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文山书院 2011-06-12

道家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发表时间: 2010-11-30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新闻网 编辑:徐富凡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希望道家思想中的生态观念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实际行动可以感染人们,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和谁对话?

    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生于1936年,甘肃省天水县人。1985年任陕西省周至县政协常委;1986年任第四届中国道协常务理事、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1988年任陕西省政协常委;1992年3月任中国道协常务理事、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为什么对话?

    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而道家学说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包含哪些重要内容?其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


  对话人  任法融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 冯永强 肖颖 罗曼


    点击一
  焦点关注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

    关键思路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三才相盗、齐同万物


  :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防止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而我们知道,古老的道家生态伦理观就不乏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那么,道家思想的生态观究竟包含哪些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有怎样的联系?


  任法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时也面临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不能及时而清醒地认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引发严重的后果。好在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开始重新审视以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积极寻求解决这一危机的方法和途径。


  其实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经蕴涵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出路,道家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物无贵贱”的思想,其实就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总体来讲,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的观点主要包括:


  第一,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善待万物。道家思想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道”产生的。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三才相盗,崇尚自然,自然而然。道家思想认为“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太平经》说,人在自然面前,“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自然不只是被动的受体,不是任人恣意掠夺的,它也可能报复人类。因此,人不能以征服者自居,不能自以为最尊贵,尊重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环境分不开,如果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人就不能竟其天年,所以人必须敬畏自然,保护环境。


  第三,齐同万物,和谐共处,返朴归真。老子《道德经》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无不禀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化,脱离整体或系统,就会遭到厄运。在道家思想看来,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都是有差别的,但这些差别应该是相对的、有序的。因此,追求和谐就成为道教信仰和修持的重要内容。


  现今社会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这些理念正好与道家思想的生态观不谋而合。

 

    点击二
  焦点关注
  道家思想对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借鉴
  关键思路  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谨防自然对人的报复,同时蕴含着将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朴素思想

 

  :道家思想能否为人类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任法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免遭日益变坏的厄运,道家思想也从自身角度出发给出了答案:必须把人对自然万物的所作所为加以严格的道德评判。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一种人必须遵守的伦理关系,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各项活动,必须按照某些特定的伦理规范去处理。这些伦理规范包含在道教各种各样的戒条中。


  比如,在保护动物方面,《初真十戒》就告诫道士,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为了人们自身的口福而伤生害命,把人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痛苦的基础上,这是道家思想坚决反对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惊鸟兽,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这一系列规定都是为了保护动物。


  在保护植物方面,《太平经》说到:“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其母则怒,上白于父,不惜人年。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顿常。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人,可无犯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存有赖于草木,应对其加以谨慎保护,尽管人需要草木作燃料之类,但最好是“取枯落不滋者”,这才符合自然之理,否则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殃及后人。《阴骘文》则要求:“禁火莫烧山林”。道家思想早已发现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要保护森林。


  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道教“十善”要求:“放生养物,种诸果林;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为人兴利除害。”《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不得在平地燃火,不得以秽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不得无故走马驰车,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太上感应篇》反对人们“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可见,道家思想对人类爱护自身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非常高的道德要求。


  另外,道家思想还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交错的,环境恶化是由特定社会关系下人的活动所引起的。比如《太平经》把天地比喻为人的父母,人破坏自然就像子女不孝顺父母,所以说:“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初真十戒》规定:“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这又由人推及物,不论对人对物,都一视同仁,都得遵守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道家的戒条中制定了很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对自然的活动,提出了保护环境的要求,使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原则具有了约束性和强制性,成为必须遵守的条文。这些内容对于人们来说,也应该有一些启示,即要善待自然,谨防自然对人的报复。


  其实一些修道者自己栖身地的构建就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好的实例。在选择建设宫观时,多数都远离尘嚣,清静安谧,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林木茂盛的大山或翠绿水秀的平川为基地,因地依势营造出一处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庙宇生态。这种融于自然的简朴生活方式,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榜样。


  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出路呢?从道家思想理论和生态学来看,二者对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往复地在转化。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类应模拟自然,建立循环性自然和社会状态。如植物经过光和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提供给消费者消耗,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物及植物本身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转化为无机物,返回环境,供植物重新利用。通过效仿自然循环系统,可以提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循环经济。我认为,应该把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点击三
  焦点关注 
 道观建设如何保护生态
  关键思路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修堤筑坝保持水土


  :能否具体讲一讲在宫观建设方面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


  任法融:以西北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本身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长期封闭的农业经济时期,为解决吃饭问题,许多茂密的山林变成荒山秃岭,肥沃的草场成为不毛之地。但是在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荒山秃岭区,人们时常还可以见到一片片绿洲,那便是道观。许多道教名山,比如楼观台、华山、武当山等,都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宫观由于有常住人口,又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有大量信众参与的仪式,因此,宫观是一个需要消耗能源,需要与周边环境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自然环境向宫观提供食物、水、燃料等生活资源和可营建宫观辅助设施的景观资源。宫观一方面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比如建筑房屋、耕种土地、砍伐树木等;但另一方面,修道者为了把自己栖身学道修真的场所营造成现实中的人间仙境,又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修堤筑坝保持水土。特别是在城镇、平原和荒地上新建宫观,更要大力营造人工园林,用以改善环境。经过历代道士多年的建设和改造,才有了现在的宫观生态。


