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人vs.買星巴克股票的女人

 楊德苑 2011-06-07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人vs.買星巴克股票的女人

       一杯咖啡,決定妳在M型社會的位置,妳是屬於那一種? 當妳在享用一杯咖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杯咖啡的錢,可能為妳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這個咖啡錢現在花掉就沒有了,但若拿去投資,就能期待未來龐大的獲利。因此,與其喝一杯150元的咖啡,不如拿來關心一股150元的股票……

 

0-1 【導讀序】想對她說的話


一杯咖啡,決定妳在M型社會的位置,妳是屬於那一種?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
以為只要開始賺錢,就可算是經濟完全獨立。
˙
認為就算工作再煩,看在錢的份上,也就只好『去上個班』。
˙
『朋友們早就……』不斷拿朋友與自己比較。
˙
一直認為自己還年輕,消費缺乏計畫,日日生活在夢裡。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
賺錢只是個開始,會為了往後的人生節約、投資,讓荷包更滿!
˙
清楚了解唯有做到精神、社會、經濟都能自立,才算真正的獨立!
˙
不管周遭人們計畫如何,制定並堅持屬於自己的人生計畫!
˙
從二十多歲就知道『複利』的效果,早早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當妳在享用一杯咖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杯咖啡的錢,可能為妳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這個咖啡錢現在花掉就沒有了,但若拿去投資,就能期待未來龐大的獲利。因此,與其喝一杯150元的咖啡,不如拿來關心一股150元的股票!
作者將現代女性分成兩種,一種是只知道消費的『喝星巴克咖啡的女人』;另一種則是懂得理財、對人生有規劃的『買星巴克股票的女人』。『消費女』看似經濟獨立、生活愜意,但如果不做好資產規劃的話,有一天就可能會淪落成為M型社會的貧困階層

【導讀序】
想對她說的話
~金姬姃/本書作者

有句話叫『大愚若智』,指的就是表面上裝得很聰明,緊要關頭卻無法為自己謀利的人。看看我們四周的女性們,比起『大愚若智』,有更多『確實大智』存在。她們暢所欲言,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敢光明正大的去要求。
然而,她們在理財方面,卻讓人忍不住搖頭嘆息。這些女性為了節省一、兩塊錢,不停瀏覽比價各種網站;但只要在電視購物頻道上看到喜歡的東西,又會毫不考慮的撥打電話過去下訂單。每次上大賣場買東西,一定會精明的帶上各家折扣卡;但在申購基金時,卻毫不考慮便聽從銀行理財專員的推薦。集印卡上蓋了滿滿十枚小 印章,得到一杯免費咖啡時便雀躍不止,卻沒想到因此而無法體會存款餘額不停增加的樂趣。

星巴克咖啡一定具有某種特別之處,不然一般人不可能會養成習慣,非要喝一杯與一頓飯等價的昂貴咖啡不可。如果說靠著優雅的喝杯咖啡,便能撫慰疲憊身心的 話,那150元也算不了什麼。事實上,星巴克已經成為女性的文化表徵,然而投射在此表徵上的視線卻不那麼友善。這視線不是針對星巴克本身,而是瞄準了奠基其下的女性消費文化。喝一杯150元咖啡的同時,為什麼不關心一股150元的股票呢?當然,這個問題的質問對象也包括我自己。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從大學時代開始,便省吃儉用把零用錢拿去買股票。他現在是韓國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說,如果我們平空有了300元,這個 錢現在花掉就一無所剩,但若拿去投資股票,未來或許還有可能變成600元。基於此種想法,他才會去投資股票的,他還真是有個與不 同的青春時代。而我年輕時周圍這種朋友一個都沒有。當時看到精於理財的朋友,還會自命清高,說自己不願那麼早便被紅塵濁世所污染。這或許便是現代女性們的通病。

為什麼會在女性身上發現這樣的通病呢?因為對花樣年華的女性來說,世間誘惑太多,比起為未來做準備,享受青春與多彩時光的慾望更加強烈。雖然有固定收入,但還不識存錢樂趣之前,卻都已先嘗到了花錢滋味。習慣享受之後,花錢也更大方,除了必購清單外,也一定整理好了想買的待購清單,簡直就是左手進右手出,就 算學過經濟學,對現實經濟仍舊一竅不通。
比起橫亙在眼前的荊棘地,當然會選擇朝向華麗的花圃奔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20多歲的女性們彷彿自己永遠會年輕不老一般亂花錢,毫無任何危機意識。她們樂觀的認為,現在既然沒有問題,將來一定也會繼續維持晴朗的好天氣。

這種樂觀主義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份期待,『如果運氣好的話』碰上條件不錯的丈夫,那麼將來就可以過著高枕無憂的生活。『身為女人,真的好幸福』---這句廣 告詞往往將被狂買神召喚的極少數女性塑造成被憧憬的對象,而這些女性所付出的代價便是淪為被少數擁有經濟能力的男性挑三撿四。說來還真令人倒胃口,什麼時代了,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仍舊是結婚市場裡的熱門主題,但不可否認,這也成了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或許,擺脫這種誘惑是新世代女性走向獨立自主所必經的關 卡,也是必須付出的生存代價。

