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SWOT分析 作者:陶庆华
【摘 要】 本文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了宝鸡市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在当前国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期的大好机遇下,宝鸡市应当抓住各种有利条件,有计划的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为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为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服务。
【关键词】 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宝鸡市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正处在经济复苏的后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经历着一个加速城市化的过程,许多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大规模开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工业遗产,即主要包括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管理办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动文物;工具、器具、机械、设备、办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样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号、票证簿册、照片拓片、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甚至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加之人们认识的偏差, 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大众普遍认为工业时代留下的东西是丑陋的、污染的,因此对工业遗产不够重视,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被破坏。其实,这些工业遗产本身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景观价值,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再利用的,加之城市普遍缺失的公共绿地和文化娱乐设施,暗示了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不同思路——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宝鸡市工业基础雄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能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加上宝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使其成为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和新时期西部工业重镇。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同时也为宝鸡积淀了深厚的工业文化。
随着历史的前进,国家的工业企业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改革的阵痛使宝鸡大部分企业陷入困局。随着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部分传统工业逐渐衰退,一些企业“关停并转”,许多有价值的、尚未界定的工业遗产正面临加速损毁、废弃和消失;部分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面临拆毁,大量珍贵档案不断流失。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保持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宝鸡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工业遗产及其旅游开发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其价值更是不甚了解,虽然国外有一些成功案例如英国的铁桥谷工业旧址【注:①】、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上海、无锡、天津、武汉等城市也已掀起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热潮,但是对于宝鸡这种中等工业城市如何更好地对其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值得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SWOT分析法,虽然是营销学中用于客观分析和研究企业或产品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情况的方法,但对于分析宝鸡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可行性问题同样非常适用。因此运用此方法,通过对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研究,可以从中找出对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有利并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不利并应该规避的问题,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开发战略。
一、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1、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吸引力强
宝鸡早在上世纪初期就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宝鸡成为大后方,随着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大举内迁,陇海铁路宝鸡机车修理分厂(今宝鸡石油机械厂)、荣氏家族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今陕西第十二棉纺厂)、西北机器厂等17家工厂落户宝鸡。当时为了促进工业生产,解决战时物资需求,在外国友好人士的倡议和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第一家工业合作社—— “大华手工铁器合作社”在宝鸡成立。解放后,国家把“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分散到全国各工业重镇实施建设,宝鸡一地,就得其中10个项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我国加强“三线”建设,宝鸡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东北及东南沿海的大批工业企业迁入,宝鸡再次迎来了工业发展的春天。宝鸡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烽火无线电厂、陕西机床厂、宝光电工厂、秦川机床厂、宝鸡桥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这些工业的发展为宝鸡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宝鸡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而且还拥有许多全国、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宝鸡钢管的连续油管生产线是全球除美国休斯敦以外唯一的连续油管生产线;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管都是世界石油装备业的龙头;秦川机床可以自主生产数控机床。这些都会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对其历史演进的观摩。
2、发展特色工业遗产旅游的条件成熟
新中国成立初,鉴于宝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五十年代,国家将宝鸡市划定为全国六十一个人防列级城市之一,并将驻宝鸡的国营 212厂、782厂列为人防重点工厂,615厂被列为三级人防企业。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由宝鸡军分区在各有关县民兵中组织骨干力量,建立防空监视哨,以监视空中敌情。####期间最惨烈的十大武斗事件之一就起源于宝鸡地区八间兵工厂展开的“清理阶级队伍”政治运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军工企业逐渐走向市场经济时代。和平年代众多的军工厂改组改制形成了两极分化态势,一部分企业军转民适应了市场经济需求;但也有部分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
这些昔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业区,由于破产、倒闭、外迁和转行等一系列工业衰退的影响,导致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发展区域性的特色专题工业遗产旅游之路成为处理工业废弃地和传统工业区衰退问题的主要思路。
二、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劣势分析(Wesknesses)
1、厂矿企业管理者对工业遗产认识的偏差
