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章 消法//保和丸、核桃承气汤、二陈汤、越鞠丸、五苓散

 可可雪茄 2011-05-25
第十二章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代表中药:半夏山楂茯苓陈皮川乌
  代表方剂:保和丸核桃承气汤二陈汤越鞠丸五苓散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浸入2%的明矾水中,漂半小时捞起,晒干或烘干,即得生半夏。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  用于湿痰冷饮,咳嗽气逆,风痰眩晕,痰厥头痛,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淡核等症。外用消痈疽肿毒。
【炮制与作用】
1.
生半夏: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
2.
清半夏: 取半夏大小分开,先淘洗干净,然后置缸内加清水浸漂7-1O日,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每100公斤半夏加白矾粉2公斤,泡1日再换水,漂至规定天数,取出置锅内,加入白矾与水共煮,先武火后文火,不断搅拌,约2-3小时,至内无白心、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晾至六成干,切成薄片,晾干。
3.
姜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再与半夏共煮至内无白心,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晾干。
4.
法半夏: 取半夏,按清半夏法浸泡,取出稍晾。另取甘草片煎汤,再将生石灰块投入汤中搅拌,略经沉淀,滤取上清液,将半夏投入其中,浸泡约4-5日,每日搅拌1-3次,至药材颜色变黄、内无白心、尝之微有麻辣感为度,捞出冲洗干净,阴干,用时捣碎。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以生半夏适量,研末用酒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出血症不宜用,孕妇慎用;反乌头、附子。
【现代研究】  半夏的刺激性反应类似于炎症反应,可采用炎症指标进行检测。半夏新、老制品的镇咳、镇吐作用不比生品差,对眼睑结膜刺激性相当,无明显毒性,说明新工艺可行。姜矾半夏和姜煮半夏对大鼠胃液中前列腺素E(PGE2)的含量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且显著抑制小鼠胃肠运动。生半夏对小鼠胃肠运动呈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大鼠胃液中PGE2的含量,胃酸、胃蛋白酶的活性呈显著抑制作用,对胃粘膜损伤较大。

山楂

《本草经集注》
蔷薇科(Rosaceae)山楂G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或山里红G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er. major N.E.Br.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酸、甘、微温。入脾、肝二经
【功效】  消食健脾,行气散瘀。
【应用】  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账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作痛;高血脂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炮制与作用】
1.
山楂:拣净杂质,筛去核。
2.
炒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
3.
焦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4.
山楂炭: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现代研究】  北山楂含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黄酮类、内酯、糖类及甙类等。野山楂含柠檬酸、山楂酸、鞣质、皂甙、果糖、维生素C等。山楂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所含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所含多种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山楂有收缩子宫、强心、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对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茯苓

《本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菌核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直径10-30厘米或更大,常生于松树等根上。新鲜时软,干后变硬。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粉粒状,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伞形。
【性味归经】  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应用】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健脾宁心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炮制与作用】  净制:茯苓个,浸泡,洗净。茯苓皮,除去杂质
切制:
1.
朱砂制:取切好的茯苓,置盆内喷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外面挂匀朱砂为度,取出,晾干即得。每茯苓10kg,用朱砂180g
2.
土制: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
3.
明矾米汤制:取茯苓去皮,加明矾热米汤溶液浸6-8小时,洗净,焖1-2天,蒸1小时,趁热切1.5-3cm厚的片,晾干。每茯苓100kg,用明矾0.25kg,热米汤适量
4.
米汤制:取茯苓去皮,加米汤浸1夜,蒸热,趁热切3mm厚的片,晒干。
【用法用量】  煎汤,3-5钱;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研究情况】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茯芩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茯苓为寄生于松根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异。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苓,长于清利湿热;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名白茯苓,长于健脾利湿;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长于宁心安神;菌核中的松根入药名茯神木,长于平肝安神。