本書的關鍵字是女性的獨立,特別強調經濟上的獨立。而其中20多歲不僅是人生的黃金期,也應該是以成年人為將來走向獨立打下經濟基礎的時期。在20歲時就先規劃好經濟藍圖並思考理財問題的人,與一無準備者,兩者在30歲的境遇便大有不同。

判斷20歲世代女性獨立與否,是以身為一個人,精神上是否成熟;身為一個上班族,工作是否安定、在經濟上是否可以不需依賴他人維持獨立生計為測量尺度。而經濟獨立是衡量個人獨立與否的最終標準,只要經濟能夠獨立,在評量其他精神、社會上是否獨立的兩項變數時,就有很高的關聯性。這也是身為財經報記者的我, 最想鄭重叮囑同為20多歲女性讀者的部分。只要是女性就可能曾經強烈渴望過獨立,而經濟獨立與渴望之間的關係,正如無法分割的孿生子一般。身為精神性自主的我、身為上班族身分的我、身為消費投資個體的我,雖然看來各自不同,其實都屬於我的一部分。

說明精神性獨立的第二章與成為抬頭挺胸上班族的第三章,其內容與其說是提示了獨立的訣竅,不如說是基於夢想與懷抱相同煩惱的女性朋友,分享共同想法的立場而寫。因為這些煩惱對我來說,仍屬現在進行式,所以有些部分我也無法下定明確的結論。只不過希望,如果我這些生澀的經驗能多少幫助讀者們找回逐漸萎縮的自 信心與消失無蹤的自尊心,那我心願已足。

第四章內容介紹的是走向經濟獨立的理財心理。正如『欲速則不達』的成語一般,經濟獨立也絕不能焦躁不安的倉卒成事。在正式投入實戰理財之前,要先做好投資心理準備才是正確之道。第五章則是介紹為經濟獨立所展開的實戰行動指針。

在寫這本書的同時,我也一再自問『我是否有個足夠成熟的人格來談獨立?』由結論來看,其實我也是個渴望獨立的長跑選手而已。我也有無法調整速度、中途想要放棄的時候,也有跑在平坦大道上,一切順利的時候。雖然有點不好意思,我希望讀者們在閱讀本書時,能將我的經驗當為借鏡,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就好。

愛情、工作、存款餘額,是不可能一直如願維持上升曲線的。不管哪一項都很難完全稱心如意。但是,就算過程艱苦,嘗試獨立自主的妳,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 天,會變得更強、更美麗。不管今天再辛苦,我們還是要抬頭挺胸走向獨立的康莊大道,努力追求經濟自由。年輕時所灑下的小小種子,可能會大大的改變整個人生。


【作者簡介】
金姬姃
出生於仁川,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言論傳播影像學院言論情報系。吃喝玩樂、飲酒歌舞,樣樣精通。懷抱著對新聞記者的憧憬,進入財經專門報《Money Today》,歷經產業部、理財部後,現於情報科學部工作。
起初雖身為財經記者,卻對理財一竅不通,然而自從撰寫理財新聞成為本業後,才終於體會金錢的滋味。透過『尋找卓越的理財專員』、『堅持業餘』、『金錢教 戰』等系列報導,得以與理財專家及生活經濟達人們多所接觸,並在2005年開闢了『理財,姬姃也會』的專欄,分享身為理財投資新手一路跌跌撞撞而來的經驗 談,並自比為『理財傳道士』。作者希望能透過此書,將自己所感受到的理財喜悅和情報,與處境相同的女性們分享。
【目錄】
序: 想對她說的話

第一章: 20多歲女性,夢想經濟獨立
第二思春期,為何挑在這個時候人生航行,也需要燃料
別想不勞而獲缺乏經濟力,連人權也沒有藝妓回憶錄,她們美麗的理由
別把父母當成冤大頭要真正獨立,別當半吊子

第二章: 抬頭挺胸站起來
熱情,就是年輕的表徵耀眼奪目的39
單身時要快樂,雙人行才更幸福隨波逐流的人生果真幸福嗎
找回消失無蹤的自尊心

第三章: 最高明的理財就是自我開發
那天在化妝室裡哭泣的女子薪水應該來自於愉快工作
改變、進化、成長享受拉鋸戰的『滋味』人事上的不斷投資
前輩面前,拋開自尊以身價為始,步步高升

第四章: 經濟獨立所需的聰明理財心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認識金錢,自由自在高齡化,對女人更具殺傷力
錢,能存儘量存拋開偏見,快樂投資偷雞不著蝕把米理財,重在目標與實踐

check point
1.
你屬於哪一型?
2.
什麼讓妳夢想獨立
3.
你是雙職族嗎
4.
你知道理財前的熱身運動嗎

第五章: 20歲世代女性的十三種實戰理財法
挑選金融機構,如為自己選屋掌握金融商品之間的相關性
以基金申購取代銀行定存別因漲勢慢而小看債券
投資股票,買一股是一股投資股票沒信心,看看ETF
以投資取代出國旅遊稅金,越少越好不要把賭注全下在保險上
及早開始養老準備節儉也算一種理財尋找私人理財顧問
以購屋,而非結婚準備金為目標

