丝毫逊色。吴越争战中,她才是真正的赢
            家。
            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是西施的。
            三
            明代是苏州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
            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勾勒了苏州当时的繁华。
            苏州却曾经是以冶铸兵器而闻名于世的。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阖闾曾以百金的赏赐求作金钩,一时作金钩者甚众。有一
            位杰出的钩师,制造了两把特别锋利的金钩,受到吴王的重赏。这种实心弯曲的青铜武器,其实
            是状如新月的弯头刀,两刃对开,齐头无锋,既能推又能钩,无论是用作近身护卫还是冲锋芟刈
            都很便利。所以,金钩被视为英俊威武的象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出产金
            钩之外,还铸造名剑。勾践的“纯钩剑”,阖闾的“鱼肠剑”、“扁诸剑”,以及富有传奇色彩
            的“干将”“莫邪”剑,就是最好的代表。
            但吴越春秋以后,苏州便拒绝战争,千方百计地保持绵长的富庶。这江南鱼米之乡,地无不耕之
            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绿浪东南西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水城有这么多的
            桥,繁盛可见一斑。不过,当年那些技艺高超的干将、莫邪们的后代,却将制作兵器的手艺,用
            在了金银饰品珠宝玉器上,甚至将骰子、骨牌、圆筹码之类做得精妙绝伦。而那些同时经营工商
            业的大地主,赚足了钱,当够了官,便纷纷在苏州兴建私家园林,豢养戏班子,尽情地享乐。却
            又嗜爱琴棋书画,以风雅之士自诩。
            因繁华而奢糜,似乎是一种无奈。
            难道真是在夫差与西施建造馆娃宫,逍遥作乐以后,苏州的美失去了雄浑,变得阴柔纤巧了?
            且看地方产品。苏州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举凡宋锦、刺绣、緙丝、苏扇等等,无不以精细雅洁见
            长。至于微雕,必须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一根头发上刻一首唐诗,一粒米上镌
            一幀佛像,指甲大小的象牙上全文抄录刘禹锡的《陋室铭》,不能不叫人赞叹制作者心细如丝。
            苏州人不但将水石盆景做得细腻精致,甚至把园林也做成了盆景——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布置
            亭榭台轩、桥槛涧池,移步换景,千变万化,让游客们在风景的迷宫里流连忘返。      美是多
            姿多彩,无法将它框定的。然而,少了些“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概,苏州的风物难免像林黛玉
            林妹妹似的弱不禁霜。就山而言,总该是巍峨险峻、巨石嶙峋才显出雄健的品格。但作为苏州代
            表的虎丘山,它的每一根线条都是圆润柔和的。看来是出于先天的原因,当它还是一个岛屿时,
            汹涌的海浪已将它侵蚀得失去了锋棱。传说中,吴王阖闾死后三天,有一头白虎踞于阖闾的新坟
            之上,所以人们将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想象出一只金睛白额虎,也许是为了让阴柔的虎丘增加
            一点阳刚之气吧?
            苏州的许多东西都要从微观入手。园林是真山如假山,刺绣是一根丝线要劈成十六股,黄天源的
            糕团和得月楼的菜肴精美得让人不忍下箸。充满了才智和灵性的苏州人,竭尽全力把生活中的每
            个细部都制作得美仑美奂。人也是如此。正宗的苏州人个个婀娜多姿、眉清目秀,女娲在创造这
            些生命的时候是从不粗制滥造的。苏州人说话也与众不同,舌尖用得特别灵巧。他可以将外地
            话、外国话学得惟妙惟肖,外地人要说苏州话,即使在苏州生活了好多年的,也会露出马脚来。
            记得那一年修建沪宁高速公路,路基犹如一柄锋利的利剑,所向披靡。剑首东指,接近沪苏交界
            处,恰逢一片低洼地,急需填土。于是人们看中了周都坟。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周姓祖坟,已多
            年无人理会。
            好不容易将浮土铲平,又出动了大抓斗和钢钎铁锤,艰难地打开用花岗岩封砌的墓盖。厚重的花
            岗岩之间用糯米明矾石灰浆粘合,胜过了今天的钢筋水泥。打开棺盖,发现这位300多岁的周公子
            早已腐烂。没有腐烂的是垫放在尸骨四周的灯草,尽管轻飘得毫无份量。
            唯一的收获是一只潮湿的小木盒和两把藏在衣袖里的折扇。折扇被墓坑内的积水浸湿了,牢牢地
            粘合在一起。还有几枚散落的钱币,看来只是为了压邪。
            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木盒里了。
            小心翼翼地抽去木纹粗糙的盖子,里面是五个泥人。
            泥人是手捏的,没有烧制,也不太合比例。但大腿之间那夸张的一条,无疑是雄性生殖器。这五
            个泥人,看来象征了“五子登科”。用“五子登科”来为周公子陪葬,而不是用金箔银锭或宣德
            瓷器,就有点儿蹊跷。
            数天后,又出土了一方墓志铭。终于弄清了,墓主不是什么传说中的都督,只是周家的小儿子,
            年仅二十几岁就病故了。这位太学生很遗憾地无法入仕做官。看来由于健康的原因也没有成婚,
            当然也没有子嗣。五个小泥人仅仅是他和他的长辈们一场虚幻的梦。
            谁也不能说他并未给我们提供什么研究价值,仅是一盒墓志铭便透露了几许信息。原来这位周公
            子秉性孤僻,不思仕途,却“悉出其藏千金,购天下奇书图画及古彝尊、璜玦之属”,是一个文
            物爱好者。
            在从墓地发掘现场回来的途中,我无意间想起,唐代兵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曾经以这样的
            一段文字,点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性格特点:“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
            齐人多诈,越人浇薄,海岱之人壮,崆峒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之人勇,韩魏之人厚……”
            水土与性格确有难以分割的联系。不管李筌的话有没有失之偏颇,那位孱弱的周公子却不幸而被
            言中。
            咳,吴人是从何时起变成这样的呢?