陈皮

《本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果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炮制与作用】  净制:除去杂质
切制: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
炮炙:
1.
制炭---取净陈皮丝,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 晾干
2.
土制---先将灶心主置锅内炒松,倒入陈皮丝,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黄色为度,取出,筛去土,放凉。每陈皮500g,用灶心土250kg
3.
麸制---取净陈皮,照麸炒法炒至颜色变深
4.
蒸制---将原药除去杂质,喷潮,置蒸笼内蒸至上气后20分钟,取出摊凉,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5.
蜜制---取净陈皮,剪成小方块,再取蜂蜜用文火炼成老蜜,将陈皮块倒入,炒成黄色时,出锅,摊开,晾凉。每陈皮100kg,用蜂蜜1875kg(《甘肃》)。
6.
盐制---取净陈皮,剪成小方块,再用大青盐化水,倒入,文大炒拌均匀,出锅,摊开,晾凉。
【用法用量】  39g,煎服。
【使用注意】   氣虛與陰虛燥咳者不宜,吐血症慎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黄酮甙(如橙皮甙)、川皮酮及维生素B1C等。福橘皮挥发油中主含柠檬烯。本品煎剂对家兔及小白鼠离体肠管,麻醉兔、犬胃及肠运动、小鼠离体子宫均有抑制作用;对麻醉兔的在体子宫则呈强直性收缩。小量煎剂可增强心脏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大剂量时可抑制心脏。鲜橘皮煎剂有扩张气管的作用。所含橙皮甙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有利胆作用。

川乌

《本经》
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主产四川、陕西。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应用】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炮制与作用】  净制 除去杂质。
切制 衡生川乌,用时捣碎;制川乌,切片。切簿片。
炮炙.  制川乌
1
.煮制 取净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切片,干燥。
2
.甘草制 取泡过的川乌与甘草间煮10余小时至内外发软,焖润1天,切薄片,晒干。。
3.
蜜制 将川乌用文大炒热后,倾入炼蜜中,拌炒至蜜尽黄色时即可。
4
.醋制 取泡过的川乌,加醋煮至醋完全渗入药内为度。。
5
.黑豆制 先将黑豆煮至膨胀,再将泡透的川乌倒入锅内同煮至熟透为度。。
6
.豆腐制
1)取泡过的川乌放铜锅内,用沸水煮半小时,倾去液汁,加豆腐与清水盖过药面,煮沸2小时,晒1小时,使表面水分干燥,继续晾至半干,再焖至内外潮润一致,切112mm厚的片,晒干。
2)先将豆腐放在铜锅内,加大量水烧至水沸,加入川乌煮1小时,至无白心为度;陈半干,再阴干,切片时再用开水略焖透,切15mm厚的片,晒干。。
7
.甘草、白矾制 将甘草煎煮2次,2次滤液与白矾混合,与泡好的川乌同煮,至内无白心,口尝稍有麻辣感时,捞出,晾至7成干,焖润,切片,干燥。。
8
.甘草、皂角制 取川乌加甘草、皂角水浸泡35天(每天换水2次),切成两半,再加甘草、皂角煮至无白心,晒半干,焖至内外水分均匀,皮较硬时,再切15mm厚片子,干燥。。
9
.甘草、银花制 将甘草、银花煎汤去渣,再与泡过的川乌同煮,用大火煮至内无白心,晾6成干,焖23天至透,去芦,切12mm厚的片子,晒干。。
10
.生姜、黑醋制 取泡过的川乌,加生姜汁,黑醋浸透,煮熟切片,晒干。。
11
.生姜、豆腐制 取川乌与生姜、豆腐加水煮3小时,焖12小时,取出,拣去生姜及豆腐,晒2小时,切15mm厚片子,晒干。。
12
.甘草、醋制 生川乌大小个分开,与甘草同置水中浸泡,夏秋天泡10天左右,每天换水3次;春冬天泡15天左右,每天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捞出,移置锅内,加醋与适量水共煮,至中心无白心为度,取出,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干燥。。
13
.甘草、黑豆制 取泡至稍有麻舌感的川乌,与黑豆、甘草汤共煮至内无白心无麻辣味时,出锅,晒至67成干,焖润后切片,干燥。。
14
.甘草、黑豆、白研制 取泡至微有麻辣感的川乌,与甘草、黑豆、白矾汤共煮至内无白心,取出,微晾,切15mm厚片子,晾干。
15
.甘草、黑豆、生姜制 将泡透心的川乌与甘草、黑豆、生姜共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切片,干燥。
16
.生姜、皂角、甘草制 拣去杂质,大小分开浸泡,春冬34天,夏秋23天,每天换水12次,捞出。另取生姜、皂角、甘草捣碎,与川乌共倾入锅中加热煮沸(约2小时),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7成干,切23mm片,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
17
.黑豆、甘草、生姜、白矾制 将生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夏秋泡10天左右,每天换水3次;冬春泡15天左右,每天换水2次。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时,捞出,置锅内,加生姜、甘草、黑豆、白矾同煮,至透心为度,取出,除去辅料,晾至半干,切顺刀片08-1mm厚,干燥。
18
.生姜、甘草、皂角、麻黄、桂枝制、取漂过的川乌,加水煮110分钟,加冷水漂1昼夜,再加清水与以上药料同煮1小时,取出,晒半干,切3mm厚的片,晒干。
【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现代研究】  川乌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素馨乌头碱等。乌头有镇痛、镇静、局部麻痹等作用。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对于因注射菌苗而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乌头煎剂或总碱能引起麻醉猫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小剂量乌头碱使心跳减慢,大剂量则引起心率不齐,甚至心室颤动。