宝鸡市做为西部工业重镇,其重工业比重较大。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中明显占有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但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而非科技密集型,因此许多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丧失了机遇。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大量的闲置废弃工厂对于管理者来说变成了处理品,被视为肮脏、丑陋、粗笨和庞大的东西彻底毁灭。使其从人们的记忆和视野中消失;或者通过毁灭和清除原有的旧厂房和废弃矿山,得到新的空地,从而为进行新时期工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这些都使得大量代表宝鸡市现代工业历史的文化遗产失去了展示其巨大文化价值机会。
2、政府对工业遗产保护重视不足
在当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却很少有人将工业遗产归属于文化遗产,不仅见于一般游客和民众,也常见于政界、经济界、管理界甚至学术界。比如宝鸡市花巨资兴建的青铜器博物馆,并没有人提出将原来的工业旧址保留发展成为博物馆。因此在政府部门大力保护和弘扬宝鸡市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当地工业遗产却无人问津。加之地方政府以其落后而认为不值得展示,使得工业旅游产品的完整性明显缺失,更阻碍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遗产”概念的传播和认同。
此外,一些20多年前的工业企业规模巨大占地面积广阔,具有典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的企业特色。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而当地政府的过度重视政绩和形象为其加速消失提供了基础。这些工业厂房建筑已经或者正在变为商业、住宅和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些政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宝鸡市工业遗产保护问题面临危机。
三、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其保护与合理利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通过了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国外实践方面的典范,包括英国铁桥峡谷、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等,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于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带动旧工业区发展,以及降低大规模工厂拆迁带来的环境压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变“废”为宝的理想选择,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1、工业遗产旅游逐步被国内重视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也方兴未艾。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举行。同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200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首届“工业遗产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国内实践方面的典范,包括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沿岸艺术区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规划伊始就提出了建设工业文明与世博文化的双重遗产的设想,上海南市发电厂的老工厂的主厂房和它旁边的烟囱分别被改造利用为世博未来城市探索馆和气象景观塔、由上钢三厂的车间改造而成的宝钢大舞台以及江南造船厂的改造和再利用等,将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价值及成果充分展现给世人,为城市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恩泽于城市长久的未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符合国家文物局提倡的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原则
自2006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掀起了各个地区对工业遗产摸底和统计工作。2008年12月16日宝鸡市下发了《宝鸡市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正式开始工业遗产保护。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需要根植于人民群众,使其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那么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让游客认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参观工业技术发展演变过程的真实场景,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有助于减少环境的负担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最终为保存和维护城市历史风貌做贡献。
四、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面临的挑战(Threats)
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思路主导下,工业旅游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具有典型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城市出现了少量的谨慎、零星和初步的发展。虽然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已经被各地政府所重视,纷纷出台相关文件,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南京、上海等一些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地区,都将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保护工业建筑和城市文脉的最佳思路。这些城市的工业遗产丰富,南京已纳入《工业遗产调查名录》的工业遗产有50多处,兰州市文物局编制《兰州市工业遗产图录》拟对170项工业遗产进行挂牌保护等等这些均为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做好了前期准备。
宝鸡市的工业遗产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同这些城市相比。
五、SWOT战略分析
根据上述宝鸡市SWOT分析可以看出,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内部优势明显,对于劣势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解决;外部机遇优于劣势符合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时代要求。因此采取SO进攻战略符合实际情况,即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的综合条件,以强化优势,利用机会,寻求发展的策略。
对于一些保存完整、具有很高时代特征的特色产业采取打造工业博物馆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国内唯一的产业博物馆;对于那些已经倒闭停产的厂矿企业可以采取体验式和参观相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对于一些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旧厂区,则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增加其绿地面积形成公共游憩空间。
总之,宝鸡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要抓住时机,在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积极鼓励民众参与保护使工业遗产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方婉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
[2]马潇,孔媛媛,张艳春,李杰美,王美娟,苏学影.我国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10,13-17.
[3] 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商务出版社,北京,2007.
[4]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北京,2007.
【作者简介】
陶庆华(1982-)女,汉,陕西宝鸡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现工作于宝鸡文理学院.
【注①】英国的铁桥谷工业旧址

形成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工业景观,目前平均每年约有30万参观者光顾。英国的布莱纳文工业景观及其关联景区则延伸30平方公里,包括铁矿石场、石灰岩采石场、煤矿铁炉、砖厂、隧道、蓄水池、露天人工水渠、分散的厂房以及教堂、学校、工人公寓和周围的城镇,还包括草地和树林等一系列内容,具有“生态博物馆”的氛围,集中地反映了该工业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