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3)

 昵称7029610 2011-05-27
90年代的《桃花扇》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们开始将剧本置于比过去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梁燕的《儒家理想的幻灭——论孔尚任与〈桃花扇〉》一文(《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1期),在考察了孔尚任孜孜以求、悒悒不舒的一生之后,认为这部传奇是以儒家理想的幻灭感为全剧的主旋律的,分别从政治的幻灭、爱情的幻灭、人生的幻灭三个层面,表现了作者痛定思痛之后的思索和不可诉状的悲哀;全文由“孔尚任的一生是对儒家理想苦心追求的一生”和“《桃花扇》传奇展示了一个封建帝国走向灭亡时的种种必然”构成,为人们把握《桃花扇》的内在意蕴提供了新的观照面。
与此同时,冯文楼的《一个复合文本的建构——〈桃花扇〉二重主题说兼其他》(《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则运用文本批评模式对《桃花扇》进行了从表层次结构到内在深层结构的细致解读。文章着重论述了“桃花扇”的政治化和悲剧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双重主题。文章认为,剧中的“桃花扇”由“诗扇”变为“桃花扇”的过程,即爱情政治化的过程,表现的是剧本的第一主题,即以“桃花扇”诛乱臣贼子,以“桃花扇”正世道人心,警世主题是剧本的第一层含义。而剧本从赠扇、溅扇、画扇、寄扇、到最后撕扇的悲剧化的过程,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国破家亡之后的人生虚无和历史悲剧感。因而在剧本的结局处安排侯、李跳出“幻景”,放弃爱情,双双人道,从而完成了对儿女之情和家国之恨的形而上的升华,即剧本的第二重主题——归隐。文章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理论的深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失为近年来《桃花扇》研究中的一篇力作。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燕瑾的《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文章与《桃花扇》研究中的一般观点不同,强调指出,作品追求的是富有哲理的悲剧的目的,而不是历史的目的。作者只是借历史的框架抒写“天崩地解”的历史巨变之后对士林群体人格的反思,成为吴敬梓的先导;作家也不是要重建社会人格,为社会提供疗治的药方,他意识到传统道德已无力挽回社会的危亡,作家是在用心灵感悟历史,借历史抒写心灵,写对人生对历史的探求,充满了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
上述文章虽然运用的方法和选择的角度以及得出的结论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在探讨对作品的整体意义的阐发和深层意义的把握——探求作品的悲剧性与哲理性的内容,在这一点上,研究者们表现出了大致相同的倾向。由此也构成了90年代《桃花扇》研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鲜明特色。
20世纪的最后一篇有关《桃花扇》研究的论文是卞孝萱的《〈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文章认为,《桃花扇传奇》与《柳如是别传》都不轻视封建社会中地位低下的妓女而表现出一种同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文章主要以实证的方法,比较研究两书之指导思想、资料来源、创作方法的区别,论证文艺作品与史学著作各有千秋。此文提供了《桃花扇》研究中的另一种视野,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学术多元化的走向。
在对《桃花扇》内容与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古代戏曲编剧方法的总结,以及在《桃花扇》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桃花扇小引》、《桃花扇小识》、《桃花扇本末》、《桃花扇凡例》、《桃花扇考据》、《桃花扇纲领》等集中体现了孔尚任的文学思想和戏剧思想的文字,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早在1959年,戴不凡先生就在他的《〈桃花扇〉笔法杂书》(《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说李笠翁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前人的编剧经验,那么,孔尚任事实上是在实践中,在剧作中,对前人的编剧方法进行了一次‘总结’。”这个看法,应该说是很有眼力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后的研究者们忽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80年代初期,王晓家在《戏剧艺术》1980年第1期上发表了《〈桃花扇凡例〉释义一文,对孔尚任在《凡例》中所表达的戏剧文学思想和观点加以归纳概括。在此之后,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朱伟明相继发表了《孔尚任史剧理论简论》(《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孔尚任传奇理论初探》(《文学与语言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孔尚任戏剧结构理论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李渔与孔尚任戏剧理论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一组论文,对孔尚任的戏剧文学思想加以梳理辨析,系统地概括其主要特征,并将孔尚任的戏剧理论放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纵向坐标,及同时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横向比较中,论述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孔尚任的戏剧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不难看出,90年代的《桃花扇》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较过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学术信息,体现了新的学术成果。然而,勿庸讳言,大量的人云亦云、粗制滥造、缺乏学术价值的文章仍然存在。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观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其整体学术走向,经历了由零星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的作家、作品研究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单纯的思想性的判别,转入文本本身的审美研究,从单纯的文学研究,转入到对文化现象与历史事实的描述或阐释的变化过程。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则有着各自不同的偏爱与选择。这种情形,既与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素养有关,更有时代思潮与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作为20世纪戏曲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桃花扇》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嬗变,成为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稿日期]2001-02-20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和免费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arts/stagecraft/7760_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