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一个肥仔 2011-06-11
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课程改革,呼唤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迎面袭来,教师要跟上课改步伐,适应需要,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启学生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创新思维,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
一、面向全体,提问凸显多维性
(一)多向辐射——激活不同角度思维。
  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的需求,问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多向思维的特征。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话是“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师启发学生想象小羊的命运,来点燃学生的火花。
师:小羊后来怎样呢?
生:狼吃了羊。
生:不,小羊没有死,它想办法骗了狼。
师:(及时肯定、表扬)好主意!说出来听听。
生:狼向前扑去时,小羊往旁边一跳,躲开了狼,狼一头扎进河里淹死了。
生:狼正要向羊扑过去时,猎人来了,一枪打死了狼。
生:狼扑向小羊,小羊说:“尊敬的狼大哥,让我先吹一会儿笛子给你听听,再吃我,好吗?”狼想了想,反正你迟早都是我的口中美食,于是就答应了。这时,小羊吹起了一支催眠曲,狼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可见,教师的提问要有较大的包容空间,所提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还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信息多向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
(二)多重层次——满足各类学生需求。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度,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将问题的难度加大;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将问题的难度减小。
如《凡卡》一文结课阶段,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2)学习这篇课文,你从文章中了解了或明白了什么?(3)你想对凡卡说些什么?你想对那个社会说些什么?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个层次、不同维度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问答。
二、把握文本,提问凸显逻辑性
(一)提问要能把握要领。课堂的教学思路应当清晰条理,力戒那些“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一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一位老师上《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提问环节:她循循诱导学生说:“其实爸爸这么说,小作者还是不理解,这等于给作者出了一个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谜。”教师再一次引导:“给作者一个什么呢?”学生心领神会地回答:“一个可怕的感受。”教师紧追不舍:“比什么还可怕昵?”有的学生说:“比日月如梭还可怕。”教师说:“再看看比什么还可怕呢?”终于有人完整地读出课文中写的“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以及‘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还可怕”,教师如释重负地说:“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说:“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很典型的串问串答,不得要领的问答。课堂提问,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其实,上述教例的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听了爸爸的话,小作者有什么心理感受?”这么一问,既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又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学习的天地。
(二)提问要清晰条理。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取新知识。
教师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3)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4)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这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三、关注发展,提问凸显思维性
(一)提问要有探索意味。
课堂提问应当问在何时何处,问些什么?怎么提问?一般而言,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有位教师在上《太阳》一课时,让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一位女学生来回答:这位女学生说:“一百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是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教师—听脸上稍有不快,不假思索地“引导”道:“这里用地球与太阳作比较,是什么说明方法呢?”不等学生们反应过来,她又自问自答般抢着说:“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看似简单快捷,直截了当,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因此失去了最宝贵的思考力。
(二)提问要有思辨色彩。
老师在上老舍的《猫》时,在引导学生读好生字词,并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问:“课文内容知道吗?再读一遍,想想,课文写了几只猫?找出你的理由来、可以跟前面的同学交流!”一会儿,议论
声起,然后,小手如林。我问一位手举得最高的学生:“你觉得课文写了几只猫?”他大声地说:“两只猫!”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大声嚷道:“不是,是六只猫!”全班大笑起来。老师温和地请最先发言的学生来说明理由,他说:“写的是大猫和小猫嘛!”老师会心一笑,说:“哦,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怎么说是六只猫呢?”后回答的那位同学说:“书中明明写着,贪玩的猫、抓老鼠的猫、古怪的猫……“”全班又是一阵笑声,那位老师依然满脸微笑:“是啊,我也觉得有很多猫啊!”一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只有一只猫啊!”……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并不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而是随物赋形、随形造势,让学生们争论、思考、探索。
四、弘扬个性,提问凸显主观性
(一)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设疑的
著名学者张光鉴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人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他的存在。”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会质疑,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老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l、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学习写作方法。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每一个问题是循着这样的步骤提出的。这样,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体会老师怎样设问的,而在脑中贮存设问的相似块。为学生今后自主质疑提供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
真正的功夫是在无数次实践中练山来的。要想让学生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独立仿照老师的样子先备课,然后上课,你会发现学生都能模仿老师的样子上课,许多问题设计的很有价值。这样的实践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完《太阳》一课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有的问:“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怎么去测量它的表面温度呢?”有的问:“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呢?”有的问:“太阳会不会熄灭呢?”......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今天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