尾聲: 如果華倫.巴菲特是女人

我的投資日記
1.
薪水帳戶,轉成金融綜合管理帳戶(CMA
2.
投資基金,儲備租屋押金
3.
終於買了股票
4.
如果當初就申購海外基金的話
5.
比基金更難抉擇的保險商品
6.
告別鼓漲的皮夾
7.
勞動節,競標法拍屋

 

0-2 【內容試讀】第1章:20多歲女性,夢想經濟獨立

(部份摘錄)

27
歲時找上門來的迷失時代

一覺醒來,苦悶的不想睜開雙眼。從七往八,一分一秒朝向三十移動的歲月指針,不理會眾人的試圖攔阻,毫不停頓的向前奔跑。27歲的我如同迷路的小孩一般,分不清楚方向般茫然站著。在沒有任何掌聲中,青春的第一幕就此落下。

對於不知何時靜悄悄送走思春期的我而言,或許後來碰上的才是真正的思春期吧。感情起伏劇烈,對未來的恐懼加大,就如同某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場景,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身軀變大的小孩一般,咬著嘴唇不知該如何是好。然後再轉向鏡子一瞧,那裡面出現一個滿臉疲倦、雙眼無神的女子。這個不知道人生該往何處去, 每天得過且過的女子,臉上一無表情。

也曾奉獻所有熱情度過大學生活;也曾在旺盛的好奇心之下,認識許多不同的人;也曾通過激烈的考試競爭,獲得了一份工作。下班時間越來越晚,同事之間杯洸交錯,可說傾注全力在工作上,不斷邁步向前。也有當世人都唾棄我時,卻絕不會背對著我的父母,也有與我打打鬧鬧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也有轟轟烈烈的戀愛對 象。平凡如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進公司第三年,20歲多歲誰都會經歷過一次的『迷失時代』找上了我。對原本以為是終生職業的工作產生了懷疑,甚至連失戀也在這時趕來湊熱鬧。想著現在這個工作或許不是我該做的事情,晚上連覺都睡不好;逝去的戀情也讓我傷心的淚流不止。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要到30歲了,這令我感到害怕。儘管我一直自認人格成熟,但現在卻彷彿對這個過度自我包裝的我感到幻滅。

想做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很多,但從某個瞬間起該做的事情開始不斷積壓起來。不禁嘆息自己變成消沉的上班族,真的很羨慕他人那份毫不留戀就遞上辭呈、到海外攻讀學位或MBA的勇氣,或是離職後從基層再度做起的膽量。我也有些朋友,後來才又重新努力準備大學入學考試,只為了成為教師這個所謂女性最佳的職業, 或是成為專門的中醫師。也有一些高不成低不就,早早結婚去了的朋友。除了我以外,這個世界正以十倍速向前移動,只有獨自焦躁不安的我還找不到出路。即使如此,我還是安慰自己,再撐著點,路就會出現了。

真正想找的工作是什麼?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些都應該事先做好規劃才對,但卻沒人可以給出個明確答案。俗話說『三思而後行』,但也不能保證慎重思考之後再度規劃的未來,就一定是薔薇花開處處。若說新鮮人所夢想的生活,是充滿五光十色的彩虹,那麼接近30歲就應該完全根據現實,設計出具體的生活計畫表,如果現在還能再重新選擇,一定得是個不能再後悔的完美選擇才行。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沉重不堪的壓力。



身為成年人的我,為了重新發現自我的痛苦成長

越是接近30歲,心理的恐懼也越多。害怕認識新的人、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挑戰新的工作時,也不再感覺興奮。想到自己年紀不小,就裝出一付老成持重的模樣,另一方面卻又懷念著去而不返的那段青春歲月。20多歲都還覺得自己處在毫無顧忌的年紀,可以無限的放縱自我,如今卻再也無法拿年紀當藉口,得到免罪金牌。然而,實際上我還是我,沒有任何的改變,總覺得有點無辜,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儘管如此,心理上仍舊存在著沉重的負擔,再也無法如往昔般自由自 在。

----------------------------------------------------------------------------------------------------------------------------------------------
安賢雅(27歲、假名),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進入一家國內知名的電子企業任職,考進公司很困難,進入後卻更艱辛。不只是同事或上司對她不認同,也沒有如意料中的賺到什麼大錢。父母則認為她已經長大,不再對她事事關照。過去那麼認真用功,得到的卻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這讓她有時會感到空虛。隨著時間,未來 顯得越模糊,但也沒有任何可以徹底改變現在生活的具體對策或高招。
-----------------------------------------------------------------------------------------------------------------------------------------------

進入了人人稱羨的大企業,無論如何就該盡快適應,好好做下去。然而無休無止的勤務時間、激烈的競爭體系、男尊女卑的氣氛,在在都讓人感到厭煩。最後使得每天該做的事情變得既討厭也不開心。趁著現在還不遲,離職、深造、戀愛、結婚等等可以選擇的項目還很多。就算自我催眠,仍無法明快的做選擇。