            四
            确实,苏州历来多文仕而少豪杰。
            不妨打开史册清点一番,发现这儿在明代出了889名举人,清代则为1506名;明代出了431名进
            士,清代则为600名;明代出了8名壮元,清代则为24名。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很是值得骄傲。
            但是只要冷静地想一想,缺陷就来了——苏州至今没有出现伟大的人物。
            纵观阖闾建城以来2500多年并不祘短的历史,无论运筹帷幄、战功显赫的军事家,还是宏韬伟
            略、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或深邃敏锐、知古通今的哲学家,在史册上都未能首屈一指。尽管苏州
            应该造就出那样杰出的人才。             这着实让人吓了一跳。
            社学、义塾和书院,历代都培养了许多人才。近代洋学堂也走在了全国之先。但,一心攻读圣贤
            书的,考中了进士状元的,未必就是杰出人物;某些在苏州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人,放在全国的
            大背景下,就未必称得上“不朽”。
            比方说吧,范仲淹以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历来为政治家们所称道。
            然而凭这位苏州名士在文学上的成就,尚不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政治上也比不上王安石的远见
            卓识。再比方说,顾炎武是被后人称为杰出的爱国主义学者和思想家的,尤其是以他的名言“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世人敬重。但他在学术上也有明显的不足。他自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
            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今人所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并以此作为家训。他的赫赫有名的《日
            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洋洋大观,卷帙浩繁,却多是抄撰性质的笔记或史料,而
            不是系统的著述。保守的观点大大束缚了他的才智。
            至于近代,也涌现了许多有名的读书人、文化人,比如张溥,比如柳亚子,比如曾朴。但还是祘
            不上“划时代”。他们的身上难免带有许多的不彻底性。
            可苏州人自管将历史上的人物津津乐道。书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风流才子唐伯虎
            点秋香的故事,妇孺皆知,连电影都拍了几部。文学家有写过“三言”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以
            及近代以写言情小说闻名的一群鸳鴦蝴蝶派作家。“愤时傲世”的批评家金圣叹,在民间也有许
            多的传闻。
            仔细一想,发现他们的故事或者他们创作的故事,都离不开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主题。在苏州
            流传很久的昆曲、评弹、滩簧,演的同样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在这种弥漫着吴侬软语、脉脉
            温情的氛围里,该怎么孕育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猛士呢?
            翻遍历代诗人关于苏州的可谓汗牛充栋的诗篇,几乎没有一二句是豪放刚烈的。李白的“吴歌楚
            舞欢未毕,轻伤欲衔半边日”,写尽了吴王在姑苏台上的无度享受;崔颢的“渚畔鲈鱼舟上钓,
            羡君老归向东吴”,道出了对于友人即将回到故乡,享受归隐乐趣的歆羡。而张继的《枫桥夜
            泊》,可谓传世名篇。当诗人辗转反侧时,寒山寺的宵钟响起,钟声深沉而浑厚,余音袅袅,经
            久不绝,留给读者的全是无穷的禅味。
            白居易在游览了苏州西南诸山中最为高峻的天平山后,写下了一首“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
            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他巧妙地借助泉水,表达了退隐和
            悠闲的心态。但横溢的诗文才情,毕竟冲淡了追求最高目标的胆气。
            柳永曾经写过一阙《瑞鹧鸪》。“吴会风流,人烟好……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在当时
            全国的十三个州中,苏州的繁华足以雄视天下。这是何等的有气派!然而,一句“触处青娥画
            舸,红粉朱楼”,顿时把这雄浑的气派消融了。
            我想起了言子。
            他是孔夫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和礼乐。在担任鲁国武城地方的县官时,把平生
            学到的知识用于治理政事,并且主张理政治民应该“琴瑟以和之,礼乐以导之”。一次,孔夫子
            路过武城,听到城内弦歌之声不绝,非常高兴。笑道:“杀鸡焉用牛刀?”他认为,言子博学多
            才,由言子来担任县官,实在是大材小用了。可是,尽管言子是儒学在南方最早的传播者倡导
            者,他充其量只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而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
            江南沃土涌现了数百上千名才子,却比不上泰山脚下的一位圣人,这不免令人汗颜。苏州人就竭
            力推崇群体力量,再三强调吴文化的深厚光远。用“吴文化”这个符号把一切具有地方特色、人
            文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东西笼括起来。           但这又不能不提及西施……
