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春期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案

 山高人WEI峰 2011-06-05

2011年春期九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工作计划及教案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本期我任教九年级历史课。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教学进度安排:

本期教学共约16周,共32课时,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新课教学:其中

1--6 12课时 讲授《世界历史》下册1---18(包括1节晚自习课)

第二阶段:会考总复习,其中:

7---8周,4课时 复习中国古代史

9---11周,6课时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12---14周,4课时 复习世界历史

15——16周,4课时 综合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  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    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     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 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 “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五.教学小结

(提问、写出)

1.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3)英德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作业:

教材P6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1.目的不明确,因此无兴趣;2.体现上课50%的学生不专心,效果自然不显著;3.这是上下一课应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让学生要重视历史科目;二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

20112 25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14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16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16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四). 板书设计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9147     

同盟国-----协约国     1)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三)战争的结束---191811

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作业:

教材P12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还是感觉记忆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用最简洁、最精炼、最容易记的语句把重点内容概括出来,用诗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出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实施.

20113 3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

1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一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他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及代表作《物种起源》;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理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爱《物种起源》发表以及因斯坦和相对论创立的意义;理解自然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自制表格,从三位自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搜集近代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讲述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查阅资料,概括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历史贡献,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初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其贡献。

二、难点:自然科学成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等。

【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过渡)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开始了理性的科学之风,有许许多多的人对大自然奥秘执著探索,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灿烂的春天。那么有哪些人为近代自然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认识他们吧。(板书课题:自然科学的革命)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不能脱离地球?(学生回答:是地球的引力),那么是谁探索地球引力这个问题的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课件展示第一标题)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

(课件显示牛顿画像)师: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可见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大那么我们来看看:

1﹑牛顿取得那些重要成就?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如下问题:牛顿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写了什么著作?提出了什么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意义如何?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2﹑牛顿(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其意义——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在哪里?让学生阅读教材P18小字内容,学生口头表述,教师点评。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课件展示第二标题)

二﹑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达尔文(课件展示达尔文像和乘坐的“贝格尔”号考察船)

1﹑达尔文取得了哪些成就?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写了什么著作?提出的什么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意义?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2﹑达尔文(英)——《物种起源》,指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其意义——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师:达尔文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

师: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迷信,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对推动现代生物学进展起了巨大作用。由于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巨大贡献,在1890年,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一项生物学奖——达尔文奖,用以奖励生物学领域及达尔文本人研究过的其它一些领域内的杰出成就的人。

师:我们认识了俩位重要的科学家,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课件展示演奏小提琴的爱因斯坦图片),你们知道左边第一个人物是谁?(课件展示第三标题)

三﹑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

师:美国《时代》周刊曾通过研究数百位当世名人,评选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最终,爱因斯坦名列榜首,那么让我们来认识这位伟人吧。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爱因斯坦的成就,让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展示:

爱因斯坦(美籍物理学家)——主要成就:相对论;其意义——为原子能提供的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时空观念的伟大革命,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师:爱因斯坦在科学的巨大成就,192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课件展示: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的证书。

师:我们认识了三位伟大的科学家,了解他们的巨大成就,同学们还知道近代有哪些科学家?他们有哪些成就?请同学们说说。(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评)   

师:从本课的三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归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勤奋努力 实事求是 坚持不懈 热爱科学等)

师:自然科学的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科学成就运用于生产实践,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堂小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科学巨匠,产生了一列伟大的发现与发明,希望同学们记住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引导我们的学习,老师相信:未来的坦诺贝尔奖将在我们同学当中产生。

课堂练习:

绘制自然科学成就简表

科学家

国 别

成就或著作

意 义

 

 

 

 

 

 

 

 

 

 

 

 

课外作业:

上网查阅或搜集资料,写一篇历史小作文,题目为“我崇拜的科学家”,字数500左右。

历史感悟:(名人名言)

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 牛顿

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        ── 牛顿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

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      ——牛顿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        

── 爱因斯坦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

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居里夫人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 爱因斯坦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

希望为哨兵。

── 爱迪生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2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课标要求】

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伏尔泰及他的主要思想与主张;知道莎士比亚及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记住达.芬奇与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知道凡.高和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代表作《英雄交响曲》;理解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析归纳启蒙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从文学与艺术领域出现的杰出代表及他们的代表作入手,归纳出近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学习和初步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思想,理解思想领域的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观点:了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认识这些文学艺术名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体会文学艺术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伏尔泰的思想;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二、难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

【教具(媒体)】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文艺复兴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近代自然科学有那些成就?