所謂成年人,就是自己的擔子自己挑的人。小時候,父母和社會代為承擔了那付重擔,大學快畢業時,雖然對防護罩即將消失而深感不安,但社會新鮮人這個頭銜,給了自己一個新的目標。賢雅是,我也是,還有各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們,都對人生懷有許許多多的期待。原以為自己是特別的,但後來才了解在組織與公司裡,自己 根本不算什麼特別的存在。眼前的許多事情讓自己手忙腳亂,一天接著一天過去,幾乎難以規劃五年、十年後的遠景。現在的工作是否是我真心想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人生的長期規劃,這些都成了奢侈的問題。

唯有到了女性接近30歲時,才能面對在激烈的競爭中掙扎、疲憊不堪的自我。『我是誰?』、『我到底想做些什麼?』等問題接踵冒出來。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我到底做了些什麼,怎麼轉眼就這把年紀了?』

從女孩到女人,從少女到成人,從經濟受惠階層到貢獻基層,站在這些路口上的20歲世代女性有必要對自己更好一些。與其責備自己馬齒徒長,自信全失,不如多給自己打氣加油。從被照顧的對象成長為自我照顧的主體,此時是重新發現自我最熾熱、最有價值的時期。若能如此思考,也就可以抵銷掉對逝去時光的惋惜了。

『沒錯,不久後我就30歲了。怎樣?』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拋開30歲前必須做些什麼的強制觀念後,就可以更自由的觀察自己的內在。進公司滿三年之際所遭遇的極度消沉,失戀,加上第二思春期,三重痛苦之下被擊垮的我,這才終於慢慢恢復過來。

時間總是無情且毫無誤差地向前奔流,唯一堪慰的是,這世上所有人在時間面前都是平等的。20歲世代後半突如其來的迷失感與成長的痛苦,即使想忘,也會猛然跳出,刺痛心肺,真是可惡至極。然而,痛定思痛後所得到的領悟,是金錢所買不到的補償,即內在成長這個最有價值的補償。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對著沒認真做過什麼事情,光是馬齒徒長的自己怨嘆:『到底做了些什麼,怎麼就這把年紀了呢?』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雖然沒有做出些成就,仍然懵懂無知,但能鼓勵自己:『30歲,來就來吧!』



從作夢的20歲世代到做好準備的20歲世代

社會新鮮人,即在新手(Rookie)時期,可以犯錯、笨拙,都能得到諒解,而被賦予的責任範圍也不那麼寬廣。只要充滿誠意與熱情,社會上對新鮮人的評價標準都很寬鬆。但若一直習慣於如此寬鬆的標準,有一天突然失去社會新兵的種種優待的話,就會感到肩膀上的負擔沉重,這就是剛進職場的女性在社會上所遭遇的 困境。但若是習於平空而來的幸福與保護罩,到了該單飛的決定性瞬間就無法展翅高飛。

一直平空享受著『春天』的人,要好好感謝之前那段享受。然而,好日子不復存在,從此以後明確劃上到此為止的分隔線,想得到什麼東西,要用妳自己的雙手播種收割。二十多歲光是作夢都很美好,但為了準備30歲的來臨,如今就得做好具體的行動規劃來實現那些夢想。夢想並不會因為作夢而實現,唯有做好準備並採取實際行動才有可能完成。

20
歲前半還是學生時期的我,常會陶醉在遙遠未來的夢想中。但那所謂的夢想卻時時刻刻在改變,無法朝向某一個方向深入挖掘。有人說上研究所,就一窩蜂想上研究所。有人說去留學,則又開始有所憧憬。這些都只是覬覦他人看來美好的生活,而產生的忌妒而已,卻疏忽了尋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完全沒有具體考慮到 夢想是否可能實現,事前該做些什麼準備。二十多歲的夢想必須是現實且具體的,同時得以冷靜的自我認識為基礎才行。最想做的事情,有可能不是自己最拿手的。雖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但可能意外地合適,不僅效率十足,也能獲得人的認同。

妳現在的夢想既現實又具體嗎?想要讓夢想更現實、更具體化,必須採取何種措施嗎?不,在夢想未來的我之前,對於現在的我,妳又了解多少?妳信賴自己嗎?對自我的正確認識與對本身的信賴,是20歲世代女性最迫切的課題。如果無法確認未來的人生走向,那就找出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內在羅盤吧,我們的內在存在著指引我們走向目的地的羅盤。

身為成年人的妳,現在該是為生活,即身以經濟主體的生涯,做好規劃的時期了。儘管如此,也不必操之過急。重要的不是種樹,而是成林。不要將工作與我同格 化,名片上所印製的職銜並不能規範我,拋開兩到三年後想要做什麼的狹窄視野,從整個人生裡想做些什麼的長遠視角來觀察的話,或許會對這個我感到無比的陌生。但是,就當作負責一項新的工程吧,不管是何種企劃案,只要事前準備完善,就算過程中出現錯誤,也能重新找到方向。正如茫茫大海中,只要有燈塔,就不再 害怕夜裡漆黑的大海一般。只要能夠掌握工程的架構,徹底做好事前準備,就能及時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施工錯誤。20歲世代女性的妳,想如何生活?

