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云港市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

 家有葡萄树 2011-05-25
云港市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

梁国付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 对连云港市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分析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不足之处的基础上, 结合连云港的区域地理环境, 提出了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旨在为实现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 植物地理学; 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连云港市

中图分类号?? G 6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32- 18514- 02

Study on the Field PracticeTeaching Reform of P lantgeography in LianyungangLIANG Guo??Fu?? ( College of Env ironment& P lann ing, H enan University, Ka ifeng, H enan 475001)Abstract?? F iel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 f P lantgeography in L ianyungang city w as analy zed. Based on the shortcom ings o f the traditiona lm ode in the fie ld practice of P lantgeography and regional geog raph ical env ironm ent of L ianyungang, suggestions about field practice re form o fP lantgeog raphyw ere proposed, ami ing at prov idi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s for th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of P lantgeography.Key words??P lantgeog raphy; F ield practice teach ing; T each ing re form; L ianyungang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野外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地理学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 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技能, 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1] 。然而长期以来, 传统的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比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得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条件不足, 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显不足。因此, 加强野外实践教学, 对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推动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和学科的发展,提高地理学整体教学水平, 笔者以连云港市为例, 针对河南大学当前在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并为高校自然地理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提供指导和借鉴。

1?? 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分析连云港市气候条件优越, 寒暑适宜,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1月平均温度为- 0. 4 ?? , 7月平均温度为27 ?? , 年降水量925. 7 mm, 冬夏温度变化和缓, 年较差较小, 年降水量丰富。海拔高于600 m的云台山高耸海边, 构成了特有的气候锋区。沿海一带常年平均气温在14 ?? 左右, 具有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向北方温带、暖温带过渡地带的特点。基于这些地理环境特征, 连云港地区是较理想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 植物种类丰富。据调查, 大约有147科、1 035种, 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唇形科、莎草科、豆科、毛莨科占优势,大多数种类属华北成分, 如麻栎、栓皮栎、侧柏、桧柏、榆、臭椿等, 明显地反映出该植物区系的暖温带性质, 即植被以暖温带类型为主。该区由于位置偏南, 接近北亚热带又受某些局部小气候的影响, 因此分布有许多南方亚热带植物种类,如枫香、糙叶树、乌桕、海桐、大叶胡颓子、山胡椒、化香、黄连木、黄檀等, 表明其与北亚热带关系密切。在大气候条件下, 该区内部的地形差异导致了水、热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多种生态环境。不同的环境中发育着不同的植物组合并构成不同的植被。首先, 该区植被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山地植被和海滨植被, 二者无论在种类组成、生态结构或外貌上都极不相同。 山地植被。山地发育着酸性土植被, 以森林为主。构成山地植被的森林群落主要是赤松林、栎林、松栎混交林、杂木林。其中赤松林、松栎混交林面积最大, 约占80% , 栎林、杂木林面积较小。除此之外, 还有一定面积的灌草丛等其他群落。! 海滨植被。海滨地区由于受海潮淹灌和海风吹送浪花的影响,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溶盐类, 一般植物无法生长, 只有少数几种耐盐碱植物能够生存并形成特殊的植被∀∀ ∀ 盐生植被。盐生植被以耐盐碱的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为主。该区交通和食宿条件比较便利, 是高校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地区, 早在20世纪70 年代, 河南大学地理系(现在的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多门课程就一直在连云港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2?? 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植物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一般只停留在植物识别、群落调查水平上, 仅对实习地的植物种类进行基本认识,并且形成了固定模式。老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地, 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 回到驻地整理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 整个实习内容就基本完成了。不同实习点的实习过程趋于雷同,物种识别成了实习的主体, 不仅实习内容有限,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充分。

2. 1?? 教学内容浅显、专业特点不突出?? 植物地理学课程内容主要分4个部分[ 2] : 即植物( 个体)生活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植物区系分布与现代自然条件、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各类型植被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植物和植被在生物圈及其组成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 植物地理课程的实习内容主要以生态学知识为主。然而现行的实习内容往往注重对植物种类的识别, 希望学生尽可能地记住更多的植物种类, 而对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却不够重视, 不能使其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实践性和综合性不强, 忽视了地理专业学生学习植物地理学的意义, 致使学生降低了对实习内容的兴趣。

2. 2?? 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植物地理学实习特别重视植物学知识(特别是植物识别辨认)、植物群落调查等具体知识的学习[3] , 停留在对现象描述的层次上, 所采用的实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 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 回到驻地整理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 不能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观察、把握区域植被综合特征, 对植被生长状况、分布及与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亦缺乏综合分析。实习回来后, 学生整理实习笔记, 编写实习报告, 教师批阅实习报告并评分, 导致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野外实习教学效果差。2. 3?? 实习时间安排欠妥?? 连云港市由于受海洋的调节, 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 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即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凉爽多雨。连云港市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时间多安排在6月底和7 月初, 这时正是多雨期, 降水多、外出不便, 再加上是旅游高峰期, 住宿紧张、费用高, 实习效果不理想。2. 4?? 实习评价模式不完善??野外实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由教师打分, 没有把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现场表现、原始调查记录, 以及其在野外实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等作为成绩的综合评定因素, 从而使得学生野外实习的自觉性差, 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 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3.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对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4] , 适当减少验证性实践活动的比重, 合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活动, 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自拟的综合、创新性实践项目,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激发学生实践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兴趣。在实习中, 教师除指导学生进行传统的群落调查、植被图阅读外, 还要结合课堂教学, 进行生态学内容的实习, 从光与生物、温度与生物、水与生物、土壤与生物等各方面指导学生观察植被生长、分布的整体特征, 归纳总结植被所反映的区域环境综合特征。

3. 2?? 规范实践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 参观学习∃的单一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5] 。教师在指导工作中, 除进行植物地理学方面内容的实习外, 还要把其他各种内容, 如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分析[6] 。在指导中, 采取以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实习方法, 相应的实习内容以综合分析和能力培养为主, 渗入研究性内容。在实习过程中,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 启发其去发现问题, 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得出一定的结论, 由教师进行检查并评价。

3. 3??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连云港市春季5月份的降水比较少, 平均气温在20 ?? 左右, 植被生长状况也比较好, 考虑到实习不影响学生期末复习, 每年5 月的中、上旬是去连云港市实习比较好的时间选择。此外, 植物地理学的实习在不同的季节应尽量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 每年只安排一次实习, 是不能全面了解植被生长状况的。

3. 4??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也要突破传统的内容和模式, 增加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教师结合实习内容设计若干综合能力题目。学生野外现场的表现、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和野外原始调查记录情况, 及其在野外实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等方面,都要作为考核和评价实践教学成果的内容[ 7]。

4?? 结语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植物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使植物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地理专业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现林. 论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J]. 泰安师专学报, 1999( S1) : 36-37.[ 2] 王乃昂, 张铭杰, 陈发虎.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 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3): 65- 67, 70.[ 3] 刘贤赵, 王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6): 36- 37, 63.[ 4] 盛桂莲, 程丹丹, 侯新东. 关于庐山植物学认知实习的总结与建议[ J].高教论坛, 2007(6): 96- 99.[ 5] 赵曦, 刘耀林, 刘艳芳, 等. 综合性大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 ∀ 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 J] .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121- 124.[ 6] 沈显生, 尹路明, 李树美, 等.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J].教育与现代化, 2002, 64( 3) : 20- 25, 36.[ 7] 秦钟, 章家恩, 叶延琼. 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4) : 17216- 172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