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本质,建设和谐数字校园—陈奕望 - 中学协作研究会

 今天,你起床了吗 2011-05-25

把握本质,建设和谐数字校园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陈奕望

一、问题的缘起

火药、指南针、蒸汽机等典型技术制品,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可能依然影响着我们现时代的生活。这类技术制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反过来又在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我们在思考、建构当代人类生活各领域内的新实践,都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其制品的介入作为重要的前提要素之一。200010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个决定就是这样一类社会发展的新诉求在教育内部的必然反应。

在中微观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层面,教育外部IT企业曾经是主要的推进力量,在一些范围内的交流与讨论中技术作为第一维度的倾向很明显,“某某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某某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运用”等等凸现技术手段、以技术手段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话语方式相当常见。近10年来各地各行业信息化实践表明,某一行业健康的信息化进程往往是由行业内在的需求所驱动,这类需求的表述往往与该行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紧密关联。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亟待我们教育内部人士从教育的逻辑出发来认识、思考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相关问题、寻找相关运行规律,进而落实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效益与教育效益。

复兴高级中学1998年异地新建校舍,当时学校信息化必要的物理环境建设就已经纳入到建设方案之中。数年来的实践,促进了学习者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但在实践中,“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内核?”、“数字校园究竟是设备的集合还是其他的什么内容?”、“我们如何能够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得到真正的落实与体现?”、“实践中的弯路是否与这些问题答案有关呢?”等等问题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2004年学校正酝酿着下一轮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有效突破,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上述问题,从教育的逻辑出发,给出我们自己的回答,在实践中逐步生成新型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数字校园。

二、目标与观点

本研究的目标并不是仅仅侧重理论的结果,而是试图从反思相关基本概念出发、在认清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核与行动的逻辑起点后,建构必要的实践方案,并通过实践深化学校的内涵发展;并期待我们的实践能够成为目前数字校园建设进程中有价值的反思素材。

1.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什么是数字校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信息化、数字化这类非常流行的新名称,在研究和实践中如何科学地界定则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对于信息化,人们的前科学经验中往往是一大堆设备、凌乱的线路等等,或者是很多软件系统、人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忙碌地输入着什么……;这类先验性的认识是将信息化等同于设备与设备的添置、等同于软件、硬件的简单集合。各地有一些学校提出了建设数字校园,但是往往局限于研究具体信息技术应用软硬件系统建设与装备,鲜有从科学界定概念出发,进行系统而整体思考与实践

国内对数字校园的阐述,经常选用的是蒋东兴(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等人的界定: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它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1.清华大学数字校园组成图

http://www.cic./jdx/lunwen/szxy.htm

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信息化。

 

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现实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数字校园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包括了现实校园及其数字化空间,也包含了很流行的虚拟大学……

这个界定中,被界定端是“数字校园”,界定端是设备、环境、资源,应该说范围在物理层面是等效的。在清华大学数字校园构成模型中,这个界说的核心还是静态的、物理的校园,并没有明确涉及校园中将这些环境因素串联起来的东西,而正是活生生的教师、学生,以及相互关联起来的组织结构才是串联起校园生活各方面因素的线索,这类行为模式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校园生活中本质性的成分。

信息化、数字化并不仅仅是装备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作为工作手段,我们则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信息化、数字化:

①物理层面――是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我们工作的工具;这些手段与条件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物质基础。

②社会层面――是新型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建设与实施,这类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入后的社会基础之上;这类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结构框架与信息流动原则。

③文化层面――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感悟生活,以及不断感悟新技术中所蕴含的新型文化内核,不断积淀、不断发展;文化内涵是信息化、数字化看不见的精神内核,影响着人们各类具体行为。

据此,我们认为――

数字校园的精神内核是一类新型的组织文化;

数字校园的框架结构是一组动态稳定的组织行为范式与流程模型;

数字校园的物质基础之一是校园网络环境与各类应用软件系统;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是新型组织结构、新型组织行为模式,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的建设和运用仅仅是数字化的外在表现之一。组织文化、组织行为模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核与逻辑起点。

在这里我们将“数字校园”的界定,突破了原有物理层面的局限,揭示了数字校园从精神、社会、物质各层面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2.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我们对实践价值和必要性的认识。