  为了保持宫观生态,如今楼观台风景区在打造传统多元文化的同时,与自然景观有机相结合,以宗教文化为依托,开发环保型项目及产品,逐渐形成古楼观特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清净安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人间胜境。


  许多道观在建设和修复的时候,都在贯彻道家学说中的生态思想,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积聚资金进行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不少道观还邀请林业专家种植珍稀濒危品种,进行林业科研,建成了不少集植物经济、教学实习、科普活动、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胜地。从陕西北部到宁夏、甘肃和青海,既有黄土高原,又有沙漠,降雨量很小,但是却出现了多处园林式宫观。宫观生态正在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希望道家的生态思想能够在民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用实际行动来感染人们。虽然一些人可能不十分清楚和理解道家思想,但他们可以进行简单模仿。如果他们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会由简单模仿上升到创造性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点击四
  焦点关注
  “生态道观”的概念

  关键思路  合理使用土地、水源、植被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

 

  :从2005年起,中国道教界就提出了创建“生态道观”这一活动。“生态道观”的概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任法融:2005年,由我所在的周至楼观台道观首先发起,逐步在陕西道教界开展了创建“生态道观”的活动,目前已向全国道教界推广。这项活动得到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的理论支持,并获得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及荷兰生态管理基金的赞助。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先后举行了道教生态教育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来自各地的宫观代表和专家在探讨道家生态思想和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先后通过了《秦岭宣言》、第二次《会议纪要》和《茅山宣言》,并最终确定了生态道观的定义。


  生态道观是指道观要以“道尊德贵”思想为依据,合理使用土地、水源、植被等资源,绿化和美化道观内外的景观,合理配置保护水源和治理污染的设施,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


  生态道观强调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山林、树木、花草、水源、野生动物、鸟类等,生态道观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共存共荣;二是与周围人群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做到互利互惠、共存共荣。


  另外,除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外,还要加强硬件建设。要把一个道观建设成现代化的生态道观,硬件投入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设施不齐全,生态保护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这些硬件投入包括:一是解决道观中香、蜡、表、炮的污染。一些仪式少不了这些东西,就算是采取环保措施和利用环保技术,也只能减少污染物数量。要对污染物实行有效控制,就要建造封闭式的焚化炉,逐步取代露天的大型焚化炉。二是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解决化粪池和污水处理问题。三是解决垃圾污染问题,要设置垃圾桶、垃圾台,引导游人不再随处乱抛。设置警示标牌,进行劝诫。配备固定人员或定期组织道众和志愿者进行集中清理。采取分类处理的方法,尽量做到废物回收利用。对不能回收利用的选择合适地点填埋,尽量不要焚烧。四是尽量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这也是生态道观的一项重要指标,比如将化粪池改建为沼气池,既解决污染问题,又节约能源。比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节约电能。


  :开展“生态道观”创建活动有哪些积极意义?


  任法融:开展生态道观创建活动的积极意义反映在5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宫观建设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可以通过宫观这个场所,将我国古代优秀的生态思想宣传到社会各阶层;三是可以在局部范围内,促进社区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五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

 

    点击五
  焦点关注
    道教界环境保护8年规划
  关键思路  将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弘扬道家思想中的济世传统和生态智慧

 

  :无论是通过思想引导人类重视环保、热爱自然,还是开展创建生态道观活动,道教界都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了很大的努力。那么在未来,道教界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环境?


  任法融: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年),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一是完善教育措施。在硬件设施方面,要求各宫观设置环保宣传专栏,陈列生态环境教育资料。在软件建设方面,在积极开展讲经、静修等活动的同时,经常性地在宫观中举办生态保护相关讲座,提高道众的环境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各宫观在生态环保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不够完善。到2017年,争取内陆所有宫观都建有完善的生态环保规章制度。三是丰富教育形式。创办生态夏令营,与道家养生体验相结合,积极引导人们重视道家生态智慧,尤其吸引国内外青年关注宫观的生态环保。


  第二,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建筑设施方面,道教活动场所在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将在不破坏原有山体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兴建或完善相关设施。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科学处理生活污水。提倡宫观广种树木花草,保护古树名木。提倡健康、环保的修行与旅游方式,引导人们尽量减少香、蜡、纸、炮及其包装对环境的污染。有条件接待游人住宿的宫观,要倡导节约水和电力等能源,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养生食品、药品禁止使用含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濒危珍稀物种的成分。


  第三,实践理义,弘扬道家思想中的济世传统和生态智慧。


  保持俭朴的生活传统,发扬扶危救困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在相关活动和斋醮文书中体现生态环保观念。与园林、旅游等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开展道教名山圣地保护工作。收集历代道教界人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典型事例,提供现实借鉴。


  第四,把环境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


  第五,与环境保护部门合作,将环保纳入道教网络内容。


  第六,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环保,将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纳入道教宫观教务工作计划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