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和兴起,上节课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等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后得到飞速发展的概况,那么,思想领域和文学艺术方面又有那些变化呢?

学习新课:

一、启蒙思想的火花

教师过度17-18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评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自然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中来,在这种背景下,西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启蒙运动。

说一说:启蒙运动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回答)

(教师总结)启蒙运动兴起与西欧,很快波及到欧洲大多数国家,并影响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国,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等人。

伏尔泰从各方面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不仅对教会进行辛辣的讥讽,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剥夺教会超国家的特权,从而否定了教权主义,把文艺复兴时期对教会的批判从现象引向了实质。(结合插图讲解

除了伏尔泰,启蒙思想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阅读小字,想一想,什么是“三权分立”?)

想一想:启蒙运动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上、理论铺平道路,启蒙思想家所赋予的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它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法国革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所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二、不朽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

(教师过度)启蒙运动的狂飙,给欧洲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自由与清新的空气,而不朽的文学作品,辉煌的艺术作品,充实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

㈠不朽的文学作品

1、莎士比亚

简介莎士比亚戏剧的取材,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喜剧《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哈姆雷特〉演出场景》及阅读部分内容,然后请学生讲出《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

他的作品情节生动,语言精练,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哈姆雷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动动脑: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体现了什么思想?

2、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并说由于他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制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看教材插图及相关文字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中叶至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㈡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教师过度)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后,西方的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作品和艺术家。

1、达芬奇

想一想:《最后的晚餐》所表现的人和人性?(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回答,结合彩图

2、凡·高

《向日葵》以绚丽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了狂热的内心情感。凡.高将他渴望生活的激情、坦荡灼热的胸襟,全部融化在他绘画艺术之中,他终于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结合教材的彩图讲解)

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而后期印象派绘画奠定了欧美现代绘画的基础。

说一说:近代西方绘画有什么特点?

3、贝多芬

结合“史海拾贝”介绍什么是交响乐。

放录音欣赏《英雄交响曲》

1802年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就是著名的《英雄交响曲》。这首英雄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意义: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影响。

说一说:《英雄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课堂小结:

复习课文完成下表:

近代欧洲音乐绘画成就一览表

艺术家

代表作品

 

 

 

 

 

 

 

 

 

 

 

 

近代欧洲文学成就一览表

历史时期

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巩固练习】

1、下列人物哪位是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    )

A 、圣西门         B、欧文        C、伏尔泰     D、但丁

2、与封建势力做斗争,为资产阶级造谬论的文学是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D、启蒙主义文学

3、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有                                             

①《战争与和平》     ②《仲夏夜之梦》     ③《复活》

④《罗密欧与朱丽叶》 ⑤《安娜·卡列尼娜》 ⑥《哈姆雷特》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④⑤⑥

4、写出你读过的世界文学名著,欣赏过的世界名画、名曲的名称及其作者。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时代的曙光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 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  月革命

起义:191711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  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教学后记:要求学生必须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 :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2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焦点访谈: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

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

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

(原因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外,还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若将小农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议一议:农业集体化的进步之处及出现的问题。

(展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思维拓展:

动动手: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四.板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建设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第二学习主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中《福熙车厢》的介绍,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

(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

2、引导回忆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导入课文。)

3、历史影片《我的1919》片段。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想一想: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

(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

议一议: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对德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

说一说:凡尔赛体系的含义。

(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历史地图,比较两幅地图中欧洲各国疆域的具体变化,以加深对“欧洲统治的新秩序”的理解。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

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动脑筋:教材中p17动脑筋的问题。

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真实目的。

(瓜分战利品和建立战后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思维提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动动手: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四.板书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1919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巴黎和约: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3)凡尔赛体系