技术是人类社会直接感受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每一次科学的大发展都会通过典型的技术制品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作为后工业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工具代表,表征了科学在整体性方法论、开放系统等方面的进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体现在人类生活中。这类信息技术工具所能够提供的行为可能性,也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扁平化趋势相配合。

韦伯归纳的组织科层制结构体现了工业社会等级、控制等等的基本观念,这类科层制结构给组织的有效运行也提供了一定的机制。必要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的发展效率注入了催化剂,但是也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于细分化的社会分工在实践中有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聚合的急切需要;另外我们人类也将遇到更多从未遇见过的未来,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结构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具备必要的弹性应变的可能性。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正是一类符合这类发展需求的组织范式。学习型组织这类动态发展着的开放生态系统,在自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技术制品提供必要的支持,支持其柔性变化着的组织形态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流转途径。信息技术手段正是这样的技术制品之一。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极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和极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各类社会组织更多体现为在这两端之间某种类型的混合体。

复兴高级中学作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级中学,承担着中等教育领域内学术预科的社会职能,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学习者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在实践中给出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中思考我们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我们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试图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逐步实现组织结构转型;通过新型组织文化的塑造与开放型社会文化生态微环境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习者主体性的切实体现与主动性的有效激发。

3.数字校园的结构

2.传统学校组织系统概要图

校园生活中主要的人的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校长,也与学生的家长关联。传统的科层制校园组织结构,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基本模型――

 

校长通过中层作用于教师,间接作用于学生。组织各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息将沿着上下层之间科的分类逐级上传,通过中层以上管理部门才能够向下传递到其他科类相关人员。这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不能够适合自适应的自组织系统。

根据以上考虑,我们对数字校园的结构进行了如下的概括:

三~四类人的要素――学生、教师、校长、家长;

各类基本组织行为模型――沟通教学目标、协调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督促学生进步、发展环境支持等等典型组织行为;

沉浸着的组织文化氛围――关键内核,通过每个个体与组织部门的行为得以体现;

蕴含在组织行为架构中的技术支持系统――校园网络硬环境、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等等……

3.数字校园结构示意图

在实践中,我们没有首先从改变科层制组织结构上着手,以实现形式上的扁平化;而是从学校关键组织行为梳理入手,根据不同的人的要素,来思考应然的组织行为模型,进而试图在实践中部分实现扁平化校园信息互换、业务运行机理。

4.数字校园的建设路线

我们回顾实践,不难发现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常见的工作路线是这样的一个类型:

建设决策;

由公司提出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议,学校与其讨论,不断明晰技术需求修改软件系统;

在学校推广应用这类软件系统。

建设决策

公司提议、

学校要求、

协商应用

推广应用
软件系统

 

4.一般数字校园建设路线示意图

我们认为,这样的工作路线没有脱离技术工具至上的泥潭。将信息化的过程仍然等同于设备与应用软件系统的配置过程。

基于对“数字校园”新构架的认识,应然的数字校园建设路线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序列:

学校内涵发展基本理念与发展目标的研究;

学校典型组织行为(主要教育教学业务行为模型――流程、各类细化工作准则)的研究与梳理;

以人为枢纽的信息流向研究分析,为支持系统的整体架构建设提供初步的方案;

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的教育需求、教育行为模型表述;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部署环境中的物质条件(软硬件等等)

融入常规工作流程的具体应用过程,在这类应用过程中静静地提升了原有常规工作的运行水平。

5.应然的数字校园建设路线示意图

三、实践与成效

从异地重建校园开始,复兴高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

1998年开设结合校园重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网络基础布线、互联网接入、基础应用系统等方面初步实现。

在基础应用系统方面,建设了学校信息发布和公共服务系统(FXHS Net & Service)、学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FXHS EMIS)、学校开放式教育资源管理系统(FXHS IDC &ORMS)(俗称一卡通)和学校网络管理系统(FXHS NMS)。

①学校信息发布和公共服务系统(包括了通常所说的学校网站)担了公共信息的发布如新闻公告等公共服务功能。

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支持教务管理等工作,对教务基本信息、学籍管理、课程、考试和成绩统计等信息进行管理

