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客挤爆香港黄大仙庙

 冰雪雅阁 2011-06-02

        2009年5月2日,跟随港澳通旅游团到达香港黄大仙庙,一下车就被小贩围拢上来兜售香烛。在此活动只有30分钟,我想寻找踪迹,拍摄珍贵景观,故不卖香烛、不进香朝拜求签。但由于游客与香客云集,人流如潮涌,几乎挤爆香港黄大仙庙,给拍摄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只能草草按下数码机快门。­

­图片

­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

 

­图片

­­

 

­图片

        黄大仙祠香烟缭绕,进香朝拜求签者车水马龙,有如潮涌。进香者所求包罗万象,求福、求子、求财、求工作,求良缘,以至求医问药,无所不有。高度现代化的香港社会,也促成了古老掘朴的算命方法的“现代化”。庙内安放了自动抽签机,机内装有电脑。抽签者放进一元的硬币,机内立即吐出一张签条。­

 

        庙内也形成一个极其兴旺的算命市场,相摊鳞次栉比,生意兴隆。卦摊上打着“黄半仙”、“黄小仙”、“松仙馆”一类的招牌,俨然黄大仙的嫡传徒孙弟子。­

        香港黄大仙庙,遐迩闻名,香火之盛为全港庙宇之冠。据说每逢农历过年期间,更是善信云集,人头攒动,异常拥挤。其所在地就叫黄大仙区,真可谓家喻户晓。如今黄大仙声名已远播海外,南洋以至美国,都有黄大仙庙。黄大仙已成了“侨仙”了。其实,香港的黄大仙是从广州迁去的。而广州和南海西樵,都有黄大仙庙。­

        广州的黄大仙祠,故址在珠江南岸的花地村,离河约20米处,地名大凼尾(今属荔湾区芳村花地)。据当地老者忆述,当年神庙颇宽敞庄严。正门当街有一座石牌坊,石柱、门楼顶雕有盘龙、祥云、飞禽、花卉等图案装饰。入门处两边方柱上刻有对联:“洞中别有乾坤,四围烟雨云山,尤增胜概;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花杨柳,仙留灵踪。”署名是:“光绪甲辰仲春三月番禺卢维庆敬书”。“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1904)。庙内另有一副对联是,“叱石传晋代,骑鹤上南天。”此联作者不详。­

        庙三进。头进大殿所供神像颇为特别:中间是黄大仙,左为吕洞宾,右为魏征。黄大仙、吕洞宾是道家不奇怪,把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也列入道教仙家而供奉,就有点奇了。第二进楼上却是佛家天地,一边供如来、弥勒、文殊,一边供观音大士——前有韦驮侍立。从这样的设置看,黄大仙庙早就是道、佛合流的了。第三进住道士及香烛杂工。­

        黄大仙庙建立之初便兼有慈善机构的性质。庙内常驻有中医生、配药人。还有解签人。对求签抓药的人,实行“随缘乐助”,病贫者可免费。­

        晚清时期,花地黄大仙庙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黄大仙宝诞和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更为热闹。陈济棠主粤时,黄大仙地段改作孤儿院,但庙仍保留,且常在庙前空地搭棚演戏,还有别的娱乐,摆卖,盛况不减。后来在长林公园(现松基直街)另建新庙,称为新黄大仙庙,原庙称为旧黄大仙庙。新庙较旧庙略小,内有中医、配药及解签等人管理,广州一些乐善好施者常给该庙赠衣赠药。­

        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旧黄大仙庙充作日军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还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庙早毁,仅存一根方柱,三块石雕门饰,两截圆石柱。新庙在1949年后陆续改作民房至于南海西樵的黄大仙庙,那是在稔岗村,建庙年代可能比广州的庙还早。据说该届建于村前,有一座大门楼,高悬黄大仙像。占地数亩,香火颇旺,远近村人常来参拜。何时坍废已不可考,原址后来改作工厂了。­

        广州和南海的黄大仙庙毁弃之后,香港的黄大仙庙却兴旺起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番山(今禺山市附近)有深柳堂,就是供奉黄大仙的,一些大商人在这里设普济坛扶乩,当时香港有七位有名望的大商家亦成为黄大仙的善信。这七位商家就是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柱石、唐丽泉、李亦梅、谭杰生,他们均有商号在广州,后来就成为香港黄大仙庙——啬色园的创始人,被称为“啬色园七老”,后在庙内“孟香亭纪念碑”刻石铭记。­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局混乱,菩萨不保,深柳堂被占。上述香港七位商家便把黄大仙像接到香港(一说是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俩自西樵山普庆坛接黄大仙像到香港)。­

        1921年,在狮子山脚竹园古村择地建庙。当时扶乩得乩语云:“坛号普宜宜悟道,园名啬色色皆空。”于是依乩语命名乩坛为“普宜坛”,黄大仙庙命名为“啬色园”。1968初具规模,1971年又筹款500万元增建。­

        20世纪70年代,香港地不景气,竹园古村尚无高楼大厦,颇见萧条冷落。但是后来拜黄大仙的人日见增多,一些人就在这里开饭店、香烛店以至旅馆,解签、香相、占卜的摊档也多起来,于是带动了这里的繁荣,其中也有些人因此而“发达”的,因此香港人对黄大仙多怀有好感。其实,黄大仙祠是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而兴旺起来的。而今日的“啬色园”,更寄寓着许多香港人的梦。­

        园名“啬色”,颇堪玩味。“啬”字源出于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释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引伸开来,即“以德化礼教劝善。”说得通俗明白些,就是“普济劝善”之意。至于“色”字,按道家学说,“色”是“天玄地黄大自然之本色”。《太原经》说:“从玄立德。”玄为道藉,乃道家本色。啬色园寓道、释(佛)、儒三教于一家,其宗旨是“以道家本色,兼奉儒家之仁礼、释家之慈悲,以笃行普济劝善之事功,而实现其本色焉。”(据余也先生解释)­

        黄大仙的名气越来越大,关于他的身世传说也多起来。黄大仙究是何人,仙乡何处,又是怎样成仙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黄大仙乃是《史记·张良传》中的“赤松子”。张良晚年,“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所指赤松子,就是那个早年曾一再要张良拾鞋穿履而终于赞他“孺子可教”的黄石公。而《列仙传》则云:“赤松,神农时雨师。”“神农时”和张良所处的秦汉之交相距很远,这样就有两位“赤松子”了。张良所要从游的当是后一位赤松子。­

        一说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家乡在浙江金华。据《金华府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

        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至今在金华地区流传。又,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那儿原建有一座“赤松观”,供奉初平、初起兄弟二仙。《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据说这座道观“宫殿、亭宇,廊庑、碑碣、诰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题跋为江南道流冠冕”。这大概是最早的黄大仙庙,可惜早巳荡然无存了。­

        这个说法,和香港黄大仙庙内有关碑记吻合。碑上绘着“威灵感应赤松黄大仙宝像”——大仙盘坐于古松下,右边下端有五只小羊。碑文《赤松黄大仙师自述》云:“予(余)初乃牧羊之孩,牧羊于浙江金华府城北之金华山。少时家贫,炊糠不继。八岁牧羊,至十五岁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药炼回生,丹成九转……予本姓黄,名初平,晋丹溪人,因隐于赤松山,故号曰赤松仙子……”­

  还有,黄大仙庙门口牌坊上赫然有“金华分迹”四个大字,庙内有“叱石成羊仙灵卓异传千古”的联语,这些都说明:这个黄大仙就是金华那个牧羊人,他是在金华山成仙的,金华的黄大仙庙该是“祖庙”,而此地的庙乃是从金华分支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