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TLB519 2011-05-31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第一讲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春夜洛城闻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后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隐者形象。从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设题时为人物形象的见闻、言行、心情、品质、追求等,后者会再加上人物的身份类别判断;和其他考点交叉,会设题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语言特点以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
2.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蝉》中“蝉”的形象,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中“雁”的形象。出题的方面为:物象的特点,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
3.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着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情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达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接抒发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如《长相思》。

高考对诗歌中形象的考查一般可涉以下几个方面:
(1)关键词句的理解,包括内容含义,在全诗中的作用及特点等。
(2)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3)景物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4)诗中物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5)全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6)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讲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诗歌语言具有精炼、含蓄、跳跃性等特点。诗歌语言从内容的角度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质,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情感语言:如“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
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的道理。
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
从语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词需要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了解风格特点,是鉴赏诗歌语言应该注意的。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依据晚唐司空图所列的二十四品,下面几种常见的风格特点应把握住。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古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表现特殊的表达效果,鉴赏语言时也应注意。
①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②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③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象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诗的语言要求精炼、含蓄,同时又具有跳跃性。

①精炼。即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该有多少离别话要倾诉,但只要能“泪眼”相对, 因为那种依恋、愁苦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尽情表达的,因而只能是四手相执,泪眼相对,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一个“竟”字准确、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情。

②含蓄。诗的语言,不能象散文一样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绝不是象朦胧诗一样,使人不知所云,颇费猜测,而是事清景明情真,只不过不是赤裸裸表白而已。如《扬州慢》中“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看字面只是对桥边芍药发问:你年复一年为谁生长?为谁开放?但实际上是写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古扬州人烟稠密,市面繁荣,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且环境优美,河流纵横。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写出了古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而今朝“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桥边芍药也无人欣赏,自生自灭。而这一切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这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而且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第三讲
破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于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难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跟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自居易的《卖炭翁》等。
2.表现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修辞方式
(1)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捣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睛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比兴。从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兴能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三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高洁的品德;后句寄兴深微,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4.炼字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宇见奇,常宇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第二第五宇:“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闲,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6)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宇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数量词
例: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厂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2)炼形容词
例1: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2: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3)炼动词
例1: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第四讲
把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学会分解诗歌的题目,特别留心“诗眼”。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排列,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往往容易读懂。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
(2)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常用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手法。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熟悉这些手法,深究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3)掌握必须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理解字词义。掌握这些字词,有助于准确理解原意。
(4)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借助背景介绍和注释,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6)学习比较阅读和鉴赏。对于同类题材的诗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判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来理解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特色等。

第五讲

古诗中思想内容的主要类型


一、建功报国。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有的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的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有的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的《涉江》。
二、思乡怀人。写羁旅愁思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写思念亲友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边关思乡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闺中怀人的,如王昌龄的《闺怨》。
三、忧国伤时。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官》;有的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有的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高》。
四、长亭送别。写依依不舍留恋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渭城曲》;写情深意长勉励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坦陈心志告白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五、生活杂感。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的写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白石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写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的写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六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表现观点态度的题材

诗歌是表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有人把它归为六个方面:

①思乡怀友;

②爱国忧民;

③歌咏山河;

④怀才不遇;

⑤建功立业;

⑥修身养性。
古代诗歌中,为表达情感常选用的题材有:
(1)边塞:写边关战事,风光和将士生活等。
(2)田园:多写归隐山林的生活场景、山川的秀丽。
(3)怀古:借历史典故讽喻现实。
(4)官场:揭露官场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
(5)战乱: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或家国破败。

第七讲

评价古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把握感情基调,任何优秀的诗歌都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塞,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彩练。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特别是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蕴意,是了解诗人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把握感情基调的最好途径。
二、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三、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聘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故评价时,应凭借诗中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搞清楚“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四、抓风格和背景。
“诗言志,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听,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情趣。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这才较确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五、体会诗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歌,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
六、把握常见的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性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到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他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炼,既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上面说的是鉴赏古诗词时如何评价思想内容、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诗的内容和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 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意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