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理解:

凡尔赛和约的基本内容(见教材):

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见教材):

 

2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危机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失业者身上的广告牌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2、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小组讨论: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

(教师补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角色扮演:大危机年代的美国记者对工人进行采访,工人在此期间生活状况。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19291945

年美国失业率的动态图表,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历史剧: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

知识整理:新政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新政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作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四.板书设计

1、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

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

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

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

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工业——颁布法令,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

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

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是本课的重点,要理解并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3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国会纵火案,德意的法西斯头目名,政党组织,对内外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20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的。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怀,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焚书》内容导入本课。

2.复习旧知,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从而导入新课。

3.“法西斯”名词的由来。

(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历史背景:教师展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

(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说一说:简介希特勒。(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

各抒己见:纳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

①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②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

③加紧勾结军队。

④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大党。)

议一议: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及表现。

(①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

②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③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④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动动手:试制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简表

国别    

背景

建立标志

建立时间

内外政策

影响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四)课堂讨论: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这是德、意、日三国勾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挂出“世界地图”或展示地图课件,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认识到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四.板书

1、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德国: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

主观: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

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

政策——政治:建立一党独裁;

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

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

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

对外: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

2)日本: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

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

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明确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暴行所造成的影响(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第三学习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1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

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阴谋。)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本课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据统计,在1939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

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9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

小组活动:介绍德国西进的过程。

(包括战争开始阶段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溃败;英国的不列颠之战。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生生互动式的提问。)

思维提速:德国为什么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 板书设计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

2、战争酝酿:

1)慕尼黑阴谋

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

情况:1938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

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2)苏联自保

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初期阶段

1)大战爆发

标志:19399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西线形势

进攻北欧:丹麦、挪威

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3)重要事件: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明确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暴行所造成的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2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时间和过程,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的时间和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过程和方法

1)简述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力量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也促使反法西斯国家更加广泛和紧密地联合起来。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 教学步骤

导入:复习旧知,法西斯国家对外政策的特点?

一.德国东侵苏联

小组活动:介绍苏德战争。

各抒己见:苏德国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取胜?

战争的意义: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日本偷袭珍珠港

历史故事: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时展示相关的地图、影像资料。)

动脑筋: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三.《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从二战前的30年代开始,英、法、美等国推行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即绥靖政策。具体表现在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反法西斯国家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

作,现在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

思考与讨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意义?

(引导归纳: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形成的标志,1942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作用和意义,参加反法西斯联盟的各国有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并且承担了义务,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学生自学,阅读找出时间;国家;文件名称;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的作用?(课本69页)

四.斯大林格勒战役

教师介绍战争情况,结合地图讲解。

学生找出战争爆发时间;结果

师生共同完成“说说”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回眸:《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段。

(学生形象地感受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议一议: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两个转折)

课堂小结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四. 板书设计

1. 大战扩大

1)德国东侵苏联

战争爆发:1941622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2)日本偷袭珍珠港

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运

战争开始: 1941127日;珍珠港事件

后果影响:重创美国舰队、二战达最大规模、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2. 大战的转折

1)《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时间:19421   意义:标志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作用(略)

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时间:19427月——19432月 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布置作业:

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

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明确了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战役 弄清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3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开罗会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召开情况;诺曼底登陆,德国和日本投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会议召开对战争的影响。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3.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攻克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雅尔塔会议 诺曼底登陆 德国和日本投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日本投降仪式图》

2.动脑筋: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

一.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二. 诺曼底登陆

动脑筋: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简介来历)

想一想:诺曼底登陆的作用。

(使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德灭亡。)

三雅尔塔会议

时事点评:雅尔塔会议。

(电台直播,介绍背景、内容、专家点评)

 

二.德国和日本投降

线索梳理:(1)德国战败。

(哪个国家军队最先攻克德国首都;希特勒命运如何;德国何时降;德国的投降标志着什么?)(2)日本投降。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中、美、苏等日本法西斯的战败发挥了什么作用;日本何时投降?)

