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提示 第一单元 第1课 1.C 15.(1) 列宁 (2)“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3)D (5)B 16.(1)十月革命 17.(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是苏俄政府为了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而采取的非常经济措施。 (3)国内战争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法实现布尔什维克为这追求的共产主义美好理想,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8.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回答 19.(1)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他的思想几乎影响了整个20世纪,并且至今仍有生命力,他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苏俄,而是对全世界有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在他以后,一代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涌现,但他仍然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也聚集在大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在全国有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势力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它们在城市中的力量颇为强大,而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的胜利。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农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迪: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20.略 第2课 1.C 10.(1)列宁、 斯大林 (2)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在探索苏联经济建设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3)略。 11.(1)指的是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典范。因此,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邓小平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模式,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道路。 12.略。 第3课 1.B 15.(1)巴黎和会 (2)巴黎凡尔赛宫 (3)德国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脏 16.(1)《凡尔赛和约》 (2)匈牙利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等七个国家。 (3)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 (4)《九国公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内容 (5)①美国 (6)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都是在大国的主宰下,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实质是重新划分世界霸权。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调整了战胜国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但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基础上的,所以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是一个蕴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体系。 17.(1)法国为了复仇。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后分赃会议。 (3)当时是实行强权政治的时代,弱国无外交。 (4)《凡尔赛和约》是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另外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1939年9月希特勒在欧洲掀起大战,距巴黎和会正好是20年零两个月,历史在无情地嘲笑着巴黎和会 18.略。 第4课 1. B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3)具有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4)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行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16.(1)1929---1933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期的状况。 (2)罗斯福,1933年。 (3)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成效:开创了资产阶级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17.(1)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3)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 18.略。 19.略。 20.略。 21.略 。 第5课 1.A 13.(1)
(2)略 14.(1)辛比尔斯克城 (2)喀山 (3)《火星报》 多数派 (4)《论合作制》 (5)克里姆林宫 15.略 16.(1)材料一是俄国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二是新经济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它的实施使苏俄克服困难战胜了一切国内外反动势力。新经济政策,则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7.略 18.略 第一单元
31.(1)是。 (2)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3)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在我国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32.(1)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2)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3)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要和国家政府对全国经济宏观控制相结合。国家控制过死,会使国家经济发展受阻,过分地自由发展,会导致生产过剩,出现经济危机。 33.(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不对,作者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说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每个人都要把握生命,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要浪费光阴。要朝着即定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终身。 34.彼得格勒 35.联合反扑 36.(1)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2)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等。列宁对革命的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我们要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忘我工作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37.十月革命鼓舞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总之,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38.罗斯福新政;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工作日时数等。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度过经济危机。影响:“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单元 第6课 1.B 11.(1)《格尔尼卡》;毕加索 (2)西班牙;1937年,纳粹德国对西班牙一个名叫格尔尼卡的城镇进行了地毯式轰炸,造成了极大伤亡。得知此事的毕加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格尔尼卡》。 (3)作者创立了立体派。主要特点是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 12.(1)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德国。 (2)材料一反映的是慕尼黑会议;材料二反映的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执行的是绥靖政策。最直接的后果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3.(1)德国、意大利、日本 (2)相同之处是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在被侵略地区和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统治。 (3)此题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谈得合情合理,论据能为论点服务即可。 第7课 1.B 11.(1)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观望 (3)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 (4)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当选美国总统,实行新政挽救经济危机,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12. (1)指的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2) 不是,演说中他宣称,他以前反对共产主义的观点毫不反悔;他表示要给苏联援助,是因为只有联合苏联反对法西斯,才能维护英国的切身利益。 13. 1939.9.1 1939.9.3 1941.6 1941.12 第8课 1.C 16.(1)以上材料是毛泽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在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写的。德国法西斯命运完结的关键是使其由进攻转入防御。 (2)这次战役最终以苏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7.(1)苏军对日作战的条件反映了苏美英等国家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作为出兵的条件,表现了大国对弱国的不尊重。 (2)1945年5月 (3)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速度,对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8.此题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能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况即可。 第9课 1.A 11.(1)