            五
            苏州,一半是山水,一半是丝绸。是覆盖着丝绸的山水,是描绘着山水的丝绸。她全然像那个名
            叫西施的女子,浑身风情万种,充满了阴柔之美。
            鲁迅先生说过,杭州是一个消磨人的意志的地方,在这里人很容易失去斗志。这位出生于绍兴的
            文化斗士,言词永远犀利。其实,苏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历来的人们喜欢在苏州居住,从无“苏州居,大不易”之类的抱怨。住在苏州就是住在园林
            里。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私家园林群体,明清时代达到了顶峰,至少有80多处。“江南园林,
            论质论量,今日无出苏州之右者”。在这之前,可以追溯到东晋时的顾辟疆园,三国时的芳林
            苑、落星苑、桂林苑,当然不能忘了夫差所建的姑苏台和梧桐园、鹿园。这些富于浪漫情调的文
            化杰作,恰恰体现了籫缨世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很悠闲逍遥,很风雅清高。
            苏州园林显现的是一派退让谦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它们的主人,都是具有文人倾向的官僚
            巨商,口袋里银子多了,便假托“退而思之”,从如履薄冰的官场退出,远离政治的喧闹,自由
            自在地躲进清静的园林。与燕赵慷慨悲歌之地完全不同,没有一处园林不是以幽雅安逸、与世无
            争为主题的。
            事实上,园林也正是人们精明、睿智、狡黠、柔弱、深沉、用忍、诗性等等性格的集中体现。被
            称为“园林城”的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以柔克刚、以水止火的长处,懂得怎样以楚楚动人的风姿
            将人吸引。
            然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是魔术师。苏州既竭力保护古老的拙政
            园、沧浪亭、环秀山庄,却又欣然接受欧美风格,新建仿照迪斯尼风格的乐园。吴文化好像一条
            长长的江河,在流淌中接纳四面八方溪流的汇集,向前奔腾。兼容并蓄显然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如今,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她不能不以独特的姿态显示鲜活的生命力,不断迎接来自各方面的
            挑战。是的,苏州有着无比精巧无比丰厚无比悠远的往昔。这令人骄傲,又令人累赘——在古城
            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对于这片江南沃土来说,最重要的毕竟是今天。为
            了今天,人们终于在忍痛拆弃了诸多明清建筑以后,将一条狭窄的干将巷,开拓为宽阔平坦却仍
            不失姑苏风情的干将路。否则,古城的东西通道永无顺畅之日。
            纵然是伤筋动骨,也要从昔日的蔽荫中跳出来。
            现实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让古老而丰沃的土地充满新的气息。现实永远给人
            以诱惑和警策,让苏州人反思着自己性格中的正面和负面、长处和弱点。美女西施,无论如何只
            是一个遥远的传奇了。
            今天的苏州,依然以秀美的江南风光、旖旎的园林景色和丰盛的鱼米瓜果闻名于世。玄妙观依然
            香烟缭绕,观前街依然商贾云集,拙政园依然荷风四面,沧浪亭依然幽静安谧。但小巷人家、小
            桥流水、小巧园林、小工艺品……诸多的“小”的特色,正在被气势磅礴的“大”所代替。不仅
            仅是姑苏城区,所辖的六个市,更以其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成果,让新闻媒介惊叹为苏州
            跃出的“六只虎”,在太湖流域呼啸生风。一家又一家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
            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创造着辉煌的业绩。苏州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天津,直逼北京和
            上海,谁能不刮目相看?
            在苏州,至今仍沿用着阖闾当年建城时的八个城门的名称,盘门甚至古风依旧。可是本质意义上
            的城门已不复存在。或者说,这里到处都是洞开的门扉。扑面而至的雄风,迅速改写昔日的阴柔
            委婉,描绘着更加宏伟的图景。
            然而苏州人看重的还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苏州二字,就是一笔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的无形资
            产。古典园林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开辟的嘉余坊美食街,以新市民文化
            的灯红酒绿,让太监弄的乾隆始创百年老店松鹤楼都感到威胁,不能不竭精殆思地保持自己的地
            位。每年秋天举行的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也总是以浓郁得醉人的苏州风韵、苏州情味、苏州韵
            致、苏州气派,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们为之倾倒。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是大的。苏州大在她有足以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鲜明的地域文化,
            大在她星罗棋布于太湖流域的诸多城镇所拥有的群体力量,大在她时时刻刻接纳八面来风、四方
            潮涌的宽广胸怀……
            有容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