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与骑象人(一):前奏

 诗书之华 2011-06-13
必须要说,这是我历年来看到的外文译本里最好看的书了。之前我已经反复说过,我实在接受不了中国人翻译的外国作品,怎么看也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都不如我靠着我不靠谱的英文自己看原著来的舒服。现在这个规律终于打破了,从象与骑象人开始。

 

    象与骑象人,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著作,作者是一个比诺贝尔获得者还要NB的外国积极心理学鼻祖,叫乔纳森@海特。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阴影,怕它像大象的眼泪那样看不进去,辜负了我对书名的好感。但事实告诉我,这本书太值了。写的非常流畅易读,一点也没有晦涩难懂卖弄专业的感觉,像我认同的飞利浦那句广告语:科技就像打开盒子那么简单。从开篇的自序就翻的非常中国化引人入胜,让我必须感谢一下该书的译者。看到现在三分之一的程度,觉得自己的视野又打开了一些,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又科学并深刻了一些,这些收获让我非常喜悦。我其实特别希望有一天我张嘴也是某国某学家@#¥%……在@#¥%……中说过……,很专业很有文化的样子,但是看那些对不上英文的名字还实在是困难。于是,还是只能吸取精华思想,对不住掘井人了。很认真的读书笔记如下:

 

    谈起励志书,很多读者都觉得已经腻味,“要有目标,要摆脱怒火,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自我肯定……”那些头头是道、激动人心的教条和处事箴言,其实都是真理式的废话,是仅仅用心理学词汇填充的机会主义而已。励志书非但不能帮助人们变得细致富有不断适应,甚至可能什么影响都没有。

 

    励志类图书最大的伤害是扼杀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他们把成功当做唯一目的,忽略了人性的存在。

 

    只有智慧的成就才能光芒四射。因此这本书到底是不是好书,还需要读者自己翻开书页,慢慢体会《象与骑象人》尖锐的、悄悄的、深刻的、光明的、悠悠的真理,它犹如柏拉图的那一缕遥远的、忽隐忽现的“洞穴里的阳光”,穿透古今,直入人们幽暗的心灵。

 

    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阅读的时间成本=选择图书所花费的时间+阅读图书所花费的时间+误读图书所花费的时间。

 

    阅读图书最大的收益,来自于获取知识后,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获得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并油然而生一种无限的满足感

 

    孔子和耶稣都强调互惠的力量,并以此帮助人们一直生活下去;孟子和莎士比亚都美好地刻画情感的力量,并以此激励我们的思考与道德。

 

    所有时期最伟大的观念,就是“阴阳的观念”,只有在中国,这种关于生命、矛盾和社会的透视才达到了它发展历程的最高峰。

 

    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有自觉、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

 

    黄金规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要那样去对待别人。

 

    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很虚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行事的原因

 

    如果你知道自己心理之所喜,也了解自己为何会透过扭曲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的善恶,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如此以来,你跟那些同样自以为是的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大大降低。

 

    快乐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快乐也来自外在。

 

    人的存在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垂直维度,你称之为“高贵、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罢,人真的会在别人身上或大自然身上感受到神圣、庄严或者那种难以形容的善。

 

    智慧之语、人生意义,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和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否则智慧之语仍只是智慧之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