(2)战役名称:敦克尔克大撤退 斯大林格勒战役 12. (1)勃兰特这一跪表明了德国人能勇敢地面对历史,真诚地面对现在。这一跪,不仅化解了这两个相邻民族的宿怨,更使全世界人民产生了对勃兰特本人和全体德国人民的深深敬意,德国人对待历史和战争的态度,使人们宽恕了德国的罪行,加速了德国融入欧洲和世界的进程。 (2)是指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这一跪也表明了日本对战争对历史的态度,这不但伤害了亚洲国家人们的感情,也是对和平的一种践踏和威胁。一个民族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甚至执迷不悟。日本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还表现还为教科书事件、慰安妇事件等。 (3)因为纪念诺曼底登陆有战败国领导人参加,这意味着德国纳粹留下的伤口正渐渐愈合,欧洲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事件,这一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随时可见,认识战争,记住历史,这是血的教训,也是用无数无辜生命换回来的。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唤醒所有人热爱和平的良知。 (4)人们最需要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是国际社会的团结和合作。在欧美主要国家领导人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亚洲各国也不能等闲视之。各国应当搬掉阻碍信任和合作的绊脚石,在这方面,中、日、韩等几个国家责无旁贷,而二战时亚洲惟一的侵略国日本更应拿出诚意,正确对待历史和战争问题,与亚洲其他国家取得共识。只有这样,亚洲各国才能弃除前嫌,共创和平与繁荣的新亚洲。 13.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63周年。 (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等问题,人类还面临着毒品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严重问题。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等等。 14.略. 第二单元 1.C 16.D 26.(1)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希望美国参战,与美国一起战胜法西斯。而德国却害怕美国介入,一旦美国介入,德国征服欧洲的计划将破碎。 (2)珍珠港事件发生在1941年12月。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此后达到最大。 (3)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回答结果要有理有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酌情给分。 27.(1)是《联合国家宣言》,于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订的。 (2)宣言的签订标志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三国同盟成员国”指的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 28.(1)日本的国策指的是“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根据此国策,日本于1937年发动对中国全面进攻,1941年空袭美国。标志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和珍珠港事件。 (2)充分反映了日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世界和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指的是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4)日本认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是维护本国的利益,是为维护东亚的和平。 29.(1)“突袭苏联”改为“突袭波兰”; “中途岛”改为“珍珠港”; (2)原因:正义终会战胜邪恶。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反法西斯国家总体力量超过法西斯国家,政治上召开了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军事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与朝鲜,对日作战;各国人民团结协作,英勇抗击,迫使法西斯国家相继灭亡。 (3)从战争发生原因看是法西斯主义在德日意盛行,故指出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等错误思想被人类所抛弃,来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从联合国角度看,期待联合国机构更加完善能够公正公平的调解国与国的纠纷,和平解决各国的争端,真正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从现代地区冲突起因看,希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相互尊重,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0.本题学生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回答。 提示:历史不容篡改。就题目中提到的内容来看,日本的新版教科书在以下方面违背了历史事实: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而朝鲜爆发农民起义给日本提供了侵略的契机。可见,甲午战争爆发并非如日本所说的那么简单。 关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决非偶然,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一贯的既定政策。192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遭到严重打击,决意通过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来摆脱国内危机的困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借机发动了侵略战争。 关于“卢沟桥事变”:同样是日本精心策划的阴谋。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蓄意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继续扩大侵略战争的表现。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有组织地野蛮地屠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血的事实不容改写! 关于日本的战争罪行: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怎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反之,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第三单元 第10课 1.B 7.(1)漫画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起,只要符合漫画内容即可。 (2)美苏对峙形成的时间是1955年。标志是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3)美苏对峙局面的结束是在1991年。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华约解散。 8.(1)美国和加拿大。 (2)主要针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这两个条约的共同点都是针对另一个国家或组织订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9. 时间 事件 第11课 1.A 6.(1)奥斯卡金像奖 (2)此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平时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7.(1)美国 (2)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新的科技革命给美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大批新兴工业应运而生,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联邦德国和意大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国家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并且是战败国,战争对这两个国家造成了危害。 第12课 1.D 6.(1)1926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 (2)1953年正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期。针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 7.(1)上述材料说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由于苏联的干涉而失败。 (2)说明苏联推行的是大国外交的霸权政策。 8.此题属于开放性拓展思维的题目,学生只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出真实的感受即可。 第13课 1.A 11.(1)“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大国崛起,并进行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西欧一些国家在世界竞争中开始失去优势,沦为二三流国家。 (2)欧洲的联合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联合。 (3)欧盟成立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多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全球化趋势 12.(1)从1950年到1991年,日本、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而美国越来越少。 (2)西欧各国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在经济上政治上密切合作,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日本则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同时坚持“教育先行”战略,并注意政策的连续性。 (3)这种变化使得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13.欧盟总部在布鲁塞尔。目前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和4.5亿人口。欧盟的3大主要机构为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成员国有: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 荷兰、 丹麦、 希腊、 瑞典、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卢森堡、波兰、捷克、匈牙利、马耳他、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利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 第14课 1.C 2.A 11.(1)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统治面临危机;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被迫同意印度独立等。(如回答历史上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推动了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甘地的领导作用也可) (2)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回答出:积极引进外资或积极发展出口均可) (3)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回答出两条即可)但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 12.学生可结合地理知识来谈。 13.在西方文明入侵非洲大陆之前,除了北非少数国家有发达的文明之外,其他大多数地区都还处于蒙昧时期,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到处都是一个个部落,分界线非常模糊,没有固定。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后,在划定分界线的时候,为了简单起见,就直接在地图上划出了一条条的直线。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之后,沿用了之前的国境线。所以,现在许多非洲国家之间的分界线是直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