③开放式资源管理系统将学校各类教育空间资源(各类实验室、专用室、场馆和设施等等)加以有效地管理,该系统对全校的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游泳池、天象馆等近40个场馆的使用,实行了网络一卡通。通过该系统,学生可自由选择场馆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教师和学生通过查询机可及时了解各场馆的即时情况,还可根据各场院馆的上周、本周和下周的开放排课表,制订自己的教学或学习计划。这样做既可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又可提高各场馆的使用率。

④学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管理学校网络环境的硬件与系统,保障网络安全,对用户分级分类上网等实行全面的有效管理。

19999月由市教委组织了复兴高级中学数字化校园鉴定会,在鉴定会上,专家们给于很高评价。

2.应用启动阶段

2002年开始,我校根据前一阶段的运行,以及教师学生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必要维护和升级。2003年对应用软件系统进行了必要的功能扩充升级与初步统整。

①基础设施方面

▲将校园互联网接入扩容,升级至1M光纤接入;

▲空间校园网络基础管理从纯软件升级为软、硬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依托可靠的网络管理,维护了学校的网络畅通和系统安全;

▲校园部分地区重新优化布线;

▲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工作电脑;

▲为每间教室配备了计算机和投影电视。

②应用系统方面

▲开放式资源管理系统升级为非接触式交换方式,将校园生活的各空间使用与图书馆借阅活动管理整合起来,并实现了与教务系统的学生基本信息的同步,这样在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智能化管理水准,可靠地保证了校园内各类信息的真实采集和流通。

▲建设数字校园内部网核心节点――求真网,将其作为学校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换空间、活动中转空间,给师生在网络的行动提供统一入口和结构性的导航机制。通过网站系统中的系列工作按钮,将原先分散的操作整合起来。据此师生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类数据库,可以直接打开经过授权的文件夹,用来存放自己的文件,可以进行远程的文件传输,可以看到学校的有关安排等等。

3.反思提升阶段(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①反思――到了2004年,在数年来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围绕有效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研究。反思了以前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工具手段至上的技术理性。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对数字校园进行了重新解读,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回归到教育的基本逻辑上来,着重思考新形势下的发展。

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内核是教育现代化,数字校园绝非简单的物质环境,它的内核与结构是一类正在形成的新型文化和组织行为模式。这类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学习型组织,是社会组织转型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入后的校园环境因素与扁平化了的新型社会组织有着天然的契合。无论是组织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习者自主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行为主体的决策,而校园内的信息流转机制为自主的个体、专业的执行团体的决策提供了决策信息支持,进而为扁平化的组织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另外,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当学习者逐步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之后,此刻的校园将充满生机,体现为无序中的有序。为了促进这类自主生成的过程中自组织,有必要建设支持多样化个性学习的空间、需要建设能够动态记录学习者发展的手段以支持发展性评价……

这类文化与组织的转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来推动。没有核心文化价值的建设,就谈不上较为稳定的基本组织行为模型的确立;没有基本组织行为模型的确立,就谈不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支持我们的教与学……

为此,我们在复兴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学习型组织、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列入了发展目标序列,并为此深入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应用项目的执行方案;在未来的三年里面,逐步启动学校常规管理中各类基础组织行为模型的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②教务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构想与实践

2004年到2005年的两年间,我们以教务管理工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模型进行了剖析,初步归纳了一些流程模型。

▲排课流程

原有的排课流程是这样的一个层级式的流程,信息的传达是纵向的层层上传或下达,流程中有诸多结点,会有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信息的周转相对缓慢。原先的工作流程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后,校长室、政教处、校团委、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都可以在网上递交自己的要求,教导处统筹安排后排出课程表(草案),大家在网上调阅后直接反馈至教导处,由教导处统一协调之后,拿出课程表挂在校园内网,任课教师可在第一时间看到课表。

▲教研组业务工作文档的流转

由于可以在网上调阅、起草、讨论、修改各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小结,交流各教研组的工作情况,自动形成了更为丰富、深刻、直观的信息传达到校内各部门,使各教研组的工作呈现开放的状态,促进经验交汇,同时也是促进思想创新,为各教研组之间相互合作提供条件。在这个业务流程中,实际上初步实现了业务的扁平化。

