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设计目录 微信号:shejimulu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 儒家传统文化中, 琴居最首, 堪为儒家重器。 - 瑶琴 相传,伏羲见凤凰栖于梧桐, 引来百鸟朝凤而鸣, 便叩拜桐树后, 命人伐桐而归, 以做雅乐。 伏羲按33天之数, 将桐树截成三段。 他用手去叩试, 仔细分辩桐树的声音。 发现上段太清, 下段太浊, 唯有中间一段清浊相济。 就很高兴的取中段来用。 然后伏羲择良辰吉日, 按照:周天、四时八节、两仪、五行和五音, 制作出古琴初步的样子, 并按照自己所见到的百鸟朝凤的情景, 编《驾辩》,供上古之人弹唱。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 调来伏羲所创的乐器现场弹奏。 众天神觉得乐器的声音好听, 造型独特, 根据其来历为其命名:“琴”。 又是第一次在瑶池见到这样的新物件, 遂称:“瑶琴”。 - 七弦琴 伏羲最初造琴, 只有一根弦, 长七尺二寸。 虞舜改为五弦; 文王囚于羑里, 思念其子伯邑考, 加一根弦,是为“文弦”; 武王伐纣, 加一根弦,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从取材到制作, 都暗含很多玄机, 也是上古时期, 部落族人的原始的先天智慧。 所以,直到今天, 文人们心中, 仍以“好琴音”为“好古心”。 爱的就是琴的天真, 是真情流露, 心与自然相应之音。 - 爱琴如命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 他这样解释六一之名: 吾家藏书一万卷,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 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爱琴如命, 家中专门请了一位琴师, 茶余饭后听琴自娱, 觉得可治百病。 他在送别友人杨志时, 专门“尽琴以别”, - 还有了一首诗《送杨志序》, 诗里说: “吾常有幽忧之疾, 而闲居不能治也。 后学琴于孙友道滋, 受宫音数引, 久而乐之, 不知疾之在体也。” 琴声如药,可医疾病。 所以欧阳修奉劝友人, 无论多忙, 一定不要忘记弹琴。 - 挂琴 对文人饮食起居描写详尽的《遵生八笺》, 自然也少不了古琴。 不过,琴在高濂这里, 比较轻松,为的是一种趣味。 挂一张,或偶尔手指那么抚一下, 足可慰心神。 高濂说: “惟知琴趣,贵得其真。“ 琴像一位来自古代的朋友, 家中没有收藏古琴, 就是新琴,也一定要挂一张。 同时要懂得琴的真。 琴里面没有机心, 是语言和文字所不能及的心音, 有天地自然、宇宙清音。 - 知音 琴被儒家抬到了极高的地位, 嵇康做《琴赋》说: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后来又有了: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更高要求。 宋徽宗《听琴图》, 和仇英《桃源仙境图》, 都是文人听琴的典范。 一人弹,两人听,三人对坐即成众。 琴不是表演的乐器, 没有知音,宁可不谈, 所以“伯牙断琴”。 - 琴中诗与情 嵇康赴刑前凑一曲《广陵散》, 不知一向主张: “声音来自于自然本质, 与后天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的他, 在琴声里是, 否有生前最后的悲愤和不平?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使得卓文君可以为之私奔。 后又不嫌其家徒四壁, 回娘家临邛当街开酒肆。 为的就是, 当初“人琴合一”般的情感。 也是: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唐代,有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的心意相通,得琴中真趣; 也有: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的随性天真。 两人在山茶花间对酌, 语言仍有不尽之意。 - 余兴未了, 何不借琴弹心。 宋代才子苏轼,更是: “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 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 而且他还多次为琴歌填词, 更是做出了关于琴音背后的思考: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