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苏东坡)与湖北阳新

 zhwuei 2011-05-24

苏轼(苏东坡)与湖北阳新

(2011-05-23 21:20:05)
转载 自桃花泉上居_新浪博客
 

     闲得无聊,就无意在东湖社区看到阳新论坛当中的阳新简介,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来过阳新。为此就去看了相关资料,有史料记载他确实是来过。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一个在年少时就被称为宰相之器的人,没有成为政坛上叱诧风云的大英雄,也没有成为乱世的枭雄,却成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
  苏轼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纵横几千里。每到之处或写诗文,或留墨迹,成就一段文坛千古佳话。千百年来无数学子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灵魂,都想沾一沾他的灵气。今天我也踏着他们的脚印,来寻找苏轼来阳新的足迹。
   一.苏轼是什么时候来阳新的
   1.苏轼来过阳新这是肯定的,这绝不是阳新人扯大旗做虎皮,附庸风雅,有诗《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为证。
   2.苏轼是什么时间来阳新的呢?阳新的史料没有记载具体时间,大家都说是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这个太抽象了一点,当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具体到年已经很不错了,但作为阳新人考证这段历史还是细致点好。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苏轼的兄弟关系说起。苏轼生于丙子年(1036年)12月19日,按公历推算是1037年1月8日,其弟苏辙生于己卯年(1039年)小苏轼三岁。按《宋史.东坡传》记载,苏轼幼年父亲长期不在家,苏轼是他的母亲程氏进行的启蒙教育,可见少年时期母亲的教育非常重要。“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1079年)的事情,具体的日期是1079年12月19日苏轼在湖州因“文字狱”被逮捕,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并牵连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直到元丰八年旧党当政苏辙才被召回。苏轼最后还是因为太后发了话,才免于一死贬于黄州。据苏轼年谱记载,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年)2月1日到达黄州的。苏轼在黄州共四年,苏东坡这个名字还是在黄州开始启用的。元丰七年四月(1084年)受名移汝州,4月6日出发,“端午已在筠州与苏辙会”。
  这样说来苏轼来阳新是因为去筠州绕道到的阳新,也就是说是顺路而不是特意。到阳新的时间应该是1084年4月8日至16日之间。苏轼年谱记载:“二月与徐得之、参寥子步自雪堂,至乾明寺,有《师中庵题名》。四月,受命移汝州。四月六日出发,黄州送轼者皆至于慈湖,陈季常独至九江,既到江州和李太白浔阳宫诗,因游庐山,入开先寺,主僧求诗,作《瀑布》一绝。往来十余日,作《漱玉亭》、《三峡桥》诗。与总老同游西林。端午,已在筠州,与苏辙会,时苏辙云庵居洞山,聪禅师亦蜀人,居寿圣寺。”他从黄州出发到达慈湖需要一天,在慈湖逗留多少时间史书没有记载,应该是一到三天,年谱说黄州好友送苏轼到慈湖,说明慈湖有人等,有人迎。或许李翔就是在等的文人之一,在席中久慕苏轼道德文章的李翔代表阳新文人顺便发起了邀请,苏轼喝的一高兴就答应了也说不定。反正到高安也不是一俩天的路程,顺便弯一下阳新也耽误不了多少。
   3.苏轼在阳新住的什么地方?住了几天?
  苏轼来阳新住的是石田驿(有《自兴国往筠住石田驿》诗为证),石田驿现为阳新木港镇的冷水源,石田驿古道还在。驿就是兵站或者政府招待所,毕竟苏轼虽然被贬还是有官职的,驿站接待也很正常。按阳新史料记载的说法:“苏东坡贬黄州期间,赴江西路过兴国,应好友李翔之邀,畅游兴国山水,银山题字,坡山涤笔,石田赋诗,足之所致,皆成胜迹。”据说苏轼还到了后垴山的桃花尖,饮了“桃花茶”,这样算来苏轼在阳新的时间应该有三到四天,否则这么多的行程完不成。苏轼要到的目的地是江西高安看其兄弟苏辙,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从黄州顺江而下直达九江的,这样比较损时损力,为什么要弯路来阳新呢?一个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李翔的邀请,盛情难却。另外一个也有可能按网友所说,苏轼是一个性情中人,到富池后被富河两岸的景色所迷,顺河而上。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李翔,字仲览,他是苏轼同时代的阳新籍诗人,深得东坡赏。识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三首最为出名,这就是《沧浪烟雨》《朝天堤》《鉴湖亭》。
   二. 银山“铁壁”二字的来历
   1.苏轼来银山肯定不是朔江而上,而是到达驿站后的某天由好友陪同。
  从慈湖出发到银山不止一天的路程,何况沿江沿湖的景色浏览还要时间。据说苏轼写下“铁壁”二字的时候是日头偏西,也就是中午过一点,所以从时间上推算只能是从阳新石田驿站早晨出发才能吻合。
   2.怎么到银山的?一定是水路。
  有好友带路从石田驿出发为什么不走陆路而偏要走水路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陆路不好走,水陆路程相比差不多,石田驿有官船,石田驿站离富河很近,并且当时河道很深,便于行船。据说阳新现在的县城以前都是湖泊,只是现在人们填埋的,那时候到银山水路应该是特别近,或许水路就可以到白杨那块儿了。