我不想在年紀四十歲的時候,還因為錢的關係,鬱鬱寡歡的依附公司生活。我不想為了工作本身或公司,只想為自我發展而工作。在得到周圍人們尊敬的同時,最好也能賺大錢(過去還自我清高地說錢不重要,自從第一次年薪協商後,那份『清高』就粉身碎骨,屍骨無存)。最好能在經濟上不依賴他人,也不必為了錢,做自己 不願意的工作。既然如此,我想成為富人,過著幫助別人的生活。細數未來,才發現夢想宏大,但我相信這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當所希望的未來接近之際,只要逐一做好細部規劃,準備越多,夢想成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人生航行,也需要燃料

細數未來景象,為了實現夢想,就必須做好事前準備,也就是要有寬裕的經濟能力。若不想只是唯唯諾諾的為公司賣命的話,就必須有另外的靠山。除了錢以外,別無更高對策。若無自創財富的能力,就只能依靠公司或他人生存。

聽說希臘人在亡者嘴裡塞了錢幣來送終,因為結束此生走向彼岸的冥府宮殿路上也需要錢。想要到達那裡,必須渡過好幾條江。過第一條江時,必須給冥河的擺渡人卡隆一枚銅錢。沒有錢的靈魂就會被卡隆拒絕而無法到達彼岸,只能徘徊在黃泉之中。連載運亡靈的小船都得給錢,要呼吸、要吃、要睡的我們,生活開銷上用錢之 處就更不用說了。

難道還有什麼比經濟困境給人更大的無力感嗎?任憑豪邁氣魄與滾燙熱情也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錢。想在30歲收成,就必須在20歲播種,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精神獨立的內在準備而已,若想在30歲獲得經濟上的穩定,就必須從20歲開始儲蓄本金,打好累積資產的基礎。

在煩惱該做些什麼,該如何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為經濟自由而做準備吧。這不是住在多少坪公寓,開多大汽車的問題,而是為了在經濟上不再依賴他人,最低限度的準備罷了。想脫離作夢的20歲世代,成為做好準備的20歲世代的話,就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財庫。

20
歲努力工作的妳,有資格享受豐盛的未來,也應該如此。唯有春天播種,夏天灌溉的人,才能在秋天享受豐收的樂趣。適逢早春的二十多歲女性,在人生規劃上,就必須包含迎接秋收的財務設計才行。為了豐饒的未來,從現在開始踏出第一步吧。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即使年紀大了,也以為自己仍處於20歲花樣年華,缺乏現實計畫,日日生活在夢裡。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了解自己的人生必須由自己負責,為了精神上、經濟上的獨立而做好準備。



難道妳也是寄生蟲嗎?

日本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一九九七年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的山田昌弘教授在《日本經濟新聞》上發表了『單身寄生蟲』(Parasite Single)的言論。所謂『單身寄生蟲』指的是即使成年後也無法自立生活,仍然寄生在父母家中的年輕世代。『Parasite』就是寄生蟲的意思。

此書發表後,世界各國反應各殊。英美、澳洲、澳大利亞、法、德等西方國家對此概念備感新奇。在這些國家中,不能獨立生活者在社會上就無法被視為成年人。再者,既然不是『成年人』,也就被排除在朋友或情人的考量對象範圍中。因此,這些國家的年輕人都為了能夠獨立生活,而努力用功、賣力工作,這種氣氛也彌漫在 整個社會上。相反地,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國、開發中國家的印度、哥斯大黎加的輿論界則對此漠不關心。有能力的年輕人賺取高薪,生活舒適,貧窮的年輕人,父母本身經濟就不寬裕,也只好自力更生。對此最表關切的國家還是台灣、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或許因為儒教文化的影響,父母就是子女的『冤大頭』,此 點已成為亞洲國家共同的特點。

名為《單身寄生蟲時代》的這本書中指出,和父母同居的未婚者是日本生活最富足的階層。山田昌弘教授說,這些人的生活被稱為是『單身貴族』。中世紀的貴族們領地被免除租稅,因此他們不愁生計,而將金錢花在個人喜好之上,引領文化風騷。單身寄生蟲也如這些貴族一般,不須負擔基本生活費,把自己所賺來的錢花在約 會與旅行中,購買汽車與名牌商品送給情人。

日本國內對單身寄生蟲的問題如火如荼的討論中,也讓父母輩的人產生了該讓子女自立生存的共識。日本社會日漸嚴重的保守化與缺乏青年精神的問題,不能說與單身寄生蟲無關。社會上甚至提議,應對與父母同居所產生的便利贈與(讓住在家中或提供飯食的生活費),如同徵收不動產贈與稅一般,課以重稅。



父母是永遠的冤大頭嗎?

