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高血压 预防脑中风

 xsupper 2011-06-07
脑中风像一个幽灵,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都能引起中风发生
治疗高血压 预防脑中风

http://e.   2008-5-19 9:01:38  江门日报  评论
 

本报与江门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的“健康大讲堂”在中心医院门前小广场开讲

陈瑞陶: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大内科教研室主任

唐开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血栓性脑中风 血栓堵塞了脑动脉,使血流无法通过,造成脑缺血、缺氧,造成偏瘫,及肢体、语言障碍。出血性脑中风 发生于脑血管破裂时(见脑血管上侧破裂状),血液渗入脑室,造成颅内高压,危及生命,愈后很差。

钟建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兼职副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黎冠东: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国民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成为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死因。其治疗费用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据国家卫生部有关资料显示,一年中,每10万人就有120—180人患中风,并有60—120人因此死亡。中风像一个幽灵,无孔不入,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先天性脑血管等病都能引起中风的发生。治疗和预防中风,控制各种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是全民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为帮助市民了解脑中风预防知识以及帮助患者治疗及康复,5月17日,本报与市中心医院组织知名专家举办健康大讲堂讲座。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钟建新、唐开雄、陈瑞陶、黎冠东四位专家就“脑中风的预防和治疗”作了专题讲座。吸引广大中老年人关注,现场咨询活动提问踊跃,场面气氛颇为热烈。

  文/本报记者 吴耸 图/潘小军

  脑中风的常见症状

  钟建新博士说,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构成目前世界人类的“三大致死性疾病”。脑中风初期感觉不明显,中期可有运动不便、乏力,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有时言语含糊、表达困难、理解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晕、思睡、吞咽不便、感情抑郁或冷淡。后期可表现为眩晕、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手脚瘫痪、剧烈头痛、突然跌倒、不省人事等。常见症状包括:(1)症状突然发生。(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5)双眼向一侧凝视。(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钟教授强调,如果你想健康享受生活每一天,就千万不要对此病掉以轻心,要对脑中风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脑中风的发生和复发。

  当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突然出现上述表现时,需高度怀疑脑中风,应立即送往医院。他提醒患者注意,脑中风前一次性出现上述症状,因自行好转或缓解而忽略、麻痹大意,而延误医治。

  引发脑中风五大因素

  钟博士说,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导致脑部病变的总称。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中风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五大因素。

  高血压: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中风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nHg,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但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当血压水平

  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中风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两倍以上。对缺血性中风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心房纤颤是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据总体估计,缺血性卒中约有20%是心源性栓塞。有些研究认为,高达40%的隐源性卒中与潜在的心脏栓子来源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近期内有0.8%的人发生脑中风,6年内发生卒中者约为10%。

  糖尿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II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两倍。国内研究发现糖尿病使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比对照组增加3.6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吸烟: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中风的发病危险。

  脑中风病的治疗

  钟博士说,脑中风的治疗,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检查中以头颅CT(增强、CTA)和MR(增强、MRA)等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检查最具诊断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多数急性脑梗塞24小时内头颅CT不显示病灶,但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由于病后2-3周“模糊效应期”,需行头颅CT强化方可显示梗死灶。少数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通过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或脑血管造影等创伤性检查方能确诊。

  目前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急性期,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命,抢救神经组织。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血管内神经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第二个阶段是康复阶段,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行全方位的康复治疗。

  药物是脑血管病的治疗基础。根据病理性质不同药物各异。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超早期静脉内溶栓(起病6小时内)药物: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等)。出血性脑卒中药物包括:脱水剂(20%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等。此外,脑保护剂(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水解蛋白提取物等)、中药等可根据情况使用。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近10余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包括脑梗塞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颈动脉狭窄支架技术、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技术等。它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同时具有创伤小、不用开颅、痛苦少等特点,然而,由于技术上具有高风险性,且存在再栓塞、再出血、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因此,目前仅限于技术、条件具备的医院谨慎开展。

  外科治疗包括直接开颅病灶清除术、去骨片减压术、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脑室引流术及床边锥颅穿刺术等,尤其对大面积脑梗塞、脑(脑室)出血、巨大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脑卒中并脑疝形成等危重症抢救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存在损伤较大、并发症较多、风险高等,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康复治疗的任务是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如站立平衡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自行进食、入厕、洗澡、整容洗漱、交流能力等训练。早期、科学的康复治疗是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巩固疗效、降低卒中致残率,使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

  钟博士特别强调,脑卒中发病后能否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是能否达到最好救治效果的关键。缺血性中风成功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6小时),减少转运时间的延误。

  脑中风的预防及干预管理  

  脑中风的预防分为两级。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有脑中风或TIA病史的个体再发脑中风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无论一级或二级预防都能明显降低脑中风或TIA的发生率。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脑中风的一级预防尤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了解自己的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应该经常测量血压,以便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或换药后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调整药物剂量等。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该半年至一年测量血压一次,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后,即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并要持之以恒;二是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检查一次为宜。可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有无异常,特别是有无房颤或缺血性改变。同时也应检测血糖和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后即应积极治疗;三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过少、休息时间不规律、膳食营养成份摄入不合理等。建议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多吃一些含蛋白质、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和蔬菜、水果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此外保持乐观心态也有助于提高应激抗病能力;四是克服不良习惯,尤其吸烟、酗酒嗜好。吸烟肯定对健康有害,更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应下决心彻底戒除。否则不但害己,而且影响他人的健康。饮酒要适度,不能过量。五是警惕中风先兆,尽早检查就医。

  相关链接

  脑血管疾病与脑卒中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脑部病变的总称。脑卒中(俗称“中风”)则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临床上脑血管疾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依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将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超过24小时者称为脑中风;2、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中风、大中风和静息性中风;3、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又称为“脑梗塞”)和出血性中风;前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广义的脑血管疾病还包括脑动脉炎、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症、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等。脑梗塞患者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可将新鲜蔬菜切成细末,水果压汁服用。如脑梗塞患者超过24小时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维持营养。

  日常饮食应注意:(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利于降低血脂;(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需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5)脑梗塞的病人食盐的用量要小,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即可;(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利于稀释血液 ,防止血栓形成。

  脑卒中的急救处理:1、检查生命体征情况,紧急联系神经科医生,如呼唤并观察有无睁眼反应,若呼吸和心跳已经停止,要马上原地进行心、肺复苏;2、无论意识清醒与否,均应注意去枕或侧卧,若有假牙,应立即取出,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而窒息;3、出现抽搐时可用软垫放在上、下齿间,防止咬伤舌头;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病人的保暖,不要滥用药物或给予不当的针刺,快送医院或请专科医生就地抢救。


《江门日报》2008-5-19日 B1版 【 健康周刊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