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
【组成】  山楂18g,神曲6g,半夏、茯苓各9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6g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方解】   其中山楂善于消肉食油腻之积滞,且用量最大,为方中主要药物;神曲是经发酵而成,更善于化谷麦酒食陈腐之积滞;莱菔子能消食下气,消胀除满,偏于消谷面之积滞。
半夏能降逆止呕,陈皮能行气消胀、化滞止呕,茯苓能渗湿健脾止泻。饮食停滞, 湿遏气阻, 多有郁而化热现象存在, 正所谓凡有郁处, 必有热伏 所以方中又用了具有清热散结作用的连翘, 有热能清, 无热能防, 散结又有助于消食导滞
【功效】  消食和胃。
【主治】   常用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食,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临床应用】   
1
.本方为治疗食积的通用方剂。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证治要点。
2
.本方为消食轻剂,适用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之证。若食滞较重者,可酌加枳实、槟榔等以增强其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可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加白术以健脾。
3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加减用之。

核桃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桃仁(去皮尖)12g,大黄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芒硝6g
【歌诀】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前4味,芒硝冲服
【方解】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心主血脉而藏身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两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干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功效】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临床应用】  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于瘀热互结下焦者
【使用注意】  本方因能破血下瘀,故孕妇忌用。若兼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再用本方。

二陈汤

《局方?卷四治痰饮?绍兴续添方》
【组成】  半夏、橘红各自10g、白茯苓9g、炙甘草5g
【歌诀】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用法】  水煎服,亦作丸剂。
【方解】
君 半夏 辛以散结,脾胃经之药辛温而燥,行气下气散结,燥湿化痰。
  臣 橘红 侧重于化痰燥湿,芳香醒脾,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
    茯苓 健脾利湿,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
   
            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
  佐  生姜 降逆化痰
            一则取其助半夏、陈皮以行气消痰。
      以生津敛肺。
    乌梅
            有散
       与半夏相伍  相反相成,可兴肺之开阖,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有收
     顾脾。
  使 炙草
     以缓缓图之,不致猛力一发而过。
【功效】  逐瘀泻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临床应用】
1
.本方主治湿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
.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风痰,可加南星、竹沥;热痰,可加黄芩、胆星;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
3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湿阻气机者,均可用之。
【使用注意】  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越鞠丸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
【组成】  苍术12g,香附12g,川芎10g,神曲12g,栀子10g
【歌诀】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用法】  水丸,一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方解】  从脏腑来说,涉及肝脾两脏,因肝藏血面主疏泄,喜条达而来抑郁,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喜怒无常,忧思无度则肝气不舍,形成气郁,进而导致血郁,火郁,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影响脾土则脾失健运而致食郁,甚者会形成湿郁,痰郁。所以气,血火三郁多责之于肝,食,湿,痰三郁多责之于脾。方中以香附为君药,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以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异滞,以治食郁,共为臣药。气郁则湿聚生痰,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化痰之品。全方具有理气解郁之功
【功效】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主治】  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临床应用】
1
.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证治要点。
2
.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若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增其活血祛瘀之力;若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利湿;若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消食;若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若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祛痰。
3
.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而有六郁见症者,可加减使用之
【现代研究】  本方单味药具有抑制肠胃运动,减少胃液分泌,利胆,减轻肝损害,改善冠脉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阵痛,收缩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五苓散

《内经》
【组成】  茯苓9g、猪苓9g、泽泻12g、白术9g、桂枝6g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
1
.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
.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床运用】
1
.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
.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使用注意】  入汤剂不宜久煎。
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