   3.铁壁二字是怎么写的?直接手书。
  我们今天看到“铁壁”真迹的那个地方,应该是个码头,再上就是山了。当年可以书写“铁壁”二字的这个石壁应该比较高,至少外形看起来比较美观,这才引起了苏轼题字的兴趣。可惜沧海桑田,近千年的水土流失已经面目全非了。我认为苏轼这样的文人是随身携带了“文房四宝”的,就是一时没有带,阳新的同行也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像我们的“富川风”活动也要邀请几个书法家助兴一样。这“铁壁”二字就是在这块峭壁上用毛笔或笋壳做的笔写的,后人为了保留真迹,将他的字用坚硬的工具錾了下来,所以才保留到了现在。阳新县志是这么记载的:“宋苏东坡游银山时,手书‘铁壁’二字,后人做成摩崖石刻”。
   三.苏轼为什么在银山留下墨宝?与银山的名字和矿产有关。
   1.银山这个名字是美好的。“银山铁壁”的词典解释是“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苏轼在石壁上题“铁壁”二字是否寓意自己像这银山的铁壁一样不可摧毁?是否是对打击迫害他的专制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控诉?
   2.银山的矿产是丰富的。银山什么时候开始采矿,什么时候炼银冶铁?宋代诗人李应熙有一首《仙洞》的诗:“蓬莱深锁紫云间,鹤背仙人去不还。土釜黄苗留石罅,至今银汞满空山。”——这首诗说明,那时银山就有采矿冶炼银汞的事实了。阳新史志上记载有银山南腰于宋嘉佑年间建长寿观,可能就是这里冶银炼丹。嘉佑年间正是苏轼考上进士之时,那个时间就开始炼银,应该在宋代是不多的,苏轼作为一个经世济民的政治家,一个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官员也应该是非常关注这里的,现在来到了兴国能不看看吗?满肚子为国为民的韬略不能施展,能不有感而发吗?
  这里顺便说一下,宋代嘉佑年间开始开发银山,到苏轼手书铁壁时只有二十多年,那个能书“铁壁”二字的大石头下还能行船。现在改革开放开发银山也只有三十多年,现在连石壁都快淹没了,就是近年做的文物保护碑也荡然无存,我们作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是不是有愧?望当政者深思!
   四.关于东坡铁壁的历史传承
   1.谁第一个关注东坡铁壁?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年二十三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交,深见器重。与九江王阮齐名。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召试馆职,为言者论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一)。就是这个王质第一个收集整理苏轼在银山铁壁的历史史料。有王质《东坡先生祠堂记》为证。
  王质(东坡先生祠堂记)《雪山集》卷七记载:东坡于元丰八年四月遇赦离黄,东归途中曾在兴国军的富川停留了三天,王质此语乃得于当地一位老妪在三十年后的回忆。
   2.铁壁寺的建立
   为了纪念东坡铁壁题字,后人随即在此建了一座寺,这就是铁壁寺。据寺内碑文介绍,此寺兴盛时有五百余僧众。
   3.历代文人的瞻仰游历
  明朝兴国州知州杨祜游历东坡铁壁后,茫然吟道:“平野秋成趣,名山羡远过。清风喜纵览,逸思愧东坡。苔石萦文字,云门引薜萝。夕阳车马动,惆怅意如何?”。到清代年间,清经略使吴甫生以此题诗为纪:精华不与众山同,宝气常浮映碧空。一跃洪炉流液白,九还仙灶化丹红;月移清影孤松下,云渡奇峰半岭中;望去莫教贪者识,东坡题后几人雄!还有清代的李衡石等也为东坡铁壁留下了足迹。
   4.东坡铁壁被阳新县政府列为县级保护名录
  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它列入国家的文物保护名录,苏东坡银山铁壁真迹是为数不多的极品文物真迹。目前阳新文物局正在着手建立整体保护,一方面准备建立碑亭,一方面向上申请提高文物级别。
   五.苏轼在阳新的其他地方的传说
   1.苏轼在富池半壁山长江边面对长江水于万马奔腾的“势”书写了“长江锁钥”四个大字。
   2.在桃花尖面对大自然的“景”,苏轼毅然喝下了“桃花茶”。
   3.在银山对面的吴家山凤凰寺为了心中的“佛”,留下古词一首:“林断山阴竹影墙,乱蝉蓑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看。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4.阳新人为了对苏东坡的“爱”,把富川门外的桥改名为“怀坡桥”。
  阳新城里一些文人学士,听说苏东坡来了,都到富川门去迎接。他们一出东门,就在一座桥上碰到苏东坡,便在桥上打躬作揖,互相问好。这伙文人说:“文星莅临敝地,教益非浅。”苏东坡说:“莫道教益浅和深,阳新山水唤来人。”有个文人接着说:“吾辈才疏喝墨少,生在诗境不会吟。” 大家谈笑一阵后,苏东坡即赠《东坡秸录》一本。谢方柏隐士把这本书珍藏在叠山书院。 后来,人们把这座桥叫怀坡桥。
   5.为了增加这段文人雅事的“奇”,在东坡游历的坡山就有了一个神秘的传说——“洗墨池”。
  阳新的坡山,就是当年苏东坡游过的碧云山。山上有碧云洞、仙人盆、犀牛角、响铃石等名胜。苏东坡和他的两个朋友游到山中的仙人盆时,写诗一首:
   “ 山中石广金银少,世间人多君子稀;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
   诗写完,就在仙人盆里洗了笔砚,一盆清水变成了墨水。以后人们把仙人盆改名为洗墨池,一池墨水至今不干。

     笔者于2009年高考后去过银山,只到现在才知道,原来苏东坡(苏轼)已经到达过这儿游玩。去的时候就觉得银山那里环境还不错,只是我们阳新的没有把它利用好。期待我们的政府能把它好好的发展起来,成为我们旅游休闲的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