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大地震》心理分析:不回避才是真正面对

 诗书之华 2011-05-26
7月22日,在距离唐山大地震34周年只有一周的时候,冯小刚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虽然票房第一天就达到国内有史以来最高,但它从宣传开始,就受到“靠别人的伤痛来赚钱”的尖锐质疑。不少人担心,再现当年的惨烈场景,会不会对经历过这场地震,甚至经历过汶川、玉树地震的人带来心理上的二次创伤?电影中反映的人性被逼到极限,内心崩溃与坍塌的过程,会不会让普通人难以接受?

  专访了卫生部国家危机干预技术组组长、心理专家吕秋云教授:
  看过未必会受伤
  粗略统计了一下,表示不会去看这部影片的人,主要有三种理由:一是影片被定位为“灾难片”,又有地震时楼塌地陷、死人无数的惨烈场景,心理上接受不了;二是认为电影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大众,一部让人“从头哭到尾”的影片,不太值得看;三是一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害怕电影会再次揭开他们心中愈合已久的伤疤,不敢去看。曾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王先生就坚决地表示他不会去看,因为“不愿意让自己的伤痛成为别人的一种娱乐”。
  然而,大部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却表示,电影并不会对心理造成太大的伤害。7月23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刚从电影院走出的观众,他们大多哭红了眼圈,但觉得心理上还可以承受,而且看完后,感觉会更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亲情。

  地震可能影响一辈子
  对于人们面对电影的不同心态,吕秋云认为,都很正常。她告诉记者,曾经遭遇地震、飓风、火灾等巨大天灾的人,都会经历“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经历者会尽量“回避”灾难场景,表现为抑郁、不想说话,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来逃避。调查显示,地震后,有10%左右的人会留下心理创伤。对于慢性应激障碍,女性平均四年左右可以平复,男性平均一年可以平复,但如果处理不好,有些人可能几十年、一辈子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阴影。
  “灾难中,越是人为因素多,或和孩子有关,人们受到的心理伤害越大。”吕秋云说,比如1994年年底,她第一次接触灾后心理干预,是克拉玛依火灾。284个不满18岁的孩子被烧死,在火灾原因和后期救援中,都有一些人为的不利因素,这让一年后,1/4的死难孩子家属都存在心理障碍。“那些不愿看这部电影的唐山人,可能在地震中失去过至亲,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很深的伤痛,怕被触发;对于那些没经历过地震的人也不愿意看的人来说,也许他们小时候,内心深处有过其他创伤。”
  她分析,心理学中有一种“扳机”作用,形容某种刺激触及心灵创伤后引发的强烈反应,如果强迫仍有心理创伤的人去看《唐山大地震》,也许这部电影就会成为一个“扳机点”,引发一定的心理反应。“不想看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说明他还有没解决的心理问题。适当的自我保护是有必要的,最好尊重本人的选择,不想看就别看,单位也不应用组织的方式强迫大家去看。”

  不回避才是真正面对
  对于那些已经能够走出伤痛、正常谈论曾经发生的灾难的人来说,吕秋云认为,他们重温灾难,只是比别人的感受更深一些,并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她并不反对像唐山大地震这样以真实灾难为背景拍摄的电影,因为“灾难性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对于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是这个电影,也可能是一次车祸、一次矿难揭开他们的心理伤疤。”相反,她觉得,电影和音乐是很好的抒发情感的方式。对于一个悲伤的人来说,放快乐的音乐不一定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反而是放悲伤的音乐或电影,可能让他们更快地抒发出心理的悲伤。
  “有时候,回避并不是件好事。”吕秋云说,美国1942年波士顿音乐厅曾发生一场大火,有研究表明,两年后,凡是正常哀悼、诉说,经历过一个痛苦蜕变过程的人,都较早地走出了悲痛,反而是那些不敢面对的人,心理久久不能痊愈。不过,她提醒,如果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出现精神一蹶不振、不想活等心理状态,一定要马上看医生,说明你的心理存在某种没有意识到的痛点,还没有愈合,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