不久前與一位50多歲的證券公司幹部吃飯時聽到一個故事,是一位擅於企業分析的K常務與自己移民美國的朋友對話內容。當兩人提到朋友那已屆適婚年齡的兒子時,K常務問:『在韓國置辦結婚準備還真要人命,美國的情況如何?孩子們才剛畢業不久,自己有能力買房子嗎?』沒想到移民美國的朋友回答道:『啊,那些事 情幹嘛要我操煩,他們自己處理就好!』瞬間,K常務彷彿受到當頭棒喝的感覺。

好不容易才拉拔長大,難道連要結婚的兒子婚後住的房子都還得為他操心嗎?那麼為何父母像欠債似的為了子女的事情惴惴不安?站在子女的立場,雖然該感謝父母,但韓國父母為子女所付出的『售後服務』期限未免也太長了。

單身寄生蟲在小孩與成年人的立場之間,僅取其優者。既非如小孩一般在經濟上完全依賴父母,也非光靠自己的收入生活。

小孩子不用負擔生活費,也不做家事。人際關係上若是有了問題,父母也會出面代為解決。那是在成為成年人之前,社會所賦予的特權。但是一旦成年就理應自行負擔自己的生活費,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也得自己負責解決。而其代價就是工作所賺來的錢允許自由花用。

現在,『單身寄生蟲』的大帽子一扣,妳還能有多理直氣壯?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就算已經在工作賺錢,當然還是可以接受父母的經濟援助。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一旦開始工作賺錢,就絕對不再向父母伸手。

 

0-3 【內容試讀】第2章:耀眼奪目的39

(部份摘錄)

消融歲月的閒暇逸致

大學時曾經參加社團活動,認識了許多不錯的學姊們,其中對H學姊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號是一九八七年起頭,與我年紀相差了十歲以上,卻因她獨特的溫和氣質,讓人忘了她的年齡。只要有學妹考試考壞了,或和男友吵架心情不好,或社團會議準備不夠周詳,一臉不安的坐在那裡的時候,學姊總能神奇地知曉一切,提供最好 的解決方法。但這如母似姊的H學姊卻在畢業後音訊全無。

之後,才終於聽說H學姊在富川的一家法律事務所工作,婚後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又過了好久才再度聽說學姊要跟隨外派的丈夫到巴西去。H學姊把社團學妹連同新生全都找來,一起聚在一家老舊的啤酒屋中。學姊還是和大學時一樣,看來光彩動人。過去那麼長的時間裡,雖然一次都沒有聯絡,但現在聽到學姊說五年後才回 來,竟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另一方面,好久不曾混在年輕學妹們中間,感覺有點陌生。『喂,妳們在我眼中都像棉花一樣蓬蓬鬆鬆的,幹嘛搞得整個氣氛這麼沉重啊?』H學姊的一句玩笑話,讓全場氣氛輕鬆起來,不知不覺中,我也融入大家,開始自在的閒話家常。

我換了個位子,對H學姊抱怨:『2728歲真是毒藥的年紀,看到這些新鮮人,真懷疑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那樣的時節』。

H學姊以一句話就總結了我的抱怨。『如果我在19歲時不小心懷孕的話,我的女兒大概就跟那些孩子年紀一般大了。所以年紀有什麼好抱怨的?』
說的也是,學姊都已經39歲了。

『很難受吧?二十多歲就是這麼尷尬。到25歲時為止,大家會認為妳還不懂事,還會特別照顧妳。但過了30歲以後,就完全把妳當大人看待。事實上2728 歲仍只是一知半解的年紀罷了。然而過了之後,才會感覺這段時節其實最美好。不管是對工作,還是愛情,都充滿了熱情。所以妳就快樂地努力工作看看吧,很值得的。愛情?沒錯,當然要談談戀愛,只是不必急著陷入其中。』

39
歲即將離開前往陌生之地的學姊,她的一席話解開我心中積鬱已久的心結,撫慰了我的心靈。學姊真不愧是學姊!即使已經39歲,還是穿著牛仔褲,運動衫, 和學妹們毫無隔閡天南地北的閒聊。只要自己的經驗能夠對學妹們有任何的助益,便毫不猶豫地給予勸慰。對於我這個只顧著在人生道路上賣力向前跑,無法分神顧及左右的人來說,學姊就是我可望不可及的偶像。那天的聚會一直持續到快天亮,為了憧憬成為記者的學妹們,學姊還特地找來任職其他報社的學妹,大家歡聚一 堂。

『我女兒?她會自己長大的。雖然是從我肚子裡生出來的孩子,但老天爺會養大她的。雖然是我的孩子,還很黏阿公、阿嬤、叔叔呢!小孩子的教育也不算什麼啊!』

擔心聚餐時間拖得太長,故意把孩子的話題引出來,聽到的回答還真像學姊的風格。始終帶著善解人意的微笑,把學妹們的話一句句都聽進耳中的H學姊,一直是我難解的疑問。身為一位在學中的母親、在職中的妻子,忙碌不堪的生活著,何以還能時時保有如此閒暇聽學妹們說話呢?曾幾何時,學姊的光環也為迷失的後輩們照 亮了前程。



危機20歲世代的使命,尋找自我

回家的路上,我試著想像自己39歲時的光景。有丈夫(不會到那時還保持單身吧),有喊著媽咪、跟在後面跑的孩子,也有偶爾一起準備祭祀牲禮食物的婆家親戚。仍舊忙得半死有成堆事情要做,底下還帶著幾個人,該負責的工作或許比現在還要多到無法比擬的程度。在街上走著時,或者到家門前的超市購物時,隨時會聽 到有人喊我『這位太太』。不過到了那種年齡,或許對那樣的稱呼也不怎麼在意了。

如此一想,似乎多少能夠理解H學姊所散發出的安祥與自在的氣氛。這是學姊獨特的樂觀,加上自己亦曾有過煩惱的自信,累積而來的成果。從異性魅力的觀點來 看,或許很難認為一個39歲的女人美麗。但H學姊所展現的從容不迫與閒情逸趣,就是難以在一個20歲女孩身上看到的『美』。回首來時路,若說這就是一路走來老天所賜予的禮物,還真是令人感動啊!