▲学习者自主性很强的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选课过程

多年来学校共积累了80多门课程,分为长课时与短课时两类,供学生选折。学校教师将自己开设的课程介绍放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信息中心编辑制作后在每学期开始的前两周进入校园电视窗滚动播放,供学生了解。学生在规定时间在网上选课,教导处根据学生选中的课程及每门课程的人数统一安排教室后通知任课教师上课。试听时间为短课时1节,长课时2节,期间学生可在网上重选,试听期结束后信息中心生成选修课学生名单。

(注:教师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开设情况)

     

(注:学生选课界面实样)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管理拓展型课程,为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保证每位学生机会均等。课程设置是围绕学生而非教师,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

中学的科研工作,是紧紧围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展开,注重发现、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把在工作中积累的诸多经验整理、归纳、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由于学校科研多在教师工作之余展开,符合教师自身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兴趣的课题,简便快捷的程序和途径,是科研工作顺利、持续开展的保证。学校科研管理的数字化,遵循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合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校园网上设置了“教育信息”和“教科研”两个窗口,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便利,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速信息的记录、查阅以及传播速度,提高从事科研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学校科研室对课题的滚动开发和分层管理,并且与“数字校园”中的其它系统相配合,共同实现无冗余的统一管理系统。

③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构想与实践

我校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入手尝试新型教学方式。结合典型学习环境,我们开展下列实践探索。

▲开放性生物学实验活动

数码显微生物学实验室实景

2004年底,学校建立了数码显微生物学实验室。数码显微生物学实验室是集生物数码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与计算机软件系统相结合的多媒体、多功能生物学实验室。与传统各自独立的生物显微镜相比,这个实验室的显微镜由于设置了数码联动装置及测量软件等,功能更加强大,可进行图像的动态实时预览、录像和静态捕捉,实现网络互动。

 

实验室的布局改变了传统的条桌分布设计,以一个可坐六个学生的六边形实验桌为单位,配置了九张实验桌,每张桌上配有三台数码显微镜和三台计算机。教师讲台上配有教师机和数码显微镜。教师可以演示实验内容,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对所有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进行观察指导。学生也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可与教师交流讨论,并能进行图像处理和高精度的多种方式测量,生成电子实验报告。

数码显微生物学实验室布局图

主讲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方案,预先网络中发布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浏览到该学习活动方案,有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为学习者的开放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活动的结构性导航。

 

例如,《植物气孔的观察》实验单元,教师抛出课题,创设情境,通过网络传输系统下达单元任务目标,布置了三个实验:①观察气孔的运动;②探究影响气孔开放和关闭的化学物质;③光诱导气孔的开启。实验任务中列出了实验操作步骤,提出了分析和思考的问题,学生根据学案可以自行实验,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有步骤的探究。三个实验的设计安排层层递进,通过实验探究,学生逐步了解气孔的运动机理,影响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进而在气孔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气孔与光合作用、抗旱节水、鲜花保鲜等生产生活实践的关系。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植物气孔的内径

《植物气孔的观察》学案

中实验②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分别处于1.5%硝酸钾、15%甘油、1%乙酸、1%阿司匹林溶液和蒸馏水中的鸭跖草叶片气孔,了解气孔的开闭情况及原理。一般的光学显微镜观测的是即时的物像,传统的测量细胞大小的方法是利用测微尺进行测量,不仅速度慢,而且误差较大。而利用数码显微镜的图像软件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拍照”功能保存气孔图像,通过“测量”工具计算气孔的张开程度,通过“录像”手段记录气孔的动态变化,最终通过图形和数据的结合,说明气孔在不同溶液中的开闭状况,并生成实验报告。

 

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以往记录实验结果的方式是文字、表格和简图。这些都是间接的实验记录方法。数码显微系统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除上述传统方法外,通过拍摄数码显微照片,能够更加直接地记录实验结果。而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联网使得该系统对实验数据出来的能量和速度大大增加,有利于及时将实验结果转换成图表。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存储起来,以备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

数码显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圆桌分布,从教学的一开始就将学生进行了“组”的分配,学生自由组合,三个人形成一个小组,每个人拥有一套数码显微镜+电脑设备,每次课程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每个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所有小组又可联合成大组,共享实验成果。而数码实验室的网络技术在信息获取和认知支持等方面都很好地支持了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

▲物理学探究实验室

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

2004年学校为物理实验室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添置了相关的数字化教学实验器材,组建了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全面整合。