历史法庭: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动动手:编制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大事年表。

思维拓展: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课后完成)

四 板书设计

1、战争转折

1)转折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二战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

2.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  中美英对日      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对德    战后合作    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对德    惩办战犯    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处理德国        波茨坦公告

3、夺取胜利

登陆战:北非、西西里、诺曼底

会师:易北河

胜利:19439月意大利投降;

19455月德国投降;

19458-9月日本投降

4、性质影响

1)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

3)影响: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国际帝国主义;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学习主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

1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导入

1、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3、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明确冷战政策的概念。

一、冷战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什么叫遏制?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二.铁幕演说

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以**著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1947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1947年4月5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由此可以看出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它的特点是:以反苏**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安全为借口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经济方面美国采取了什么做法呢?马歇尔计划又称作援助欧洲复兴计划。我们先来看看二战结束后欧洲的状况。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二战后欧洲城市被毁、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的多幅图片。西欧国家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为此忧心忡忡。你知道美国为何担心吗?

阅读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引导学生分析马歇尔计划对美国、对欧洲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

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但美国感到这样的西欧还不足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军事上强大的西欧。

19494月,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美国、加拿大和英、法等西欧国家共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请看公约第5条是怎样规定的。由公约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再由学生绘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在战略上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包围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美国对苏联的冷战分成哪几个重要环节?多媒体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地图为背景,依次出现丘吉尔、杜鲁门、马歇尔的画像提示学生。

针对美国的冷战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什么反映?

多媒体演示: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势图。

因此,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课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

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鲁晓夫               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

口才展示:杜鲁门国会演说

小组讨论:冷战政策的定义

         “冷战政策的表现

         “冷战对当时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追根求源: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四.板书设计

1.什么是冷战政策?(1947年)     

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步骤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的开始(19473月)

 2)马歇尔计划的抛出(19476月)

  3)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

 3.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组织的建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掌握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

                    

 

2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知道欧洲联盟;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 过程与方法: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概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

三.教学步骤

导入:

1.  一试身手:多媒体展示《1950---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表。

(你能对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大致描述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  你知道吗:多媒体展示《硅谷》

(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96年时这里每24小时就产生62个百万富翁,1998年这里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说一说:展示《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图,图中的数据表明了什么?

练一练: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七八十年代

 

 

90年代

 

 

 

各抒己见:请结合有关二战的史实说明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

(二战初期,美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经济重心由东逐向西部和南部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自由空间:以美国经济与教育、科技为题组织自由发言。

(让学生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二.西欧的振兴和欧共体的建立

考考你:你知道西欧的概念?

1.(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

2.图片《重建柏林》、《二战后的欧洲城市》等

(战争的巨大破坏,一片废墟,当时人们对欧洲的重建普遍不抱任何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仅把柏林市的瓦砾清除干净就需要20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3. 课堂讨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教师及时引导: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

4.看图学史:《15个欧洲联盟成员国》

(教师启发式提问:欧盟包括哪些国家?它的前身是个什么组织?)

特色论坛: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思维拓展: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议一议: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及先进的企业管理体制等。客观:美国的扶植。)

想一想:美国为什么要扶植日本?怎样扶植日本?

(美国为了争霸世界,把日本变为对抗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

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四.板书设计

1. 美国的发展和原因

措施——拓展世界市场、应用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

成果——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

2、西欧:

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

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欧共体

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1967年成立

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4、日本:

发展原因: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发展科教、利用战争

经济成就: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政治状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

教学反思:

明确西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高素质的劳动力使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让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由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核能、计算机、激光、宇航等。同时,又对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汽车制造等进行了固定资本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对农业部门也注意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的是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促进了对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使得西欧经济的发展在二战后成为黄金时代。

 

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新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2. 东欧改革——匈牙利的改革

联系旧知: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有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甚至还有所下降,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线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

历史小沙龙: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

3. 中国改革(学生自学)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

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

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短短

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

了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思考与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小组活动: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苏联的解体

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2.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

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教师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

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小组活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四.板书设计:

1、东欧的变革

背景:苏联体制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的改革要求、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2、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

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5、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解体(原因是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

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