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咖啡与烟 2011-05-27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2011年被评选为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入展文物“十大珍宝”之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器物。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这件铜方案的造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造型有着明显不同。
 
        文物简介:
 
        中文名: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出土年代:1974年;
        文物原属:平山县中山王墓;
        制造年代:战国中期;
        文物类别:错金银青铜器;
        规格:长47.5cm、高36.2cm、宽47cm、环座径31.8cm;
        珍藏场所:河北省博物馆;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发掘过程
 
        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破坏, 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清理勘察。“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证明这是一个王的陵墓,考古工作者发现墓穴的主墓室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盗掘。之后民工在取土时,一脚踩出了个大窟窿。对窟窿进行清理后,发现原来是个库。库与主墓室毫不相连,这种墓葬形式,以后被证明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所独有的,也正是由于库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贵文物躲过盗劫。随着1号墓两侧库的打开,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得以再现,最先出土的是大量奇巧瑰丽的生活用品。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错金银双翼神兽、十五连盏铜灯等相继出土。
 
中山国王陵规划图
 
中山国王陵规划图
 
        文物修复
 
        四龙四凤铜方案出土时铜案子上的漆器木质板已经腐烂,坍塌下来的泥土已经将方案压得变了形。工作人员将案子放在文物研究所的修复室里,负责文物修复的刘增坤对着器物进行观察,足足观察了三天才动手用钢锯以最少的锯断次数把文物解开,然后又重新焊上,最大限度的保存文物原样。一直以来,国家文物局对这件东西都非常重视,规定不准翻模子复制。曾经有一家北京的文物部门打算利用其他手段复制这件文物,终因工艺太复杂而无法完成。
 
        文物特征
 
        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昂首挺胸,双前肢撑立,双翅聚于中间成半球形,双身向两侧盘环反勾其角。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底部由四只表情温驯的梅花鹿承托一圆圈,四龙四凤互相盘结,翼尾相接,构成一个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几案,稳定而舒展,呈现出一种静态美。
 
        文物研究
 
        用途和工艺
 
        因古人席地凭几而坐,所以也可将方案叫作几。此器方形案框,案面原为漆板,出土时已朽。方案周身用金银错以艳丽的纹饰,“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各部为分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较大,是用接铸或失蜡法铸成。此器整体结构繁复适称,铸造工艺精湛,动物造型姿态优美,生动细腻,堪称稀世珍宝。器物的整个图案由陶范铸造铸成零件,共使用了186块陶范,经过多次铸焊接(40个铸接点、60个焊接点)而成结构如此复杂的成品。
 
        器物铭文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车,啬夫郭 ,工疥”。记述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级别和浩大的墓葬场面。大意为“中山'错’王十四年,右车工匠“郭”制作,监工人“疥”。
 
        价值地位
 
        中山王“错”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造型复杂、工艺精湛,与中原艺术风格具有很明显的差别,这些文物的出土也为人们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这件铜方案的造型体现了鲜虞族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智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名列其中。2011年被评选为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入展文物“十大珍宝”之一。
 
        其他相关知识
 
  神秘的“四龙四凤案”
 
  早就想就中山王墓的发掘和相关文物的出土情况,采访我省考古前辈、当时中山王墓发掘的重要参与者陈应祺先生。然而,陈先生如今已年愈七十,又体弱多病,知情者告知最好不去打扰。一个月来,记者试图翻阅有关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的出土及文物资料,可惜,现有资料对这件神奇国宝的描述非常有限,甚至找不到一张完整的器物照片。无奈,记者还是敲开了在家养病的陈应祺先生的家门。在陈先生的家里,陈应祺先生给记者拿出了国宝的清晰照片,还有足可以证明这件国宝和中山王墓其他珍贵文物“身份”的考古发掘报告。
  陈应祺描述:这件珍贵文物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案”,是古人所用小桌,原本应该有的漆制案面已经腐烂。记者仔细观察这件神奇国宝,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陈先生告诉记者,“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当时两座战国中山墓出土了许多铜错金银器,其造型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图纹之精美,充分显示了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工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底部由四只表情温驯的梅花鹿承托一圆圈,四龙四凤互相盘结,翼尾相接,构成一个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几案,稳定而舒展,呈现出一种静态美。
 
  忆想当年发掘时
 
  中山王墓的发掘时间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1974年冬天,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展大规模平整农田的事情,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农民们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已经对古墓造成了破坏,于是,考古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古墓遭到破坏,让人深感痛心,但这却给考古人员一个尽早打开墓葬的机会。工作队赶到现场,当地一位农民向当时任考古队队长的陈应祺讲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们那个村里30多年前,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经挖出来一块大河光石,这块河光石一面好像刻着字,但是谁也不认识。有了这一线索,考古队员开始对那一带地理位置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古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东部,东南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从夯土城基看,西城墙最宽处35米,隔墙最窄处25米。城址分东、西城,中间有一道南北向隔墙。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
  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两座大型墓葬进行了发掘,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2000多年的巨大艺术宝库。其中位于城址外的一号墓是中山王系的第五代中山王墓,位于城址王陵区内的六号墓是第四代中山成王墓。两墓建制基本一致,墓室构造奇特,建造精致,规模宏大。但椁室以及车马坑已被盗扰、焚烧,出土文物较少。而与椁室不相连的藏器坑,依然保存完好,出土文物十分丰富,达19000余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惊。国宝“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就在其中。
 
  “四龙四凤”之魅力
 
  “这件文物当时出土时的情景我依然清晰记得,铜案子上的漆器木质板已经腐烂,坍塌下来的泥土已经将方案压得变了形。我们将案子放在文物研究所的修复室里,当时一位名叫刘增坤的负责文物修复的老师傅每天沏上茶对着器物进行观察,足足观察了三天,他才动手用钢锯把文物解开,然后又重新焊上。经过他的妙手修复,这件国宝恢复了它原有的神采。”陈应祺说,一直以来,国家文物局对这件东西都非常重视,规定不准翻模子复制。曾经有一家北京的文物部门打算利用其他手段复制这件文物,终因工艺太复杂而无法完成。
  陈先生回忆说,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拿到法国、日本等国家展览时,展览主题都叫做“神秘的中山王国”文物。说古中山王国神秘,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没有专门的记载,直到发现了中山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才为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可贵的是,中山王墓出土的文物几乎是当时中山国的工匠自行设计制作的,尤其是青铜器的冶炼和制作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翻开历史,倒也不难发现,我国青铜器制作和使用过程从夏商就已开始,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到达最高峰。当时的工匠们都是辈辈相传铸造青铜器的,因此当时的器物造型后代不好临摹也就不难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