 

实验室装备了各类传感器,如声学传感器可以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上传至数据采集器,由数据采集器以115200波频率(10K)的高速传输至计算机,朗威DISLab实验教学软件即可实时描绘出声波的波形图线,同时支持声波波形的存储、回放,进一步方便了实验教学。这类构件物理数字化实验室为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提供了自主建构学习实验的可能性,为资优学习者的深度学习预留了活动的场所。

▲数字艺术创作室

学生正在数字艺术创作

20049月,学校建立了数字艺术创作室,面向高一和高二学生开设了《DV创作》和《作曲与MIDI音乐》选修课,师生共同探索数字艺术的奥秘。

 

创作室装备的现代化数字艺术装备,为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新型表达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的数字艺术创作课程,并不是常见的软件操作的活动,也不是简单的技能习得活动,而是建立在新型文本观基础上,将媒体文本也视为一类表达的要素,运用图片、视频等视觉符号来表达学习者内心的感受,表达我们视觉听觉中的现实世界与梦想空间。可谓是一类新型的“作文”课程。我校同学在全国NOC中小学生创新赛上,数码艺术作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创新构造实验室

学生参加英特尔机器人大赛

学校分期分批添置了最新型的结构搭建套装、可编程工控套装等学习装备学校,建立了复兴高级中学创新构造实验室。开出了机器人选修课与创新构造研究课。

 

社会公众是根据技术制品来感受科学的进步与科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制造技术作为所有技术的基础技术,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工作母机的作用。

创新构造实验室模块化结构构件,有效免除了结构设计中对金属加工工具的严重依赖,使得中小学能够有效地突破条件与费用的局限,让学习者能够便捷地构造各类机械构造以实现某类能力。同时变成工控模块通过各类传感器接收各类动态信息,通过中央控制运算模块的运算输出脉冲控制各类电动机和相关机械结构实现有效反馈。

我校同学在该实验室放飞自己的创意、悉心建构,学习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6年世界中学生机器人大奖赛中获金奖。

④在学生综合发展方面的一些构想与实践

▲复兴高级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学生社团的雏形——兴趣活动小组,到现今数量达到45个之多的各类社团,社团活动在一路改革、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大批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掘了自己的才能,为人生确定了方向。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了复兴高级中学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

复兴高级中学的学生社团发展中一直坚持着“规范+自主”的特色模式,经过长期的演变与适应,我们的社团活动在这一特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显现出四个鲜明的特征:

a. 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活动,自主管理。在学校与社团指导老师的协助之下,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b. 多样性:社团类型与时俱进,活动内容日渐丰富,同时,随着各类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活动方式也正趋于多样。

c. 动态性:社团成员可流动,即社员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更改所参与的社团,在磨合中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社团,是社团活动的一大人性化特色。

d. 开放性:社团活动信息公开,部分资源共享,加强社团之间的了解;社团活动中提倡关注社会,鼓励社团成员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在更多的交流与实践中思考、成长。

其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不仅是社团活动本身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学校创办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因而,除了社团成员对自己所在社团日常活动上的管理与安排,对于所有学生社团的综合管理,采取了由团委学生会统筹安排的学生自制管理的形式。

我们分析了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角色与任务、活动的时间顺序与相关责任,对学生社团的运行概括了一个基本的运行模型。

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中,应用软件系统作为一个工作信息交换枢纽联系了社团活动的四个方面,大大降低了耗费在用以联系这四个群体的人力资源,也便于管理部门的综合统筹。并且,通过适当的管理与筛选,各个社团之间的资源能够的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这对于优秀社团带动其它社团,共同发展,无疑是一大动力。

该应用软件系统也向单个社团提供了进行内部的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以及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在此基础上,不少社团建立了社团专用的QQMSN联系群,亦或建设社团网站,打开了与社会联系了窗口。

我校“心灵放飞”社网页及QQ群空间

 

“学生社团管理信息流转平台”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社团日常管理时间耗费,也为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便利因素进一步帮助更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社团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去,真正做到“通过社团活动实现自我发展”这一目的。由于有力的技术手段在握,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主体地位凸显,主导作用更为强劲,鲜明地体现了学生活动的生成性与自组织特点。

