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残缺而感动,只因生命引思考——写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40年前的今天,上演了一出24.2万人遇难的悲剧。

作为一个80后,我无从经历,只能从父母参加救灾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出当时一片废墟的堆砌。


要感谢这个时代,因为它发明了一种叫做电影的东西,它能让人在看到一个或者说是一部分思想引领者对那段时光的记忆。从《唐山大地震》电影,我感受到了那种特定环境下,对生命的彷徨直至麻木,对生死的抉择和痛苦中的希望。23秒,24.2万人,40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仿佛已经凝固,忘却不了的痛苦和生命重生的希望交织在一起,让这种沉重愈发浓郁。


十年过去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那场地震灾难中幸存的孩子长大了。

三十年过去了,重生的孩子们又有了下一代。

岁月变迁,都是在遵循大自然的不变法则:生命不止,繁衍不息。

我觉得,这部电影,或者是这段时光的记录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唤醒大家对生命的珍惜。面对生死,许多人不会懂得珍惜,自残、自杀这种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被重新定义。或许,只有经历过重大灾难过后的人们,才会有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在这个社会上,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亲情,父母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付出生命,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影片中,母亲说了一句:“这种丧失亲人的痛,折磨了我整整32年,如果当时我有选择的话,我宁可死的是我,也要两个孩子活下去。”这是对生命向往的期盼,然而,事实无法改变,她只能够在与困难的生活做斗争,坚强地面对生活。


从媒体上,我了解到,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并不抗拒回忆那一段历史,也永远忘不了那惊悚可怕的瞬间。未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在看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后,想要了解唐山大地震的相关信息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唐山大地震留下来的资料是十分有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被称为“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是顺应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意。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回归自然是一种规律。所以,当灾难压顶时,要凛然以待,不可抛意弃志;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不怨天尤人,把握现在,珍惜所从事的,是每个历史唯物者的应对和选择;人生的价值是曾经拥有过或正在拥有,生活的真谛是善待每一天,直面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其实,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种在你我的心里。

感谢生活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受,活着就是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