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致病性蓝耳病保健防控措施

 千岛花园 2011-05-25
高致病性蓝耳病保健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该病毒不感染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0074月,农业部正式确定本次疫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

       “蓝耳病的概述

  1987年在美国首先报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蓝耳病,1989-1990年在亚洲开始流行。多年来,蓝耳病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的主要病原之一,一直受到集约化猪场和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关注,但对于一般养殖户和散养户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受2006年来我国发生的疫情的影响,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控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阐述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征﹑诊断方法及保健防控措施,为猪场有效控制此病提供参考意见。

  一﹑蓝耳病的传播途径

  关于蓝耳病的传播途径,一直以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1.专家们对于蓝耳病随空气传播这一传播途径还存在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2.认为吸血昆虫(主要是蚊子)传播此病的可能性小;3.运输工具也是其传播途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4.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猪与猪之间的相互传播,包括母仔垂直传播和同一批猪群之间的平行传播。在同一猪群中,蓝耳病毒存在持续感染情况,病毒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造成感染及未感染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引进带病毒血症的后备种猪与原猪群的平行和垂直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不同的猪群还可通过感染公猪精液传播。
  
通过认识此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广大养殖朋友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此病的流行与扩散。

  二﹑蓝耳病的发病特征与诊断

  对于确定猪群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找到病原,其次,必须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第三,必须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对蓝耳病的诊断,也应建立在其发病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一)、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

  管理规范、饲养正常的猪场,种猪的繁殖率和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等各项指标应该是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只有当大的疫情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才会出现波动。蓝耳病急性暴发可引起猪繁殖及呼吸道症状,对猪场各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巨大。猪场只有通过每月生产性能指标的分析,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存在蓝耳病的干扰。清楚的认识猪场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是控制此病的发生与流行的关键。要想通过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来预测疾病,猪场必须具备完整的生产记录资料,否则这项诊断就无从谈起。

  (二)、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黑胎)等,死胎体长大于17厘米,脐带有郁血现象;经产母猪表现为不发情、发情不正常或屡配不孕,滞后产,而流产和产死胎的大为减少;蓝耳病初感染阴性种猪群时,常表现为短时间内(约1个月)暴风式的母猪流产现象。
  呼吸道症状:在猪群中常与其它病原交叉感染,表现为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猪只感染蓝耳病毒后2-4周出现呼吸障碍症状,发病率可达20-80%。断奶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表现非常明显)、生长缓慢,日龄越小呼吸道疾病越严重,死亡率也越高;有些猪场可见哺乳仔猪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发热、关节肿大、跛行、眼睑肿、有多量眼屎。
  
本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特征:怀孕母猪大批流产、死胎、早产、产弱仔,怀孕母猪流产率达30%,严重的可达70%,甚至80%;哺乳母猪严重缺奶,甚至无奶汁。乳猪:其发病死亡率随日龄的加大而下降,10日龄以内死亡率为 80~100%;10日龄以上一般为20~50%。生长猪和育肥猪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在本次疫病中,肥猪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种公猪症状轻微,只表现咳嗽、昏睡、厌食,精液品质明显下降。本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重要临床特征:猪出现结膜炎,眼睑和结膜水肿,个别出现球结膜水肿,目光阴森。
  (三)、主要病理变化:

  间质性肺炎、呈褐红色花斑状、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或粘稠的粘液,肾盂肾炎,淋巴结水肿、褐色肿大,心包和胸腔积液(清亮)。

  三﹑2006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暴发因素分析

  2006年夏秋开始以来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并造成严重损失有七大原因:1、部分地市在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导致疫情扩散;2、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呼吸道损害,抗病力下降,造成继发感染;3、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影响,导致抗病力下降;4、高温地区由于没有通风导致高温潮湿,病菌繁殖,使得疫情更趋严重;缺水或水管在阳光中暴晒,水温高引起缺水,部分猪出现猪休克、肺水肿死亡;5、免疫不到位,猪群没有建立起对蓝耳病的特异性抗病力;6、猪价低迷时,普遍忽视了对母猪和仔猪营养供给及管理,猪群的非特异性抗病力低;7、其它因素如用药治疗不当,用药过量,加重死亡。

2007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的具体防控措施

  一、加强蓝耳病疫情的监控

  猪场通过对蓝耳病进行进行适时正确的诊断,来制定基本的健康监控措施非常重要。及时检测猪场蓝耳病的抗体水平、确定蓝耳病病毒的循环传播水平和时间,采取措施实施有效控制。具体监控方法:1、 猪场管理人员应跟踪猪场各方面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对可疑临床病例做剖检诊断及实验室检测蓝耳病病毒,及时做出诊断。2、 对猪群实行蓝耳病毒血清学检验,尤其是对后备种猪的检测,观察分析其抗体水平。3、 结合生产实际,猪场当蓝耳病抗体水平处于不稳定阶段或抗体水平处于临界值之下时,正是生产问题最突出之时,应该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如紧急疫苗注射或补注疫苗)

  目前即将进入猪病高发季节,养殖场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近期要把防控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作为重点,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加强猪场的日常管理  

  为防控2007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须加强猪场的日常管理,减少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措施如下:
  1.
建立合理的猪群流动制度及相关管理;
  2.
设立病猪隔离舍;
  3.
淘汰病猪,以避免感染猪只与健康猪群之间的接触传播;
  4.
加强后备种猪管理,对新引进的后备种猪实行闭群管理”,隔离并使后备种猪适应新环境.
  5.
不要将流产母猪的胎盘喂给其它猪吃;
  6.
仔猪在出生24小时内实施寄养;
  7.
及时清除病、弱仔猪;
  8.
对分娩舍及保育舍执行严格的全进全出管理;
  9.
注射时每头猪更换一次针头;
  10.
夏季应严防中暑、猪热应激综合症、猪感光过敏、流感、圆环病毒病、皮炎肾病综合症、猪日本乙型脑炎、猪瘟、霉变饲料中毒、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钩端螺旋体、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败血型链球菌病等,做好常规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11.
冬春严寒季节,搞好防寒保暖与通风;防止猪舍内氨气过高对猪呼吸道造成影响;
   12.
非自繁自养猪场尤其要加强管理,重点是保健预防贩运仔猪腹泻综合症,及时打好猪瘟等疫苗;
  13.
做到对病死猪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14.
发生疫情的地区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严格实施隔离封锁;(2)严格猪舍、场地及用具的消毒和搞好杀虫灭鼠工作;(3)对病死猪及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4)强化猪瘟、蓝耳病的免疫;(5)建立猪场发生疫情的紧急处置预案。

  三、按照扶正祛邪原则,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预防策略:

该病重在预防,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应在疫病未发生之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进行预防,应在猪无名高热发病高峰期前加药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应及早采取措施在饮水和饲料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目前猪场临床较敏感药物有富克等,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制定本场的预防保健用药计划。从母猪用药保健开始控制细菌性疫病的源头。

  1、做好蓝耳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肥育猪23—25日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在配种之前、公猪每半年,注射一次蓝耳病灭活苗;
  2
)因为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应激较大,为了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建议在疫苗注射的同时和
疫肽素(植物血凝素)混合一起注射。

  2、消除饲料霉菌毒素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本次疫病流行与饲料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有较大关系,建议使用霉可吸,消除饲料霉菌毒素,保持和提高抵抗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