▲学校关注新环境条件下的班主任工作,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途径。我们在已有分散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归纳收敛,逐步勾勒出一类工作的大致流程模型。

a.运用网络建设班级活动的虚拟空间,作为班级主题活动信息的交换枢纽,促进班级主题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这类空间也是班级集体成长的点子档案袋,各班学生都在校友录上建有自己班级的空间。向上的班级舆论,使得同伴团体的相互促进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班主任作为班级一员在这个虚拟的网络舞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这类空间为班集体凝集力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时也记录下学习者成长记录过程中富于人情味的点滴花絮。

b.运用班级的网络空间配合公共网络交流工具,丰富班主任教师与家长及时的深度沟通。同时也运用虚拟方式隔离了师生交流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对直接的人际交往失败的担心,帮助同学在老师面前敞开心扉,使得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各类思想动态,对一些思想问题能够及时捕捉动态、把握住一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

▲根据上海市教委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思考,我校建设了学生成长发展系统。该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的学习、生活空间。在此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脚印,记载自己的荣誉等。通过成长发展系统,学生可以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留言交流;可以看到自己每学期的各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可以作学科分析,系统能自动帮学生按学科成绩列表画点,显示每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在年级中相对位置。可以很直观地告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趋势,学生就能客观地了解自己每门课的学习情况。在每个学期末,系统将为每位学生打印一份《学习情况表》,情况表中汇总了学生的学习、德育等多方面重要数据。学生毕业时,系统会为毕业学生提供一份自己在校学习、生活信息的完整的电子档案——《学籍卡》。

在学生成长发展系统中,融入了互动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配置有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家长,家长——学生等多类信息通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就可能较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图:复兴高级中学学生成长信息流示意图

系统统合了能使家长和班主任相互沟通的家校交流平台,与其他功能系统(如学籍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⑤在学校文化氛围营建方面的一些构想与实践

学校利用学校公共空间的一些位置,建设了学校公共文化传播电视窗,通过文字、图片和动画、视频等媒体的快速及时地传播,促进了健康主流文化在校园空间的积极弥散。

电视窗的节目来源于广大师生,各个班级、各个年级组、各个教研室等等群体组成了一连串微型的信息搜集和节目上传群体。在信息传播系统中,为学生、教师或者学校管理部门都配置了相应栏目,并给予节目的设计和播放权。通过电视窗,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快速播发通告,教师可将自己教育心得和名句,以及精彩的照片或录像片段等,让大家共享;学生可将自己的班级新闻、创新作品、重大活动片段等上传和播放。电视窗可以在校内快速地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既活泼了教学氛围,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学习,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和谐的信息互动交流环境,同时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图:复兴高级中学校园大众传媒信息流示意图

⑥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统整基础的研究

复兴高级中学经长达近十年的探索发展索,目前已经拥有近10个应用子系统。校园内各应用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沟通、友好兼容,达到特定信息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和技术的和谐。

然而在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发展较早的学校,由于发展早、应用软件系统多,各类系统间“孤岛”现象严重,相互间数据交换缺乏标准,有的信息不能很好共享交换,有些数据还要重复录入,实际工作效率低下,生成报表费事费力……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明确信息流中的行为主体、梳理校园内的各类信息流的内容与走向,进而为各类分别建设的应用软件系统相互之间进行统整,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框架。

▲校园中两类主要的人的要素

学生、教师是校园生活中最主要的人的要素,一切校园内流动的信息,或多或少地与这些基本要素相互关联。于是,我们在分析校园信息流的时候,这两类人的要素是数据标识的主键。

▲校园中信息与信息流的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稳定性信息与信息流――这类信息在一个时间阶段内相对稳定。这类信息主要是学生的学籍信息、教师的人事信息,是两类人的要素数据的基本属性信息。

图:复兴高级中学主体信息流流动示意图

这类稳定性信息是各个应用软件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也是各类应用软件系统信息互通的关键标识。

第二类,指向性信息与信息流――这类信息发出的对象与流动的走向是确定的。

亚型一:师生对物质资源使用状态的信息与信息流;

亚型二:师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行为状态信息与信息流;

亚型三:师生在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类学习资源信息与信息流(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素材资源)。

这类信息与信息流往往直接与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关联在一起,也是一类教与学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标志。

