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
在分析这部作品之前,我们照例回顾一下"俗套主角六要素". 1.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以便让无数女子倾心.) 2.聪明机智,资质奇高.(以便瞬间学会绝世武功,拉开档次.) 3.人品纯良,嫉恶如仇.(仁者无敌,邪不胜正.弘扬传统文化.) 4.出身不凡,非富即贵.(嗯,因此天生气质非凡.老爹不是帝王,就是圣贤,要么就是名臣高士.) 5.命犯桃花,最美为伴.(一个主角一般都有5个以上和他玩暧昧的,其中有一半是倾心于他的,最漂亮那个往往和他终成眷属.) 6.少年得志,大难不死.(主角的运气往往好的出奇,如果摔倒了也是被秘笈之类绊倒的.如果掉下悬崖,那简直比皇宫内院都要安全.从未死过.) 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第一条,在碧血剑被推翻了. 当然,大家也许会说,不过是一条而已,只占了全部的16.7%.可在当年,这每一条都是金科玉律,都是不能违反的.小说男主角长的不帅,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金庸的这个改动是拥有革命性历史意义的改动. 除此之外,碧血剑这部作品中规中矩,可以说水准也只有书剑恩仇录的水平,甚至颇有不如.在旧版的碧血剑里,金庸初期的青涩可见一斑,但是改动之后,文笔流畅了不少,看起来也别开生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里面的主要人物.金庸自称袁崇焕才是该书的第一男主角,我对此十分疑惑. 所以先分析下袁崇焕. 袁崇焕在明末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师从孙承宗,擅长兵法谋略,少有敌手.但是性格偏狭,自作主张,并因此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推崇他的认为他是不世名将,民族英雄.否定他的认为他自作主张,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甚至还有人认为他里通外国. 在金庸的笔下,袁崇焕无疑是前者,他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的脊梁.他身虽死,"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我们没必要混淆,争论. 我们只需要知道小说里他就是岳飞的化身,就够了.袁崇焕生平的创举中,对小说情节有相当影响的大概2条. 1.杀害皮岛毛文龙. 2.以红衣大炮干掉了努尔哈赤.(满清不承认的...) 在碧血剑伊始,我们照例因为金老的"欲扬先抑"没看到主角的身影,直到那几个龙套来到了"圣峰嶂大会" 真正的主角袁承志千呼万唤始出来.结果还是个小孩子.袁承志小时候的刻画,显出金庸早期笔力的匮乏,和后来的飞狐外传中的少年胡斐相比,袁承志一 点也不可爱.不过他现在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圣峰嶂大会". "圣峰嶂大会" 这个大会在全书的地位很高.大概是埋下了一个伏笔.大会的主题思想和主要意义如下: 1.袁崇焕余党(以后称山宗)与李闯结成同盟.(暂时性) 2.袁承志在山宗的筹码交换下,获得入华山门墙,天下第一高手穆人清膝下为徒的资格. 这所谓的大会,其实是一笔交易.山宗用正规军的经验和实力加盟李闯,换来江湖上对袁督师骨血的扶植. 山宗的这批人都是科班出身,李闯那边都是土匪.山宗的人是瞧不起他们的,所以双方才互取所需.看起来袁承志是该交易的直接受益者,可李闯受益更大. 因此孙仲寿事先表明了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伏笔. 他代表山宗支持李闯推翻崇祯,但是却不愿意推翻明朝.看起来这个论调有点愚昧,其实不然,他们和崇祯是私仇,而因为私仇他们认为崇祯不是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中兴之君.其实崇祯确实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可难道他们推翻了崇祯,新立一个皇帝就能挽救民族危亡了么?赌博? 胡闹! 由此可见,山宗的人,只有军事才干,在政治上是白痴.而李闯更有有他的局限性,他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推翻崇祯,就一定能够打赢满清么? 因此这笔交易是一笔失败的交易,李闯的受益虽然最大,但是这个受益并非是永久受益,而袁承志才是.