『我現在該不會正走在歧路上吧?如今的工作真的適合我嗎?某個人真是我終身伴侶嗎?我現在該結婚嗎?在職場中要升到什麼職位,我才有時間懷孕生子?婚後,我還能像現在一樣埋頭在工作中嗎?我的職位最高能升到哪裡?生了孩子後,還能繼續上班嗎?我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麼?』

唉,生來至今,從未被如此多的疑問與選擇項目所迷惑。一次一個的話,每個都是很好的問題,但才剛過完20歲多的女人卻突然在某天一下子被這麼多的問題所淹沒,還被催促著在一定的時間裡儘快解決這所有的問題,說是『危機20歲世代』一點也不為過。現在的女性們所受的教育與母親那輩不同,被教導著只要自己夠聰明,就能實現所有夢想。在一個看來無所不能為的環境裡,相對的也得面對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做好一切的巨大壓力。

劃下一條線,定好最後期限,在這期限中必須完成所有事情,如此的思考方式使我們感到無休無止的焦躁。我所擁有的一切都不代表真正的我。我們太容易將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完成的成就歸為已有。然而職位與職業、學歷、身高、年齡、體重、髮長、臉型,並不能說明妳是誰。在埋首工作或所有物的期間,很難有空思考自己 是誰。

我也是個日日工作纏身忙碌不堪的27歲女性,一直以來都無暇思考自我。與其去考慮我想要個什麼樣的人生,不如絞盡腦汁思考今天的新聞該如何寫。真正開始煩惱本體性問題,是在良久擱置自我不管之後,驚覺為時已晚。將工作與自我混為一體,使得私生活與工作都攪成一鍋粥。不能釐清工作與自我,就必須承擔更大的風 險。如果公司或自己的工作出錯,人生就很容易觸礁。



享受驚險的走鋼絲

『我是誰?』這個問題不同於『我從事什麼工作?』或『我擁有些什麼?』。充斥在腦海中的想法,正說明了我的本體性。因此確認本體性的過程,必須隨著時間的轆轤,配合社會所期望的我與自己所想要的我之間的均衡腳步才行。其間可能會在某個時候倍感緊張,或有種被壓在車輪下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那時也不能鬆開牢握 在內心裡的繩索,無論世間如何變化,歲月如何流逝,絕不擱置自己不管,這是邁向30歲之路的我們該謹記在心的。

光彩依舊的H學姊,她的青年精神在我心中繞樑久久,那是只有建立了自我健康形象的人才能展現出來的獨特之美。如果能夠乘著時光機器咻一下就穿越從現在算起的十年後,來到39歲的世界,又會如何呢?也將如現在恐懼30歲到來的心境一般,一面渴求著安穩與餘暇,一面懷著對四十歲的不安,輾轉難眠吧。反正老天爺總是讓人懷著相對於年齡的苦悶與沉重。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每當工作忙碌時,就會把私生活與工作混在一起,擱置自我不管。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不管再怎麼忙,也努力擠出時間短暫地審視自我。

 

0-4 【內容試讀】第4章:經濟獨立所需的聰明理財心理

(部份摘錄)

妨礙投資的三大偏見

雖然明白投資的重要,卻對投資沒什麼自信。只有了解投資的可怕,才不會貿然出手,以致於資金轉眼成空。但妳所需要的,不是因為害怕而躊躇不前,心存觀望,而是積極粉碎對投資所抱持的偏見。

1.
投資很危險最大的危險,其實是什麼也不投資。

投資總有風險,世上哪有免錢的事?所有投資行為都伴隨著機會成本。為了減低風險而勞心傷神,這也算是一種機會成本。不投資,則一無所有,連走向經濟獨立之路也變得越加遙遠。投資的過程中,得勞心傷神的投入時間蒐集情報,有時還會損失金錢等等,受到諸如此類的精神壓力。但是透過投資達到預期獲利時,就能享受 到帳戶餘額充盈的快感。若真心想得到經濟上的自由,便該克服恐懼,而非逃避。

2.
女性不擅投資性別與利潤之間的相互關係,誰都不知道。

從男女合校的高中畢業後,我不得不承認,男人比女人對數字有概念,在數學方面更在行。每回數學考試,男學生的平均分數總比女學生高,或許因為如此,選擇就讀理工科系的男學生比率佔了壓倒性的多數。然而,若說擅長解答函數或代數的學生,也擅長實戰投資的話,那麼數學系或工學院出身的人,就該全都是理財高手, 但是事實如何呢?