第三类,弥散性信息与信息流――这类信息的发送者是明确的,但是受众是明确的群体,但不一定是清晰的个人。这类信息主要是校园内各类公共信息。

亚型一:关于公共活动的信息流

亚型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流

正是这类对信息与信息流的分类研究,为数字校园物理环境建设提供了统整的基础、提供了技术系统分析的基础。没有这类教育维度的分析,数字校园物理环境建设就失却了科学性前提。

四、总结与思考

2004年以来复兴高级中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几点体会――

1.复兴高级中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数字校园的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整体认识;摸索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路线,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数字校园的内核是组织文化的建设、关键是组织行为模型的归纳与分析。技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构造,技术工具手段服务于我们的观念与行为。数字校园绝非相关设备的集合,而是一类新型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这些装备服务于我们新型的组织行为方式,决不是为了使用这些设备而行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适合扁平化运行的学习型组织、特别适合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无论是否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运营中,有效的组织行为离不开对关键业务流程中的组织行为进行必要的清晰归纳。而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新型组织运营模式,更需要这类清晰的归纳支持数字校园物理环境建设。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历程中,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生社团、班级经营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探索实践,为后续的深入而全面的建设进程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2.数字校园的课题不首先是技术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教育管理的课题、一个课程教学的课题、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校园内的主要组织行为类型需要清晰梳理,数字校园建设可能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尽管教育内部的人士都认为对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行为都有所了解,但是就科学管理来说,管理人员必须科学地将学校内部主要的组织行为进行分类,将其最稳定的组织行为进一步分类,有效梳理内部组织行为流程。为学校的健康运营提供必要的管理准备。而这个方面无论是日常的学校管理,还是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极大的重视、关注和研究落实。

数字校园的全面建设,还需要在管理、教学等各方面全面启动相应的探索实践,明确更多的需求,进一步提炼出稳定的组分,抽提出必要模型,把握建运行的本质。进而要在整体性方法论的指导下,支持对物质环境建设的系统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校园不可能一蹴而就。

3.数字校园建设的瓶颈之一是人力资源的储备

数字校园的建设需要我们从组织建设、管理、信息标准化、课程教学、人际交流等等各方面深入思考,数字校园的运行需要理解数字校园所代表的新型文化的各类实践者――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与教育科研志愿者、技术支持人员等等角色。这意味着现有人力资源需要转型、需要为未来数年的可持续性发展储备新鲜血液。同时,在各个学科领域内的新型教与学的实践探索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探索实践的人力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将数字校园运营中的各类角色厘定清晰,对这类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教师、校内专业技术辅助人员等等角色开展必要的岗位发展活动。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并不表明复兴高级中学已经建成数字校园,而是全面启动数字校园建设的启动号角。我们在贯彻落实复兴高级中学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历程中全面实施建设方案。为发展中走向未来,在科学行动中,落实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

2.肖峰《创建学习型学校》,《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3

3.温嘉荣 施文玲《从网络学习理论的观点谈教师在科技变革中的因应之道》,
http://www./worldwide/tsdr/tsdr11.htm

4.Deborah L.LowtherMarshall G.Jones & Robert T.Plants《准备好应用网络教育的明日教师》
http://www./worldwide/tsdr/tsdr09.htm

5.李天顺《加大实施力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http://www./titel/ldjh/speech/001(07).htm

6.《数字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内容》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www.ceoforum.org)
http://www./worldwide/eduinfo/eduinfo06.htm

7.吕森林《影响当前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九大问题》
http://www./worldwide/eduinfo/eduinfo15.htm

8.《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专家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2002110《中国教育报》

9.郑燕祥《学校的效能的知识与实践:学校改革的国际动向》
http://www./worldwide/schooldeve/schooldeve_01.pdf

10.上海市上海中学《构建数字化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edu./gzjl/content/31stDecember2003/19617084840401715177744241031825632003123191917_1.htm

11.柳栋:《课程整合的切入维度和实践路线》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

12.[]John D. Brangsford等编,郑谷苑、郭俊贤译:《学习原理:心智、经验与学校》,台北,
源流出版有限公司,200411月版。

13.[]Edward Sallis 著,何瑞薇译:《全面质量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月版。

14.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J].电化教育研究,2002

15.余胜泉 陈莉.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中国远程教育,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