唯一没有受益的,就是天下的百姓. 这个伏笔对应了李闯进京以后狂妄愚昧的表现.而后文写到的皇太极,也在这交易双方的愚蠢映衬下,显得更加精明和雄才大略.这些都是后话,袁承志顺利的走进了华山门墙.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天下第一高手的传授.这个情节其实非常俗套,嗯,你要非说经典也成.很多小说都是这么写的. 现在就可以分析华山的内部形势了. 在错综复杂的门派中,金庸的政治笔触显得极为天才.穆人清有3个弟子.大弟子黄真,二弟子归辛树,三弟子就是后来的袁承志了. 袁承志的两个师兄中,黄真有点类似赵半山.是个随和,滑稽,貌似平庸的人物.二弟子归辛树,外号"神拳无敌".这个外号我印象特别深. 我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读的碧血剑.归辛树一出场,基本就是什么门被打破了,什么人飞出来.其实神拳无敌的外号挺土的,可是对归辛树来说,太恰当了.归辛树这个人是好人,不过很招人烦. 这社会充斥着很多矛盾的个体.归辛树这样讨厌的好人可以说比比皆是.我就认识很多个.归辛树本身的沟通能力很差(口才不佳)气量又褊狭,可以说他的一切,包括所谓江南武林的领袖地位都是靠他的真实功夫(电炮飞脚)打出来的. 他的处世哲学就是实力是一切. 归辛树的实力从头到尾都是最强劲的,甚至我不认为他比穆人清差.可惜他这样没有魅力的人物,武功再高,也和华山掌门的位置无缘. 说起归辛树,就不得不提到袁承志. 我读碧血剑到10次,就觉得袁承志相当的不厚道.这个人在归辛树面前一直在装孙子,赔小心,实则他是在暗暗姑息归辛树夫妇.这种报复的手段实则更胜于明刀明枪. 有点类似于郑庄公对他弟弟的手腕. "掌握门户,但求督责诸弟子严守戒律,行侠仗义."这是穆人清最后传位给黄真时候,随口说出的掌门人标准.任性淳朴的归辛树夫妇显然是不够这个标准的,但是袁承志为什么也不够呢? 袁承志做不了华山掌门的原因: 1.他身负杀父之仇,不够稳定.假如袁承志在刺杀皇帝之类的活动中殒命,那么华山危矣. 2.他年龄过小,不够资格.袁承志本身年纪太小,古时本来就忌讳废长立幼,何况袁承志的年纪比他的师侄还小. 3.他势单力孤,毫无嫡系.华山派系中,黄真和归辛树都各有弟子,徒孙.俨然形成自己的派系.而冯难敌正是黄真的重要筹码.相比之下,袁承志的徒弟是来历不明,出身邪教的何铁手. 4.习惯性轻视.袁承志的武功后期已经与穆人清归辛树相埒.可是大家还是习惯性的轻视他,毕竟他年轻识浅.黄真如此谨慎的人物,也轻视过袁承志,不用说什么梅剑和,冯难敌了.直到袁承志用出神入化的功力震慑了大家,大家才正视他的辈分. 其实华山掌门对于袁承志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泰山大会奠定了他武林盟主的位置.这个位置,显然比华山掌门更加有实力. 可有用么? 前文中我们谈到过,武林群豪的功夫再好,也是无法和军队对抗的.武林盟主是威胁不了皇位的. 泰山大会,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描写.黑白绿林的重要人物,异口同声敲定了袁承志的领袖地位,没有丝毫的矛盾.非常的虚假.好在金庸先生在孟老爷子那边补了一笔,否则泰山大会还不如不写. 碧血剑后期,对于五毒教的描写,是金庸的一个里程碑.后来的诸多反面门派都来源于此.五毒教的权力和关系分布相对混乱,远不如后来的明教之类条理明晰. 五毒教的权力分布,相比书剑里的红花会,那是真实得多.当然,这也有五毒教是邪教的原因. 何铁手武功卓绝,教内别说没有和她能够抗衡的,连记得上她一半的都没有.因此何铁手少年即位就压服教众. 可何铁手如此强大,依然没有动摇手下暴动造反的决心.最后何铁手凭借武功镇压,没有成功,被迫投身华山派.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金庸想表示的含义,领导的才能远胜手下,未必有助于他更好的管理手下,也不能作为让手下信服的筹码.何铁手的下野,让我们想起了后来的萧峰. 金蛇郎君夏雪宜是金庸钦点的男二号.其实不认同的朋友大可以无视,男一号他老人家说是袁崇焕... 夏雪宜和何铁手一样,爱上了仇家的人.这样的命运,我把它命名为[罗朱笔法],当然是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金庸从碧血剑以后,会不断的开始用罗朱笔法来展现书中的一对对矛盾. 最后袁承志的结局,是一个非常讽刺的结局.他没有按照他的名字那样,继承袁崇焕的遗志.(忠魂依旧守辽东),而是选择了逃避.这看起来似乎是另一个开端,其实金庸根本没想到以后能写鹿鼎记的. 碧血剑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