投資時,確實有對女性較不利之處,但也存在相對的優勢。投資的最終成績單要看收益率,我從沒見過針對股票、債券、不動產等綜合投資收益率與性別有連帶關係的任何統計資料。能確定的只有,到目前為止參與金錢遊戲者中,男性佔了大多數。所以,沒必要還沒開始就拿性別當藉口而畏懼投資。

3.
就算投資也賺不了什麼錢先檢查是否為合理的投資。

從周遭所聽到的話中,通常投資失利虧錢者。而事實上虧損的人真的很多嗎?並非如此,因為獲利者並不會輕易開口說出。不能因為投資失利,就認為投資本身是錯誤的行為,那只不過是不懂得正確投資罷了。並非做了投資才沒賺到錢,而是在當時投資了A,卻對結果感到不滿意罷了。投資,不是感 嘆兩相無緣,而是應該積極分析失敗原因,培養銳利的眼光,從範圍遼闊的投資對象中,在適當時機選擇合適的玉石才對。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理財,我絕對學不會』,因為此先入為主的觀念,從一開始就對理財漠不關心。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理財,循序漸進,破除恐懼之心。



偷雞不著蝕把米
會背ABCD的小學生,難道就因為會背字母,而能如當地人一般流利地說英語嗎?會背九九乘法表,難道就能一一解開數學方程式嗎?剛進理財大門,開始關心留意,也只不過是踏出致富的第一步罷了。如果認為理財就是成為富翁之道,那就大錯特錯了。


擺脫一獲萬利的甜蜜誘惑

說到理財,有個必須通過的考驗。單身女性所想要的,是透過所謂一獲萬利躋身富翁之列呢?還是透過資產管理,達到經濟獨立?講得極端一點,如果所想的是前者的話,那就沒必要繼續閱讀本書了。我沒有靠著所謂一獲萬利致富的經驗,也尚未能躋身富翁之列。

理財就是將管理的『理』與錢財的『財』合在一起而成的辭彙。理財一詞讓人有種庸俗、金錢遊戲的感覺。但若將理財視為資產管理來看的話,感覺又如何呢?這就讓人有種是對人生長期規劃的感覺。因此,專家們為了避免『理財』一詞給人一種金錢遊戲的負面聯想,有時也會使用『資產管理』的說法來代替。

要細分的話,女性該嚮往的不是『一舉獲萬利』,而應該是透過持續性的資產管理,來達到經濟獨立,同時藉此增加自己的財富。這不是叫妳別夢想成為富翁,而是要提醒妳,才剛進了理財大門,別想著一獲萬利的白日夢。錢財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一個夢想經濟獨立的女性,應該將堅持不懈的儲蓄,累積管理能力作為首要 目標。

20058月起一年期間,我每週在《Money Today》連載一篇實戰投資的文章。至少在調派到理財部門之前,我從來沒去過證券公司,甚至連基金單筆申購和定期定額申購的差別都不懂。於是我開始將我的入門經驗一步一腳印的寫在連載裡,逐個研究不同的金融商品,組織我個人的投資組合(Portfolio)。採訪的同時也認識了很多專家,也申購了幾支據說不錯的共同基金。也買過股票,也做過以槓桿效應高而聞名的外匯投資。一年後結算的成績單如何呢?如果妳以為我的銀行帳戶會有華麗的數字紀錄,那就錯了。

一年前韓國國內股市活絡,曾經對此有所期待,但一年後真正獲利的卻只有海外基金。若非海外基金,我的平均獲利率就差點成了負值。我把專家們的建議全都聽了進去,他們推薦的商品也全買了,結果只是勉強免於虧本罷了。然而,這卻是必然的結果。不管專家如何大力推薦,也沒法全都命中目標。再者,從一開始就想在短 期間內達到高收益率,這想法本身就是錯的。


會唸字母,就能說英語會話嗎?

快把開始理財六個月後,或者一年後就想得到莫大利潤的念頭拋開。理財類似學習字母。會背ABCD的小學生,難道就因為會背字母,而能如當地人一般流利的說英語嗎?會背九九乘法表,難道就能一一解開數學方程式嗎?剛進理財大門開始關心留意,也只不過是踏出致富的第一步罷了。如果認為理財就是成為富翁之道,那 就大錯特錯了。

30
40歲的人對理財的關心大都始於相對的不平感中。很多都是聽了身邊的某人有一天突然獲得薪水以外的豐厚投資利益後,在『我也試試看吧』的想法下才開始。然而對於時間較充裕的20歲世代來說,沒必要操之過急,多的是時間可以從入門開始,穩定地打下基礎。而且,金錢這種東西會自然而然落入不隨風搖擺、意志堅定的投資者手上。

妳想致富的夢想很好,我也想看到女性『大戶』登場的樣子。但是致富需要時間,我不希望正在閱讀此書的20歲世代女性有那種好運,能在股市或不動產投資上一舉賺取數千萬圜或數億圜的利益。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徹底掌握經濟與金錢的走向,進行穩定的投資,慢慢達到致富目標,那才是真正的經濟獨立之路。
--------------------------------------------------------------------------------
喝星巴克咖啡的女子
理財的首要目標絕對是一舉獲萬利。    
買星巴克股票的女子
理財的首要目標在於累積資產管理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