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暗香满苏城记者○张俊 在张鹤的指下,一曲《忆古人》如行云流水般,滑出琴弦。张鹤微微直起身子,身着汉服的他神情专注,琴音中透露出一种与他年龄不成正比的成熟与稳重。张鹤是苏州大学的一名学生,他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中国著名的古琴大师张子谦的孙子。 暗淡古朴的老宅花窗,身旁垂着草黄的竹帘,置一张木制琴台,焚一柱檀香,手指从琴弦上滑落,低沉的声音划破了空气的宁静。 张鹤性格有些内敛,但是弹起古琴却是少有的睿智,也许是遗传的关系,张鹤从小耳濡目染,对古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经常来伏羲琴馆弹奏。 张鹤弹琴的琴馆位于古老的平江路,与整条街上的风格很相称。平江路的游客多起来,琴馆也正符合了那些来平江路寻找传统的人的心理。除了听琴,琴馆还专门收了一批古琴爱好者前来学习,而琴馆的老板阎启明也未曾想到,琴馆的生意会如此地好。 曲高不再和寡 这几年,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加大,很多人从民族乐器中找到了所需要的感觉,尤其对于古琴情有独钟。记者询问了古城区的一些琴馆,前来学习古琴的都是以白领、公务员为主,也有不少已经在领导工作岗位的人。他们并不是为了表演,也不是为了考级,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把古琴称之为精神瑜珈,于是苏城大大小小的古琴馆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银行工作的白领步烨说,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之余想释放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学习古琴不但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涵养。 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为琴棋书画之首,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得知,目前苏州练习古琴的人大有人在,高手也不乏其中。苏州目前健在的有汪铎、裴金宝、吴光同(吴兆基之子)、吴景略、吴明涛、张达、杨梅红等一大批琴艺大师,同时也有着桃花坞古琴艺术传习所、伏羲古琴馆等知名传习之所,给众多的古琴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今年七十多岁的汪铎老先生,是吴派大师吴兰荪之幼女吴兆瑜之子,吴门古琴宗师吴兆基之外甥,师从吴兆基,尽得其传。汪铎说,其它乐器都是越早学习越好,唯有古琴例外,他们不鼓励孩子学古琴,因为古琴最主要的不是技,而是在意境,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是弹不好古琴的。古琴是唯一的一门至今也没有实行考级的知名乐器,学习古琴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修身养性。 七弦之间的人生哲学 茶有茶道,琴也有琴道。 古琴是音乐艺术,但比一般音乐艺术有更深的内涵,这也是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还有方外修道之士喜欢它的原因。这更深的内涵,在传统文化里便以“道”名之,称为“琴道”。 在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上,以文人为主的中国琴人从来也没有将古琴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来喜欢。从孔子以至刘向、蔡邕、阮籍、稽康到唐宋元明的王维、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耶律楚材、范仲淹等上千年的文化精英人物,都不约而同地爱琴,以琴悟道。在中国文化里,“艺”的最高境界才可与“道”相通,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由艺进乎道”。而古琴,正是最能体现这一境界的乐器,因此受到历代中国文人的喜爱,故而又称为君子之音。 伏曦琴馆的老板老阎是一位山西人,他不会弹琴,但是他会听琴。他说,人生的得与失只是在一线之间,古琴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弦外之音。话很浅,但很回味。在漂泊了几十年之后,偶遇平江路,便决定在这里生根,带着半辈子的人生阅历,开始了与古琴的半生缘。 从年初琴馆开业至今,人渐渐多起来,有学琴的,也有听琴的。古琴正因为有此太古之声,最能让人体味安静祥和、原始本然、返璞归真的况味而可称“道”。听琴的人都是虔诚的,他们身份各各不同,有律师、有外企职员、有管理者、也有商人,他们从琴声中得到的感悟也不一样。很多人听到琴声的一刹那,浮燥的人生都显得安静下来。尘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仿佛距离自己很遥远了。有种由心而生的禅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那种淡定就这么很轻易地被琴声引出了。古琴对弹奏它的人有要求,心静则琴静,心是琴的魂。 老阎认为,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苏州的文化一样,需要慢品,慢慢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